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补解毒方辅助吉替尼治疗晚期细胞肺癌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VEGF的影响。方法: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62例晚期细胞肺癌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吉替尼治疗中是否应用补解毒方辅助治疗分为对照组(31例:未应用补解毒方辅助治疗)与实验组(31例:补解毒方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58.07%)高于对照组,血清VEGF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

  • 标签: 补肺解毒方 辅助治疗 吉非替尼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临床疗效 血清VEGF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不典型细胞一例。患者男,63岁,因体检发现占位1周就诊,4年内因多关节肿痛伴晨僵,多次就诊我院。2019年11月11日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示左下叶胸膜下病灶呈纵向附壁生长,见偏心性坏死,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见截断的肺动脉分支。术后病理确诊为细胞

  • 标签: 肺肿瘤 巨细胞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初始T细胞及记忆T细胞亚群分布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1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NSCLC患者25例,同期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初始T细胞及记忆T细胞亚群含量,所得结果应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NSCLC患者初始T细胞/干细胞样中央记忆T细胞(TN/SCM)百分率及绝对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71±1.11)% vs. (15.84±2.00)%,t=3.685,P=0.001;(8.38±1.23)×107/L vs. (3.40±0.43)×108/L,t=6.130,P<0.001],中央记忆T细胞(TCM)百分率及绝对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62±1.16)% vs. (17.88±0.83)%,t=7.641,P<0.001;(7.98±1.78)×107/L vs. (3.40±0.31)×108/L,t=9.028,P<0.001],CD8+TCM细胞绝对数明显低于对照组[(5.19±1.04)×106/L vs. (1.49±0.15)×107/L,t=5.561,P<0.001]。NSCLC患者效应记忆T细胞(TEM)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8.27±2.01)% vs. (17.37±1.06)%,t=8.776,P<0.001],CD8+TEM细胞百分率及绝对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3.93±1.55)% vs. (4.65±0.52)%,t=5.310,P<0.001;(1.48±0.14)×108/L vs. (9.97±1.14)×107/L,t=2.584,P=0.014],终末分化效应记忆T细胞(TEMRA)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7.33±1.86)% vs.(8.48±1.01)%,t=3.989,P<0.001]。Ⅰ~Ⅱ期NSCLC患者CD8+TCM细胞百分率及绝对数均明显低于Ⅲ~Ⅳ期患者[(0.33±0.06)% vs. (0.89±0.34)%,t=2.600,P=0.020;(3.99±0.84)×106/L vs. (9.03±3.07)×106/L,t=2.270,P=0.040]。不同病理类型NSCLC患者的初始T细胞及记忆T细胞亚群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NSCLC患者初始/记忆T细胞亚群较健康志愿者发生变化,具有分化能力和长期存活特性的TN/SCM及TCM降低,而且Ⅰ~Ⅱ期患者降低更为明显,以发挥免疫效应为主的TEM及TEMRA明显升高。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初始T细胞 记忆T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吉替尼靶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7月—2018年6月期间治疗的细胞肺癌患者选取3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临床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所有患者分成每组各有15例患者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吉替尼靶向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为80.00%,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优越,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吉替尼靶向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的不良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吉非替尼 靶向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 疗效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吉替尼靶向治疗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治疗的细胞肺癌患者93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三组均31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化疗治疗,研究A组单独实施吉替尼靶向治疗,研究B组在化疗基础上加用吉替尼靶向治疗,观察治疗效果与免疫功能。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的免疫功能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治疗后研究A、B组均优于对照组,研究B组治疗总有效率93.55%高于对照组35.48%、研究A组35.48%,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细胞肺癌患者采取吉替尼靶向治疗,患者免疫功能明显得到改善,值得应用。

  • 标签: 吉非替尼 靶向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吉替尼治疗晚期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6年10月我院接治的64例晚期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37.50%、31.2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控制率为78.13%,高于对照组的53.13%,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血小板减少、贫血、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替尼治疗晚期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吉非替尼 非小细胞肺癌 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吉替尼靶向治疗晚期NSCLC(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铂类化疗无效的晚期细胞肺癌患者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吉替尼治疗,剂量为250mg/d,持续服药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70例晚期NSCLC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38.57%,临床疾病控制率70.00%;ⅢB期疗效优于Ⅳ期,但差异不显著(P>0.05);腺癌疗效明显优于鳞癌,差异明显(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腹泻、恶心和溃疡等,但未影响抗肿瘤治疗。结论对于化疗无法控制病情的晚期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首选吉替尼,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且安全耐受。

  • 标签: 吉非替尼 靶向治疗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吉替尼片治疗晚期细胞肺癌的作用。方法选择30例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晚期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期间为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所有患者均失去了手术治疗机会且放化疗治疗没有效果,患者口服吉替尼进行治疗,每次250mg,1日一次,服用一个月后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服药一个月后,有效10例(33.33%);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腹泻5例(16.67%),恶心2例(6.67%),皮疹3例(10.00%),皮肤干燥1例(3.33%)。结论采取吉替尼对晚期细胞肺癌实施治疗的效果较好,引发的毒副反应较少,且患者大多数可耐受,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吉非替尼片 晚期 非小细胞肺癌 临床作用
  • 简介:摘要总结了自体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细胞肺癌的护理经验。主要护理措施包括采血,治疗前后的护理,以及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等。认为全程优质护理服务是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细胞肺癌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 标签: 自体CIK 细胞 化疗 非小细胞肺癌
  • 简介: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ainediones,TZD)降糖药,通过特异性地激活过氧化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增加细胞葡萄糖转运子Glut-4的表达,使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加大对葡萄糖的摄列“。近几年,TZD药物被证实有抗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曲格列酮(Troglitazone)、环格列酮(Ciglitazone))和匹格列酮(Pioglitazone)等TZD药物已经被作为抗肿瘤试剂广泛用于肠癌、胸部肿瘤、胰腺癌和前列腺癌的研究,并发现它们可以通过激活PPARγ,抑制某些肿瘤细胞的增殖。

  • 标签: 肺癌细胞生长 罗格列酮 非小细胞 肿瘤细胞生长 PPARγ 噻唑烷二酮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疗辅助靶向治疗细胞腺癌患者的疗效以及对免疫功能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2月-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细胞腺癌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取放疗辅助靶向治疗方法,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控制率为85.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9.1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D3+、CD8+与CD4+/CD8+等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D3+、CD8+与CD4+/CD8+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结论:放疗辅助靶向治疗可以改善细胞腺癌( NSCLC)患者的肿瘤控制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 标签: 非小细胞肺腺癌 放疗辅助 靶向治疗 疗效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楔形切除术治疗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6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6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楔形切除术组(n=88)和肺叶切除术组(n=38)。比较2种手术术后1年转移率、复发率和病死率;根据楔形切除术组患者术后1年的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n=15)和复发组(n=73),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实验室检查指标;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因素;构建风险评分模型并评价其预测价值。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数(%)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影响NSCLC患者楔形切除术术后1年复发的影响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风险评分模型,采用X-tile软件获得评分的截断值;校准曲线评价风险预测模型预测的准确性,临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预测的有效性。结果楔形切除术组患者术后1年的手术切缘转移率、病死率分别为0、6.82%,肺叶切除术组分别为13.16%、21.5%,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吸烟史、脉管栓、淋巴结清扫个数≤15个、癌胚抗原>5 ng/mL、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2.5、可溶性CD105>4 ng/m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9 ng/mL、基质金属蛋白酶9>300 μg/L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复发组,均是导致楔形切除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将上述危险因素纳入风险评分模型,分别赋予22、38、25、33、20、27、36、30分的权重,根据截断值可将患者划分为中危患者(≤78分)、高危患者(>78分且≤162分)和极高危患者(>162分)。结论胸腔镜下楔形切除术治疗NSCLC的效果明显优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构建预测患者术后复发的风险评分模型有利于临床上早期识别高危人群,指导医护人员采取个性化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 标签: 肺切除术 癌,非小细胞肺 复发 危险因素 风险评分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拟益气健脾方维持治疗脾气虚型中晚期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的210例中晚期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口服自拟健脾益气方辅以我院院内中成药制剂平瘤康胶囊治疗,对照组不口服药物治疗,定期复查。结果治疗后两组肿瘤目标病灶大小比较,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肿瘤目标病灶大小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无进展生存时间及肿瘤进展时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存质量评价结果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比较,治疗后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自拟健脾益气方辅以我院院内中成药制剂维持治疗脾气虚型中晚期细胞肺癌在控制肿瘤病灶、延长总生存期方面疗效不显著,但能延长肿瘤无进展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症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联合免疫治疗与单纯SBRT对细胞肺癌转移瘤治疗疗效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肺癌转移瘤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使用SBRT治疗,观察组采用SBRT联合免疫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疾病控制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深部热疗预防细胞肺癌患者放疗后放射性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主要采取分组比较的研究方法,选取80例在本院2020年3月-2022年3月期间接受治疗的细胞肺癌患者作为本研究观察对象,将患者均分两组,组别设置为:对照组n=40例,实施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观察组n=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在给予患者同步实施胸部深部热疗,对两组的治疗后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还需要对两组放射性损伤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经不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综合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2级以上放射性肺炎及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细胞肺癌患者开展放化疗治疗中,给予患者联合应用胸部深部热疗,利于对患者疾病康复,显著降低患者放疗后放射性损伤的发生,治疗效果较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放射疗法 非小细胞肺癌 深部热疗 放射性肺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胸腔镜下肺叶与段切除术对早期细胞肺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66例早期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使用奇偶数交替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使用开胸肺叶与段切除术,观察组33例使用胸腔镜下肺叶与段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细胞肺癌疾病治疗中,使用胸腔镜下肺叶与段切除术效果良好,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并且也能够优化功能指标,减少术后并发症。

  • 标签: 胸腔镜 肺叶与肺段切除 非小细胞肺癌 早期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细胞肺癌患者进行胸腔镜手术后,患者的功能指标、疼痛应激指标等的变化,根据指标判断胸腔镜手术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7月到2023年7月在我院进行了胸腔镜手术和常规开胸手术治疗的96例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48例进行了胸腔镜手术的患者列为研究组,将另外48例进行了常规开胸手术的患者列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功能指标参数、患者的疼痛应激指标以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结果:手术后,对照组和研究组的功能指标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是研究组的下降趋势比对照组;对比对照组和研究组手术后患者的疼痛应激指标,结果显示进行了胸腔镜手术的研究组患者,疼痛应激指标比对照组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是机体免疫功能好坏的体现,跟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都有密切关系。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手术前后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可以分析患者采取胸腔镜手术后或是常规开胸手术后身体状况的恢复情况。数据对比显示,对照组和研究组功能指标与疼痛应激指标的数据有较大的差异,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多项指标中,术后第一天,两组患者的CD3+T、CD4+T、 CD4+/CD8+指标都出现了降低的情况,CD8+T则出现了升高的情况;手术一周后,CD3+T、CD4+T、 CD4+/CD8+指标开始回升,CD8+T则呈现降低的趋势,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数据对比差异不大,组间数据对比不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对比常规的开胸手术,采取胸腔镜手术的患者,术后功能改善程度比较好,患者的疼痛应激指标也较低。对于细胞肺癌患者而言,胸腔镜手术是比较适合患者的一种治疗方式。

  • 标签: 胸腔镜手术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肺功能指标 疼痛应激指标 影响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