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本研究在基于使用的语言学视角下,探讨了齐普频率对中国学生习得英语VP-NPAP构式的作用。被试为低中水平的初中三年级学生,他们被随机分派到顺序齐普频率组、随机齐普频率组,均等频率组和对照组。被试共学习20个目标构式并参加构式测试任务。测试包括非限时语法判断任务和限时语法判断任务。限时语法判断结果显示:相对于其它频率,顺序齐普频率在短期内更能显著促进学习者对目标构式隐性知识的习得。非限时语法判断结果显示:三类频率对目标构式显性知识的习得影响差异不显著,但从长期来看,接受顺序齐普频率的被试能显著抑制目标构式的错误泛化。

  • 标签: 齐普夫频率 英语VP-NP-AP构式 显性/隐性知识 中国英语学习者
  • 简介:评论界一般认为约翰·厄普代克创作的《伊斯威克的女巫们》有嘲讽诋毁女权主义运动的倾向,书中的女巫也似乎被用来影射追求个性意识和个人价值实现的女权主义者。然而,综观厄普代克40余年的作品,可以推断出该小说的深层主题依然是反映他本人的宗教观,即世俗化新教教会与牧师在引领现代美国人信仰方面的无力和他对新教发展前途所持有的悲观态度。

  • 标签: 厄普代克 巫术 女巫 新教世俗化 世俗化牧师
  • 简介:借鉴西方文论英美新批评中的"悖论"观来探讨海明威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共有特征:逃避与行动.逃避与行动表面上矛盾的两个方面在海明威小说中人物身上同时出现,并在其人物性格的道德张力上统一起来;在形式逻辑上不能同真的两个判断在艺术思维上得以成立,并获得了一定的认识论意义.

  • 标签: 逃避 行动 悖论
  • 简介:《安德鲁的大脑》是多克托罗2014年推出的一部文学新作。本文主要着眼于小说对如今流行的“历史终结论”思想的批判,分析小说借以主要人物安德鲁对过去充满负罪感和灾难人生经历的思考,来隐喻如今人们思维受到既有知识世界的束缚而导致思想僵化,最后安德鲁在政府的经历更是批判了西方将自由民主视为“人类政治的最佳选择”的思想。

  • 标签: E.L.多克特罗 安德鲁的大脑 历史终结论
  • 简介:这幅画名为《以密涅瓦为造型的安娜·奥芙思利》(约1643年作,布面油画,202厘米×172厘米),是法国巴洛克画家西蒙·乌埃(1590~1649)的作品。

  • 标签: 安娜 造型 西蒙 巴洛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作为一种独特的政治语篇,总统竞选辩论在美国大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为研究视角对2016年9月26日朗普与希拉里的首场总统竞选电视辩论的语言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发现竞选辩论中介入资源的分布规律,并据此探讨朗普与希拉里是如何建立和维护不同的人际意义以实现自己在大选中胜出的目的,进而揭示朗普与希拉里在总统竞选辩论中的语言风格特点。研究发现朗普在面对质疑时,反驳态度更为坚定,言辞中展示了高度的自我认同,语言特点属于进攻型。相比而言,希拉里的辩论言辞更加缓和,属于防护型。

  • 标签: 介入资源 美国总统竞选电视辩论 人际意义 语言特点
  • 简介:本文意欲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探讨弗罗斯的乡村观,将其置于生态批评思想里人与自然的两种基本模式中考察,即阿卡迪亚模式和帝国主义模式,旨在说明弗罗斯的乡村观兼具两种模式的特点,彰显了二者的缺点,是客观的、成熟的,同时也是矛盾的乡村观。它的矛盾预示了乡村的困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困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乡村 人与自然 生态批评 阿卡迪亚模式 帝国主义模式 矛盾性
  • 简介:本文以评价理论的三个子系统为理论框架,从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方面对朗普参选演讲进行分析,探究其中与美国民众政治诉求的契合点,进而分析当下美国民众不理智的政治诉求。

  • 标签: 特朗普 参选演讲 评价理论
  • 简介:美国翻译理论家伯顿·拉尔(BurtonRaftel)在1988年撰写的《诗歌翻译的艺术》一书中,对与诗歌翻译相关的问题作了比较细致的阐述,他指出诗歌翻译的艺术就是选择的艺术。本文一方面介绍拉尔对诗歌翻译的一些观点,一方面结合他的观点简要评析裴多菲的诗“自由·爱情”的四个中文译本,最后得出结论,诗歌翻译的艺术就是选择的艺术,只要译者能考虑到时代、文化、读者等的要求及正确选择翻译的文学种类,就能翻译出好的作品。

  • 标签: 怕顿·拉尔夫 翻译选择 翻译类型 英语 文学翻译 诗歌翻译
  • 简介:该文在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基础上,以朗普在华盛顿的演讲为例,从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隐喻象似性的基本原则出发,分析了象似性原则在政治演讲中的运用及取得的文体效果。该文分析的结果表明,政治演讲的语言形式主要以内容为依托,在该基础上,各种象似性原则的恰当使用可以给政治演讲带来正面的文体效果,起到增强演讲的表现力和鼓动性的作用。

  • 标签: 象似性原则 政治演讲 文体效果
  • 简介:布奇·埃默塔在其自传体小说《新娘的价钱》中讲述了尼日利亚的伊博族女孩阿古娜为反抗物化身份、获取自由而牺牲的悲剧故事。小说中女主人公阿古娜在多重压迫下被赋予了物化的身份,沦为了任人买卖的商品、失去人格的物和受到物规训的属下女性。本文将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物化理论与后殖民女性主义相结合,分析了小说中阿古娜物化身份的成因、表现和结果,从而为埃默塔正名,展现了其作为黑人女作家的责任意识。埃默塔旨在证明,将物化身份视为女性应有的宿命是造成意识局限性的原因所在,黑人女性想要摆脱无生命、商品和工具的命运,就要学会构建积极的、独立的女性身份,并做好长期的、彻底的反抗准备。

  • 标签: 《新娘的价钱》 布奇·埃默切塔 物化身份 后殖民女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