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人类乳头瘤状病毒(HPV)持续感染与一过性感染细胞免疫状态的差异。方法:采用基因扩增技术及导流杂交技术检测局部脱落细胞的HPV,将HPV阳性分为HPV持续感染组和一过性感染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三组受检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水平。结果:经筛查,入组HPV感染143例,其中持续感染36例,一过性感染107例。持续感染组HPV混合感染率为52.78%,明显高于一过性感染组的1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93,P〈0.01)。HPV感染组外周血Treg细胞比值水平为(7.72±2.0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5.28±1.21)%;HPV持续感染组的外周血Treg细胞比值水平为(8.84±1.98)%,明显高于一过性感染组的(7.28±1.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83、3.91,P值均〈0.05)。结论:在HPV持续感染中混合感染率更高;HPV感染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较健康人增加,表明HPV感染细胞免疫受抑制;持续感染较一过性感染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增加更明显,其细胞免疫受抑制的程度更显著。

  • 标签: HPV持续感染 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 细胞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测不同时期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和SARS-CoV-2灭活疫苗受种血清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水平,增进对SARS-CoV-2和SARS-CoV-2灭活疫苗进入机体后免疫学特征的了解。方法选取44名COVID-19确诊病例、118名SARS-CoV-2无症状感染和273名SARS-CoV-2灭活疫苗受种纳入观测,分别收集检测不同时期的血清样本144份、381份和398份,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SARS-CoV-2 IgM和IgG抗体水平,结合人群基本特征和疫苗接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和疫苗受种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2.27%(23/44)、23.73%(28/118)和14.29%(39/273),确诊病例高于无症状感染和疫苗受种(χ2=12.106,P=0.001;χ2=34.755,P<0.001);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00%(44/44)、97.46%(115/118)和98.81%(166/1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44,P=0.229)。确诊病例中,<40岁人群的IgM抗体浓度低于≥40岁人群(Waldχ2=6.609,P=0.010),有SARS-CoV-2疫苗接种史人群的IgG抗体浓度高于无接种史人群(Waldχ2=12.402,P<0.001);无症状感染中,有SARS-CoV-2疫苗接种史人群的IgG抗体浓度高于无接种史人群(Waldχ2=4.530,P=0.033);疫苗受种中,<40岁人群的IgG抗体浓度高于≥40岁人群(Waldχ2=9.565,P=0.002)。抗体水平动态分析显示,从第1周到第9周,确诊病例的IgM和IgG抗体浓度高于无症状感染和疫苗受种。结论确诊病例的IgM和IgG抗体水平高于无症状感染和疫苗受种,≥40岁的确诊病例体内IgM抗体水平较高,有SARS-CoV-2疫苗接种史的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IgG抗体水平较高;SARS-CoV-2灭活疫苗全程接种后具备较好的免疫原性,<40岁的疫苗受种体内IgG抗体水平较高。

  • 标签: COVID-19 特异性抗体 化学发光免疫法
  • 简介:[目的]探讨丙型与乙型肝炎病毒(HCV与HBV)重叠感染患者补体介导免疫复合物溶解能力(CMSC)及补体对免疫沉淀的抑制作用(IIPC)2种新功能低下在丙型与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EG沉淀法测定患者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以PO和抗-PO制备免疫复合物(IC),加入补体(血清)使其裂解,或同时加PO、抗-PO及血清抑制IC的形成,并测定上清中PO的光密度(OD),确定CMSC及IIPC功能;同时用免疫散射浊度法测定C3、C4。[结果]患者组C1C检出阳性率为42.1%-80.2%,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0.01);正常组CMSC后上清液OD值为0.614.0.106,各种重叠感染组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尸〈0.05,0.001);IIPC后上清中OD值为0.512.0.071,各种重叠感染组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补体C3、C4在患者组除急性肝炎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HCV与HB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中存在IC,患者CMSC及IIPC明显降低,在HCV与HBV重叠感染的发病中有一定作用,补体成分的减少与CMSC和IIPC的降低有一定关系。

  • 标签: 补体 肝炎 乙型 肝炎 丙型 重叠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包虫合并HIV感染外科手术治疗的体会。方法选取我科2012年-2016年收住的5例HIV合并肝包虫患者,5例患者分别进行肝包虫内囊摘除术、肝包虫外囊次全切除术、肝包虫外囊次部分切除术、肝左叶切除术,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及相应的支持治疗,观察患者发生感染的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共有3例患者出现感染,其中1例出现切口感染,1例出现残腔感染,1例出现肺部感染,没有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准备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特殊处理HIV/AIDS患者的术中措施和术后措施,对患者采取适当的护理、营养支持、抗感染、抗病毒等措施,可以防止出现并发症。如果医务人员出现HIV/AIDS职业暴露,则需要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规范的有效的处理措施,防止出现感染

  • 标签: 肝包虫 合并 HIV感染 外科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社会关爱引起的心理变化对HIV转归的影响。方法采取分组对照,观察情绪的稳定性、上访人次、与人交往状况、参加劳动日、服药配合、继发感染、住院日、对他人的信任度等指标,揭示二之间的关系。结果二之间差别明显(P<0.05—0.01)。结论实施1.3.5工程的观察社会关爱,有稳定了情绪,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抑制了病毒的生长繁殖及危害,延缓病情进展的效果。

  • 标签: HIV感染者 心理变化 社会关爱
  • 简介:摘要近年来老年人群感染HIV的情况日益严峻,多个地区老年人群HIV的新报告病例数呈上升趋势,导致老年患者生活质量较低,死亡率较高。老年人群主要存在对艾滋病的知晓率较低,安全性行为意识较差等问题。感染后的老年患者存在的问题包括:服药依从性较差,晚发现率高,免疫重建功能较差和心理负担较为严重,同时耐药的发生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各地区流行亚型也存在一定差异。老年HIV病例存在机体衰老等特殊性,加上病毒本身毒性和药物毒性的累积,导致该人群患者多器官功能受损,死亡率上升。目前国内尚未有针对老年患者的治疗方案,因此需要对该人群的治疗方案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研究,从而改善治疗预后,降低死亡率。

  • 标签: 老年人 艾滋病 基因型耐药 抗病毒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新发HIV感染的时空流行特点,为HIV防控提供科学指导。方法2004—2017年我国新发HIV感染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和国家统计局,利用Joinpoint软件分析2004—2017年HIV发病趋势,季节自回归综合移动平均(SARIMA)模型预测HIV发病率,并使用Arcgis10.2软件观察HIV空间分布。结果Joinpoint最终选择模型为1分段点模型(P=0.87),分段点为2006年。2004—2017年,14年的年平均百分比变化率为14.82(95%CI:11.74~18.02)。最佳SARIMA模型为(0,1,1)(0,1,1)12,可写成(1-B)(1-B12)Xt=εt(1-0.704 74B)(1-0.275 82B12)。剔除季节效应和不规则噪声对HIV的影响后,HIV发病曲线变得更加平滑。我国HIV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新疆以及西南地区(云南、四川、贵州和重庆等地)。HIV传播热点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地区,包括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该区域主要为高-高聚集。结论目前中国HIV发病率较高且仍处于快速上升的阶段,HIV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新疆和西南地区,形成了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地区高-高空间聚集性的特点。在今后的防控中,应重点关注这些重点地区。

  • 标签: HIV Joinpoint模型 季节自回归综合移动平均模型 空间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深圳市某社区居住的84例HIV感染人群的流行特征分析,了解社区HIV感染人群的流行特征和发展趋势,为社区艾滋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V2.0)中的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按住址查找居住在深圳市宝安区观澜街道全部84例HIV感染的“传染病报告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三年来,HIV感染人数急速上升。84例HIV感染中,以20-39岁青壮年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651;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占66.6%;职业以工人为主,占48.8%。最有可能的感染途径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占56%;其次为同性性传播(全部为男男同性),占23.8%。检出途径中以其他就诊检测检出为主,占27.4%;其次为检测咨询检出,占13.1%。结论近几年艾滋病疫情呈现逐年上升态势,性传播是艾滋病流行的主要传播途径,青壮年人、初中及以下文化、外来劳务工,是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加强重点人群监测干预和规范管理,是控制传播的重要措施。

  • 标签: 艾滋病 流行病学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对ICU重症感染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ICU重症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同时根据其乳酸清除率分为观察组(高乳酸清除率)及对照组(低乳酸清除率),观察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6h及24h后的临床效果,分析不同程度乳酸清除率与患者休克率、死亡率、脓毒症等之间的关系。结果生存组乳酸清除率高于死亡组,观察组患者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随乳酸清除率升高,患者病死率将随之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乳酸清除率对ICU重症感染预后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作为评估ICU重症感染患者预后的敏感指标。

  • 标签: 早期乳酸清除率 重症监护室 脓毒症休克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人群HIV检测结果及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数据均采用EXECL数据库对HIV病例数据进行全面的整理、研究、分析。结果2018年5076份血清检测中确诊为HIV患者为9例,总确认阳性占比为0.18%;2019年共检测5572份血清检测中确诊为HIV患者为12例,总确认阳性占比为0.21%。结论就当下我国整体的情况而言,HIV依旧处于低流行状态;而就表现特诊而言,均是以特殊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趋势。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HIV的检测结果,就必须不断的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检测,并定时开展相应健康教育。

  • 标签: HIV 检测结果 感染者 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患者(HIV/AIDS)采用高效联合抗病毒疗法(HAART)治疗的服药依从性,分析研究相关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近4年来收治的200例HIV/AIDS患者(服药时间介于2个月-1年)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将所有患者分为I组(100例)和II组(100例),利用我院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表调查、分析两组患者用药治疗时间、服药依从性、间断服药或停止服药原因、不同时期用药治疗效果。结果本次调查研究的200例患者用药治疗时间基本上都集中在4-9个月,这段时间人数占到68%;所有患者整体服药依从性较好,依从率达到96.5%;其中影响患者服用依从性的主要因素是不良反应占到66%,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胸闷、皮疹等不适症状;随着用药治疗时间的推移,病情好转率逐渐提高,而病情恶化率逐渐降低。结论服药依从性对于HIV/AIDS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具有直接的关系,临床治疗中,应不断普及服药知识,根据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加强监督,尽量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艾滋病感染者 抗病毒治疗 服药依从性 相关因素 研究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农村艾滋病感染(HIV)和病人(AIDS)现状,针对问题探讨可行性对策。方法对2003—2014年环江县乡镇农村HIV和AIDS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艾滋病感染情况、接受CD4+T淋巴细胞检测和抗艾滋病病毒治疗(以下简称检测和治疗)情况、以及他们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健康宣传教育,比较健康宣教前后研究对象对艾滋病认知相关变化。结果与健康宣教前相比,健康宣教后研究对象接受检测人数明显增多,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农村居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性病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不高,而且生活环境经济较滞后,很多HIV和AIDS家庭经济很拮据。因此,加强基层群众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控体系和有效的行为干预是控制艾滋病扩散蔓延的有效措施。

  • 标签: 农村 艾滋病 现状 对策 健康宣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CV感染外周血T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celldeath1,PD-1)表达情况及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3例HCV感染外周血T淋巴细胞PD-1及其配体B7-H1水平,与29例正常健康人作比较;COBASAMPLICOR自动载量仪检测HCV感染血清病毒载量,同时进行肝功能检测。结果HCV感染组T细胞PD-1/B7-H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CVRNA阳性组外周血T细胞PD-1表达水平与病毒载量存在统计学正相关关系(r=0.442,P<0.01);HCV感染组PD-1分子的表达水平与血清转氨酶成正相关(r=0.626,P<0.01)。结论HCV感染后外周血T细胞PD-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从而抑制T细胞的免疫功能,导致病毒持续感染并造成肝细胞进一步损伤。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 病毒载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9例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无症状感染的临床特征,为2019-nCoV感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1日至2月21日期间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收治的9例2019-nCoV无症状感染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无症状感染在各年龄段均有分布,其中男性5人、女性4人。无症状感染入院第1天,白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检测值处于正常水平;入院后第3天,检测值增高,持续至入院第12天,结果趋于稳定。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水平在入院期间处于正常水平,无一过性增高或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在入院后第3天达到最高值,但始终在正常范围内。D-二聚体水平在入院期间相对稳定。T细胞亚群绝对值结果显示,无症状感染在入院第7~15天,CD3+、CD4+、CD8+T细胞水平较入院前升高。无症状感染咽部核酸检测阳性平均持续时间为11.88 d,ORF1ab基因平均循环阈值为36.94,N基因平均循环阈值为35.43。结论2019-nCoV无症状感染的炎症反应轻微,机体免疫功能相对较好。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无症状感染 血常规 T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2016年1月20日哥伦比亚卫生部长发布公告:由蚊虫携带并广泛传播的寨卡病毒,在哥伦比亚已有13500例感染,预计可能增加到700000例。根据泛美卫生组织的监测资料,哥伦比亚的寨卡病毒感染率仅次于巴西。与去年基孔肯雅病的暴发流行类似,最终感染人数可能在600000-700000例。

  • 标签: 病毒感染者 哥伦比亚 寨卡 泛美卫生组织 病毒感染率 基孔肯雅病
  • 简介:临床资料:1999年6月~2002年2月,笔者单位收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烧伤患者7例,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19~27岁,均有吸毒史.多因快速静脉推注海洛因后失去知觉,跌倒在火源上致伤,与热源接触时间较长,创面较深.入院时患者及家属隐瞒烧伤原因,否认有吸毒或不正常的性行为史.BSA的患者经治疗已重返工作岗位.

  • 标签: 艾滋病 烧伤 皮瓣移植 游离植皮
  • 简介:摘要目的连续观察HIV/AIDS感染肝功和肾功的检测情况,探论其异常情况;方法连续观察每一个患者的肝功和肾功指标变化情况。肝功、肾功在日本东京1024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结果在70例HIV/AIDS患者连续观察3次或3次以上监测肝功、肾功分别检测次数共计为201次,其中肝功有93次异常的,占46.3%,肾功37次异常,占18.4%,64例,肝功能连续几次均异常23例、肾功连续几次的均异常无异常20例;结论肝功和肾功是HIV/AIDS患者治疗观察过程中有价值的临床指标之一。

  • 标签: 肝功能 HIV/AIDS 肾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胆道感染患者胆汁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11年1月至16年11月住院病房送检胆汁标本中分离的192株病原菌,用DL-96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192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球菌37株(占19.3%),革兰阴性杆菌155株(占80.7%)。主要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93株(占48.4%)、粪肠球菌18株(占9.4%)、屎肠球菌14株(占7.3%)、肺炎克雷伯菌11株(占5.7%)。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率为43.0%;结论胆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大肠埃希菌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菌粪肠球菌,应根据两种不同细菌的耐药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标签: 胆道感染 胆汁 病原菌 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