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探究增强CT扫描对腹部肿瘤腹腔转移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80例,以奇偶分组法作为分组方法,将其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其中参照组39例,采用常规CT扫描;试验组41例,采用增强CT扫描。观察两组诊断准确率以及原发病灶情况。结果:参照组诊断准确率低于试验组,试验组原发病灶情况优于参照组(P<0.05),数据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增强CT扫描用于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中,使疾病诊断准确率得到有效提升,并且敏感性、安全性更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增强CT扫描 腹部肿瘤腹腔转移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VEGF和EMMPRIN mRNA在肝癌转移监测中的意义探讨。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肝癌患者120例,按照肝癌转移与不伴转移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两组研究对象均采取荧光RT-PCR法检测。对比其VEGF和EMMPRIN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两组VEGF和EMMPRIN mRNA的表达量、检测阳性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肝癌转移监测中,VEGF和EMMPRIN mRNA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VEGF和EMMPRIN的检测,有助于对肝癌转移有效评估。

  • 标签: VEGF EMMPRIN 肝癌转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我国经济增长带动工业、医药等重要领域取得巨大进步,包括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都成为提升国民经济重要工具,对于人们生活水平提升也贡献巨大力量。本文针对相转移催化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旨在提升我国工业发展水平,为我国经济从工业低端产品生产大国,转向工业高端产业设计制造大国提供可行性参考。

  • 标签: 相转移催化反应 有机合成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mide proton transfer weighted,APTw)成像和脂肪定量测量(mDIXON-Quant)技术评估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基因表达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EC的患者资料,其中Her-2表达阳性组11例,Her-2表达阴性组15例,术前行3.0 T MR检查,扫描序列包括APTw和mDIXON-Quant,扫描后经后处理获得APTw序列的APT图以及mDIXON-Quant序列的横向弛豫率(R2*)、脂肪分数(fat fraction,FF)图。由2名观察者分别测量两组病例的APT、R2*和FF值,采用同类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检验2名观察者对两组病例各参数值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病例各参数值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评估EC Her-2基因表达的效能进行评价,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及相对应的截断值、敏感度、特异度。结果2名观察者测量各组数据的一致性良好(ICC>0.75)。Her-2表达阳性组的APT、R2*和FF值分别为2.850% (2.300%,2.900%)、(17.102±2.333) Hz和1.629%±1.086%,Her-2表达阴性组的上述参数值分别为2.313%±0.415%、(15.134±1.854) Hz和1.476%±1.131%,Her-2表达阳性组的APT、R2*值大于Her-2表达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的F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R2*值评估EC Her-2基因表达的AUC分别为0.755、0.739,截断值分别为2.475%和16.503 Hz,敏感度分别为72.7%和63.6%,特异度分别为80.0%和86.7%。结论APTw及mDixon-Quant技术有半定量评估EC Her-2基因表达的潜力,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磁共振成像 酰胺质子加权 脂肪定量 预测
  • 简介:摘要63岁男性患者,2016年5月行腰骶连接部肿瘤切除术,病理提示滑膜肉瘤。术后规律放化疗靶向治疗及复查,2018年发现双肺多发转移。2019年3月第1次出现气胸,保守治疗好转,后仍反复发作。2019年11月行胸腔镜下左肺大疱+左肺空洞病损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滑膜肉瘤肺转移,随访半年气胸无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骨转移是前列腺癌(PCa)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位点之一,近年来对于PCa骨转移方面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其仍是影响PCa患者生活质量的重大因素之一,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MicroRNA(miRNA)已成为肿瘤相关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在调控基因表达中起到重要作用,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参与者。本文就近年来miRNA在PCa骨转移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micRNA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是结直肠癌治疗中的难点问题,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近年来,射频消融(RFA)作为肝肿瘤局部治疗的手段之一,被探索性地应用于CRLM的综合治疗中,显示出微创、安全、有效、可重复治疗等优势。本文将综述RFA及其联合其他治疗手段治疗不同分期CRLM的研究进展,期望为CRLM综合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肿瘤转移 肝切除术 射频消融 化学治疗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复发快,整体预后差。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胰腺外科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手术治疗的37例肝细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肝肿瘤大小、转移淋巴结数目及分布、手术治疗方式等对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影响。结果表明肝细胞癌淋巴结转移患者整体预后差,单发淋巴结转移患者手术后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多发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易短期内复发、转移,术后生存时间短,靶向治疗可能是肿瘤复发后有效的治疗方案。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癌上纵隔转移淋巴结分区方法,以提供精确的解剖学定义。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诊断为甲状腺癌伴上纵隔淋巴结转移36例患者,分析手术方式、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将上纵隔淋巴结分为10个区域:1、2Ra、2Rb、2La、2Lb、3A、3P、4R、4La和4Lb区。根据上纵隔转移灶位置,选用经颈部直视、腔镜辅助、胸腔镜、腔镜辅助联合胸腔镜或传统正中开胸手术。平均随访时间为(10±4)个月,所有病例均未见上纵隔肿瘤残留或复发。结论甲状腺癌上纵隔淋巴结分区可以提供精确的解剖学定义,并能为外科医师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供参考。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淋巴转移 纵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176例确诊为早期胃癌并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有24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阴性组平均检出淋巴结个数为(23±13)枚,淋巴结阳性组平均检出淋巴结个数为(30±16)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327,P=0.01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χ2=3.997,P=0.046)、病理分化程度(χ2=9.919,P=0.007)、脉管浸润(χ2=35.145,P=0.000)、神经浸润(χ2=13.343,P=0.000)均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浸润(OR=16.172,95% CI 4.781~55.875)、神经浸润(OR=1.365,95% CI 1.029~14.897)、浸润深度(OR=1.859,95% CI 1.844~22.711)均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本组患者的总体3年生存率为96.6%,5年生存率为91.6%。结论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脉管浸润、神经浸润及淋巴结送检数目相关。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转移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摘要孤立性脾转移癌系指恶性肿瘤单纯性转移至脾脏而不伴随其他器官受累的特殊类型脾转移癌,临床上以乳腺恶性肿瘤来源的孤立性脾转移癌甚为罕见,诊疗经验亦鲜有报道。笔者回顾一例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乳腺癌术后孤立性脾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既往文献,探讨其潜在的转移机制及诊疗策略。

  • 标签: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是目前最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而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近年来,随着结直肠癌患者多学科诊疗模式的不断发展,接受术前化疗(或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后出现肝转移灶消失(DLM)者不在少数,而DLM的诊断及治疗在当前仍然是一个颇具挑战及争议的话题。本文对近年来关于DLM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与DLM出现的相关因素,包括肝转移灶大小及数量、化疗方案和周期及靶向治疗药物、肝转移发生的模式、Ras/Braf状态及原发灶部位。(2)DLM与真正完全缓解(病理完全缓解和持续性临床完全缓解)的关系,以及与病理完全缓解发生的相关预测因素。(3)DLM的临床评估:术前评估包括超声、CT、MRI、PET,术中评估则包括术中探查、术中超声和增强现实。(4)DLM的治疗策略,包括手术治疗、局部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及个体化治疗。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肝转移灶消失 诊断 治疗
  • 作者: 杨倩 邹丽艳 刘周 李丽 肖嘉辉 王鸣宇 王思远 罗德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21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1年第09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放射诊断科,深圳 518116,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放射诊断科,深圳 518116 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北京 10002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amide proton transfer,APT)成像在鼻咽部组织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经病理证实的50例鼻咽癌患者的磁共振APT图像以及临床、病理资料。由2名放射医师独立分析APT图像对病灶的显示效果,二者的评价结果使用Kendall's Tau-b分析其一致性。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左右侧颞肌、腮腺、小脑和鼻甲在APT值上的一致性以及同层鼻咽癌组织和正常鼻咽组织以及左右侧颞肌、腮腺、小脑、鼻甲APT值的差异,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分化型和未分化型两种类型鼻咽癌APT值的差异。结果关于APT图像对病灶的显示效果分析,2名放射诊断医生的评价一致性为0.844。左右侧颞肌、腮腺、小脑和鼻甲的APT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75、0.765、0.443和0.544。鼻咽癌病灶与正常鼻咽和腮腺组织的APT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338与P=0.664、0.933),但鼻咽癌病灶的APT值明显高于左右侧颞肌和小脑组织(P<0.001),但低于鼻甲组织(P<0.001)。分化型鼻咽癌的APT值为1.97%±0.89%,未分化型鼻咽癌的APT值为1.95%±0.82%,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4)。结论研究结果表明APT成像对于鼻咽部的病灶显示效果满意,并证实了该成像方式在鼻咽部具有技术可行性,能够对于该区域不同组织类型的APT效应进行精确定量,为APT成像应用于鼻咽部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 标签: 鼻咽癌 磁共振成像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 头颈部组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接受不同方式治疗后的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11例接受不同方式治疗的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生存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211例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19个月(1~115个月),1、3、5年OS率分别为66%、22%、10%。直肠癌异时性肝转移患者的OS优于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χ2=17.225, P<0.01)。原发灶切除患者的OS优于原发灶未切除患者(χ2=69.54,P<0.01)。原发灶切除患者中肝转移灶未处理者OS差于肝转移灶干预治疗者(χ2=7.311,P=0.007)。原发灶未切除患者中单纯化疗者OS优于未治疗者(χ2=4.123,P=0.042)。原发灶切除+肝转移灶未处理、原发灶切除+肝转移灶干预治疗患者的OS均优于单纯化疗患者(均P<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原发肿瘤分化程度、肝转移情况、诊断时糖类抗原199水平是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1)。结论对于确诊直肠癌患者,即使术前已存在肝转移,积极手术切除原发灶及对肝转移灶进行局部治疗仍可改善生存。

  • 标签: 直肠肿瘤 肝转移 生存分析 手术切除
  • 简介:摘要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差,酪氨酸酶抑制剂(TKI)显著改善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敏感突变患者的预后。EGFR敏感突变与NSCLC的脑转移发生率相关并可能影响其放疗和药物治疗疗效,脑转移瘤的EGFR-TKI单药治疗和放疗均有效,二者联合是否较单一治疗改善EGFR基因突变的NSCLC脑转移患者的预后。回顾性研究提示先行放疗,尤其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联合治疗可能更具优势,但存在争议。因此,对EGFR基因突变NSCLC的脑转移放疗相关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脑转移,非小细胞肺癌/综合疗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酪氨酸酶抑制剂 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LIM激酶1(LIMK1)在肝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及LIMK1对肝癌细胞增殖与转移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在线数据库starBase v3.0和GEPIA分析LIMK1在肝癌组织和肝脏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生存分析;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技术分析LIMK1在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用小干扰RNA(siRNA)技术下调LIMK1的表达,瞬时转染肝癌细胞Hep3B和Huh7,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实验及克隆形成实验观察其对肝癌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Transwell实验检测LIMK1的表达下调后肝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变化;下调LIMK1的表达后,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上皮-间质转化进程中相关指标的改变。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LIMK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而且与预后相关(P值均< 0.01);进一步研究表明,与永生化的肝细胞L02相比,LIMK1在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明显升高(P值均< 0.05)。功能相关实验表明,在LIMK1表达下调后,肝癌细胞的增殖与转移能力明显受到抑制(P值均< 0.05);同时发现LIMK1参与上皮-间质转化进程。结论LIMK1在肝癌组织及细胞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可调控肝癌细胞的增殖与转移并且参与上皮-间质转化进程。

  • 标签: 肝细胞癌 细胞增殖 肿瘤转移 LIM激酶1 上皮-间质转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