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人们的精神文明追求也越来越广泛。非物质文明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民间继承流传。但是社会高度发展之下,人们在发展现代文明的同时,对于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改变,使一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传生存受到严重影响,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消失或逐步消失。随着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程度的逐步提升,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作,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发展,是当前时代研究的主题,本文就此课题进行分析探讨,深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发展。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 发展
  • 简介:2015年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回国60周年。为纪念这一重要时刻,回顾钱学森对新中国国防科技、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和深远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将在上级有关部门指导下,拟于2015年10月中旬在沪举办“纪念钱学森回国60周年座谈会暨钱学森与新中国现代建设首届学术研讨会”。现面向全国开展征文活动。

  • 标签: 中国现代化建设 征文活动 钱学森 学术会议 回国 纪念
  • 简介:本文着重探讨以下问题及其历史经验。首先是中、日、泰三国在西方冲击下出现改革的契机与现代的启动,及其互相联系、影响和差异。其次是三国改革的具体动机、目的和指导思想、政策策略上的差别,造成改革的深度、力度及现代进展速度的不同。第三是三国改革领导势力的组成结构、能力素质及其掌权程度对改革与现代化成效的影响。第四是关于三国改革的阻力和新旧势力斗争如何导致现代进程的延误。

  • 标签: 十九世纪 拉玛五世 副王 指导思想 西太后 光绪皇帝
  • 简介:关于当代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的成因,目前学术界存在理性主义与文化主义两条大相径庭的解释路径。前者采取"增量"视角,强调作为观念变迁动力机制的现代的重要性;后者采取"存量"视角,聚焦政治文化延续性对于观念的制约功能。长期以来,泾渭分明的"理性—文化"二分法带来了研究路径的分野,但事实上经济增长、社会变迁、政治发展所代表的"理性增量"与传统政治文化所代表的"文化存量"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生成和演变的宏观结构,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找其背后的中观机制。本文认为,理性与文化因素均需借助社会学习、政治传播等政治社会机制才能对公众施加影响,因此以学校教育和大众媒介为核心的政治社会过程至关重要。对人教版第十一套中小学政治教科书和2002~2014年《人民日报》的分析表明,当代中国政治社会过程中"理性增量"和"文化存量"并存,两者的相互对冲塑造着转型期政治文化的基本面貌,当代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的形成归根结底是一种介于"理性与文化之间"的发生学。

  • 标签: 民主观念 现代化 政治文化 政治社会化
  • 简介:清末明初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起伏的时代,各种宗教、文化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发展。面对中国传统女性文化树立起的高大堡垒,基督教以创立教会女校为发端开展了一场新鲜的、声势浩大的妇女新思潮运动。与伊斯兰教的清真女学相比,两种宗教面对同样博大浩瀚的中国文化,采取了不同的适应策略,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和结果。本文拟从比较宗教学的角度,分析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女性宗教文化在中国发展的轨迹与产生的影响。

  • 标签: 女性宗教文化 中国化 教会女校 清真女学
  • 简介:本文通过滇西蒙府左氏土官的案例来检讨改土归流以后,明清两朝所施行的土流兼治的具体情况。蒙府位于今云南省西部的巍山县,地处于往东南亚各地区的要道上,由于其在交通上的重要位置,历来受到南诏国、大理国、元朝的重视,明军入滇之后,建置卫所屯军,任命原有土著首领治理土著社会,形成府卫参设、土流兼治的政治体制。在明清时期云南设有土流兼治体制的地区之中,实为典型的案例。首先研讨左氏土官与明朝的关系,其次确认改土归流后,明朝保留左氏土知府辅佐施政的事实,然后利用左氏土知府所给发的行政文书说明佐治范围,最后对于土流兼治给予土著社会的影响加以初步的检讨。我们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行政文书证明,蒙左氏能够维持土著社会的稳定,主要依赖于其土官身份所给予的名声与影响力。此种身份,使得左氏有权力任命亲属(舍族、舍丁等)为佐治官,左氏土官透过有血缘关系的佐治官治理土著民社会。一般而言,改土归流意味着土著政权的灭亡,土官与土著社会的断绝。但事实上,在蒙府所实行的土流兼治显示,改土归流并不一定导致政权全面崩解,尽管土官失去征收钱粮的权利,其亦能保持原有佐治官体制而继续参与施政。蒙左氏土知府的案例说明,明清两王朝在云南推行郡县,扩大流官范围时,流官的施政能力有限,实际上必须依赖土官的势力维持土著社会的稳定。

  • 标签: 改土归流 土流兼治 佐治官 土官兴办儒学 旗纛庙
  • 简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利用当代语境这一理论范畴对少数民族发展问题进行解构,从而赋予少数民族发展问题以时代价值。在当代语境下,全球、工业、城市、市场日益成为主导少数民族发展的新变量,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因此有可能被置于边缘的地位。而民族交往中的不确定因素也随之增多,唯有促进民族经济增长、增加民族间的交流与沟通,方能实现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络与互动,从而实现少数民族自身的良性发展,这也必将有利于新型民族关系的产生与培育。

  • 标签: 当代语境 人类现代化 少数民族发展 民族交往
  • 简介:从1644年至1911年,统治中国的清朝皇帝设法把内亚的大部分纳入其控制之下,并把中国的领土延伸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本文认为其庇护的政治技巧与它规范的语言,及其所强调用礼物交换与礼貌表述,对解释内亚腹地以联盟形式融入帝国是一个有用的概念。通过重新解释礼物交换的义务,清朝不得不加强和巩固其人际关系网的持久性,使之转变为有明确界定的统治系统。在这个规范的过程中,作为清廷管理外藩事务的理藩院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在王朝的早期,它是负责收集和传播与内亚首领有关的各种庇护关系的信息。在17、18世纪,它努力标准和简化少数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当清朝在外藩行使更直接的控制权时,即使是在王朝后期,理藩院及其庇护的规则和原则被修改后一直保留。本文为多民族大清帝国的寿命和凝聚力提供了一个解释。基于最近出版的满文和蒙古文档案资料以及礼物交换的诸多内涵,本研究揭示了大清皇帝自我观念的改变。

  • 标签: 理藩院 政治庇护 礼物交换 满蒙关系
  • 简介:对于阶级斗争,传统马克思主义习惯于从唯物史观的决定论角度加以理解和解释,强调阶级斗争史观与唯物主义史观的一致性。事实上,阶级斗争也是一种伦理诉求,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志色彩。这种伦理诉求是否具有现实性、正当性需要接受历史的检验和校正。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物理原理,实际构成了阶级斗争史观的物理视野,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原理构成了阶级斗争史观的伦理视野;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中,需要同时把握物理与伦理两种视野,实现物理与伦理两种价值的历史整合。在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历史上,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探索和实践两种价值的整合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 标签: 阶级斗争 唯物史观 伦理视野
  • 简介:内地伊斯兰中国的主体主要是居于内地的四个少数民族。文化理解是现代西方解释学理论中常用的一个概念,前理解,以及反思与批判中的创造力都是其中的内容。在文化认同上,坚守信仰。在经济认同上,积极入世。文化认同上的创造力体现为,汉语言的使用与对主流文化的主动靠近。在经济认同方面的创造力体现为使经济认同与文化认同互动起来。在政治认同的创造力体现为,将信仰与国家紧密联系起来,且在政治生活中将信仰置于国家之下。

  • 标签: 中国化 文化理解 回族
  • 简介:1960年代台湾成功实现农工转型,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相对式微。面对农业发展的困境,王作荣等一批经济学人建议当局推行“第二次土地改革”,使农地能够自由流通,从而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推动农业现代。这一建议在台湾经济学界、农政界和地政系统引起不小的争论,这些争论主要围绕耕者有其田政策与农业现代的关系展开,反映出各方对台湾农业发展道路的思考,即将农业现代等同于西方以机械和企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大农经营模式。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耕者有其田政策逐渐成为台湾农业发展的阻碍,台湾的土地政策因而逐渐发生改变,台湾当局最终废止了耕者有其田政策。

  • 标签: 土地改革 耕者有其田 农业现代化 土地政策
  • 简介:2016年12月18日"第四届中国世界城市史论坛"在杭州召开。本次论坛由杭州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与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作举办,论坛主题是"全球视野下的中西城市史:城市发展与治理"。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18篇,其中中国城市史5篇,世界城市史13篇,涉及中外城市的城市群、城市社区、城市的更新与改造、城市环境、教育与娱乐、城市族群与移民社会、慈善与医疗等问题.

  • 标签: 全球化视野 城市史 论坛 世界 中国 综述
  • 简介:城市是人类文明萌发和生长之地,城市社区文化的多维组合,孕育城市精神,展现城市风貌。西部民族地区城市的聚集效应、继替效应,改变城市社区的文化生态;城市所引发的居民生活方式的变革,城市推动下的城市社区的有效治理,则不断赋予社区文化新内涵。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西宁市社区文化的典型类型,映射出西部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文化变迁的基本趋向。

  • 标签: 西部 城市化 社区文化
  • 简介:张秋梅陈睿在《中国藏学》2017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藏传佛教法器的神圣性及象征性意义在其信仰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藏传佛教法器消费无论是在寺院、僧尼,还是在藏区民众的消费中都占有相当的比重。藏传佛教法器市场已经形成一个稳定的市场模式,具备一般商品贸易的基本特征。法器市场的发展满足寺院、僧尼和信众的宗教需求,为推动藏族优秀文化传承和发展以及促进民族交流等诸多方面作出了贡献,体现了藏区社会向现代开放性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

  • 标签: 市场化模式 藏传佛教 法器 武侯祠 成都市 调查
  • 简介:自步入近代社会以来,中西文化遭遇并开始碰撞,为实现国家富强,先进分子从文化的不同层面展开了现代追求。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要求整套文化全部现代的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百年前这一运动所进行的文化批判与价值重建,仍能给当下我们推进文化现代建设带来一些启示。

  • 标签: 新文化运动 文化取向 文化现代化 新文化人
  • 简介:一、文化全球与文化安全意识关于“文化全球”的内涵,学界并未统一,大体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文化全球意味着全球文化同质。文化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既体现民族特性,又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共性。全球性问题诸如人类面临的生态、资源、伦理等问题的凸显,迫切要求人类采取一致行动,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此种意义上的文化全球表现了人类文化同质性的特点。第二,文化全球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全球。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认为,文化的全球是真正意义的全球,是“界定全球的真正核心:世界文化的标准;美国的电视,美国的音乐,好莱坞的电影,正在取代世界上其他一切东西。”他甚至认为文化全球的后果,

  • 标签: 全球化背景 大学生文化 安全意识教育 文化全球化 人类智慧 文化安全意识
  • 简介:2001年1月11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南海市信息建设时提出: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央将进一步采取措施推进信息,各地要根据条件加强信息建设。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副组长王忍之2000年10月20日在续修志书专家座谈会上指出:地方志书应该出电子版。

  • 标签: 地方志书 修志 续修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 中央 人类社会
  • 简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每事问》这首诗中说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上教师提问“问得巧”,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两指弹出万般音”,“沉默”的课堂就会静为动,高潮迭起,流淌出美妙的旋律。问题设计的好坏,是课堂教学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那么,课堂上我们如何做“巧问”的智者呢?

  • 标签: 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提问 智者 校本化 有效性 实践
  • 简介:TheChineseGovernmenthasdevelopedastrategyforthe“Broad-ScaleDevelopmentofWesternChina”,bringingthedevelopmentofWesternChina,includingTibet,intotheoverallstrategyforthemodernisationofChina.IthasalsoformulatedspecialpreferentialpoliciestowardsTibet.ThereforeTibetisnowinhistoricallyfavorablecircumstancesfordevelopment.BystudyingthosepreferentialpoliciestowardTibetadoptedbytheChineseGovernment,theauthortriestoanalyzetheirsocialandeconomicbenefits,teaseoutthefundamentalprinciplesofTibetandevelopmentreflectedbythem,

  • 标签: 西部大开发 西藏 现代化 中央政府 投资环境 政策支持
  • 简介:上个世纪后期的中国中等师范教育一直活跃着一个人的身影,他就是朱嘉耀。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综合世界师范教育价值观的嬗变,对教师专业要求的提高和我国素质教育对教师新的期待,时任南通师范校长的朱嘉耀先生明确提出了“人格师范教育”的主张,

  • 标签: 中等师范教育 人格化 思想述评 朱嘉 教育变革 教师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