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社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30
/ 2

道德与法治——社会

朱恩博

万象新天学校

摘要:中国传统道德凝结了历朝历代各个思想家结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道德思想已经不能够适应现在的社会,所以我们要发展新时代道德思想,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在我们国家宪法是至高无上的,不管做什么都是要讲法的,这样可以为人民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

关键词:道德、法治、法律、社会

近几年,我国的公民越来越信奉法律、崇尚法治,这对我们国家建成法治社会有很大的帮助,而道德作为我们的传统不能丢失,但是如今道德的作用似乎在慢慢变小,这就需要法律的参与,来调节道德对社会的作用。

1、道德与法治的互相作用

道德大部分是通过行为来体现的,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道德行为。而道德最容易理解的一种解释是区分好坏,所以道德行为就是好的行为或者说是对他人和社会有用的行为。法治顾名思义,就是依靠法律治理,所以法治离不开法律。而法律所规定的是对社会和人民有利的行为,并且法律所规定的都是具有强制性的。所以道德对法治的作用:一、道德可以促进法治的实现和法律的实施;二、道德对法律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帮助;三、道德还可以解决法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一些小事。法对道德的作用:一、社会主义法规范的形式把社会主义道德的某些原则和要求加以确认,使之具有法的属性;二、社会主义法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

  1. 道德与社会

我国的传统道德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再加上道家、法家、墨家等传统道德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互相吸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传统。传统道德主要强调整体至上、仁爱兼利、自强不息、修身自律。如果人们了解了传统道德,这样在发生人与人之间的纠纷时,两方可以互相原谅、互相包容,快速的解决问题,省去了第三方的参与减少了麻烦,并且还可以增进两方的关系,为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如果有司法机关的参与,在解决问题后双方所做的的行为是被强迫的,这样可能会恶化双方的关系。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道德思想还是会出现弊端的,因为我们现在的社会是法治社会,做事都是要讲法的,但是我国的法律是非常严格的,惩罚的力度都很大,这样虽然对违法的人有极大的威慑力使他们不会再次违法,但也会使其他人害怕怕法律,并且走法律的途径会比较费时费力,这就造成了人们遇到事情不敢走法律的途径,而是利用传统道德的思想以和为贵自认倒霉,很少人会去辩论,人们就会认为这仅仅是违背了道德与法律没有关系。然后就会变得法律意识薄弱,在不经意间就违法了。所以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改变人们的道德思想,在2019年10月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体现了国家对道德思想进化的重视。

3、依法治国

我国的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现在我们的国家实行的是依法治国,当然我们的社会也就是法治社会。依法治国主就要是依照宪法和其他的一些法律治理国家,而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宪”就是指的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它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宪法还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跟本活动准则,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我国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是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的权利。所以宪法和其它的法律都是以人民的权利、权力和国家社会的发展为基础的。所以法律即为人民服务,又规范了人民。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根本保证。

在当下, 法律是调控社会关系的主要手段。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实行的都是人治,人们只追求人治的完善,虽然古代有“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治的影子,但是最终还是人治大于法治。在西方,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法治的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法治应当优于人之治。”在我国法治的开始是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叫《五四宪法》,不过这仅仅是个开始,直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相继及出台了各种法律,我国的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但是,在社会上仍有许多违反法律的人,这是因为虽然法律的体系在不断完善,但是人民的法律意识并没有提高,人们跟不上国家的脚步。这就需要地方相关机关的引领,但也离不开我们的自觉。在法治教育这一方面,从2016年9月1日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品德与社会”等教材名称同意更改为《道德与法治》,在此学科内涉及了几十部法律法规,其中在六年级和八年级集中讲解《宪法》,这体现了我国对人民法律意识提高的重视,从未成年人就开始学习法律法规。增强法治意识,首先要增强宪法意识,所以,我们要一、学习宪法。领会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积极参与宪法的宣传活动,为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贡献力量。二、认同宪法。理解并认同宪法的价值,增强对宪法的信服和尊崇,自觉接受宪法的指引和要求。三、践行宪法。我们要讲宪法的原则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落实在实际行动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学会运用宪法解决实际问题;坚决维护宪法权威,自觉抵制各种妨碍宪法实施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损害宪法尊严的行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立根塑魂、正本清源,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不断提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为弘扬,崇尚英雄、尊重模范、学习先进成为风尚,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大大增强,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不断提高,道德领域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参考文献

[1]梁桂泉.论法治社会的道德规范建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4):34-38.

[2]王静. 法治社会与社会治理的理论关系辨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9.

[3]龙静云,吴涛.论法治社会的道德规范建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7(02):6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