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也称血管通透性因子,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和迁移,以及增加血管的通透性。此外,VEGF家族还与淋巴管生成、炎症反应、造血作用以及神经保护作用等有关。在缺血、缺氧或氧化应激等情况下,VEGF可以通过增加组织灌注、抑制细胞凋亡、刺激神经再生等方式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因此,VEGF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治疗作用逐渐引起重视。另一方面,抗VEGF疗法在眼部病理性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中可能会导致相应的不良反应。就VEGF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和眼部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神经保护 神经退行性疾病 脑卒中 病理性新生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对骨折的愈合影响,以及NGF与PDGF在骨折的愈合中是否有协同效应。方法将48只雄性8周龄SD大鼠(北京斯贝福生物有限公司),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2只,分别于骨折断端局部应用NGF(NGF组)、PDGF(PDGF组)、NGF+PDGF(联合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各组分别于术后14 d和28 d选取6只大鼠,检测血清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处死后检测骨痂中碱性磷酸酶(ALP)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测定骨痂平均骨小梁宽度(TW)和骨小梁表面成骨细胞指数(IOB),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采用SNK法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术后14 d,NGF组、PDGF组、联合组、对照组血清中VEGF的含量依次为(235.25±16.33)、(245.40±17.84)、(351.45±17.19)、(212.21±17.96) pg/ml,实验组均较对照组升高,且联合组最高(F=10.459,P<0.05)。术后28 d,NGF组、PDGF组、联合组、对照组骨痂中IOB依次为(356.94±20.30)、(347.35±17.62)、(397.44±22.35)、(301.68±14.20) mm2,其中联合组高于NGF组、PDGF组和对照组(F=54.992,P<0.05)。结论NGF及PDGF局部应用对骨折愈合均有促进作用,且NGF及PDGF联合应用对骨折愈合具有协同作用,其协同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VEGF表达有关。

  • 标签: 骨折愈合 颅脑外伤 神经生长因子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NGF)及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12周龄清洁级成熟雄性SD大鼠48只,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NGF组、BFGF组、NGF+BFGF组、对照组4组,各12只;每组大鼠按观察时间点不同随机分为术后2周及术后4周2个亚组,每亚组6只。48只大鼠均建立左胫骨骨折模型,并行1 mm克氏针髓内内固定。术后第3天于骨折断端周围局部经皮注射给药:NGF组注射NGF 0.8 μg+0.3 mL生理盐水,BFGF组注射BFGF 1.2 μg+0.3 mL生理盐水,NGF+BFGF组注射NGF 0.8 μg+BFGF 1.2 μg+0.3 mL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0.3 mL生理盐水;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7 d。术后2周、4周分别行X线摄片,并采集各组大鼠股动脉血液标本后,采用颈椎离断法处死大鼠。取各组大鼠左胫骨骨痂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将骨痂组织制成病理切片,行HE染色,观察组织学特点;应用多功能真彩色细胞图象分析管理系统计算切片中骨组织的骨小梁表面成骨细胞指数(IOB)、骨小梁宽度(TW)、骨小梁面积百分比(TV);采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大鼠血清中骨形成蛋白-2(B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含量。结果(1)术后2周、4周X线摄片:NGF、BFGF、NGF+BFGF三组大鼠骨折愈合均较对照组快,以NGF+BFGF组愈合最快。(2)ELISA检测:对照组、NGF组、BFGF组、NGF+BFGF组术后2周骨痂组织中ALP的含量分别为(110.02±1.92)、(140.87±2.22)、(136.12±1.23)、(187.44±0.90)ng/mL,术后4周骨痂组织中ALP的含量分别为(91.23±1.47)、(106.62±1.64)、(104.83±1.05)、(130.59±1.18)ng/mL;各观察时点4组间比较,NGF+BFGF组含量最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织学观察:不同时间点上NGF、BFGF、NGF+BFGF三组大鼠在骨痂的生长、骨小梁形成均较对照组明显,且NGF+BFGF组优于其他组。骨小梁形态学指标测量显示,不同时间点4组间比较,对照组、NGF组、BFGF组、NGF+BFGF组大鼠骨痂内骨小梁IOB、TW、TV均呈上升趋势,NGF+BFGF组最高;组间两两比较,除NGF组与BFGF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指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蛋白芯片检测:不同时间点4组间比较,除VEGF含量在术后4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术后2周及BMP-2、IGF-1术后2周、4周时,NGF组、BFGF组、NGF+BFGF组均高于对照组,NGF+BFGF组含量最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98.285、368.060、2006.017、33.332、292.643,P值均<0.05)。结论NGF及BFGF均能促进大鼠胫骨骨折愈合,且两者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能够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VEGF、BMP-2、IGF-1的表达有关。

  • 标签: 骨折愈合 骨痂 大鼠 胫骨骨折 神经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局部注射 蛋白芯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兔眼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将39只LASIK术后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划为5组:0.9%氯化钠溶液组[7只(14眼)]、玻璃酸钠组[0.1%玻璃酸钠滴眼液,8只(16眼)]、NGF50组[50 µg/mL,8只(16眼)]、NGF100组[100 µg/mL,8只(16眼)]与NGF200组[200 µg/ml,8只(16眼)]。利用海德堡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检查LASIK术前,术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这5个时间点的中央角膜上皮下神经密度(SNDs)及浅基质神经密度(SSNDs)并进行比较。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间及5组之间神经参数的差异。结果:术前0.9%氯化钠溶液组、玻璃酸钠组、NGF50组、NGF100组与NGF200组的中央角膜SNDs和SSNDs在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371,P=0.252;F=0.372,P=0.828)。术后1周各组神经密度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均P<0.05),各组间中央角膜SNDs和SSN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05,P=0.119;F=0.923,P=0.455)。中央角膜SNDs,在术后1个月NGF100组与NGF200组均大于其他3组(均P<0.05);在术后2个月和3个月NGF200组均大于其他4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央角膜SSNDs在术后1个月与术后2个月NGF200组均大于其他4组(均P<0.05);在术后3个月NGF200组大于NGF50组与2个非NGF组,NGF100组和NGF50组均大于2个非NGF组(均P<0.05)。结论:mNGF滴眼液对兔眼LASIK术后角膜神经有促进修复作用,且NGF浓度越高,促进修复作用越强。

  • 标签: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神经生长因子 角膜神经再生 剂量效应
  • 简介:摘要创伤性脑损伤(TBI)是神经外科较为常见的外伤性疾病。TBI患者在损伤局部发生由免疫炎症瀑布反应导致的继发性损伤,甚至部分患者会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的严重症状,因此在TBI患者的治疗措施中,将损伤修复治疗与抗炎修复治疗相结合便显得尤其重要。神经生长因子(NGF)是最早发现且研究最为广泛的神经相关生长因子,曾被认为在参与神经再生、损伤修复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NGF可以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互作用,发挥相应的抗炎作用。本文围绕NGF治疗TBI的抗炎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的研究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创伤性脑损伤 抗炎作用 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腺相关病毒介导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018年11月到2019年11月,将购自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的45只SD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NGF组,每组15只。采用自由落体法建立大脑急性脑损伤大鼠模型,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建模后经颅内注射携带空载体的腺相关病毒1×1010 vg,NGF组大鼠建模后经颅内注射携带NGF的腺相关病毒1×1010 vg,3组在治疗2周后,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评价大鼠神经功能症状,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3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分析3组大鼠脑组织凋亡,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3组大鼠脑组织中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模型组神经损伤程度评分[(11.24±3.99)分]比较,NGF组大鼠神经损伤程度评分[(6.09±4.11)分]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1,P<0.05)。与模型组逃避潜伏期[(29.55±5.94) s]比较,NGF组大鼠逃避潜伏期[(17.19±3.84) s]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5,P<0.05)。与模型组穿台指数(1.54±1.09)比较,NGF组大鼠穿台指数(3.58±2.10)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1,P<0.05)。与模型组大鼠脑细胞凋亡率[(31.58±6.04)%]比较,NGF组大鼠大鼠脑细胞凋亡率[(15.87±4.28)%]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41,P<0.05)。与对照组大鼠脑组织Caspase-3和bax表达水平(0.25±0.09、0.15±0.08)比较,模型组脑组织Caspase-3和bax表达水平显著增加(0.94±0.15、1.18±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1、2.192,P<0.05)。与模型组大鼠脑组织Caspase-3和bax表达水平(0.94±0.15、1.18±0.18)比较,NGF组大鼠脑组织Caspase-3和bax表达水平显著下降(0.39±0.12、0.28±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8、2.004,P<0.05)。结论腺相关病毒介导NGF在通过抑制脑组织细胞凋亡,可显著改善脑组织神经功能,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

  • 标签: 颅脑损伤 神经生长因子 基因治疗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氧调控性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可行性并观察脊髓损伤后的功能修复情况。方法以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为载体构建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制备SCI动物模型3 d后将氧调控性神经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到脊髓损伤部位作为AAV-5HRE-NGF-NSCs组(NGF组);另设GFP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组(AAV-5HRE-GFP-NSCs组,GFP组);假手术组(空白组);SCI组(对照组)。在移植后第1、3、7、10、14、21、28、35、42、60 d共10个时间点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运动功能评分,斜板试验和脚步印迹检测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通过盒式磁带录像(video cassette recorder,VCR)图像及定量测定大鼠离地高度,错误脚步及后肢轮替动作检验大鼠的后肢支持力及灵活度。通过观察脊髓直观图粗测大鼠脊髓损伤程度。通过尼氏染色、HE染色和免疫荧光方法评价脊髓损伤区的神经元修复及形态学变化情况。通过CM-DiI追踪移植神经干细胞并用免疫荧光的方法分析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60 d后,NGF组大鼠的BBB,斜板测试和脚步印迹试验的功能评分均高于SCI组和G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VCR图像分析,NGF组大鼠的后肢支持力与活动灵活度优于SCI组和G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脊髓直观图分析,各组大鼠脊柱肉眼观对比图示NGF组脊柱未呈现明显萎缩和颜色加深,损伤程度低于SCI组和GFP组;通过尼氏染色、HE染色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相比于SCI组与GFP组,NGF组在移植部位NeuN呈明显阳性,同时在形态学水平可见明显再生的神经结构,且SCI空洞面积减小,神经元和尼氏小体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CM-DiI追踪神经干细胞,用NeuN标记神经元,用GFAP标记星形胶质细胞,发现神经干细胞可以有效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GFP组神经干细胞更多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NGF组神经干细胞更多向神经元分化。结论通通过腺相关病毒介导氧调控性NG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SCI,一方面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可以填补损伤空洞;另一方面神经干细胞充当NGF基因治疗的载体,对邻近受损神经细胞发挥保护作用,减少神经元细胞的死亡,这有望为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同时给NGF蛋白药物的研发做出新尝试。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干细胞 脊髓损伤 动物,基因修饰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训练结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儿童脑瘫的效果研究。 方法: 将我院 2019 年 4 月 -2020 年 1 月收治的 90 例儿童脑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5 例。对照组采取单一的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功能评分、治疗有效率。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联合综合康复训练结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儿童脑瘫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能够提高患者的各项功能,提高临床的治疗有效率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可在临床护理方面推广使用。

  • 标签: 综合康复训练 鼠神经生长因子 儿童脑瘫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AION)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涟水县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NA-AION患者58例(58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9例(29眼)予以糖皮质激素+活血通络颗粒+复方樟柳碱治疗,观察组29例(29眼)在对照组基础上加NGF治疗。比较2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30°范围视野检查平均缺损(MD)、视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数据采用Fisher精确检验、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观察组BCVA小数视力0.1以上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但观察组的MD和RNFL厚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59,P=0.01;t=4.86,P<0.001)。2组治疗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加用NGF治疗NA-AION可获得更好的疗效,能提高患者视力,改善视野,降低RNFL厚度。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最佳矫正视力 平均缺损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 简介:摘要胎盘生长因子(PLGF)是从人胎盘互补DNA(cDNA)文库中分离纯化而得,合体滋养层细胞为其主要合成部位。PLGF可与位于滋养层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酪氨酸酶受体结合,分别通过自分泌调节滋养层细胞增殖和旁分泌调节血管新生。PLGF对孕产妇妊娠过程中胎盘的形成和发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分泌异常与妊娠并发症(如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等)的发生、进展关系密切。对PLGF的结构、受体、生物活性及其与正常妊娠、妊娠并发症的关系作一综述,为妊娠并发症的临床指导及辅助诊断提供参考。

  • 标签: 妊娠 妊娠并发症 先兆子痫 胎盘生长因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眼轴的进行性增长,高度近视患者的眼底会出现一系列退行性病变,如视盘表面及周围改变、后巩膜葡萄肿、后极部视网膜和脉络膜改变及周边部视网膜改变等。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可致永久性视力损害,甚至失明。目前近视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研究发现多种生长因子参与眼球的生长和重塑。其中,转化生长因子(TGF)、神经生长因子(N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等在高度近视中的作用逐渐被研究者关注。本文就生长因子在高度近视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生长因子 高度近视 转化生长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鼓膜穿孔是耳科门诊常见疾病之一,根据其病程长短,可简单分为急性鼓膜穿孔和慢性鼓膜穿孔。因鼓膜具有较强的自愈能力,小的创伤性鼓膜穿孔大多能够自愈,然而大的鼓膜穿孔往往愈合较慢或者迁延不愈,可演变成为慢性鼓膜穿孔。目前手术仍是治疗慢性鼓膜穿孔的主要方式,患者往往需要承担相应的手术风险,并支付较高的手术医疗费用。因此,寻求一个高效、微创、经济的替代疗法显得尤其重要。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发展,涌现出许多新的材料与技术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鼓膜穿孔,其中表皮生长因子被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促进鼓膜愈合的生物活性分子而备受关注。本文将对近年来表皮生长因子应用于鼓膜穿孔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 标签: 表皮生长因子 鼓膜穿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诱导神经生长因子(VGF)过表达在进展期前列腺癌(PCa)患者组织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和GEO数据库下载PCa中VGF芯片数据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临床病理参数评估VGF在PCa患者中的表达和甲基化水平;TCGA和GSE21032数据库下载VGF芯片数据并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其与PCa患者生存期的相关性;应用David及京都基金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VGF在PCa中的作用机制,并用String系统构建PPI网络,应用Mcode plugin分析识别关键模块;PROMO系统预测VGF的潜在转录因子并进行回归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分析发现VGF mRNA在PCa中的表达上调,在GSE55945数据库中,PCa与正常组织中VGF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9.8、24.5 (t=7.612,P<0.05),TCGA数据库中PCa与正常组织中VGF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5.5、15.6(t=4.712,P<0.05),而且VGF表达与其甲基化水平呈显著负相关;VGF在晚期PCa中明显高表达,其甲基化水平在晚期PCa中明显降低;分析显示VGF低表达PCa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明显延长,VGF低甲基化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明显缩短;分析显示VGF在PCa中通过GnRH、RIG-I样受体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多种途径发挥调控作用;回归分析显示SP1、MAZ、NR3C1和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1(CREB1)是PCa中VGF表达的调节因子。结论VGF在PCa组织中高表达且表达强度与PCa进展明显相关。

  • 标签: 前列腺癌 神经生长因子 生存期 生物信息学分析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融合蛋白是由VEGF受体与免疫球蛋白G的Fc段结合形成,可与VEGF受体竞争性结合VEGF,进而阻止VEGF受体激活。抗VEGF融合蛋白对VEGF的结合力远高于单克隆类抗VEGF药物,作为高亲和力的抗VEGF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VEGF生成、释放、激活异常增多的疾病。目前眼科主要用于减少VEGF生成以消退或预防各类新生血管以及血管病变相关性黄斑水肿的治疗。抗VEGF融合蛋白类药物出现晚于单克隆类,可用于治疗单克隆类抗VEGF药物治疗不佳的病例。同时抗VEGF类药物间更换应用治疗效果优于单一药物应用。抗肿瘤治疗也是抗VEGF融合蛋白药物的潜在应用领域。根据对抗VEGF融合蛋白类药物作用因子及近视形成相关因子表达的研究发现,抗VEGF融合蛋白类药物可能对近视形成产生抑制作用。(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126-132)

  • 标签: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融合蛋白 单克隆类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新生血管形成
  • 简介:摘要组织工程气管是气管替代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生长因子、种子细胞和气管支架来实现气管组织功能的修复和重建。其中生长因子在组织工程气管的构建起重要作用,可促进组织工程气管软骨细胞增殖、血管和上皮结构重建。本文对常见的生长因子在组织工程气管替代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组织工程 气管 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绍兴第二医院就诊的79例结直肠癌患者,依据根治术后是否复发或转移分为复发转移组和未复发转移组。比较两组患者化疗结束后3周时血清TGF-β1、HIF-1α、VEGF、CEA、CA199水平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五项指标的预测价值,并比较各时间点之间两组患者血清TGF-β1、HIF-1α、VEGF、CEA和CA199水平的变化。结果化疗结束后3周时,复发转移组血清TGF-β1、HIF-1α、VEGF、CEA和CA199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复发转移组(P<0.01)。ROC曲线结果显示,单项指标预测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由大到小排序为:CEA>HIF-1α>CA199>VEGF>TGF-β1,五项联合检测预测术后复发转移的AUC、特异度和约登指数均高于单项检测,灵敏度亦较高。与化疗结束后3周时比较,复发转移组患者复发转移时血清TGF-β1、HIF-1α、VEGF、CEA和CA199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未复发转移组患者各时间点之间五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TGF-β1、HIF-1α、VEGF、CEA和CA199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复发或转移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五项指标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灵敏度和特异度。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复发转移 转化生长因子β1 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癌胚抗原 CA-19-9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乙拉西坦联合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痫(RE)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RE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儿住院编号进行分组,将编号奇数者纳入对照组(30例),偶数者纳入研究组(30例),对照组采用左乙拉西坦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分析对患儿智力水平、语言功能及脑电图的影响。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80.00%,P<0.05);治疗后两组β波、α波、δ波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θ波显著降低,且研究组θ波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语言智商、操作智商、总智商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发作次数均降低,WAB评分升高,且研究组发作次数低于对照组,WA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联合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RE患儿中效果较佳,能显著减少癫痫发作次数,患儿智力、语言功能、脑电波及免疫水平均得到显著改善,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左乙拉西坦 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 小儿 难治性癫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对小儿重症脑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MMSE、SF-36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本院治疗的小儿重症脑炎患者100例,根据其治疗方式不同,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探索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同时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生活质量(SF-36)评分水平的变化。结果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惊厥消失时间(2.03±0.87)d、肌体肌力恢复时间(5.24±2.38)d、意识恢复时间(5.38±3.17)d明显较对照组[(2.96±0.92)d、(8.73±3.95)d、(7.96±2.75)d]短(均P<0.05)。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炎性指标IL-6和INF-γ水平进行检测,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血清中IL-6和INF-γ虽均有下降,但观察组患者血清中的IL-6(3.77±1.73)ng/ml和INF-γ表达(5.42±2.08)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6.61±2.05)ng/ml、(8.78±3.07)pg/ml](均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SF-36评分观察,发现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MSE、SF-36评分均有提高,但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26.63±2.48)分、SF-36评分(88.78±6.2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21.75±3.25)分、(75.42±5.18)分](均P<0.05)。对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发现,两组不良反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对小儿重症脑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明显缩短恢复时间,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 小儿重症脑炎 MMSE评分 SF-36评分
  • 简介:[摘要 ] 目的 观察新癀片联合艾盐热敷对降低鼠神经生长因子肌注所致疼痛硬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18年 3月~ 2018年 12月于本中心住院肌肉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的患者 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40例。对照组给予新癀片外敷联合温毛巾热敷,观察组给予新癀片外敷联合艾盐包热敷,比较两组注射部位疼痛、硬结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无疼痛 25例,发生疼痛 15例,疼痛发生率 37. 5% ;对照组无疼痛 15例,发生疼痛 25例,疼痛发生率 6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1);硬结发生情况:观察组无硬结 36例,有硬结 4例,硬结发生率 10% ;对照组无硬结 30例,有硬结 l0例,硬结发生率 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1)。结论 新癀片联合艾盐包热敷对降低鼠神经生长因子肌注所致疼痛硬结的治疗中,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疼痛,降低硬结发生率,且能有效提高患者舒适度,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 ]新癀片 艾盐包 热敷 鼠神经生长因子 肌肉注射 疼痛 硬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