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伦理道德与宗教都源于人的依赖感。伦理道德源于个人对他人及社会的依赖感,宗教则源于人对想象中的神的依赖感。现实中的人是有限的.作用是相对的。想象中存在的神是无限的,作用是绝对的。因而当宗教伦理道德并存之时,人们往往认为宗教高于伦理宗教是道德的源泉。

  • 标签: 宗教伦理 原始宗教 信念伦理 责任伦理 私人化 社会道德
  • 简介:全球伦理运动是由基督教神学界发起、得到世界各宗教团体广泛响应的一场确立并推行人类共通与基本伦理规范的运动,其目标在于从信仰、道德的层面来有效化解道德沉沦、民族宗教冲突和环境恶化等世界性难题.印度教的非暴力主义,当可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爱人如己'的道德律令鼎足而三,使构建中的全球基本伦理更加坚实有效;印度的多元宗教传统,对于各门宗教之间形成多元共存、和平竞争的正常关系,亦当具有重要的示范与借鉴作用.

  • 标签: 全球伦理 印度教 非暴力 多元宗教
  • 简介:1993年8月28日至9月4日,在美国芝加哥召开了第二届世界宗教议会,来自全世界各地6500多名宗教领袖、宗教神学家聚集一起,共同探讨如何应对人类所面临的经济、政治、生态和精神、道德危机。在会议的最后一天,公开发表了得到绝大部分与会者认同和签名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宣言》的签署和发表之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宣言》的内容本身,因为它证明了作为宗教伦理这两种意识形式统一和整合之产物的宗教伦理不仅对宗教本身的现代发展,

  • 标签: 宗教伦理 现代价值 1993年 世界宗教 宗教领袖 道德危机
  • 简介:在艺术的展示中,较典型的情况是布展者希望参观者以特殊的方式来观看艺术展品。特别是当布展者同时又是有疑问的艺术品的所有者时,更试图去影响观者对艺术的欣赏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在作品展示中坚持对作品本身内容和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尊重是道德的或审美的职责,还是作品所有者完全有权力选取他们认为适合的展示方式。在此我最终要关注的则是,人们对待艺术展示以及其所拥有的其他类型的东西的展示是否有着不同的道德职责。

  • 标签: 作品展示 宗教艺术 伦理 展览 欣赏方式 创作意图
  • 简介:孔汉思(HansKung)是当代著名的神学家、宗教哲学家,“世界伦理”和“宗教对话”倡导者。他本着“实现宗教和平”的目标和宗旨,在其走过的学术生涯中撰写了不少极富宗教意义与现实价值的著作。其中,《世界伦理构想》是孔汉思关于“世界伦理”和“宗教对话”的早期思想成果和纲领性文献。全书以“没有世界伦理,则没有人类的共同生活;没有宗教间的和平,则没有世界的和平;没有宗教间的对话。

  • 标签: 世界伦理 宗教对话 普世伦理 宗教哲学 神学家 纲领性文献
  • 简介: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伴生的既有价值信仰失落、行为规范缺失,物欲泛滥所造成的心灵空虚,由孤独存在所产生的命运叵测感,是中国近年来宗教现象兴起的基本成因是基于一种道德规范性要求,其基本关切是心灵的安顿、社会规范价值的确立及社会伦理秩序的建立.

  • 标签: 当代中国 宗教 宗教兴起 社会伦理分析
  • 简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法学家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一书在中国学界引起了相当广泛的关注。其中的一些格言式的论断,比如“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早已频繁地出现在法律学者与学生们的笔下和口中。在笔者看来,这本由4篇演讲稿汇集而成的仅仅8万字的著作,之所以在中国获得了较大的影响,绝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以极其精练的语言,成功地揭示了西方文化(而不仅仅是西方法律)的一个本质特征:以宗教一法律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同时,它也揭示了西方人以宗教一法律为皈依的生活方式。在这本书中,伯尔曼先生一咏三叹,以预言家和圣者的口吻,探析了西方宗教与西方法律的共通性,论证了法律离不开宗教宗教也离不开法律这样一些相互关联的命题。

  • 标签: 《法律与宗教》 西方法律 中国 文化形态 西方文化 生活方式
  • 简介:<正>上海小刀会原系天地会的一个支派,他们曾经改变天地会一些传统的信仰主张,基本上接受了太平天国的宗教伦理思想,与同时期的其他天地会系统的起义军迥然相异。这是他们的一个特点,值得探讨。1853年夏,在太平天国运动和闽南小刀会起义的推动下,上海原有的各个秘密会党帮派,如天地会,小刀会、塘桥帮、庙帮与百龙党、罗汉党等等,组成一个统一的秘密团体上

  • 标签: 太平天国运动 伦理思想 天地会 宗教信仰 拜上帝会 小刀会起义
  • 简介:犹太教伦理学的现代转换,始终面临三个问题:一是犹太宗教意识与其伦理生活的同构性是否具备充分的神学义理支持;二是崇尚律法的犹太教是否由于“因律法称义’’这样一个主导性信仰观念,而导致信仰表面化、具象化、程式化、使律法(Torah)本身失去了内在的价值;三是

  • 标签: 犹太教 宗教伦理 伦理生活 律法 神学 义理
  • 简介:这是一篇回应性的文章.作者在简要介绍了文章的由来以后,首先借用万俊人教授一书中的材料阐述了西方宗教伦理思潮与西方社会的关系;然后指出在中国学界展开宗教伦理学研究的必要性,并论述了作者对建构中国宗教伦理学的一些想法;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对万俊人教授中的三个问题作出了回应:第一,关于"强伦理模式";第二,有关世界宗教信仰现状的问题;第三,关于普世伦理以什么为基础的问题.

  • 标签: 全球伦理 普世伦理 宗教伦理学 文化视域
  • 简介:随着党的十三大精神的贯彻,党政职能逐步分开,一些原来由党委承担的民族、宗教事务工作,将转由政府机构更多地管理。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发展,政府系统中涉及到的民族、宗教事务也将愈来愈多地从爱国统一战线的角度涌现出来,而处理这类问题的法律依据,除了《民族区域自治法》外,对于宗教方面

  • 标签: 宗教问题 爱国统一战线 政府机构 宗教信仰自由 全国性宗教团体 寺观教堂
  • 简介:篇端的'四贪词',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概括性描述和直观性反思.在具体描写中,又通过'药'等意象的选择及'相面'、'卜卦'等形式,表现出当时普遍存在的道德迷失、存在迷失和形上迷失.为此,小说通过冷热转换间不容发的道家叙事文法、因果报应丝毫不爽的佛教叙事文法,重开人们的'畏惧'之心,修复由于社会变迁所造成的文化断裂.这种障蔽的破除和身位的开显,形成贯穿于小说之中的一套宗教伦理话语,表现出作者明确的问题意识.

  • 标签: 《金瓶梅》 宗教伦理 精神迷失 道德相对主义 问题意识 小说
  • 简介:希腊化时期是个价值虚无主义的时代,这个时期哲学家的思想虽然缺乏创造性和深邃性,但他们却肩负起了为价值虚无的困境开启道路的使命.伊壁鸠鲁幸福主义的伦理学以原子论为基础,探究人生及其终极目的;斯多葛学派的中心思想是以宿命论的伦理学反对伊壁鸠鲁学派的无神论和快乐论;怀疑论者则对希腊哲学的对象、问题、方法进行全面质疑.普罗提诺本体论而非神学的世界结构把本体归结为一个最高的神,启示了基督教教父把"本体"译作神的"位格"(person),并引出上帝"三位一体"的概念,哲学的伦理观念由此转向宗教.

  • 标签: 价值虚无主义 快乐主义 宿命论 怀疑 意志自由
  • 简介:对待古老的“孔家店”,“打倒”是不行的,“转化”是必要的,然而“重构”才是根本的。不应该将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简单对比,将前者看成“普遍伦理”,而将后者贬为“特殊伦理”。实际上,儒家伦理既是一种“普遍伦理”,也是一种“特殊伦理”,前者表现为“天人合德”的终极原则、“仁爱”的普遍原则与“先仁后礼”的先验礼制原则,后者表现为“五伦关系”中那种“各得其所、各就各位”的“序位伦理”。“德”与“位”的统一就是“普遍伦理”与“特殊伦理”的统一,因此,儒家的“德位”之思具有深刻的形而上意义。

  • 标签: 儒家伦理 基督教伦理 普遍伦理 特殊伦理 德位合一
  • 简介:<正>据文身史书记载,刺青这东西起源于尼罗河畔,进而流传至全世界。这个观点有些令人不服.谁不知道我国古代越国人酷爱文身,不过屈指算来,两河流域似乎比古越还要早上那么几年,也就只好作罢,暂且将这东西算作舶来品。书中还有一个观点却是不得不令人信服——文身的起源。与原始宗教有关。本来么,宗教讲究的就是一个“信”字,除了宰杀些牲口、活人祭祀外,在自己身上留下些标志似乎更能显示虔诚,以致现如今还有些人动不动就拿些家伙向自己身上招呼。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身以其伤害小、标识清晰、持久逐渐取代了自残,但归根结底,它们无外乎表现的都是自己内心对宗教的忠诚与痴迷。

  • 标签: 不知道 刺青 尼罗 令人 越国 请客吃饭
  • 简介:  为正确引导广大信教群众参加正常的合法宗教活动,中央和国务院制定了不少相关政策,出台了法律、法规,2005年3月1日起又颁布实施了《宗教事务条例》,为使宗教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创造了条件.……

  • 标签: 合法宗教 宗教区别 宗教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