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王国钦先生就诗词入史问题的商榷文章,为了给自己的观点树对立面,歪曲甚至篡改我的文章,比"断章取义"还要"不公道、不厚道"。现代人的古体诗词该不该入现代文学,这是可以讨论的。我主张慎入,是根据文学的经典性原则、诗词传播接受的大众语言基础、现代性标准和五四传统的意义而提出的,但又坚定地认为旧体诗词在其辉煌的历史上会永远地活着,而且对今人的旧体诗词也要进行研究。

  • 标签: 现代旧体诗词 慎入 文学史
  • 简介:我们做教师的,离不开教材和大纲。教学大纲规定了一门课程的荩本轮廓、各部分之间的比重以及教师必须向学生交待的教学内容。教材是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共同的依据。而大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有而且应该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灵活地处理大纲与教材。就目前的客观需要而言,这种能动性不仪表现在对教材的

  • 标签: 教学改革 教学活动 中国文学史 大学教师 教学内容 思辨能力
  • 简介:文章从培养21世纪创新型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认为中国古代文学教改的重中之重在于文学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在妥善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材关系的前提下,要以“求新”为目标,以“求实”作保证,稳中求变,变中出新。一方面追踪学术前沿,把握学术脉搏,及时吸纳学界积极稳妥的新成果,融入教学之中;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学术创造性,以科研促教学,提升文学教学的学术品位,进而深化文学教学内容。

  • 标签: 求新 文学史 教学内容改革
  • 简介:本论文就日本最早汉诗集《怀风藻》以及平安朝敕撰三集序文中“并显爵里”“爵次”等词进行观察分析,力证奈良·平安时期的诗集编撰事业的历史意义。本论以为,该阶段的日本诗集的序文一方面秉承了六朝时期《文选》序的特征,另一方面大量地吸收了唐代诗序的模式。而日本古代文学通过“国风黑暗时代”的洗礼,真正被《古今集》而后和文敕撰史所继承的,并非表面的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构想、主题、技巧等的受容,而是从根本上理解并接受了古代中国的“文章经国”之道、“文化立国”之理。平安朝三百余年的繁荣乃至古代日本文化得以昌盛的根本,无疑根植于这种高贵的文化理念之中。

  • 标签: 《怀风藻》 敕撰三集 并显爵里 文治理念 受容
  • 简介:顾彬因“垃圾论”事件成为汉学界“网红”,他的惊人言论在国内读者间的影响远大于其书籍本身,这样的效果恐怕与他本人的意愿相违背。为了洗刷“污名”,顾彬不止一次公开声明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并且出于对中国的热忱而撰写、出版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一书。人们固然应该警惕“垃圾论”背后媒体炒作的嫌疑,但更应该意识到当前中国新文学书写所面临的困境。

  • 标签: 中国文学史 20世纪 顾彬 中国方式 想象 文学史书写
  • 简介:在全球化文化思潮日益高涨的时代,作为支撑中国民族魂的爱国精神是否还需提倡?在地球村即将出现的前夕,国人是否还需要爱国主义?这是许多学者长久深思并感到迷茫的问题。何为爱国?爱国的概念将如何界定?也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困惑和引发激烈学术争论的焦点。近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徐培均先生推出的力作《中华爱国文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爱国主义的概念危机做出了明确解答。

  • 标签: 爱国精神 文化思潮 文学史 全球化 民族精神 中华
  • 简介:2016年4月16日至17日,由闽南师范大学主办、文学院承办的“第五届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闽南师范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来自国内、外近20所高校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围绕出土文献与文本考释、出土文献与文体研究、出土文献与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出土文献与古代文学研究的总结与反思等四个方面展开研讨,展示了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推动了该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

  • 标签: 会议综述 出土文献 中国文学史
  • 简介:"民国文学"的写作与讨论成为近些年现当代文学学科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者们都想在固有的规范之外寻求和尝试新的研究方法,以期开拓新的研究空间。随着中国学界对"现代性"理论的研究、阐释再一次兴起,用"现代性"理论来解读和阐释"民国文学"自然成了实现这一突破最重要的研究途径和方法论之一。试图展示"民国文学"叙写与"现代性"理论复杂而密切的关系,从多个方面探讨二者的内在联系,从而寻求对"民国文学"研究新的阐释方法和解读方式。

  • 标签: 现代性 空间拓展 再阐释 新文学与民国文学 “民国文学史”的现代叙写
  • 简介:据《世界华文文学》1999年第12期“世华沙龙”栏目报道,南美书局在河上城市主办的世界华文书展,鹭江出版社出版的《海外华文文学》,在开幕当天上午,便被抢购一空。由汕头大学陈贤茂主编,吴奕、陈剑晖副主编的《海外华文文学》,四卷,共一百九十多万字。第一卷,除第一章“海外华文文学导论”外,主要评介“新加坡华文文学”。第二卷,评介“马来西亚华文文学”,“文莱华文文学”,“泰国华文文学”。第三卷,评介“菲律宾华文文学”,“印度尼西亚华文文学”,“越南、柬埔寨华文文学”,“日本、韩国华文文学”,“缅甸、毛里求斯华文文学”,“澳大利亚华文文学”。第四卷,评介“美国华文文学”,“加拿大华文文学”,“巴西、厄瓜多尔华文文学”,“欧洲华文文学”,“新移民文学”等。南美主办世界华文书展空前成功《海外华文文学》被抢购一空

  • 标签:
  • 简介:摘要:历史学科是基于对史料的考证和探索,不断揭露、理解真实的过去,进而发现历史的发展规律,为当下的发展提供借鉴。高中历史教师教学中可以从认识历史材料、区分史料真伪、提取有效信息以及树立实证精神四方面入手,将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 标签: 高中历史 史料实证 素养 收集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成立语文学习小组,激发学习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思考、自主总结、团队合作中经历从“要我”到“我要”的成长蜕变。

  • 标签: 要我学 我要学 语文学习 小组建设
  • 简介:为音乐辩护──再论音乐的人文学科性质杨燕迪一缘起之所以想到这个题目,是因为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笔者作为音乐学者,从一开始便希望能对自己所事的专业进行哲学一方法论意义上的说明。古人日"正名",西人讲"justifyoneself",其根本的意思都...

  • 标签: 人文学科 音乐学家 西方音乐 人文知识分子 学科性 人文学术
  • 简介:以D·H·劳伦斯为例,通过考察和分析得出,劳伦斯及其作品融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等元素于一体,并非某一流派风格就可涵括其特质。由此,提出教师应在教学环节中建立多元合一的评价机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关注作家作品的多重风格,从而充分挖掘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 标签: 多元合一 作家评价观 外国文学史教学 D·H·劳伦斯
  • 简介:我国外国文学批评界习惯于把文学视为对社会现实的形象反映,尤其是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创作的研究中。其实,19世纪俄罗斯经典作家的创作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是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文学文本的意义往往滋生于其自身的智能机制之中。文学文本并非是一个静止的被动客体,也不只在传递和记忆信息,还是一个运动的、拥有主体性的生命体,能够通过界限转换、对话机制和时空变化等途径,作用于读者,在读者大脑左右半球的互动中,不断地创造意义。

  • 标签: 19世纪俄罗斯文学 文本 对话 时空体
  • 简介:大学中文系本科生普遍存在古典诗歌赏析能力弱的现象.文章对这一现象的成因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 标签: 古代文学史 教学 诗歌赏析 对策
  • 简介:阿Q是文学艺术长廊中不朽的艺术形象。对于阿Q形象的分析,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解读和不同的观点。通过对比三部不同历史时期的现代文学教材(王瑶主编的《中国新文学稿》、唐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简编》及钱理群等人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对于阿Q形象的分析,来勘测三个不同时期历史文化图景及其文学理论"地形图",并以此厘清不同时期的文学"生产模式"。

  • 标签: 阿Q 文学史 教材 生产模式 理论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