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性评价 激活语文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1
/ 2

激励性评价 激活语文课堂

毕华琴

湖北省 襄阳市襄州区云湾 光彩小学


内容摘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评价激励,不仅能鼓舞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而且能培养起学生勇于进取、乐于竞争、奋发向上的精神。激励,就是激发鼓励,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是希望通过教师的教学工作创设一定的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科学的激励手段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强度,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出色地完成既定目标。

关键词】 激励性 评价 激活 积极性 主动性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取决于他们的能力和激励水平的高低,不管一个学生的能力有多强,如果积极性不高,激励水平低,就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通过激励来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最充分地发挥才能,变消极为积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保持学习的高效率,进一步激发创造性精神。同时,科学的激励方法能使教师区别对待各种表现的学生,形成“好人更好,一般学好,差者变好”的局面,从而激励学生为实现学习目标而奋斗。

法国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激舞。”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原则。行为科学的实验也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刺激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到20—30%,如果受到充分地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到80—90%,这充分说明运用激励机制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举措。

一般来说,激励方式主要有两种:外在激励(包括表扬、嘉奖等)和内在激励(包括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责任感、荣誉感、胜任感、成就感等)。外在激励方式虽然能显著提高学习效果,但不易持久,处理不好时会降低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出现学生为获得表扬和嘉奖而不择手段。如有的学生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获得表扬和奖学金而作弊。内在激励方式的激励过程虽然较长,但一经激励,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而且作用持久。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

1.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

口头评价是贯穿于教学中的一种即时的、情境的评价,是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口头评价的直接性、快捷性、情景性、高频性等特征,为教师的价值引导和情感感染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口头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的那些看似平常的话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在现实教学中,教师的口头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不错”、“很好”这样的泛泛评价,不能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影响。因而教师在进行口头评价时一定要从正确的评价理念出发,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形成注重过程关注发展为中心的新的评价体系。在教学之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红花、一个爱抚的动作,及时的肯定。都可以很好的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口头评价是中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组成部分。但是口头评价的随机性、无记录性等特征,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口头评价的范围与效果。因此,口头评价只有与其他评价手段如书面评价相结合,才能更大地发挥其作用。

书面评价也是教育教学中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以书面形式的正规性更能引起学生对它的关注与期盼。因而它以评价的深刻性,效果的长期性的特点而日益成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手段。作业本中一个翘起的“大拇指”,一颗鲜红的小梅花,一个简单的“优秀”、“真棒”、“你进步了”都足以让学生激动好长时间,更不要说那一句句充满激励性语言的评价了。由于书面评价的长效性,因而在使用时应尽量注意语言的运用,多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即使并不是表扬也要注意用语的委婉。如作业中常出现的字迹马虎,作文内容不具体、语句不通畅, 对其做书面评价时应尽量避免出现“字迹马虎”、“书写不认真”、“作业模糊”等语言,而应尽量改为“字迹再工整一些,你的作业会写的更漂亮”,“如果认真书写,就更好了。”,“相信只要用心去做,你的作业本会更整洁。”本是批评的语言,换一个委婉的说法,学生更容易接受,更能引发学生的反思。

2.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学生是教学评价常用的形式。教师在教学中的评价分为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两类。即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立即给予评价,利于及时纠正学习中的缺点和错误,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延时评价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以激励的行为方式和语言,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延时评价能充分发扬民主教学,创设自由的教育环境,提高了学生理解的深度,培养学生自信、灵活、深刻的品质。在教学中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要相互配合使用,使用即时评价来对学生给以及时的激励,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差异,实行延迟性评价,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后,逐步达到学习目标。

教学中的评价并不能成为教师的“专利”,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也应把评价权利下放,提倡学生自己给自己评价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即让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使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加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既可以提高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有效、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将有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教师日复一日的“你真棒”显然不如其他同学发自内心的“你真棒,我要向你学习”更能引发学生的自豪感。学生自主参与的自评与互评与教师的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当然,教学激励不仅要有恰当的内容,而且还要有灵活地表达。激励可以是正面的激励,也可以是十分得体的反面激励。可以这么说,抓住时机、采用恰当的形式、从关心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得体的激励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个优点,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心,改变“学习困难学生”的失败心态呢?

1)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

教师的期望来源于正确的教育思想,教师要相信“学习困难学生”是有潜能的,他们的潜能是可以发展的。如果教师总是认为学生笨,教不会,带着这种消极的态度去从事教育,就会有意无意地把“这类学生好不了”的想法强加于学生,使整个教育一开始就失败了。

  积极的期望必定要转化为对学生的积极要求,而积极的要求又依赖于对学生实际的了解,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是消极的,而只有通过学生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求才是积极的。因为它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现实希望,又易于被学生内化为自觉的要求,诱导学生为之奋斗。过高的脱离“学习困难学生”实际的要求,是当前教育“学习困难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尽管教师的用心和愿望是好的,但实际效果却往往是事与愿违,因为过高的要求往往不易被学生接受,达不到这样的目标,反而增加了学生的挫折感,进一步丧失内部动机,压抑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和才能的开掘,而教师也会因为学生未达到预期的要求,转为“恨铁不成钢”,进而发展为指责、埋怨学生,导致师生情感的破裂,整个教育就进入一种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之中,教师和学生都不能自拔。

2)教师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诱导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积极的期望和要求,能对学生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而要达到这一点,则必须变为学生自身的要求,并化为具体的行动。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种种成功的机会,诱导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和发展自己,把期望和要求变成有形的事实。教师既可以在课内运用“低起点、小台阶、多活动、快反应”的方法,也可以在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层次的适合“学习困难学生”特点的活动,为他们发展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取得成功提供机会。在争取成功过程中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也要求实施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看到成功之处,认清自己力量;找到失败的教训,要信任和激励学生满怀信心去争取成功。

语文课程是一个情感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是一个丰富的生命世界。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全部的身心体验语文,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生命的体验与表达,情感的激励与涌动。在“自主”学习的浪潮中,激励教学正迈着轻盈的步伐,飘动着纤纤身影,向人们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成为独具特色的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