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辅助治疗重症肺炎疗效观察及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方便选择2023年1月~2024年2月该院收治的96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96例重症肺炎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划分组别,其中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入院之后需要及时根据患者情况予以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联合对症支持治疗与血必净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均需要接受14天治疗。比较炎症因子(IL-6、CRP)、T淋巴细胞群(CD3 、CD4 、CD8 )水平治疗前后变化,评估两组患者SP改善情况。结果入院时炎性因子水平、免疫细胞含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炎性因子水平降低明显,CD3 、CD4 上升、CD8 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P治疗效果理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效果确切,能降低炎性反应,增强细胞免疫。

  • 标签: 血必净 重症肺炎 炎症因子 细胞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在川崎病病程及其治疗中的改变和临床意义。方法川崎病组患儿分别于治疗前(病程第8天)、治疗后2、5天(病程第10、13天)采静脉血,其他感染性疾病组患儿于入院第1天及入院第5天采静脉血。以上标本均采用ELISA法进行IGF-1、IGFBP3测定。结果(1)川崎病组治疗前(病程第8天)的IGF-1、IGFBP3血清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而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组(入院时)相比无显著性差异。(2)川崎病组治疗后2天(病程第10天),其血清IGF-1、IGFBP3水平与治疗前(病程第8天)相比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3)川崎病组经治疗后5天(病程第13天),血清IGF-1、IGFBP3水平仍持续在高水平,与川崎病治疗后2天(病程第10天)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组(入院后5天)相比明显升高(P<0.05);其他感染性疾病组(入院时)与入院后5天血清IGF-1、IGFBP3水平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4)川崎病组分为发生CAL组和未发生CAL组,两组IGF-1、IGFBP3血清水平无显著性差异。(5)川崎病组中分典型KD和不完全KD两组,其治疗前后IGF-1、IGFBP3血清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川崎病组患儿治疗后血清IGF-1、IGFBP3水平显著升高,可能与丙种球蛋白大剂量应用有关,其水平升高,可能减少了川崎病后期血管狭窄及血管瘤的形成,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 标签: 川崎病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天晴速乐联合信必可吸入治疗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ACOS)对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血清总IgE、气道炎症因子、肺功能等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ACOS 1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信必可吸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天晴速乐吸入治疗,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FeNO、血清总IgE水平、气道相关炎症因子[白三烯B4(LTB4)、白细胞介素-6(IL-6)、髓过氧化物酶(MPO)、8-异前列腺素(8-isoPG)]水平、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呼气肺活量(FVC)、FEV1/FVC值]及症状评分[哮喘症状评分(ACT)、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症状评分(CAT)],并监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FeNO及血清总IgE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气道炎症因子(LTB4、IL-6、MPO、8-isoPG)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肺功能指标(FEV1、FVC、FEV1/FVC)高于治疗前(P<0.05),症状评分中ACT评分高于治疗前、CAT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降低或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2.58%(14/62),与对照组的12.90%(8/62)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晴速乐联合信必可吸入治疗ACOS,较单独应用信必可吸入治疗可更好改善患者变态反应、气道炎症反应、肺功能及症状,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标签: 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 噻托溴铵 糖皮质激素 呼出气一氧化氮 血清总IgE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米诺环素对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将患者动态随机化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各有5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米诺环素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CRP水平值(1.05±0.31)mg/L、TNF-α水平值(2.14±1.69)pg/ml、IL-17水平值(5.14±1.56)pg/ml、PD(1.01±0.65)mm、BI(0.53±0.21)、AL(1.04±1.36)mm、牙龈出血率(4.00%)、牙周炎症发生率(2.00%)、牙龈形态恢复率(100.00%)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米诺环素在侵袭性牙周炎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提高治疗安全性,改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

  • 标签: 米诺环素 侵袭性牙周炎 血清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对ICU急性肾损害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浓度变化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提供临床治疗上的借鉴。方法本次探讨选取了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来自我院ICU收治的80位患有急性肾损害患者,我们将进一步分析其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浓度,并使用APACHEIII评分和肾衰竭指数对其机体进行准确分析。结果肝脏器官受损的情况越严重,急性肾损害患者随着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浓度的增加也会加重。此外,与APACHEIII评分、肾衰竭指数出现正相关趋势。结论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浓度能够对患有急性肾损害的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有利于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判断,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标签: ICU急性肾损害 血清肝细胞 生长因子 浓度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免疫调节因子检测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肝(即CHB)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外周血液循环样本,观察并记录血清免疫调节因子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血清IL-4水平、IL-12水平、ALT水平、TBIL水平、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免疫调节因子水平,有助于为提高诊断准确性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免疫调节因子 临床检验
  • 简介:目的制作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大鼠模型,研究假手术组、手术组术后1,3,7,14,21,30d大鼠血清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方法制作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大鼠模型,随机取手术组6只。另外,取假手术组6只。模型制作后1,3,7,14,21,30d,观察大鼠血清内皮生长因子,30d后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和空间探索试验来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结果手术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手术组大鼠血清内皮生长因子1,3,7,14,21d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30d血清内皮生长因子下降。结论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可造成稳定的脑缺血,早期可使血清内皮生长因子升高,30d后血清内皮生长因子下降。

  • 标签: 内皮生长因子 大鼠 双侧颈总动脉结扎
  • 简介:目的现测老年抑郁症患者使用舍曲林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首发老年抑郁症患者(患者组)治疗前后和30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的血清IL-6、TNF-α的水平并比较,并结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总分及各因子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患者组治疗前血清IL-6:(64.35±16.27)ng/L、TNF-a:(28.26±14.57)ng/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IL-6:(30.81±10.71)ng/L,TNF-α:(17.74±10.18)ng/L(P<0.05).舍曲林治疗后血清IL-6、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血清IL-6、TNF-α水平升高可能是老年抑郁症的免疫学标志之一;舍曲林抗抑郁的同时降低血清IL-6、TNF-a水平.

  • 标签: 老年抑郁症 细胞因子 舍曲林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苏黄止咳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80例,根据用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孟鲁司特钠+苏黄止咳汤治疗,对照组单用孟鲁司特钠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并对比2组疗效、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46,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2/40)低于对照组的20.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5)。结论苏黄止咳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确切,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更好更快缓解,机体炎性反应明显减轻,且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 标签: 咳嗽变异性哮喘 苏黄止咳汤 血清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segond骨折患者术后血清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我科收治的胫骨平台前外侧撕脱骨折(segond骨折)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术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CPR),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血清炎性因子。结果观察组的CPR,IL-6,TNF-α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可以改善segond骨折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促进骨折的术后愈合,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丹参注射液 segond骨折 血清炎性因子 影响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和粪细胞因子的检测结果。方法选择52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作为观察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和粪肿瘤坏死因子仪(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的水平,同时以健康婴幼儿5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观察组患儿急性期血清和粪TNF-α、IL-8水平分别为(129±31)、(159±24)μg/L和(184±35)、(269±25)μ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6)、(104±13)μg/L和(52±6)、(133±1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血清和粪TNF-α、IL-8水平迅速下降[(30±7)、(108±10)μg/L和(89±8)、(187±14)μg,L],与急性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粪TNF-α、IL-8水平仍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和粪细胞因子的检测有助于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临床诊断,并可以作为判定病情发展的指标之一,指导临床治疗工作。

  • 标签: 轮状病毒感染 血清 粪便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血清细胞因子与血浆皮质醇的变化趋势及相关性。方法将120只雄性Wistar大鼠(十堰市人民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对照组(58只)和PTSD组(62只),利用改良的单一连续应激(SPS & S)制作PTSD大鼠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和僵立行为实验检测大鼠行为学表现,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8及血皮质醇含量。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EL)对照组与PTSD组大鼠EL分别为(13.78±1.82) s和(71.16±5.42) s,PTSD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5.153,P<0.05);两组大鼠僵立行为百分比结果显示,PTSD组大鼠再次放入电击设备箱后(重新面临恐惧情景时),大鼠表现为明显的僵立行为,活动明显减少,主要为刻板的蹲伏行为,仅头部有轻微的转动,背部拱起。对照组大鼠表现为自由运动。对照组大鼠僵立行为百分比为(11.3±3.2)%,PTSD组大鼠为(61.3±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21,P<0.05);PTSD组与对照组间血清各IL及皮质醇含量比较,创伤后应激障碍组大鼠血清中IL-2、IL-6、IL-8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SD组大鼠血皮质醇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鼠血清中IL-4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2,P>0.05)。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组大鼠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呈正相关,与血浆皮质醇浓度呈负相关,IL-2、IL-6、IL-8及血浆皮质醇可能在PTS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创伤后应激障碍 细胞因子 前炎性细胞因子 抗炎性细胞因子 血浆皮质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梗死部位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洛阳东方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诊断的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血清炎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根据梗死部位将研究组患者分为脑干梗死组、大脑半球梗死组、小脑梗死组,每组20例,比较三组患者一般资料、不同时间段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及血清炎性因子与梗死部位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IL-6、CRP、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脑干梗死组入院第1、3天IL-6、CRP、TNF-α水平均高于大脑半球梗死组、小脑半球梗死组(P<0.05);大脑半球梗死组入院第1、3天IL-6、CRP、TNF-α水平均高于小脑半球梗死组(P<0.05)。结论不同梗死部位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呈动态变化且表达存在差异,血清炎性因子可能对脑梗部位的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脑梗死 不同梗死部位 血清炎性因子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矽肺患者瘦素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血清中的含量及意义。方法于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收集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矽肺患者52人(已鉴定为职业病)作为矽肺组,其中矽肺壹期25人、贰期22人、叁期5人;选择同期进行健康检查的无粉尘接触史30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瘦素和TGF-β1水平,同时进行组间比较和相关性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二者的诊断价值。结果矽肺组患者血清中瘦素和TGF-β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矽肺组贰期、叁期患者血清瘦素水平高于对照组和壹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矽肺组各期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叁期患者水平高于壹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矽肺组患者血清瘦素和TGF-β1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s=0.400,P<0.05);瘦素和TGF-β1二者联合预测矽肺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10%、80.00%。结论血清瘦素和TGF-β1水平与矽肺的不同期别有关,二者联合检测可以辅助矽肺的诊断。

  • 标签: 矽肺 瘦素 转化生长因子β1 血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种治疗方法对大骨节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2015年5月,按照《大骨节病诊断》(WS/T 207-2010),在青海省贵德、兴海和班玛县大骨节病病区选取居住时间≥25年、年龄为25~62岁的Ⅰ度及以上大骨节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第1组(n = 91)采用塞来昔布+小活络丸(浓缩丸),第2组(n = 89)采用塞来昔布+壮骨关节丸,第3组(n = 94)采用塞来昔布+抗骨质增生片,对比分析3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整体治疗效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透明质酸(HA)含量。结果共纳入大骨节病患者274例,年龄为(47.24 ± 18.97)岁,其中男性132例、女性142例。第1、2、3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22%(73/91)、77.53%(69/89)、77.66%(73/9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5,P > 0.05)。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O含量[(149.23 ± 20.61)、(135.88 ± 29.63),(151.33 ± 22.15)、(137.55 ± 31.51),(148.58 ± 24.36)、(134.81 ± 28.53)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678、2.403、3.195,P均< 0.05),TNF-α、IL-1β、HA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3种方法治疗大骨节病均取得一定疗效,且能降低血清NO含量,但对TNF-α、IL-1β和HA含量未见明显影响。

  • 标签: 药物疗法 大骨节病 一氧化氮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β 透明质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全程复合保温策略对蛛网膜下腔阻滞剖宫产产妇手术并发症、凝血功能及血清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舟山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妇250例为观察对象,将2020年6-11月的剖宫产产妇125例设为常规简单保温组,2020年12月至2021年8月的剖宫产产妇125例设为全程复合保温组。两组产妇均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剖宫产手术,记录其术中出血量,统计寒战、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两组产妇术前(T1)、术后48 h(T2)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的变化情况;分析术后48 h两组产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PCT)、白细胞介素6(IL-6)的差异。结果全程复合保温组产妇术中出血量[(393.84±79.78)mL]显著少于常规简单保温组[(434.80±123.49)mL](t=3.11,P < 0.05);寒战[10.4%(13/125)]、术后感染[7.2%(9/125)]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简单保温组[25.6%(32/125)、18.4%(23/125)](χ2=9.78、7.02,均P < 0.05);T2时间段内全程复合保温组患者PT[(10.28±0.48)s]、APPT[(26.97±2.27)s]、TT[(14.09±1.36)s]均短于常规简单保温组[(11.71±0.27)s、(27.96±2.25)s、(15.91±1.09)s](t=7.34、3.43、11.66,均P < 0.05);全程复合保温组产妇术后48 h WBC[(10.38±2.38)×109/L]、N%(0.79±0.06)、CRP[(52.79±20.73)mg/L]、PCT[(0.13±0.42)μg/L]及IL-6水平[(55.73±24.38)ng/L]均低于常规简单保温组[(12.24±7.05)×109/L、0.81±0.05、(65.38±25.92)mg/L、(0.20±0.97)μg/L、(76.22±39.08)ng/L](t=2.79、2.92、4.24、8.12、4.97,均P < 0.05)。结论围手术期全程复合保温策略可提高蛛网膜下腔阻滞剖宫产产妇凝血功能,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寒战发生率,有效降低炎性反应和术后感染发生率。

  • 标签: 剖宫产术 麻醉,脊椎 围手术期 失血,手术 体温调节 手术后并发症 炎症反应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情绪释放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康复病人血清炎症标志物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50例,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25例,两组病人均实施护理常规,研究组还实施情绪释放护理。观察两组病人护理之前与护理8周后焦虑情绪(SAS)评分、抑郁情绪(SDS)评分以及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水平。结果护理后研究组病人SAS分、SDS分以及hs-CRP、IL-6、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康复病人实施情绪释放护理,可明显促进病人焦虑与抑郁情绪改善,减轻机体炎症反应。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情绪释放 炎症标志物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