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资料急性原发性脂垂患者13例,男性9例,女性4例,男性多余女;年龄17~70岁,平均年龄43.7岁,结果9例发生于乙状结肠旁,4例发生与降结肠旁。特征表现为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旁类圆形含脂肪密度肿块,周围可见条状高密度环征,环边缘毛糙。讨论PEA大多数患者具有自限性,常不需要手术干预,经过抗、对症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可缓解或消失,及早做出明确诊断,可以避免患者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 标签: 肠脂垂炎 肥胖 多排CT 自限性
  • 简介:重症急性胰腺(severeacutepancreafifis,SAP)是一种非常凶险的疾病,占胰腺发病率的20%-30%,可引起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和局部并发症,病程较长,病死率为27%~45%。同时SAP是一种全身的消耗性疾病,患者存在蛋白质分解、糖原异生和脂肪动员增强为特征的超高代谢反应和严重应激反应,可迅速出现全身内环境紊乱、免疫功能减退和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营养支持是SAP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对SAP的转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一直是临床上研究的热点问题,包括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和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肠内营养 消耗性疾病 脏器功能衰竭 免疫功能减退 局部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彩超高频探头与腹部探头联合使用在非外伤性急腹症中对脂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总结肠脂垂的超声影像改变及临床发病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21年3月非外伤性急腹症患者中超声检查和CT检查拟诊为脂垂的病例共计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原发性脂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在2004年3月至2012年10月间,我院诊治的27例脂垂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性原发性脂垂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结果27例男性多于,起病急,持续剧痛,CT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经对症支持治疗,全部病例痊愈出院。结论结合急性原发性脂垂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能早期作出正确诊断,对症支持治疗一般能起得较好疗效。

  • 标签: 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微生态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SAP)屏障功能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36例S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常规给予内营养等治疗,治疗组加用微生态制剂治疗7天,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浆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水平以及肠道菌群变化。结果治疗7天后治疗组血浆DAO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D-乳酸水平治疗组虽有下降,但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区别(P<0.05)。治疗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总数明显增加(P<0.05),肠道菌群接近正常比例,对照组仍存在一定程度菌群紊乱。结论微生态内营养具有减轻SAP屏障功能损害,调节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保护屏障功能的辅助治疗作用。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肠屏障损伤 微生态肠内营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视神经脊髓谱系疾病相关视神经是引起患者视力严重下降的常见神经眼科疾病。视神经脊髓谱系疾病具有复发率高、预后差的特点。控制急性性反应、预防复发是视神经脊髓谱系疾病治疗的两个主要目标。随着对视神经脊髓谱系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不断出现针对病变发生过程中不同阶段新的治疗方法。本文就视神经脊髓谱系疾病相关视神经的治疗现状和治疗前景综述如下。(中华眼科杂志,2020,56: 539-543)

  • 标签: 视神经脊髓炎 视神经炎 糖皮质激素类 血浆置换 免疫抑制法 水通道蛋白质4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大黄-桃仁对术后粘连肠梗阻模型大鼠细胞因子水平及黏膜屏障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黄-桃仁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制备术后粘连肠梗阻模型。造模后第1天开始,大黄-桃仁低、中、高剂量组灌胃0.2、0.6、1.8 g/ml的大黄-桃仁水煎剂,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1次/d,连续灌胃7 d。观察粘连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β、D-乳酸(D-lactic acid, D-LA)、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 DAO)和血管内毒素(endotoxin, ET)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大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 SIgA)、CD4+T和CD8+T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大黄-桃仁低、中、高剂量组粘连评分降低(P<0.05),血清IL-1β[(8.66±1.07)ng/L、(8.15±1.23)ng/L、(7.99±1.11)ng/L比(14.08±2.54)ng/L]水平降低(P<0.01),黏膜SIgA[(1.38±0.15)、(2.87±1.17)、(2.79±0.80)比(0.65±0.12)]表达升高(P<0.01);大黄-桃仁中、高剂量组血清D-LA[(8.57±1.73)mg/L、(7.13±1.75)mg/L比(14.58±2.81)mg/L]、ET[(77.39±6.83)mg/ml、(50.49±7.80)mg/ml比(138.22±7.79)mg/ml]水平降低(P<0.01),黏膜CD4+T[(2.61±0.83)、(2.91±1.62)比(1.15±0.98)]和CD8+T[(2.88±0.69)、(3.01±1.86)比(1.26±0.74)]表达升高(P<0.01)。结论大黄-桃仁水煎剂可改善大鼠黏膜通透,有效保护黏膜免疫屏障,从而减轻性反应,防治粘连肠梗阻。

  • 标签: 大黄 桃仁 粘连性肠梗阻 肠黏膜屏障 炎症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炎症病(IBD)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并观察其与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选取IBD患者65例,检测所有患者粪便标本中10种细菌的数量及WBC、PLT计数、ESR和血清CRP水平。结果溃疡结肠炎(UC)组和克罗恩病(CD)组杆菌(EMB)、球菌(EC)、酵母菌(SB)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UC组小梭菌(SC)显著升高(P<0.05);2组消化球菌(PS)、拟杆菌(BD)、双歧杆菌(BL)、乳杆菌(LC)和真杆菌(ES)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活动组EMB、ES、SB、SC、BD、BL、LC及WBC、PLT、ESR、CRP与缓解组差异显著(P<0.05或P<0.01);WBC、PLT和CRP均与EC负相关,ESR与SB正相关(P<0.01)。结论IBD患者存在显著肠道菌群紊乱,指标与部分菌种失衡相关。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肠道菌群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C反应蛋白 红细胞沉降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反流食管中应用雷贝拉唑钠溶片与奥美拉唑溶胶囊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老年反流食管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溶胶囊治疗,实验组患者进行雷贝拉唑钠溶片治疗。结果治疗后,实验组10例患者有效,显效患者为14例,1例患者为无效。对照组中,9例有效,10例患者为显效。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0%与76.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钠溶片与奥美拉唑溶胶囊相比,雷贝拉唑钠溶片治疗老年反流食管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安全较高,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 标签: 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老年反流性食管炎 雷贝拉唑钠肠溶片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椎管内囊肿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12例椎管内囊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效果。本组男8例,女4例。囊肿位于颈段6例,胸段3例,腰段3例。结果全部病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术中全切8例,次全切2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除1例患者早期肌力下降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随访6月~5年(平均18个月),8例全切者无复发,4例次全或部分切除者2例复发。结论椎管内囊肿为先天性良性疾病,早期显微手术切除可获得良好效果。

  • 标签: 肠源性囊肿 脊髓疾病 诊断 手术
  • 简介:摘要炎症病是一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近年来儿童发病率逐年升高。该病通常存在慢性腹泻、黏液血便、反复腹痛等非特异性肠道表现,同时伴有反复发热、生长发育受限等。目前,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炎症病除了影响机体肠道功能外,还存在肠道外器官受累,并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其中最常累及的器官包括口腔、关节、皮肤和眼。发病机制与遗传易感性、免疫系统失调、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相关。另外炎症病的外表现可出现在确诊炎症病的前后数年,容易造成诊断延迟。因此,临床医生应该了解其各种外表现,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该文将阐述儿童炎症病的外表现研究的新进展。

  • 标签: 儿童 炎症性肠病 肠外表现
  • 简介:摘要炎症病(IBD)是一组由免疫等多因素介导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恶性肿瘤是IBD患者第二大死亡原因,包括肠道肿瘤和外肿瘤。目前IBD患者发生外肿瘤的风险及相关机制仍然未知。既往研究发现UC和CD在外肿瘤发病风险上的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本文将概述IBD的外肿瘤总体发病风险,并阐述IBD及UC和CD在多系统外实肿瘤的发病风险、发病机制、监测方案等,为IBD患者外肿瘤的预防、监测和早期诊断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肠外肿瘤 肺癌 甲状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内营养和外营养用于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重症胰腺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0例,采用内营养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外营养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学各指标变化情况、腹痛缓解时间、通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转手术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学各指标均趋于正常值,观察组CRP恢复时间、血常规恢复时间及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痛时间、通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转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的患者早期采用内营养治疗疗效好,患者恢复快,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 标签: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重症胰腺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讨论重症急性胰腺早期内营养与外营养联合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 2015年 100名重症急性胰腺患者,依照营养方法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 50例,对照组 50例,研究组选用内营养与外营养联合治疗,对照组选用内营养,对照 2组患者临床治疗状况与各项指标达标情况。结果 研究组在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以及感染率等方面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研究组比对照组更能改善患者机体免疫能力,降低源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快症状恢复,降低病患住院时间以及医疗费用。

  • 标签: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肠源性感染 急性重症胰腺炎
  • 简介:重症急性胰腺(severeacutepancreatitis,SAP)患者由于氧耗增加、合成代谢减弱、蛋白质分解增强而出现负氮平衡,因而加强SAP营养支持治疗已得到公认,但治疗时机以及营养治疗途径的选择仍存在争议。既往研究显示,营养支持能增强机体抵抗力,是调节SAP免疫功能紊乱的有效方法。本研究比较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和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对SAP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探讨两种治疗途径的优劣。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细胞免疫功能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营养支持治疗 免疫功能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