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随着酮类抗生素在临床上日益广泛的应用,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趋突出,迫切需要对其耐药机理及防治进行研究。国内外迄今为止对酮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认为,细菌对这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为染色体介导,尚未发现耐药质粒。我们首次从一株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E.coli)多种耐药株中克隆到耐药质粒,并对质粒的结构及耐药性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通过对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菌E.coliHx88108的

  • 标签: 耐药质粒 喹诺酮 耐药性研究 耐药机理 多重耐药菌 染色体介导
  • 简介:目的:探讨肺炎克雷伯菌耐酮类药物的机理。方法:采用NCCLS推荐的K—B法测定50株肺炎克雷伯菌对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并初步筛选出耐环丙沙星菌株。试管稀释法测定耐环丙沙星菌株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对此23株菌GyrA的基因(gyrA)进行PCR扩增和基因序列的分析比较。结果:23株耐环丙沙星肺炎克雷伯菌中,20株存在gyrA变异:Ser83(TCC)→Phe(TTC)、Tyr(TAC),Asp87(GAC)→Asn(AAC)、Ala(GCC)。结论:肺炎克雷伯菌对酮类药物耐药机理主要与药物作用靶位gyrA基因的突变有关,并且gyrA基因突变位点越多其耐药程度越高。

  • 标签: 肺炎克雷伯菌 耐药 氟喹诺酮类 基因突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治疗获得性肺炎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获得性肺炎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应用药物治疗。根据药物的不同,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0例获得性肺炎患者。1组患者应用左氧氟沙星治疗,2组患者应用环丙沙星治疗,3组患者而应用莫西沙星治疗。比较分析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局;应用莫西沙星的3组治疗效果,细菌清除率高于应用左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的1组2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左氧氟沙星的3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其余两组低,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治疗获得性肺炎各有优势,临床上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从而选择应用哪一种药物治疗,才能更好的清楚患者体内细菌同时减少不良反应。

  • 标签: 氟喹诺酮 获得性肺炎 左氧氟沙星 环丙沙星 莫西沙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并提出该药物合理应用策略,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91例因使用药物而引发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类型和临床症状,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结果在临床用药中,以氧氟沙星药物应用频率最高,与其他药物类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统计分析,患者不良反应累及皮肤及附件和消化系统居多,与其他不良反应比较累计系统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应用药物治疗疾病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合理选药和用药,并重视其不良反应,加强对患者用药后的观察和护理,并做好防范措施,以提高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 标签: 氟喹诺酮药物 不良反应 合理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药,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 2014年 1月至 2015年 12月在我院治疗的应用治疗且发生不良反应的56 例患者,对其不良反应进行分析,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药物给药方式及给药途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及恢复时间,及其累及的器官或系统的临床表现。结果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 58.9%)多于女性( 41.1%),且 31~ 60岁( 66.1%)患者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在给药方式中,单独给药患者( 85.7%) 高于联合用药患者( 14.3%);给药途径中,静脉注射患者( 64.3%)高于口服及外用患者( 21.4%、 14.3%);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中, 19~ 40岁患者的发生时间要长于其他时间段的患者,恢复时间要短于其他时间段的患者;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后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结论 在临床应用酮类药物时,要明确其适应症及禁忌症,选择最佳的给药方式及途径,合理用药,从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氟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属于酮类,又称吡啶酸类,属化学合成抗菌药。临床用于治疗尿路、肠道、呼吸道以及皮肤软组织、腹腔、骨关节等感染,取得良好疗效。酮类药物因其药物成分中都具备结构而得名,是临床运用于急、慢性感染治疗的主要药物,随着药物研发事业的发展,也出现了洛美沙星、罗沙星等新型药物,本文通过简单介绍了酮类药物的种类,对相关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的概述,以便全面了解其优势,拓展其应用前景。

  • 标签: 氟喹诺酮 诺氟沙星 培氟沙星 依诺沙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两年间我院收治的酮类药物致不良反应160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目前常用的酮类药物以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培沙星、环丙沙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其不良反应以以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皮肤黏膜、心血管系统最为常见。结论酮类药物临床种类较多,抗茵活性强、应用广泛,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在应用过程中应重视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氟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酮类药物是一类具有新的作用机制的广谱抗菌药,作为合成类药物,它的优势体现在它的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特性、耐受性和安全性等方面.早期的酮类药物仅对泌尿系统和胃肠道感染的需氧革兰氏阴性菌有活性.新的酮类药物具有更广泛的运用和更广谱的抗菌活性.新酮类药物中有的在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和腹腔感染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尽管某些新酮类药物是FDA认可的用于多种适应症的药物,但由于酮类药物的广泛使用使得耐药菌逐渐增加,因此它的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为了开发更为有效而安全的酮类新药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很有必要.

  • 标签: 作用机制 喹诺酮药物 药物作用
  • 简介:目的探讨人型支原体对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是否由于一种主动外排系统的存在所致。方法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从103株临床人型支原体中筛选出耐药菌株。用荧光法测定盐酸环丙沙星在人型支原体内的蓄积量及碳酰氰间氯苯腙(CCCP)和利血平产生的影响。结果体外分离出两组人型支原体耐药菌株和两组敏感菌株。盐酸环丙沙星在耐药株中的蓄积量低于敏感株。CCCP和利血平对临床菌株产生的影响有差异。利血平能够显著增加盐酸环丙沙星的蓄积量,而CCCP在此方面作用不明显。结论主动外排系统的存在可能是人型支原体对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一部分。

  • 标签: 人型支原体 主动外排系统 盐酸环丙沙星 荧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光毒性反应限制了药物的临床应用,酮类抗茵药物如罗沙星、洛美沙星、司帕沙星和克林沙星,尽管有效好的疗效但却均有强的光毒性,其中司帕沙星的光毒性发生率高达6%~10%。本文阐述药物的光毒性,特别是酮类药物光毒性的研究概况。

  • 标签: 氟喹诺酮类 药物 抗生素 不良反应 毒性反应
  • 简介:摘要酮类药物从最初的无氟(NFQs)到C-6位引入原子的(FQs),其药理学特性显著改善,疗效得到很大提升,被认为是酮类药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而今FQs耐药性快速增加和近年陆续报告的严重毒副反应,导致临床使用受到限制。药物化学研究发现,6-基并非抗革兰阳性菌活性所必需,通过结构修饰,新的NFQs如奈沙星和加雷沙星等开发和成功应用于临床,展现的优点包括抗菌谱拓展(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某些靶位突变耐药菌株依然具有较高活性,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尚未发现FQs常见的心血管、肝脏和糖代谢方面的毒副反应,成为酮类药物发展史上的新标识。本文就构效关系、NFQs的临床研究和发展、NFQs的医学与生态学意义进行讨论。

  • 标签: 喹诺酮类 抗菌活性 不良反应
  • 简介: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鳗鱼中恩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的方法.对分离和检测这四种兽药残留的液相色谱条件、质谱条件、样品前处理方法等作了详细的研究.用乙腈萃取样品中的残留物,在氮气保护下将萃取液浓缩干,加流动相1.0mL溶解残渣,正己烷液液萃取,弃上层液,下层溶液用作液相色谱分析荧光检测或质谱检测.在鳗鱼样品中添加四种残留物,添加浓度分别为0.01,0.050和0.100mg/kg,平均回收率(n=6)在70~84.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3.0%~6.3%.

  • 标签: 恩诺沙星 环丙沙星 诺氟沙星 氧氟沙星 鳗鱼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 简介:目的了解革兰阴性杆菌(G-)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罗美沙星体外抗菌活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K-B纸片法,对分离出的256株菌株进行耐药性监测,并用标准菌株进行监控,以NCCLS标准进行结果判读.结果大肠埃希菌对4种酮类药物有55%以上的耐药率.除铜绿假单胞菌外革兰阴性杆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低于其他3种药物,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在30.76%~33.33%.结论G-杆菌对酮类药物有交叉耐药现象,医生应不断参考本地区细菌耐药变化,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作用.

  • 标签: 氟喹诺酮 革兰阴性杆菌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 简介: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广谱、高效、低毒的抗感染药物,是新型抗菌药物研究中的活跃领域.但该类药物的共同缺点是生物利用度小,血药浓度较低,影响体内疗效.如何改善药代动力学性质,以提高血药水平,增强其体内活性是当前抗菌药物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对已有品种进行结构修饰是寻找新的抗菌酮类化合物的方法之一.

  • 标签: 抗菌药物 喹诺酮 酮类化合物 药物研究 体内活性 抗感染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