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型糖尿(T1DM)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慢性肾脏(CKD)的关系。方法选取自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1DM患者334例,根据是否合并NAFLD分为T1DM合并NAFLD组(146例)和T1DM未合并NAFLD组(188例),比较两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CKD比例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1DM患者中NAFLD与CKD的关系。结果与T1DM未合并NAFLD相比,T1DM合并NAFLD组白蛋白尿比例(42.5%比22.9%,χ2=14.637,P<0.001)和CKD比例(45.9%比23.9%,χ2=17.771,P<0.001)更高,eGFR水平更低(Z=-1.967,P=0.04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AFLD是CKD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27,95% CI:1.186~4.181)。进一步按年龄、病程和体重指数(BMI)中位数分层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在年龄<47.5岁,年龄≥47.5岁,病程≥6年,BMI<21 kg/m2,BMI≥21 kg/m2的T1DM患者中,NAFLD仍是CKD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 CI)分别为2.861(1.342~6.099)、2.705(1.171~6.246)、3.951(1.701~9.176)、2.589(1.235~5.426)、3.022(1.245~7.338);而在病程小于中位数的T1DM患者中,NAFLD不是CK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病程较长的T1DM患者中,NAFLD是CKD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1型糖尿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慢性肾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治疗80岁以上糖尿合并慢性肾脏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从我院收治的80岁以上糖尿合并慢性肾脏患者当中抽取96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48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4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评估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治疗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肾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血糖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前列地尔治疗80岁以上糖尿合并慢性肾脏的疗效良好,安全性高,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高龄 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 前列地尔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慢性肾脏患者24h动态血压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肾脏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随机选取到我院进行尿检及肾功能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组,均采用动态血压检测仪测定24h两组血压变化情况,并从一般资料、研究方法以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昼夜心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4h以及昼夜收缩压、舒张压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昼夜节律比较中,研究组患者非勺形发生率为63.3%,对照组非勺形发生率为26.7%,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h动态血压监测到的数据变化,能够及时预测患者其它潜在症状,且在其数据变化特点和规律的指导下,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还能提升其治疗疗效。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24h 动态血压 特点
  • 简介:摘要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障碍参与慢性肾脏(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发生和发展,线粒体靶向治疗在慢性肾脏疾病治疗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我们总结和综述了线粒体损伤在CK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探讨线粒体靶向治疗CKD的临床价值与未来方向。

  • 标签: 线粒体 肾功能不全,慢性 分子靶向治疗
  • 简介:慢性肾脏(chronickidneydisease,CKD)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肾损害(病理、血、尿、影像学异常)≥3个月者。其治疗重点在于控制并发症和延缓疾病进展,中医药在治疗本方面优势突出。根据CKD患者的临床症状,将其归属中医“慢肾风”“水肿”“癃闭”“关格”等范畴。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肝肾同源 益肾疏肝法
  • 简介:摘要慢性肾脏(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中肌少症的患病率高,肌少症与CKD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密切相关。2010年,欧洲老年肌少症工作组首次提出了肌少症的定义。2018年,该工作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更新了肌少症的定义及临床诊断方法。目前我国对肌少症认识不足,因此,加强宣教、提高早期识别能力并及时干预治疗,对降低肌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本文对CKD肌少症的诊断标准和方法以及防治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肾功能不全,慢性 肌,骨骼 诊断 预后 肌少症
  • 简介:摘要慢性肾脏(Chronickidneydisease,CKD)是绝大多数肾脏疾病的临床统称,临床上将肾损害(病理、血、尿、影像学异常)≥3个月者诊断为慢性肾脏慢性肾病具有发病率高、伴发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如未能及时有效施治,以致病情进展恶化,随病程迁延,慢性肾病患者将有可能发展成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肾衰竭,最终导致尿毒症。研究表明,目前慢性肾脏发病率已超过10%1。目前除药物治疗外,针对蛋白质、糖类、脂质和电解质等的科学饮食护理在治疗慢性肾脏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合理的营养摄入对减慢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下降速度、缓解其临床症状、延缓慢性肾脏的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2。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非透析 营养指导 蛋白质 糖类 脂质 电解质。
  • 简介:摘要慢性肾脏(CKD)自被发现以来,其发病率一直高居不下,高磷血症作为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一直困扰临床的一大难题。血磷水平能否得到有效控制与CKD患者的预后和生存时间密切相关,因此对CKD高磷血症的综合治疗对CKD患者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将从饮食的控制、含磷药物的替换、磷结合剂的选择、透析的个体化和强化等方面简要综述高磷血症的治疗进展。

  • 标签: 肾脏病学 高磷血症 肾透析 饮食习惯 药物疗法 综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肌肉减少症被定义为与年龄相关的一种进行性和全身性骨骼肌疾病,包括骨骼肌质量及功能的下降。肌肉减少症在慢性肾脏患者中的发病率很高。这由多种因素导致,如尿毒症炎症状态、毒素积聚等,慢性肾脏与肌肉分解,肌肉蛋白质合成减少相关。此外慢性肾脏患者长期久坐不动,且其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有营养不良的风险,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肌肉减少症的不良结局。本文就在慢性肾脏人群中,肌肉减少症的流行学、两者的关系、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进行论述。

  • 标签: 肌肉减少症 慢性肾脏病 发病机制 治疗方案
  • 简介:摘要DNA甲基化是指通过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DNMT)催化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 methionine,SAM)作为甲基供体,再将胞嘧啶转变为5-甲基胞嘧啶的过程,目前已有研究表明DNA甲基化等表观遗传因素在糖尿肾脏(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DKD是糖尿严重的微血管病变之一,其特征是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中细胞外基质蛋白的过度合成和沉积,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而肾脏纤维化是组织学水平上最终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途径。DNA甲基化通过调控肾脏纤维化影响DKD的发展进程,本文旨在对DNA甲基化促进DKD中肾脏纤维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纤维化 表观遗传学 DNA甲基化 糖尿病肾脏病
  • 简介:摘要糖尿肾脏是常见的糖尿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研究发现早期糖尿肾脏患者肾内就已发现有异位脂质沉积,其可引起肾内细胞发生脂毒性损伤。异位脂质沉积主要与脂肪酸摄取、氧化利用失衡及脂代谢紊乱有关。本文从异位脂质沉积导致肾脏结构改变、肾内异位脂质沉积形成以及其形成后导致肾脏受损诱发糖尿肾脏最新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就基于上述机制进行的治疗进行了总结,为糖尿肾脏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 标签: 糖尿病肾脏病 异位脂质沉积 脂毒性
  • 简介:摘要糖尿肾脏(DKD)是糖尿引起的常见而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慢性肾脏(CKD)和终末期肾病(ESRD)发病的主要原因。糖尿的早期肾脏损害以肾小管损伤为主,肾小管相关生物标志物可以提示DKD的进展和预后。新型降糖药物通过血流动力学和非血流动力学途径减轻肾小管损伤,保护肾脏并改善肾脏结局。

  • 标签: 糖尿病 糖尿病肾脏病 肾小管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终末期糖尿肾脏患者常见,其包含两种情况:一是由糖尿引起的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又称之为糖尿肾病;二是慢性肾脏合并糖尿,但糖尿不是ESRD的病因,称之为合并糖尿的ESRD。终末期糖尿肾脏患者行肾替代治疗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高、外周血管条件差、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高,治疗时血糖波动大,管理难度大。专家组对终末期糖尿肾脏肾替代治疗的时机、方式选择、腹膜透析、血液透析、肾移植治疗要点进行总结并提出有关建议,希望能引起广大肾科医师重视,不断提高治疗水平。

  • 标签: 糖尿病 肾替代疗法 终末期肾病 指南
  • 简介:摘要糖尿肾脏(DKD)是糖尿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DKD的发病机制除遗传易感基因因素以外还有环境因素,而表观遗传学已被证明在遗传学和环境之间起桥梁作用。表观遗传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翻译后修饰和非编码RNA调控。近年来,国内外在DKD的DNA甲基化研究方面有长足发展,RNA甲基化研究也越来越引起关注。因此,该文主要就目前DKD的DNA甲基化研究进行综述,提出基于DNA甲基化研究可能的DKD诊断与治疗策略。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表观遗传学 DNA甲基化 RNA甲基化
  • 简介:2008年11月4~9日在美国费城举行了美国肾脏学会(ASN)第41届学术年会,本文拟将会上有关糖尿肾脏(diabetickidneydisease,DKD)诊断与防治中的几个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 标签: 肾脏病 糖尿病 防治 诊断 美国费城 学术年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早期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干预中,家庭医生签约管理对其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中心接收的64例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社区管理、家庭医生签约管理,对比患者干预前后肾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肾功能指标Scr、BU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家庭医生签约管理 慢性肾脏疾病 肾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慢性肾脏(CKD)3~5期非糖尿非透析患者动脉僵硬度,并探讨其对患者心脑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纳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6年4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CKD 3~5期非糖尿非透析住院患者161例,所有患者住院后检测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根据CFPWV水平,将患者分为CFPWV正常组(CFPWV<12 m/s)和CFPWV升高组(CFPWV≥12 m/s),随访入选患者的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对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评价,Cox比例风险回归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99.15±49.57)个月。CFPWV升高组心脑血管死亡率及全因病死率均明显高于CFPWV正常组[37.6%(19/51) vs 11.0%(9/82),50.7%(26/51) vs 20.7%(17/82),P均<0.05]。Kaplan-Meier曲线显示CFPWV升高组心脑血管病死率及全因病死率均明显高于CFPWV正常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CFPWV是患者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白蛋白及血红蛋白还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CFPWV的CKD 3~5期非糖尿非透析患者心脑血管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均明显高于CFPWV正常的CKD患者,且CFPWV升高是CKD 3~5期非糖尿非透析患者发生心脑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非糖尿病非透析 动脉僵硬度 预后
  • 简介:目的:初步评价肾衰养真颗粒改善慢性肾脏(CKD)4、5期并发营养不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30例CKD4、5期并发营养不良患者随机分为3组:颗粒治疗组50例,开同对照组42例和汤刑对照组38例。各组采用基础治疗基础上分别加肾衰养真颗粒、开同、肾衰养真配方汤剂。观察治疗前后的主症评分及SGA评分,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f)、前白蛋白(PA)、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红细胞(RBC)计数、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ET绝对值#)以及24h尿蛋白定量(24hupr)、血肌酐(Scr)、尿素氮(BUN),不良反应率等指标。结果:肾衰养真颗粒可改善CKD4、5期并发营养不良患者的营养状况,能升高Alb、Hb、Tf、PA、IGF—Ⅰ水平(P〈0.01),增加RBC计数以及RET绝时值#(P〈0.01),降低主症评分及SGA评分(P〈0.01);并可以减少24hUpr,降低Scr、BUN水平(P〈0.01)。结论:肾衰养真颗粒能有效地改善CKD4、5期并发营养不良患者营养状况。

  • 标签: 肾衰养真颗粒 慢性肾脏病 营养不良 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