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会议概况及背景受瑞典皇家环境研究所PeringeGrennfelt博士邀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徐晓斌研究员于201711月5-9日赴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了“酸雨研究与控制50周研讨会”并在会上做了有关东亚酸雨研究方面的报告。此次会议为纪念酸雨研究与控制50周重要活动,会议由北欧部长委员会、瑞典环境保护局、瑞典皇家环境研究所(IVL)、Mistra瑞典战略与环境研究基金会、挪威气候与环境部、挪威气象研究所、挪威科学与文学院、挪威空气研究所等组织召开并共同资助。

  • 标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酸雨 控制 环境保护局 斯德哥尔摩 研究所
  • 简介:通过对果洛地区6个台站,近50上半年降水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表明果洛地区上半年、1-3月、4-6月降水分布差异明显,历年降水主要集中在上半年中4-6月。在降水总量增多气候变化背景下,对我州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农牧业等敏感行业带来不同程度利弊影响。

  • 标签: 降水 分析 影响 果洛地区
  • 简介:2008-2009我国南方暴雨野外科学试验(SCHeREx)从20085月1日起在广东、湖北、上海、安徽等14个省市展开。该试验由中国气象局郑国光局长出任野外试验总指挥兼领导小组组长,中国气象局宇如聪副局长和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张人禾研究员任副总指挥兼领导小组副组长。倪允琪教授任SCHeREX计划实施课题组组长,周秀骥院士、陈联寿

  • 标签: 科学试验 暴雨 南方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气象局 野外试验
  • 简介:1月24日,省气象局和省气象学会特邀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王守荣、中国气象学会秘书长王春乙和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毕宝贵为我省气象科技人员作了《水文气象发展综述》、《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调控技术研究》等专题学术报告。

  • 标签: 气象学会 大事记 青海省 中国气象局 国家气象中心 专题学术报告
  • 简介: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逐时云顶亮温TBB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成功模拟基础上高分辨率模式输出资料,对20047月10日北京突发性暴雨过程中β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结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是由具有中β尺度对流系统所产生,它发生在大尺度暖脊之中:对流层中层短波槽.以及低层西风槽前西南气流与暖切变线北侧东南气流汇合,为MβCS发生提供了良好环境每件。该MβCS由2个中尺度对流云团合并而成,具有椭圆形结构特征,其水平尺度为150km×100km,时间尺度约为5h。该MβCS在对流层低层表现为中尺度辐合线或强辐合中心,雷迭回波和径向速度场所反映中尺度回波带和辐合线。与MβCS演变有密切关系。在其发展强盛期,中β尺度对流系统呈现相当正压性;垂直倾斜上升气流及其两侧,有明显下沉补偿气流.显示本个例MβCS具有对流型风暴结构特征。此次MβCS发生在强对流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在700hPa以下对流层低层具有明显假相当位温θse暖舌;近地面层偏南风与偏东风2支气流辐合,以及冷空气侵入,导致行星边界层内能量锋区加强,从而有利于MβCS发生发展。

  • 标签: 中β尺度对流系统 暖切变线 相当正压 对流型风暴
  • 简介:20186月15—25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极地研究所副所长丁明虎赴瑞士达沃斯,参加了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工作组会议和2018极地开放会议(POLAR2018)。南极科学委员会(SCAR)和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分别是南北极科学研究领域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国际组织,中国是这2个国际组织正式成员,SCAR和IASC每2各自组织全球范围内科学会议,邀请全球科学家交流和分享在南极和北极研究方面取得最新进展,是极地研究领域重大盛会。

  • 标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极地 瑞士 科学委员会 国际组织 全球范围
  • 简介:利用1960—2015辽宁省50个常规气象站和加密站降水观测资料,对辽宁省冬季降水极值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0—2014辽宁省康平和义县地区冬季年平均极端降水频次最多,为1.7次;辽中地区冬季年平均极端降水频次最少,为1.0次。辽宁省冬季极端降水频次呈较明显上升趋势并存在11、7a和3a变化周期。辽宁省冬季区域性小雪、中雪、大雪及暴雪量级降水过程总频次极大值分别为32、8、4次和2次。辽宁省冬季连续性降水过程发生频次呈自东向西减少空间分布特征,清原地区年平均连续性降水发生频次最大,达9次/10a。单站冬季降水总量极值为95.0mm。单站纯雪过程降水量及24h、6h、1h降水量极值分别为42.0mm、34.5mm、20.0mm和6.9mm。

  • 标签: 极端降水频次 连续性降水过程 纯雪过程降水量 小波分析
  • 简介: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一是强台风“莫拉克”重创台湾;二是30罕见秋冬连旱突袭北方冬麦区;三是50来最严重春旱困扰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四是50罕见秋旱灼伤南方大地;五是华北局地最高气温破6月历史纪录;六是四川震区遭受暴雨洪涝灾害;七是华北黄淮等地遭受今冬寒潮暴雪夹击;

  • 标签: 气候事件 国内外 天气 暴雨洪涝灾害 北方冬麦区 历史纪录
  • 简介:本文采用城镇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检验方法,对多种数值预报及释用产品2014度日极端气温、24小时降水、暴雨过程暴雨和8种分类暴雨过程暴雨等预报进行站点预报质量检验。结果表明:释用T639数值预报T639-MOS日极端气温预报具有较高参考价值,5天逐日最高气温和3天逐日最低气温≤2℃预报准确率均为最高;中尺度数值模式晴雨和一般性降水预报优于全球模式,但暴雨预报评分不如全球模式和多模式集成降水预报;暴雨预报Ts评分都不高,且随预报时效降低,24小时预报最高为17.3%,而120小时预报最高仅3.4%;暴雨过程暴雨预报平均TS评分很低,均未达10%;分类暴雨过程以台风登陆类暴雨预报TS评分最高,但该类暴雨过程样本数太少,检验结果代表性差;其他分类暴雨预报效果差,对局地对流降水明显午后热雷雨类和副高边缘类暴雨全部漏报。

  • 标签: 预报检验 数值预报 释用产品 分类暴雨
  • 简介: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华南89个代表站1969~2008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近40我国华南前汛期(4~6月)极端降水时空演变特征,主要结论是:(1)华南前汛期降水强度、强降水量和暴雨日数空间分布与总降水量空间分布基本一致;(2)极端降水指数随时间变化对华南整个区域前汛期总降水量变化有很好指示意义,特别是强降水量、强降水频率和暴雨日数;90代以来华南前汛期总降水量显著增加与强降水量、强降水频率以及暴雨日数显著增加密切相关,且极端强降水量异常程度明显增强。

  • 标签: 极端降水 时空特征 华南前汛期
  • 简介:200910月底到11月底,包括北京在内华北地区连续出现2次较强冷空气过程,造成大范围低温、雨雪天气。利用北京地区11个气象站近50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对全市历年11月低温雨雪事件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911月全市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均突破了50最低记录,月平均最高气温位列198111月之后,接近历史极值;200911月降雪量也位列有记录以来第一位,冰冻日数历史排位第三;从气温和降水极端事件发生频次来看,200911月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通过5%分位值标准极端低温事件频次都明显偏多,在50中居于第2位,降水量通过95%分位值标准极端强事件频次在50中居于第四位。200911月严重低温雨雪事件出现在区域气温总体变暖、低温事件频率总体下降气候趋势背景下,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负面影响。亚洲中高纬地区500hPa高度场经向度异常加大、冷暖气流交换活跃,是造成200911月极端低温和大雪直接环流因子。

  • 标签: 极端事件 低温 大雪 气候变化 北京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和GFS0.5°×0.5°逐6h分析场数据以及多普勒雷达、风云卫星资料,对20139月13日浙江北部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受西太副高西北部边缘暖湿西南气流和东移高空槽共同影响,引发了浙江北部强对流天气。在有利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场配合下,当低层925hPa中尺度辐合线和对流层中层700hPa垂直上升运动区相重合时,中尺度辐合线附近会产生强对流,这对强对流发生发展具有一定预报指示意义。此次过程中强对流天气与雷达回波中心对应良好,中尺度辐合线基本与对流发生发展相对应,辐合线周边区域是强天气容易发生发展区域,辐合线先于降水出现,随后在辐合线周边出现了强降水和大风天气。

  • 标签: 强对流 中尺度辐合线 触发机制 中尺度分析
  • 简介: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1961—20162400多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根据百分位法确定极端降水,对中国夏季持续(持续2d及以上)和非持续性(持续1d)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以江淮流域为代表,中国大部分地区极端降水量趋于增多,但华北、西南及西部部分地区趋于减少;除内蒙古中部、四川等地以外,中国大部极端降水对总降水贡献呈增多趋势。进一步对华北、江淮、华南、西南4个代表区域进行分析,发现华北、西南地区持续和非持续性极端降水量都呈减少趋势,持续性极端降水量减少更突出,极端降水更多以非持续性形式出现;江淮、华南一带,两类极端降水量都呈增多趋势,持续性极端降水量增加更明显,极端降水更多以持续性形式出现。

  • 标签: 中国 持续性极端降水 非持续性极端降水 趋势 极端降水持续性结构
  • 简介:1引言2003夏季对于我国许多地方来说,给人们留下刻骨铭心感觉是“炎热难耐”而且漫长。就福州市而言,酷热为历史所罕见。极端最高气温(TG)达41.7℃,TG≥35℃达63天,TG≥38℃达21天,TG≥40℃达2天,都是历史之最。

  • 标签: 夏季高温 福州市 统计分析 最高气温 TG 历史
  • 简介:开展玉米热量资源精细区划是呼伦贝尔市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提出新要求.以市、旗、镇三级行政区划图、DEM图和1985-2014历史气象资料为基础,根据玉米生长对热量资源要求,利用GIS及其空间分析工具进行呼伦贝尔市玉米热量资源区划,将呼伦贝尔市玉米种植划分为最适宜、适宜、较适宜、较不适宜及不适宜种植地区,进行分区评述同时提出趋利避害建议.区划结果对有效利用热量资源,提高玉米增产、增收以及调整玉米种植结构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标签: 呼伦贝尔市 玉米 GIS 热量资源 精细区划
  • 简介:本文对1982东亚及太平洋地区逐月视热源(Q1)及视水汽汇(Q2)进行了计算。发现视热源及视水汽汇分布不仅存在明显季节性变化,而且在1982这一强厄尔尼诺,视热源及视水汽汇分布和强度也有相应异常变化。在19825~6月,厄尔尼诺开始时,印度尼西亚表现为视热汇及视水汽源,而赤道中太平洋为较强视热源及视水汽汇。随着ENSO事件发展,这一现象有增强趋势。赤道太平洋强视热源及视水汽汇也进一步向东发展。南海、西太平洋副热带及赤道东太平洋等区域强视热源和强视水汇垂直分布相差很大;在海洋区域多为对流性降水

  • 标签: 视热源 视水汽汇 厄尔尼诺
  • 简介:通过对20082月初发生义乌雨凇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认为雨凇加降雪反复交替冻结,易造成难以估计重大损失;义乌雨凇在隆冬季节1月下旬前后居多,且有较大降水过程并伴有较强偏北风环境中;该次雨凇过程是在较强拉尼娜事件、异常稳定欧亚中高纬度阻塞高压与偏强副热带高压、南支槽异常活跃与700hPa逆温层长时间异常偏强、充沛而深厚水汽层等天气背景下发生。在探空T—lnp图上有趋强逆温层且最强出现在800hPa层次附近,气温可达到2~3℃是冰粒或雪花融化成雨滴,在该暖层以下低层有较厚冷空气温度达到-4℃左右,是保持过冷雨滴而形成雨凇物理机制。雨凇过程结束时,探空迹线表现为逆温层升高并趋向消失,同时500hPa以上高层开始变干且变干层次逐渐降低。

  • 标签: 雨凇 天气背景 T—lnp图 征状
  • 简介:利用HALOE观测资料,对热带地区平流层臭氧垂直分布际变化及其准两周期振荡(QBO)进行研究,并同赤道上空平均纬向风场准两周期振荡进行对比,并利用NCAR二维模式就风场QBO对平流层臭氧分布和变化影响机理进行了模拟研究.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平流层臭氧浓度高值区位置在南北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变化有明显准两周期,臭氧浓度高值中心南北移动和上下移动又引起局地臭氧总量周期性变化和准两周期振荡南北半球不对称.而臭氧浓度中心位置准两周期变化与赤道上空平均纬向风准两周期振荡密切相关.资料分析还表明,赤道上空平流层中臭氧浓度QBO位相随高度变化多次.模拟试验表明,纬向风QBO引起垂直经圈环流变化,在平流层有三对余差环流圈.它们对O3在不同纬度和高度输送是引起O3准两周期振荡重要动力原因.其中,余差环流在平流层中层(25-35km)环流圈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热带平流层 准两年周期振荡 臭氧 HALOE资料 NCAR模式 数值模拟
  • 简介:用功率谱分析、小波分析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三种方法,对比分析了1953~2002北京单站以及中国区域地表气温传统距平与以集合经验模分解(EEMD)频-幅调制循环(MAC)为参照"距平",同时还比较了用传统距平描述际及更长尺度变率"和以MAC为参照以上尺度低频分量。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传统距平和用传统距平所描述际及更长尺度变率"仍然包含有年周期,而且还包含有小于尺度波动;而去除MAC距平则更好地去除了准周期,而且以MAC为参照以上尺度低频分量只包含有1以上尺度波动,因而更适合用来描述"际及更长尺度变率"。

  • 标签: 集合经验模分解(EEMD) 频-幅调制年循环(MAC) 传统距平 年际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