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张继双

东莞市樟木头镇实验小学 523000

摘要:新时代下素质教育成了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不仅要在课内讲解基础知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明确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针对性地在课上渗透相关知识,保证学生在产生文化认同感的前提下实现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各项课堂实践活动,在探索中树立明确的三观,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1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目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依然过度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很多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作为一项常规教学任务,重视程度不够,也未充分认识到该工作的紧迫感与重要性。多数情况下,虽然少量加入传统文化内容,但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教学态度不端正,比较敷衍,导致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效果不理想。还有部分教师虽然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但是认为自己每天的工作量比较大,压力也大,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也不知道怎么做。这样便会导致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毫无章法,教师的不正确引导,也阻碍了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其次,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等内容时,过于依赖教师,很多时候都是等着教师带领自己学习,自己缺乏思考和探索。再者,教师也比较盲目,当教学效果不理想时,便会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不能深入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内涵,实际和目标相差甚远。

2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2.1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传统文化,扩大学生认知范围

小学生缺乏与外界的接触,日常生活中无法及时获取丰富的信息,认知能力受到严重影响,难以第一时间理解课内所学知识并将它们全部内化,教师应将扩大教学范围、提高学生认知能力视为核心教学目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认知范围,实现高效教学目标。由于教师长时间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语文课上将教学重点放在讲解生字、生词及各类修辞手法上,对课文内蕴藏的文化知识的讲解一带而过,难以让学生产生深刻的记忆,阻碍了他们认知能力的发展,教学有效性始终难以得到实质性提高。

2.2组织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小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保证他们具备学以致用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组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如文化经典诵读等,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间,坚定他们应用知识的自信心,在理解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发展其核心素养。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根据课程内容组织教学实践活动,学生课上处于被动状态,无法发挥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理解与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教师必须及时探索教学改革策略,构建生动的课堂,借助传递传统文化展开多元化教学,将文化经典诵读设置为课内保留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更深、更全面地解读传统文化,并且带有感情地完成诵读任务,提升理解能力,在不断实践中提高应用能力、语言学习效率与质量,构建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2.3模拟真实文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的核心教育目标之一,表达能力的提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让他们更加高效地与社会交流,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要通过创设多元化、生动的文化情境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模仿表演、小组合作等形式探索文化知识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素养,实现全面成长。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解过于刻板,或介绍历史背景,或分析文化事件,学生探索传统文化内涵的积极性明显降低,缺少与教师、同学交流沟通,影响综合素质的发展。在落实课程改革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模拟文化情境,如讲解古诗词时将自己打扮成诗人的形象,再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代入感,从而主动完成角色扮演、小品表演等任务,引导他们表演文中的情境,让他们通过肢体和语言表达深化对知识的认知,在实践中提升文化素养。

2.4挖掘教材的传统文化内涵,深化学生的文化意识

学生文化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他们在对传统文化知识产生探究兴趣的前提下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教材知识的深层内涵,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实现自身综合素养的发展,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深入挖掘教材背后的内容,并与他们共同完成主题讨论任务,在不断合作交流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实现理想化的教学目标。但是教师授课时过于墨守成规,只对文化知识进行简单讲解,如分析词语含义、解读作者写作情感,忽视解读课文深层内涵,学生只夯实了语文基础,无法真正理解文化知识内涵,难以产生强烈的文化情感。教师要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深度挖掘所有多元传统文化因素,包括政治、生活、思想、精神等,在课上向学生自然呈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结合现实生活详细分析各类元素,改进教学模式,潜移默化中深化学生的文化意识,让他们养成在生活中传承文化的良好习惯。

2.5展示传统文化情感因素,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语文是一门感性大于理性的学科,学生只有在对语言文字产生情感共鸣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涵,并在有所感悟后规范思想道德,真正获得全面发展。教师要注重分析情感因素,在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引导他们自由表达感情,在师生、生生交流中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讲解古诗文的过程中往往忽视营造意境,既不能将抽象知识具象化,也不能将理性文字感性化,学生在翻译古诗文、分析传统文化内涵时通常使用理性思维,一字一句进行解读,不能明确作者隐藏的情感变化,也无法深层分析其中带有深意的代替物,严重影响了文化素养的发展。教师在构建新式课堂的过程中要着重呈现诗文质与美的剪影,为学生准备一场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精神盛宴,以生动演绎、开放问题讨论等形式完成情绪的渲染,从根本上丰富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他们的爱国之情,让他们明白为人处世的原则,引导他们借古析今,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多元角度完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接与传递,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3结语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教师不仅要讲解教材的基础知识,还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程教学中,既能够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感,为他们未来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玉凤.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J]. 求知导刊,2021,(02):16-17.

[2]姚婷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 小学生(下旬刊),2021,(01):57.

[3]何丽.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 小学生(下旬刊),2021,(01):60.

[4]陈艳梅.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 天津教育,2020,(35):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