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并比较两者的诊断准确性和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50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通过对比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评估它们在ACS诊断中的表现差异,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在这50例ACS患者中,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的诊断结果呈现一定的差异。心电图能够提示可能的心肌缺血或损伤情况,而冠状动脉造影则能直观显示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的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心电图在ACS初步筛查上具有较高敏感度,而冠状动脉造影则更加准确地确定病变部位和范围。结论: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在ACS诊断中各具特点,相互补充,共同提高了诊断准确性和临床诊疗水平。结合两者的结果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冠心病状况,为临床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因此,在ACS的诊断和治疗中,应综合应用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等多种检查手段,以提高对患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水平。

  • 标签: 心电图 冠状动脉造影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诊断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应用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疑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为患者实施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最终临床结果为金标准,对比诊断结果。结果: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率高于心电图,有统计学对比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应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率较高,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心电图 冠状动脉造影 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小切口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外科244例行胸小切口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97例,女性47例,年龄(62.3±8.7)岁(范围:36~88岁)。经第5肋间长4~5 cm(可延长为8~10 cm)胸前外侧切口进胸,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借助胸壁悬吊装置及心脏固定器,完成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系统的靶血管远端吻合等操作。移植血管数量(2.6±0.7)支(范围:2~5支),其中131例患者移植2支,88例移植3支,24例移植4支,1例移植5支;序贯旁路移植105例,手术结合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复合治疗35例,全动脉化旁路移植62例。术后7 d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或CT评估旁路血管通畅率,随访记录主要严重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1年累积MACCE发生率。结果无患者中转开胸手术,术中未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或体外膜式氧合。术后切口愈合不良2例,再次手术10例(术后出血6例,切口清创2例,旁路血管问题2例)。术后30 d内10例发生MACCE,包括死亡3例(2例为术后心肌缺血导致恶性心律失常,1例为胸腔穿刺后大出血导致休克),脑卒中3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5例。术后早期复查造影旁路血管总体通畅率为96.1%,前降支旁路通畅率为98.6%。随访1~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失访率3.7%(9/244),1年累积MACCE发生率为5.6%(95%CI:4.2%~7.0%)。学习曲线分析显示,各阶段MACCE发生率相近,早期30例后手术时间缩短,旁路支数增加。结论胸小切口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以实现完全再血管化,近期及中远期效果良好,早期学习曲线不会增加手术风险。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分流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无保护主干病变,应用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无保护主干病变患者150例,其中48例在平均(10.0±7.5)个月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有无狭窄分为:再狭窄组12例和无再狭窄组36例。结果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患者随访时最小管腔直径明显减小[(2.7±1.0)mmvs(3.5±0.4)mm,P=0.0001]、直径狭窄率明显升高[(31.4±26.4)%vs(8.3±5.3)%,P=0.0000]、晚期管腔丢失明显升高[(0.8±0.7)mmvs(0.2±0.3)mm,P=0.00003;双支架置入术的再狭窄率明显高于单支架置入术[(75.0%vs13.9%),P=0.0011]。结论主干远端分叉病变双支架置入术的疗效较差,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应作为首选。

  • 标签: 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血管造影术 药物洗脱支架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随访研究
  • 简介: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无保护主干分叉病变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无保护主干分叉病变择期行PCI的28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单支架12例,双支架16例。术后每2周或1个月门诊复查1次,8~12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28例PCI均取得成功,16例置入双支架的患者均成功进行球囊对吻扩张。所有病例术后达TIMI3级血流,住院期间无严重不良心脏事件,术后随访20~30个月,6个月内有4例再次出现心绞痛症状,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显示支架内再狭窄3例(10.71%),随访期内死亡1例。结论经选择的无保护主干分叉病变PCI即刻成功率高,有较好的近、远期疗效。

  • 标签: 冠状动脉 左主干分叉病变 支架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右冠状窦(ALCA-R)致心原性晕厥患儿的临床特点并总结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入选2015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为ALCA-R致心原性晕厥的住院患儿,对其临床表现、心肌损伤标志物、影像学特征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4例女童,发病年龄7~14岁。临床症状为运动性晕厥伴急性心肌梗死(4例)、急性心衰竭(3例)、心跳骤停(1例)。4例患儿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均明显升高;心电图异常均表现为主干闭塞;超声心动图仅1例提示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可能;全部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确诊为ALCA-R,主干走行于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并受压狭窄(即主肺动脉间型);2例患儿经心脏核磁共振成像亦证实为主肺动脉间型ALCA-R,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肌延迟强化。2例行冠状动脉去顶手术,2例予保守对症治疗限制活动。随访12~43个月,4例患儿随访期间无心血管事件反复出现,预后良好。结论对于运动性晕厥伴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心电图出现主干闭塞表现的青少年,应注意冠状动脉的先天发育异常,尤其是ALCA-R应引起儿科医生的重视;一旦确诊应避免剧烈活动,及时手术治疗。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晕厥 心电图异常 儿童
  • 简介:摘要: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住院的60名疑似动脉疾病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CAG和CCTA检查。此外,我们还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对动脉疾病患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价格、阴性预测价格和冠状动脉造影的一致性进行了评估,因此,在病理程度完全不同、斑块性质各异的患者中,对这两种测试的检测率进行了比较。两种检查策略的检出率之间没有统计学上的重要区别(P>0.05)。CCTA在诊断动脉疾病方面具有与CAG相同的诊断价值,而且CCTA的侵入性更小,更适合诊断动脉疾病,因此它的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动脉CT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大样本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资料,探讨国人单纯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CCAA)的分类与检出率,并简单总结“恶性”异常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7年1月在阜外医院行CCTA检查的165 133例患者资料,对检出的单纯CCAA按照冠状动脉起源、开口数目及终点异常进行分类,并统计各类异常的检出率。起源异常包括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无冠状动脉窦、主动脉或原冠状动脉窦周围、肺动脉以及回旋支起自对角支;开口数目异常包括单支冠状动脉(SCA)、圆锥支单独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前降支与回旋支双开口;终点异常为冠状动脉瘘(CAF)。其中,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SCA、多个或较大的CAF定义为“恶性”异常。结果在165 133例CCTA检查中,共发现CCAA 2 148例,检出率为1.301%,包括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 302例(0.789%)、开口数目异常298例(0.181%)、终点异常548例(0.332%)。在起源异常中,检出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700例(0.424%),其中179例血管开口或近段管腔受压而不同程度狭窄,7例不合并冠心病但有明确的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改变。冠状动脉起源于无冠状动脉窦、主动脉或原冠状动脉窦周围分别检出48(0.029%)、531例(0.322%)。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共检出20例(0.012%),均为主干起源于肺动脉,均表现为、右冠状动脉迂曲扩张,左心室增大,5例无冠心病但有明确的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改变。冠状动脉开口数目异常中,SCA、圆锥支单独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前降支及回旋支双开口分别检出102(0.062%)、53(0.032%)、143例(0.087%)。102例SCA中,仅有1例表现为心肌缺血且无合并冠心病。CAF共检出548例(0.332%),其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检出率最高,为458例(0.277%),冠状动脉-心房瘘、心室瘘分别检出22(0.013%)、60例(0.036%),另有冠状动脉-冠状静脉瘘6例(0.004%)、冠状动脉-上腔静脉瘘2例(0.001%)。结论CCAA并不罕见,其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最常见,对“恶性”异常的CT表现需格外注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异常 单支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瘘
  • 简介:目的评价Flash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flashspril)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30例患者行Flash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CA)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Flash双源CTCA显示冠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统计冠状动脉各段图像质量评分及有效射线剂量。结果①准确性评价:基于节段水平分析,敏感性93.2%,特异性96.8%,阳性预测值86.0%,阴性预测值98.5%。基于血管水平分析,敏感性97.9%,特异性83.8%,阳性预测值88.7%,阴性预测值96.8%。基于患者水平分析,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100%。CTC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结果与CCA高度一致。②图像质量:右冠状动脉不可诊断血管节段占右冠状动脉的3.4%,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不可诊断血管节段为0,回旋支不可诊断血管节段低于1.0%。③射线剂量:平均有效射线剂量(1.72±0.10)mSv。结论Flash双源CTflashspril模式CTC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高,图像质量好,运动伪影小,有效射线剂量低。

  • 标签: 双源CT 冠状动脉成像 大螺距 冠状动脉造影术 冠状动脉疾病 诊断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16层CT冠状动脉造影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7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行CT冠状动脉造影(CTCA)及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评价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CTCA检查显示MB-MCA共35例,共有41处病灶,诊断率为50.0%;CAG检查显示MB-MCA共16例,共有16处病灶,诊断率为22.9%,前者优势显著,且CTCA在病灶各处分布检出率上均高于CAG,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而言,CT冠状动脉造影可较好的显示其解剖位置、长度、形态等情况,诊断率高于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安全无创,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 CT CTA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
  • 简介:摘要随着螺旋CT探测器层数的增加和软件日益更新,CT冠状动脉成像在技术上具有更多优势,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上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及敏感性。后处理技术方面强大的随机软件也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钙化斑块、支架等造成的边缘伪影,有利于准确判断管腔的真实情况,简便易行、安全可靠,为临床对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搭桥术、冠状动脉狭窄与心功能、进行中长期疗效评估等方面提供了更多、更有用的信息,可作为高危人群筛查和冠心病复查的首选无创伤性检查方法。本文就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做一系统综述。

  • 标签: 冠状动脉狭窄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在我院采取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冠心病患者6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率为91.1%。结论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不仅能够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钙化、心肌桥情况,还具有空间、时间及密度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检查时间短、后处理技术强大、无创伤性等优势,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具有很高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 简介:目的评价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效果和预后.方法收集入住本院的61例行PCI术的高龄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8例,女性23例,年龄为80~88(82士2)岁.19例行急诊PCI术,42倒为择期PCI术,观察近期(住院期间)和远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和临床预后.结果61例患者中3支血管病变39例(64%),双支血管病变16例(26%),单支血管病变6例(10%);完全闭塞病变25例(41%);14例(34%)患者合并肾动脉狭窄.手术操作成功率97%,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3级达9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其中造影荆肾病6例(10%).住院期间MACCE发生率3%,均为心源性死亡,4个月至4年9个月随访期间MACCE发生率22%,包括3例心脑源性死亡、2例其他原因死亡.结论高龄ACS患者行PCI术手术操作成功率高,住院期间病死率和随访期间MACCE发生率较低,但患者病变重,并发症尤其是造影剂肾病发生率相对较高.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造影荆 肾病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评价冠状动脉狭窄中的准确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12月的医院接受的冠心病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临床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测(SCA)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A)在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诊断和各支狭窄的诊断准确性情况。结果:MSCTA诊断冠状动脉无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准确率为91.67%,88.46%,92.11%,95.00%,诊断LMA,LCX,LAD及RCA狭窄准确率为100.00%,81.58%,78.57%,85.29%。结论: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冠状动脉狭窄中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造影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以收治的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样本支撑本次研究,患者60例,入院时间:2021年1月-2021年12月,患者开展综合诊断确诊58例,并以此作为评判标准,对患者开展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造影,观察患者诊断结果。结果:研究中60例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评判标准:综合诊断确诊58例,2例阴性),开展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中阳性患者58例,阴性患者2例,其中(漏诊)假阴性1例,(误诊)假阳性1例;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6.67%、98.28%、50.00%,相比诊断金标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冠状动脉狭窄开展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以精准诊断患者病症,降低各种因素干扰,且不会对患者产生创伤,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多层螺旋CT(MSCT)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狭窄 诊断符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氨基末端脑钠尿肽(NT-proBNP)联合冠状动脉CT对冠状动脉造影最终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大连市友谊医院经冠状动脉CT初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6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最终确诊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71例)和非冠心病组(97例)。比较两组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数据和Gensini评分的差异,并行多因素分析。做NT-proBNP与最终确诊为冠心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白细胞计  数(WBC)、Gensini评分、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NT-proBNP水平比较[(65.8 ± 8.8)岁比 (58.8 ± 10.5)岁、(27.5 ± 4.2) kg/m2比(23.3 ± 5.3) kg/m2、(8.4 ± 2.6) × 109/L比(5.7 ± 2.2) × 109/L、(88.2 ± 12.0)分比(43.3 ± 10.5)分、2.2 ± 1.1比1.1 ± 0.8、72.1(28.0,87.2) ng/L比27.2(13.5,34.6)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2.43、2.54、7.89、5.97,U=3 407.76,P<0.05)。冠心病组糖尿病病史率高于非冠心病组[50.7%(36/71)比24.7%(24/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冠状动脉CT分别联合NT-proBNP、年龄、糖尿病病史、Gensini评分对冠状动脉造影最终确诊为冠心病的预测风险显著增加,以NT-proBNP最显著(OR=14.57、1.05、2.48、3.47,P<0.05)。做NT-proBNP对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ROC曲线,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899,灵敏度为55.6%,特异度为82.6%,约登指数最大值对应的临界值为71.5 ng/L。结论NT-proBNP联合冠状动脉CT对最终确诊冠心病有预测价值,尤其对于NT-proBNP超过71.5 ng/L,冠状动脉CT初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要积极动员做冠状动脉造影。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氨基末端脑钠尿肽 冠状动脉CT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童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LCAPA)修复后的心肌应变指数表达特征。方法对2017年8月至2021年8月ALCAPA修复患儿30例(研究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另选取同期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研究组患儿治疗前、后及对照组纵向、周向、径向峰值心肌应变指数、收缩后应变指数(PSI)。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纵向、周向、径向整体峰值应变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治疗后纵向、周向、径向整体峰值应变指数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前纵向、周向、径向峰值应变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纵向下壁中间段、前壁中间段、前壁基底段、心尖部、周向下壁基底段、下壁中间段峰值应变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治疗后纵向、周向、径向峰值应变指数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前纵向、周向、径向PSI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纵向下壁中间段、间隔心尖段,周向下壁基底段、下壁中间段,径向PSI前壁基底段、心尖部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治疗后纵向、周向、径向PSI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ALCAPA修复后,整体和区域应变和整体同步性均有所改善,表明休眠心肌恢复,但异常冠状动脉供应的某些节段的应变在ALCAPA修复后未能正常化,与一定程度的持续性心肌损伤一致,其可为ALCAPA患儿预后评估提供一定指导。

  • 标签: 儿童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 心肌应变指数 表达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