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6 个结果
  • 简介:贵州喀斯特环境地质灾害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突发性强,其发生、发育过程不但具有明显季节性,且具有同步叠加、连续发生及交替出现等特点;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暴发频率也在逐年增大.其形成过程主要受岩性、地貌、灾害性降水和人类经济活动等条件影响.地球内动力地质作用决定了喀斯特地质灾害环境背景,如广布碳酸盐岩和陡峻地貌特征等,特别是挽近期构造运动对近、现代地质灾害具有明显控制作用;人为活动改变了岩(土)体平衡状态而导致环境地质灾害发生.

  • 标签: 喀斯特 地质灾害 形成条件 环境背景
  • 简介:测定矿物元素分配系数方法之一是斑晶-基质法。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该方法有悖于分配定律,虽说斑晶和基质在空间上有紧密联系,但斑晶是岩浆早期阶段产物,即在岩浆库内就已品出,而基质则是由晚期残余粒间熔浆经过冷凝形成,残余熔浆经过了较长时间演化(包括结晶分异、熔离和去气作用等),因此它与早期斑晶并不处在同一个平衡体系。在许多火山岩、次火山岩斑晶(石英、长石)甚至副矿物(锆石)中可以见到大量岩浆包裹体,它们代表斑晶结晶时捕获早期初始岩浆。有时我们甚至可以在同一个石英斑晶中既见到岩浆包裹体又见到锆石晶体,因此我们有充足理由认为,斑晶与其捕获初始岩浆

  • 标签: 斑晶-包体法 分配系数
  • 简介:非平衡非线性现象已引起全世界自然科学界广泛关注,并被中国科学院列为90年代交叉综合性重大科学前沿课题;而地质学中非线性现象研究程度在世界范围内均处于十分薄弱状态。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1)对地质体中发育不同尺度有序现象和不规则现象(均属非线性现象),如矿物不规则生长、矿物内部不规则混层和矿床分带等形成动力学机理很少有人从非线性动力学角度研究。实际上,它是成岩成矿动力学体系在远离平衡非线性区,经各种自反馈机制耦合形成典型非线性现象。对此类现象研究不仅可进一步阐明地质过程中元素活化、迁移、沉积物和相转变机理,而且还可对不规则现象如分形和混沌作合理解释。(2)以往研究者在实验和理论研究中多数讨论是平衡态或近平衡体系动力学行为,即使遇到非线性问题也是尽可能地把它作线性化处理,可这种线性化处理后往往会损失很多有关体系成因和演化信息,尤其是在远离平衡非线性区,有时甚至得出与地质事实相悖结论。可见,非线性现象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科学价

  • 标签: 非平衡非线性现象 非线性动力学 自反馈机制
  • 简介:本文主要采用油气地球化学和包裹体分析技术,研究了渤中坳陷蓬莱19-3和渤中25-1二类油气田油气成藏特征。指出两处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等浅层油气藏均为晚期(第四纪)形成,为相对连续二期充注,早期注入原油普遍遭受降解,之后注入油相对较轻,成熟度较高。渤中25-1深层沙河街组油气藏为二—三期运聚成藏,中新世为主要成藏期,上新世末-第四纪时受区域新构造运动影响,油气藏发生调整,油气藏中部分油气向浅层运移,同时有较高成熟度油气注入深部储层。

  • 标签: 油气包裹体 油气运移 油气成藏 生物标志物 渤中坳陷
  • 简介:采用改进欧共体参比司法(BCR)提取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区巴里尾矿库碳酸盐型尾矿Cd。研究表明,氧化作用使原尾矿中磁黄铁矿、方铅矿、方解石被大量消耗,在产生酸水同时释放出大量重金属;该尾矿表层形成厚层次生石膏和纤铁矿胶结硬层,可富集释放出来Cd;在氧化层中Cd主要以酸提取态形式赋存,其潜在迁移性最强,很容易进入环境,带来严重镉污染。

  • 标签: 硫化物尾矿 碳酸盐 重金属 元素化学形态 酸性矿山废水
  • 简介:岩石物理性质(弹性、电性等)明显受熔体连通性制约。因此,研究熔体分布对理解深部地质作用、解释地球物理资料具有特殊意义。干高温高压条件下(T=850~1100℃,p=2.0~4.0GPa)在YJ3000吨六面顶砧压机上进行了天然块状斜长角闪岩脱水部分熔融实验,测量了熔体与矿物相接触时所形成二面角值。结果表明,熔体在低熔体系下(熔体体积百分比为5%),熔体以熔体薄膜形式存在于矿物相边界,二面角值〈60。时,熔体相互连通;不同固相矿物二面角分布有差别很大;二面角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因此温度升高有利干熔体形成连通体。表面张力和界面能最小化是推动熔体连通两个驱动力。通过测量二面角值可定性确定熔体连通性及熔体连通动力学机制。

  • 标签: 二面角 界面能 熔体分离 脱水熔融 连通性
  • 简介:透闪石属于角闪石族矿物,与阳起石构成完全类质同象,有关透闪石和阳起石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特征差异还未见有报道。本文以外观特征相似的5件广西大化黑青色阳起石样品和2件新疆塔县青玉样品为研究对象,在前期矿物成分测试基础下,采用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进行测试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阳起石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都表现为闪石类矿物特征峰,与透闪石特征峰存在细微差异,漫反射红外光谱差异特征是鉴别两者最准确、快速、无损依据,并且适用于任意形状样品,符合珠宝玉石饰品实验室检测领域要求,可为和田玉分类分级和产地鉴别等提供科学依据。按照GB/T16552-2017与GB/T16553-2017规定,广西大化黑青色阳起石可定名为和田玉。

  • 标签: 透闪石 阳起石 和田玉 红外光谱 拉曼光谱 无损检测
  • 简介:通过磷在金属相和硅酸盐熔体间分异情况可以限定行星核幔分异时温度、压力、氧逸度等物理化学条件。本文综述了磷在金属相和硅酸盐熔体间分配过程两个基本模型,总结了不同物理化学条件对磷在金属相和硅酸盐熔体间分配系数(Dp^met/sil)影响。通常,Dp^met/sil会随氧逸度增加而明显减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压力升高而减小,随硅酸盐熔体组分变化可达三个数量级,随着金属相中硫和碳含量增多而减小。现有的实验研究主要基于地球硅酸盐组分和低压力条件,将磷分配系数模型应用到更多类地行星核幔分异过程中,还需要更多组分、更高温压条件下实验结果。

  • 标签: 分配系数 金属相 硅酸盐熔体 核幔分异
  • 简介:总结了大洋锰结核(壳)形态、构造、矿物组合、元素富集特点,以及区域分布和南极底流活动关系,采用ICP-MS测试手段对中太平洋海山区17个锰结壳样品和1个基岩样品稀土元素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富钴结壳REE含量很高,平均为1716.66×10^-6,轻稀土明显富集,LREE/HREE平均为4.82,锰结壳样品中除MID06样品有轻微Ce负异常外,其余样品均具明显Ce正异常,基岩MKD01呈明显Ce负异常.不同区域锰结核(壳)中稀土元素对比研究表明,南极底流活动区和非活动区Ce/La值有显著差异,但不能通过Ce/La值确定底流迁移路径.这一成果将有助于全面认识大洋成矿作用与海洋环境变迁内在联系.

  • 标签: 锰结核(壳) 南极底流 稀土元素 中太海山区
  • 简介:底质特征是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划界所必需重要依据。沉积物物质组成是底质特征主要内涵之一。陆架区海底沉积物是由不同来源(陆源、生物源、火山源、热液源和自生源)物质按不同比例组成混合物。各种不同来源物质,特别是陆源物质在混合源沉积物中绝对份额或...

  • 标签: 元素地球化学 物质来源 定量方法
  • 简介:众所周知,成矿作用大量信息蕴藏在各种矿物之中。采用先进手段,最大限度地提取这些信息,以提高金矿找矿评价和成矿预测效率,“金矿找矿矿物学”近年来应用于评价矿床深部远景和解决矿山危机方面已取得巨大进展。1.金矿床中矿物形态标型特征:矿物形态受矿物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及地质环境

  • 标签: 矿床深部 找矿矿物学 成矿预测 五角十二面体 自然金 晶体结构
  • 简介:民众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关键之一,为此需要大力开展科普教育.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地球科学科普教育是以人地关系为主题,目前宜从下列方面开展活动:一是广泛宣传生态因素(包括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限制作用;二是普及与矿产资源开发相关知识,特别是关注矿山开采生态环境效应,以增强民众自觉节约资源、保护自己生存环境意识.

  • 标签: 区域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 地球科学 科普教育
  • 简介:本文以上海市苏州河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Tessier形态分析法研究了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Zn、Cu和Hg含量变化与形态分布,初步探讨了沉积特点,为苏州河底泥进一步治理提供了参考。结果表明,样品中Zn、Cu、Hg含量均接近或高于生物有影响水平;Zn、Cu分别主要存在于有机态和Fe-Mn氧化物态中,可交换态中含量较少;Zn、Cu、Hg含量随沉积物深度变化为:沉积物表层重金属含量较低并略有起伏,中部较高,底层较低。

  • 标签: 重金属 形态分析 河流沉积物 苏州河
  • 简介:熊耳山地区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成因地球化学论证汪东波(有色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12)邵世才(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关键词熊耳山,金矿床,成因,地球化学,成矿物质1地质概况熊耳山地区位于中朝准地台南缘华熊台隆之...

  • 标签: 熊耳山 金矿床 成因 地球化学 成矿物质
  • 简介:以硫盐为主要含银矿物热水沉积银多金属矿床任耀武(华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院,天津300181)关键词硫盐矿物,银多金属矿床,热水沉积,常州沟组冀北某地中上元古界长城系常州沟组地层中发现了一种以银黝铜矿为主要含银矿物热水沉积型银多金属矿床。华北地...

  • 标签: 硫盐矿物 银多金属矿床 热水沉积 常州沟组
  • 简介:为探讨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在深水区域沉积环境及其伴生Ni-Mo多金属富集层金属元素来源,对湘西寒武纪初期盆地相区龙鼻嘴剖面进行系统采样,分析了样品中干酪根微量元素含量和全岩V、U、Mo与TOC含量并就微量元素比值与TOC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干酪根中Th/U、V/Sc和V/Cr值在剖面上均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V、U和Mo与TOC相关性可知剖面沉积过程中存在硫化环境,Ni-Co-Zn三角图解中多数样品分布于热水沉积区域。初步推断剖面下部NiMo多金属富集层,其具有微量元素明显富集和碳同位素较大负值特征,可作为地层对比标志;寒武纪初始阶段深水区域可能处于短暂硫化环境,伴随着沉积环境充氧之后变为广泛厌氧环境;黑色岩系沉积过程中有热液活动参与,Ni-Mo多金属富集层中部分元素极度富集可能是还原海水和海底热液共同作用结果。

  • 标签: 寒武纪初期 微量元素 有机质 黑色岩系 湖南
  • 简介:加拿大伯弗特-麦肯基盆地是加拿大北部一个主要含油气盆地。盆地内下第三系驯鹿组砂岩是主要含油层位之一。驯鹿组为一套由泥岩、粉砂岩、硅岩和少量砾岩及煤层组成向上变粗三角洲沉积。根据该组岩石沉积特征及组合特征,可以划分出前三角洲沉积、

  • 标签: 成岩作用 砂岩体 三角洲沉积 含油气盆地 主要含油层位 下第三系
  • 简介:冀北坳陷双洞背斜为一被破坏了古油藏:铁岭组灰岩中广泛分布油苗、沥青和油气包裹体指示地质历史时期本区大规模油气活动。灰岩中发育多期含油气包裹体方解石脉,说明本区经历过多期构造运动,且每次构造运动都伴有较大规模油气活动,构造运动使古油藏发生调整和破坏。冀北坳陷中-上元古界勘探关键是有否好盖层和保存条件,中-上元古界上覆地层古生界和中生界均未遭受严重破坏地区为勘探远景区。

  • 标签: 冀北坳陷 双洞背斜 中上元古界 油气包裹体
  • 简介:俯冲带是地球表层碳返回地球深部唯一方式,其对地球深部碳循环有着重大影响。近年来,沉积碳酸盐深部地幔再循环方面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主要有:沉积碳酸盐是否可以返回深部地幔;沉积碳酸盐返回地幔形式及返回最大深度;沉积碳酸盐岩在俯冲过程中微量元素迁移、同位素分馏以及碳酸盐岩在俯冲带中物理和化学变化。本文对这些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评述。

  • 标签: 深部碳循环 沉积碳酸盐岩 金刚石 碳酸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