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病历摘要

  • 标签:
  • 简介:目的:本文分析25例急性胰腺炎的麻醉处理及围手术期治疗。方法:25例急性坏死胰腺炎分为A组(N=15)和B组(N=10)。A组采用异丙酚静脉全麻为主,术中输液,输血,纠正休克,常规机械通气。B组采用中剂量芬太尼(15~32ug/kg)静脉全麻为主并复合硬膜外麻醉,术中除补充容量,纠正休克外,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地塞米松以及甘露醇等药物治疗。术中机械通气采用小潮气量(6ml/kg)加PEEP(5~15cmH2O)的模式。术毕两组病人均送ICU进行综合治疗。结果:病人术后肾衰、呼衰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率A组为40%。B组为40%。术后死亡率A组为26.7%,B组为20%。两组并发症及术后转归无明显差异。结论:急性坏死胰腺炎发病急,病情严重,易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高。术前治疗、手术方式,麻醉方法及药物选择,术中综合治疗,机械通气模式、术后监护治疗都影响病人转归。本文两组并发症及转归无差异,B组在麻醉选择及综合治疗方面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麻醉 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坏死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期高病死率的获得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之一,尽管临床积极探索了数十年,但其发病率及病死率仍居高不下。近年来,对NEC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总结近年来关于NEC的诊断及内科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临床采取更规范的治疗及新的研究方向提供线索。

  • 标签: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婴儿,新生 诊断 内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坏死胰腺炎术后并发结肠瘘的相关因素。方法抽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收治的250例急性坏死胰腺炎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跟踪调查记录其术后并发结肠瘘的情况,将术后继发结肠瘘的15例患者设为发生组,未并发结肠瘘的235例患者设为未发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及相关检查指标数据,运用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法研究急性坏死胰腺炎术后并发结肠瘘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在术前是否存在器官衰竭、是否侵染胰周、手术时机的选择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存在器官衰竭、侵染胰周及早期手术介入是影响急性胰腺炎患者术后并发结肠瘘的相关因素(OR>1,P<0.05)。结论结肠瘘是急性坏死胰腺炎术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患者术前是否存在器官衰竭、术前病情是否出现胰外侵染以及手术时机选择。

  • 标签: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结肠瘘 器官衰竭 胰外侵染 手术时机选择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儿童坏死肺炎(NP)的病原学分布特点及不同病原学NP的临床特点。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中国13家医院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494例NP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资料。根据年份分为2008至2011年、2012至2015年、2016至2019年3组,根据地域分为南方和北方,分别比较病原学的分布特点;根据感染的病原菌不同分为单一肺炎支原体感染组与单一细菌感染组,进行临床特征和炎症指标的比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χ²检验。结果494例NP患儿(男272例、女222例)年龄4.7(0.1~15.3)岁,其中494例NP中病原菌不明确147例,病原菌明确347例。常见的病原菌分别为肺炎支原体238例,肺炎链球菌6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51例,铜绿假单胞菌13例,流感嗜血杆菌10例,腺病毒10例,流感病毒A 7例。3个年份组最主要的病原均为肺炎支原体,2016至2019年组肺炎支原体比例高于2012至2015年组[52.1%(197/378)比36.8%(32/87),χ²=6.654,P=0.010],2012至2015年组肺炎支原体比例与2008至2011年组[31.0%(9/2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314,P=0.575)。南方组与北方组患儿最主要的病原均为肺炎支原体,北方组肺炎支原体的比例高于南方组[60.5%(92/152)比42.7%(146/342),χ²=13.409,P<0.01],而肺炎链球菌的比例则低[7.9%(12/152)比14.3%(49/342),χ²=4.023,P=0.045]。单一肺炎支原体组(200例)与单一细菌感染组(98例)均以发热(分别为197、98例)和咳嗽(分别为200、96例)为主要临床表现,单一肺炎支原体组较单一细菌感染组胸痛症状更常见[17.0%(34/200)比6.1%(6/98),χ²=6.697,P=0.010],而气促、喘息症状更少见[16.0%(32/200)比60.2%(59/98),4.5%(9/200)比21.4%(21/98),χ²=60.688、20.819,均P<0.01];单一细菌感染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明显高于单一肺炎支原体感染组[14.7(1.0~67.1)×109/L比10.5(2.5~32.2)×109/L,122.50(0.5~277.6)比51.4(0.5~200.0)mg/L,2.13(0.05~100.00)比0.24(0.01~18.85)μg/L,Z=-3.719、-5.901、-7.765,均P<0.01]。结论我国儿童NP病例逐年增多,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我国儿童NP的重要病原体。NP的临床症状以发热和咳嗽常见,细菌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明显高于肺炎支原体感染者。

  • 标签: 坏死 儿童 肺炎,支原体 细菌
  • 简介:摘要坏死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期一种严重的胃肠道疾病,也是早产儿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重症救治水平的提升,NEC患儿生存率也随之提高,但存活者常伴有不良的神经预后,临床可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神经发育障碍(neurodevelopmental impairment,NDI)等一系列疾病,其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该文就NEC相关脑损伤的可能影响因素,如缺氧缺血、炎症反应、营养、脑-肠轴等进行综述,以便于临床医生了解其发病机制。

  • 标签: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脑损伤 炎症 营养 脑-肠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出血性坏死胰腺炎患者术后导管引流护理的措施和效果。方法:2019年1月~2020年5月期间从我院选取接受手术治疗的急性出血性坏死胰腺炎患者共计8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实施常规护理)与观察组(n=40,实施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2.50%、97.5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5.0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出血性坏死胰腺炎患者术后导管引流实施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促进了患者病情的康复,且得到了患者的满意认可,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 导管引流 优质护理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人工喂养联合内毒素灌胃方式建立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NEC)的动物模型,从而探索谷氨酰胺(Gln)预防坏死小肠结肠炎机制。方法采用清洁级、2日龄的健康wistar新生鼠60只,随机分成三组,利用人工喂养联合内毒素灌胃方式建模后,比较三组镜下肠道组织病理损伤。结果C组的道病理损伤在2、6、12h均较B组降低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LPS灌胃结合人工喂养方式诱导新生鼠坏死小肠结肠炎模型,且谷氨酰胺可减轻发生坏死小肠结肠炎新生鼠的肠组织损伤,为临床NEC患儿预防性补充Gln提供实验室依据。

  • 标签: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谷氨酰胺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大剂量L-精氨酸致急性坏死胰腺炎的发病机制。方法观察大鼠血清,胰腺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及胰腺组织巯基物质和丙二醛(MDA)的变化,以及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别嘌呤醇在急性坏死胰腺炎中的作用。结果血清NO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回升趋势,胰腺组织NO则一过性降低;急性坏死胰腺炎早期大鼠胰腺组织内巯基物质含量明显减法,MDA含量明显增加,而别嘌呤醇可对抗这种变化,并可显著降低急性坏死胰腺炎大鼠血清淀粉酶的增高程度,减轻胰腺损伤。结论以巯基物质为代表的机体的防御体系与以MDA为代表的损伤体系的失衡可能是大剂量L-精氨酸造成胰腺组织损伤的重要原因,别嘌呤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急性坏死胰腺炎时的胰腺损伤。

  • 标签: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一氧化氮 巯基物质 氧自由基 别嘌呤醇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在临床上的早期识别、护理,以降低新生儿的手术机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降低该病的死亡率。方法通过对26例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的早期识别、护理的效果进行总结及分析。结果20例新生儿内科保守治疗治愈,4例手术,2例放弃治疗死亡。结论早期识别病情,积极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能显著提高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的治愈率。

  • 标签: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围术期综合护理对急性坏死胰腺炎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收治的76例急性坏死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率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与患者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坏死胰腺炎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治疗时间,有效减轻患者经济压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临床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影响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7年1月-2020年2月我院的坏死小肠结肠炎新生儿165例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新生儿治疗情况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将所有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影响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与主要因素。结果 两组新生儿经对比分析,观察组新生儿PCT增高、电解质紊乱、血小板减少、腹膜炎、高血糖、硬症、休克以及代谢性酸中毒人数均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各研究指标,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回归方程分析得知,硬症、休克、Bell分期以及代谢性酸中毒为影响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预后的危险因素有PCT增高、电解质紊乱、血小板减少、腹膜炎、高血糖、硬症、休克以及代谢性酸中毒,其中硬症、休克、Bell分期以及代谢性酸中毒为影响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预防或治疗坏死小肠结肠炎合并症,能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疗效,从而改善新生儿预后效果,继而降低新生儿病死率。

  • 标签: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预后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求胰腺细胞内nestin阳性细胞数对胰腺炎的预后有积极意义。方法通过对SD大鼠支撑胰腺炎模型后,不同的处理手段,采点处死后,观察指标(1)光镜下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对胰腺标本根据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出血、坏死和腺泡细胞空泡化形成进行病理组织学评分;(2)Nestin阳性细胞数量(3)血清淀粉酶结果胰腺细胞(24h)nestine(阳性数)在24h有变化。与SOG组比较﹡<0.05;与APG相比△<0.05结论应用干预的手段增加胰腺细胞内nestin阳性细胞数对胰腺炎的预后有积极意义。

  • 标签: Nestin(巢蛋白)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 简介:摘要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NEC)是有着极高致死率的一种导致早产儿亡故的疾病。就现有研究资料显示,在NEC其众多致病原因中至关重要的是因为新生儿小肠结构和免疫系统的不成熟导致新生儿罹患率较高。而新生儿肠成熟和稳定发育过程中所必需的共生菌群可借由益生菌提供和维系,进而遏制炎症发展、促使肠黏膜保护功能的正常运转,从而更好的保护新生儿还未成熟的肠道,使得达到预防与遏制NEC恶化的效果。同时,口服益生菌同样不失为一种有效的NEC防护策略。

  • 标签: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益生菌 肠屏障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小肠炎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20例小肠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小肠炎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小肠炎患儿的症状消失时间、胃肠减压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造成新生儿坏死小肠炎具有较多的发病因素,通过给予患儿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炎 危险因素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