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治疗实践中运用稳定咬(与松弛型咬(的效果。方法:本实验所研究的对象为2021年1月-8月我院收治的193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根据单双数法将患者分为甲组(96例)和乙组(97例)。乙组患者运用松弛型咬(进行治疗,甲组患者运用稳定咬(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疼痛评分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咬(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效果。结果:经比较研究后发现,与乙组患者相比较,甲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更高,且治疗后疼痛评分更低,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特征(P

  • 标签: 稳定型(牙合)板 松弛型(牙合)板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特发性髁突吸收(idiopathiccondylarresorption,ICR)患者在关节功能[]治疗结合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后下颌骨及髁突位置的改变,为后期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2年收治的13例特发性髁突吸收患者的临床数据,所有患者均在正颌手术前接受关节功能[]治疗7.5±1.5个月。对患者正颌术前(T0)、正颌术后即刻(T1)、正颌术后至少12个月(T2)的咬合、头颅侧位片、MRI检查结果进行测量,采用SPSS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正颌术后髁突和下颌骨的位置变化。结果:正颌手术(T1)纠正了所有患者的骨性Ⅱ类错[]畸形,建立了正常的咬合关系、前伸运动及侧方斜导运动。正颌手术平均下颌骨前移量(YAxis-B,T1-T0)为(5.05±3.54)mm。与T1相比,T2时颞下颌关节间隙参数无显著改变。下颌骨位置参数中,仅Y轴到B点的距离(Y轴-B)在T2与T1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其改变量平均值为(-1.64±2.48)mm,其余参数均无显著差异。13例患者中,11例患者Y轴-B改变值〈2mm(84.6%),仅2例患者出现〉2mm的后退(15.4%)。结论:关节功能[]治疗可增加ICR患者正颌手术的稳定性,可能是关节功能[]保守治疗能够稳定ICR患者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

  • 标签: 板治疗 特发性髁突吸收 正颌-正畸联合治疗 正颌手术 复发率
  • 简介:前牙开()、深覆()通常是由于生长发育、不良习惯或功能性因素等原因所导致的颜面部垂直向不调。它们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颜面部美观、口腔功能及健康。因此,对前牙开()、深覆()患者进行有效的矫治理应受到正畸医师足够的重视。然而,正畸治疗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主动治疗结束时错()畸形程度的改善,更体现在治疗效果的长期稳定,对前牙开()、深覆()治疗的长期稳定性一直是正畸医师关注的热点[1-6]。本文即对前牙开()、深覆()治疗后的稳定与复发做一综述。

  • 标签: 深覆(牙合) 主动治疗 前牙 复发 正畸医师 垂直向不调
  • 简介:目的探讨双侧椎间开窗治疗稳定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适应证和疗效。方法83例稳定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行双侧椎间开窗治疗。结果76例平均随访1.5(0.5—6)年。疗效采用Nakai评分标准:优59例,良11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92.1%。1例因多节段双侧椎间开窗导致医源性腰椎失稳行二次手术。结论双侧椎间开窗法是治疗稳定腰椎管狭窄症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椎管狭窄 腰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活动垫在反矫正中的作用。方法对54例反病例使用活动垫配合固定正畸治疗,治疗时间6个月~2年,评估效果。结果反矫正成功率96%,有效率100%。结论活动垫配合固定正畸治疗是反矫正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活动牙合垫 反牙合 固定正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咬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治疗效果、疼痛指数、张口度及关节弹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许昌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收治的87例TMD患者,男57例,女30例,年龄(31.75±6.16)岁,年龄范围为18~45岁。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松弛型组(n=43)与稳定组(n=44),松弛型组行松弛型咬治疗,稳定组行稳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疼痛指数、张口度及关节弹响发生率。结果稳定组治疗有效率[90.9%(40/44)]高于松弛型组[69.8%(3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稳定组VAS[(2.15±0.23)分]低于松弛型组[(3.79±0.17)分],稳定组张口度[(39.63±4.72)mm]高于松弛型组[(37.05±4.01)mm],稳定组关节弹响发生率[4.5%(2/44)]低于松弛型组[20.9%(9/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治疗效果较好,可改善TMD患者的疼痛指数、增加张口度、减少关节弹响的发生。

  • 标签: 稳定型咬板 松弛型咬板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疼痛指数 关节弹响
  • 简介:前牙不齐指数保持后的改变量与下尖牙间宽度在治疗后和保持后的改变量密切相关,  A、B两组治疗前、后及保持后的变化如表1、表2,在替期开始治疗安氏Ⅱ1类错

  • 标签: 合畸形 正畸治疗 治疗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定型垫联合手法治疗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中随机抽取88例,根据治疗方法的差异性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男18例,女26例,年龄(35.24±2.12)岁;观察组男17例,女27例,年龄(36.88±2.45)岁。对照组选择定型垫作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下颌功能损害问卷(MFIQ)评分、最大张口度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41/44),高于对照组72.73%(3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09,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MFIQ、VAS评分及最大张口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FIQ、VAS评分及最大张口度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MFIQ、VAS评分分别为(7.04±2.33)分、(1.35±0.88)分,均低于对照组(13.93±3.06)分、(2.04±0.85)分,最大张口度为(39.44±3.22)mm,高于对照组(33.75±5.1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采取定型垫联合手法治疗作干预方案,不仅能提高其治疗有效率,还能减轻患者下颌功能损伤,恢复张口度,缓解机体疼痛感,联合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定型牙合垫 手法治疗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下颌功能损害问卷 视觉模拟评分量表 最大张口度
  • 简介:目的:比较线性()全口义齿与解剖式()全口义齿满意度。方法:选择15例槽嵴吸收严重的无牙颌患者,为每例患者制作传统的解剖式()和线性()2副全口义齿,3个月后更换使用。每副义齿于戴用1个月、3个月时用满意度问卷调查患者。结果:2种()型全口义齿使用3个月时,线性()全口义齿的固位稳定和舒适程度满意度明显高于解剖式全口义齿(P〈0.01);线性()全口义齿使用3个月比使用1个月在固位稳定、咀嚼功能和舒适程度方面有显著提高(P〈0.01)。观察期间,线性()全口义齿初戴后因疼痛调改的次数明显少于解剖式()全口义齿。结论:对槽嵴吸收严重的无牙颌患者,应用线性()全口义齿可以提高其义齿的固位稳定和舒适程度。

  • 标签: 义齿 全口 线性(牙合) 解剖式(牙合)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重建锁定接骨治疗复杂不稳定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重建锁定接骨治疗复杂不稳定髋臼骨折25例,术后进行科学的功能锻炼。随访6~12月,平均8.3月。结果本组所有25例骨折均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5.5月。髋关节功能均恢复正常。髋关节功能优23例,良2例。无断、断钉、退钉及感染,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周围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结论重建锁定接骨可塑形便于更好固定骨折,且固定牢靠。故重建锁定接骨可应用于复杂不稳定髋臼骨折的治疗。

  • 标签: 复杂不稳定型髋臼骨折 骨折内固定 重建锁定接骨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稳定心绞痛与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观察。方法于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心绞痛患者中选取60例,其中稳定心绞痛30例,不稳定心绞痛30例,分析其临床诊断和治疗资料,总结该疾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结果稳定心绞痛有诱发因素,少数不稳定心绞痛无明显诱发因素;稳定心绞痛相较于不稳定心绞痛的治愈率更高。结论心绞痛发作有诱因,经积极对症治疗后能取得显著的效果,治疗后患者预后更好。

  • 标签: 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架联合解剖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及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对我院2017.1-2019.1收治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5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并记录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随访3-27个月,优39例,良13例,可4例。结论应用外固定架联合解剖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手术 功能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稳定心绞痛和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表现特征及治疗。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2例心绞痛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稳定心绞痛40例,不稳定心绞痛42例,回顾分析入组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资料,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及治疗预后。结果两类心绞痛的临床主要表现均是心前区阵发性胸痛,两者主要诱因是体力劳动和情绪激动激发,其中少数不稳定心绞痛无明显诱因;稳定心绞痛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短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8.57%;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短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心绞痛与不稳定心绞痛的主要临床表现均是心前区阵发性胸痛,且多有诱因,经过治疗多数能康复。

  • 标签: 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正畸-正颌手术联合矫治骨性开[]15年后的骨性以及性变化。方法本研究样本为10例成年骨性开胎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正畸-正颌手术联合矫治。上颌采用了LeFortI型截骨术,下颌采用了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O)。选择患者在正畸治疗前(T1)、治疗后(T2)以及正颌手术后平均15年(T3)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双颌手术矫治骨性开雅15年后,虽然骨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发,但是前牙覆雅基本稳定。结论双颌手术和正畸联合治疗是矫治骨性开骀行之有效的方法。

  • 标签: | 长期稳定性 正畸一正颌手术联合矫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关节上腔灌洗术+稳定垫治疗颞下颌不可复性关节盘移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因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引起张口受限的患者行关节上腔灌洗治疗,治疗结束后戴入稳定垫,观察治疗前后痛值及张口度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张口度较治疗前有显著增加,伴有明显疼痛的亦有显著缓解。结论关节上腔灌洗术+稳定垫能有效改善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张口度及缓解疼痛,且维持时间较长。该方法操作简单,费用较低,有广泛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关节上腔灌洗术 牙合垫 不可复性关节盘移位
  • 作者: 李明言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09-08-18
  • 出处:《健康文摘》 2009年第8期
  • 机构:矫治应根据下列步骤制定治疗计划:仔细第列出存在的问题;对每个问题剃除具体的解决方法;综合各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形成一个完整的、详细的治疗计划;根据患者及其家属的意见修正治疗计划;测试交织的反应,印证并修改治疗计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错畸形的病因。方法从错畸形的形成、先天因素、后天因素几方面进行探讨。结论认识清楚。

  • 标签: 错牙合 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