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症患者大便失禁护理中采用肛周皮肤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于2019年6月1日~2022年12月31日研究期间开展肛周皮肤护理研究,共计30例重症患者参与,均存在大便失禁问题,从我院随机选择并抽签分组,分为常规组(15例,常规护理干预)与皮肤组(15例,常规护理+肛周皮肤护理干预),研究指标为皮肤状况、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后,皮肤组肛周皮肤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皮肤组生活质量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周皮肤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重症患者大便失禁期间的皮肤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肛周皮肤护理 重症患者 大便失禁
  • 简介:摘要: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ACI)是指使用医用粘胶造成的皮肤损伤,通常会引起局部疼痛、瘙痒、灼热感,甚至水疱、糜烂及坏死等不良后果,是儿科医院最常见的感染性并发症之一。该文回顾性分析儿科医院2011~2021年发生的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共6例,探讨其发生危险因素,为减少或预防小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阐述标准化皮肤管理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介于2022年6月-2023年6月期间开展对比实验,将该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早产儿作为实验纳入样本,涉及人数60例,根据奇偶数分组原理将所有患儿均分两组,即为对照组(常规皮肤护理)、观察组(标准化皮肤管理),后记录两组患儿皮肤损伤发生率、护患纠纷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数据,并采用统计学工具完成分析检验,观察差异所在。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皮肤破损发生率显低,护患纠纷发生率较少、护理满意度数据呈现较高优势,组间P值<0.05,说明统计学意义确切。结论:通过标准化护理管理能够明显降低早产儿皮肤损伤,促进早产儿皮肤健康,缓解护患关系,提高满意度,可行性确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标准化皮肤护理管理 早产儿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微针美容术后皮肤护理的有效策略及感染防控方法,以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满意度,降低术后感染风险。方法:通过系统文献回顾和综合分析,梳理微针美容术后皮肤护理与感染防控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同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提出具体的护理和防控措施。结果:本研究发现,科学的皮肤护理和严格的感染防控措施对于微针美容术的成功至关重要。合理的护理方案能有效促进皮肤修复,减少术后并发症;而严格的感染防控措施则能显著降低术后感染率,提高手术安全性。意义:本研究成果对于指导微针美容术后皮肤护理与感染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升美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保障患者权益。

  • 标签: 微针美容术 皮肤护理 感染防控 文献回顾 临床实践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皮肤科护理教学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通过分析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以及教学资源的不足,本文提出了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拓展教学资源等策略。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个性化教学、强化实践技能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具体策略。这些策略旨在提高皮肤科护理教学的质量,培养出更多具备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皮肤科护理人才。

  • 标签: 教学策略 实践技能 教学资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微信的延续性护理对重术患者心理状态、疼痛及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2月齐齐哈尔市某三级医院美容门诊行重术的116例患者为对象,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58例。常规组采取一般性临床护理,实验组采取基于微信的延续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疼痛程度、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过干预,实验组患者心理状态较为稳定,疼痛缓解也优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重术患者实施基于微信的延续性护理,有利于增强患者治疗和康复的信心,可有效缓解其负面情绪,有效缓解疼痛,降低其并发症概率,值得临床中推广。

  • 标签: 延续性护理 重睑术 心理护理 疼痛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护理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100例足月新生儿,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产科护理,实验组在常规产科护理基础给予母婴早期皮肤接触。比较两组婴儿在不同时间点的体温、哭闹频率、哭闹持续时间、母乳喂养开始时间和吸吮持续时间。结果实验组新生儿出生时体温(34.21±0.12)与常规组(34.19±0.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新生儿出生后1小时体温为(36.47±0.51)度,2小时体温为(36.51±0.29)度;常规组新生儿出生后1 h体温为(35.18±0.31)度,2 h体温为(35.19±0.26)度;实验组新生儿出生1 h体温为(36.47±0.51)度,出生2 h体温为(36.51±0.29)度,均高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啼哭次数比常规组少,啼哭持续时间和开始母乳喂养时间比常规组短,吸吮持续时间比常规组长(P<0.05)。结论新生儿护理中早期皮肤接触能有效维持新生儿体温,减少新生儿哭闹频率,缩短新生儿哭闹持续时间,延长母乳喂养时间和吸吮时间。

  • 标签: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 新生儿 护理效果 体温 母乳喂养 啼哭
  • 简介:摘要:目的: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照护中的作用。方法:本项目拟以早期母婴皮肤接触为出发点,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5月间出生的120例足月儿,用计算机进行随机分配,60例对照组,60例实验组。对照组实行产科常规护理,实验组除常规产程护理外,再加上产妇与新生儿的早期皮肤接触,对两组新生儿的体温,啼哭的次数和时间,开始哺乳时间,吮吸时间等进行了比较。结果:通过对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及出生后1、2、4小时的体温变化,得出对照组的体温均比实验组要高。同时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新生儿的哭闹频率较低,哭闹时长较短,吸吮时间较长,各项数据差异有显著性(P

  • 标签: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 新生儿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激光美容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2023年所接收的激光美容治疗皮肤病患者100例,将100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50例(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在进行不同方式的护理手段后,治疗后的HAMA与HAMD的评分相比治理前更低,尤其是观察组使用综合护理干预手段后,两者评分降低效果更加显著。而在护理满意度方面,使用综合护理干预手段患者满意度为100%,常规性护理手段满意度为78%,两者差异比较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手段去护理激光美容手术治疗的皮肤患者,可使患者情绪得到进一步控制,负面情绪逐渐降低,使患者满意度不断加强,因此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标签: 护理干预 激光美容治疗 皮肤病
  • 简介:总结93例患者PICC癌症患者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原因包括:皮肤基础条件差致皮肤破溃,贴膜使用方法不当易引起皮肤损伤,药物不良作用导致皮肤过敏反应,患者自身过敏体质及汗液刺激。对策:皮肤基础条件差的患者使用水胶体敷料,掌握正确的贴膜粘贴及去除方法,对皮肤过敏患者避免使用含有酒精的消毒液,使用纱布敷料增加通透性,必要时口服抗组胺药物。93例患者针对致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的原因采用相应对策,皮肤状况好转,1例患者皮肤状况未见好转,最终拔出导管。

  • 标签: PICC 医用黏胶 皮肤损伤 原因分析 护理
  • 简介:择期无菌手术后感染仍存在,原因与术前术区备皮方式,术中是否无菌操作,术后切口管理是否规范有关。术区备皮尤为重要,直接影响术后感染发生。如何改善备皮质量,有多种方法,如术前即刻剃发,可减少因备皮距手术间隔时间长,而引起皮肤感染。随着微创神经外科发展,患者手术后恢复时间缩短,较多患者在术后短期即可参加工作,

  • 标签: 神经外科 皮肤准备 小范围
  • 简介:目的:探讨皮肤改良护理方案在手足口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手足口病患儿采用随机数字编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两组均给予抗病毒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皮肤护理,观察组采用皮肤改良护理方案,比较两组皮肤评分、治疗依从性及疱疹愈合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出院前皮肤评分高于对照组,疱疹愈合时间、进食改善时间及疼痛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用药依从性、皮肤保护依从性、皮肤清洁依从性、家属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皮肤改良护理方案能够促进手足口病患儿疱疹的愈合,减轻患儿痛苦,促进患儿早期进食。

  • 标签: 手足病 皮肤护理 改良方案 疱疹愈合
  • 简介: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护理方法预防和控制鼻咽癌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效果.方法对直线加速器放疗的105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Ⅰ40例和观察组Ⅱ35例及对照组30例.观察组Ⅰ放疗前将新鲜芦荟汁涂擦在照射野皮肤,观察组II放疗前用医用射线防护喷剂在照射野内均匀喷洒,与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局部皮肤比较.3组放疗后,照射野皮肤按WHO对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分级标准每日进行观察评价,并及时记录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的时间和程度,评价至总疗程结束,疗程结束后征求每位患者的意见.结果芦荟和医用射线防护喷剂均能预防和控制放射性皮肤损伤,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芦荟及医用射线防护喷剂2个观察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芦荟涂擦用于预防和控制放射性皮肤损伤容易被患者接受,方法简单,经济实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放射性皮肤损伤 芦荟 医用射线防护喷剂 效果
  • 简介:目的了解电极处皮肤损伤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减少皮肤损伤的发生。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对3560例行心电监护患者进行调查。对53例电极处皮肤损伤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归纳分析。结果皮肤损伤与皮肤弹性、更换电极时间长短、洁肤方法等因素有关。结论针对导致皮肤损伤的相关因素采取系统化护理干预可预防和减少皮肤损伤的发生。

  • 标签: 心电监护 电极 皮肤损伤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自制中药油外涂预防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效果.方法将67例接受放射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4)和对照组(n=33).照射前,试验组用自制中药油外涂于照射野皮肤,照射后继续用药3d,每天3次,至放疗结束;对照组采用医用射线防护喷剂,方法同试验组.结果两组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和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中药油的效果同医用射线防护喷剂,但价格更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辐射防护剂 放射性皮炎 中药外敷
  • 简介:目的观察紫草油预防肠造口周围皮肤损伤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12月~2016年12月于本科78例肠造口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9例,在肠造口术首次排便后,常规清洁肠造口周皮肤待干,实验组涂擦紫草油,对照组涂擦氧化锌软膏,对比2组肠造口周围皮肤情况。结果使用紫草油组患者肠造口周围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损伤程度、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使用氧化锌软膏组(P<0.05)。结论使用紫草油能有效预防肠造口周围皮肤的损伤,紫草油制作方法简单,价格低廉,适用于临床和家庭中的肠造口患者。

  • 标签: 肠造口 紫草油 皮肤损伤
  • 简介:摘要: 医用粘胶是用来拉合伤口边缘或将一些外在物品如胶布、敷料、导管、心电电极、造口袋等固定在皮肤的产品。 2013年国际皮肤护理及造口护理协会发布专家共识,并定义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 MARSI)。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导管尖端位置位于腔静脉与右心房的壁交界连接点。 PICC由于留置时间长需要定期维护,如果敷料卷边、渗血、渗液、过敏等,需要频繁的更换敷料。 PICC置入部位的皮肤反复暴露于医用粘胶,在维护中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起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从而降低了患者舒适度,增加感染的风险,甚至 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现有国内的研究,显示 MARSI的发生率在 19.7-28.67%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本文综述了 PICC置入部位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给予预防措施,以 减少 MARSI的发生,提高 PICC维护质量,延长导管使用寿命。

  • 标签: PICC 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 预防
  • 简介:静脉输液、抽血、造影等血管穿刺操作可引起血管破裂,血液漏人血管外皮下组织即产生皮肤淤斑,是临床中常见的现象。皮肤淤斑的产生,不但会使病人产生紧张恐惧的情绪,还会给下次静脉用药、采血或穿刺带来困难,增加继发感染的机会,影响疗效。尤其是血管创伤性较大的操作,皮肤淤斑的发生率高且淤斑的面积较大,不宜吸收愈合。

  • 标签: 皮肤淤斑 血管穿刺 疗效观察 中药外敷治疗 穿刺操作 静脉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