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语文真味 浸润华夏典韵——论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探寻语文真味 浸润华夏典韵——论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曾德艳

梅州市梅江区嘉应中学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观念塑造、人格定型的关键时期,正因为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在越发频繁的信息交流中学生易受错误、不良价值观念影响。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发展历史,传统文化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丰裕的教学素材,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建立学生文化自信方面起到积极影响,因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互融合已成为初中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对此本文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对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困境、融合价值、融合策略几项内容依次予以阐述。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味;教学融合

引言:语文是一门兼具人文性、工具性特质的语言类艺术学科,语文不只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媒介工具,更是文化记载、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语文课堂应该流淌出浓浓的语文味来,教师在识字、阅读、写作各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和能力的同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味”,享受其中。目前,部分学生丧失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文化修养和品味亟待提升。对此教师应积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语文教学元素,在课堂中渗透经典文化影响,以此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困境

在传统教学理念和应试制度影响下,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教材文本展开,文化渗透及文化融合力度不足。部分教师还会将传统文化教学视作政治和历史教师职责,课堂文化教学占比较轻。初中语文教材涵盖文言散文、古代诗词、演义小说等多体裁作品,在讲解这些篇目时若教师未能补全作品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只会加剧学生的学习难度,这也是加大传统文化教学占比的原因所在。另外初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过渡阶段,在内部激素影响下部分学生逆反、抵触情绪更为外放,课堂参与度和配合度略有不足。部分学生甚至会将传统文化视作落后的、脱离时代的文化,这一片面认知对传统文化的课堂融入同样造成了不小阻碍。

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价值

1.文化融合优化了阅读教学

“听说读写”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后理应具备的四项能力,其中阅读能力是学生识别文字、搜集信息、品味情感的前提条件。较之小学阶段初中语文教学难度明显上涨,文言作品占比更多、阅读难度更高。以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一课为例,其诞生于中原文化相对鼎盛的宋代,既有作者对岳阳楼周边景色的细致描写,又有自身与友人登楼聚会的喜悦,文末更是寄托了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情感。岳阳楼是湖南岳阳的名建筑,飞檐、盔顶生动展现出客家建筑的精妙特征,带有浓厚的南方文化特质。因而《岳阳楼记》成为现代学生了解古代建筑知识、客家文化知识和“忧患”意识的重要途径,从中可见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阅读体验带来的显著提升。

2.文化融合优化了作文教学

如果说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环节,那么写作则是学生语言能力实际运用的进阶环节。写作训练离不开学生的素材积累、思维训练,事实上不少学生会以文言形式完成作品书写,在字里行间寄托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一课为例,这是毛泽东主席所著现代诗歌,写景之余对古代历史风云人物略作点评。最初的客家移民是出于躲避战争、饥荒等而南下的,现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客家人民也已本着自强不息、勇于奋斗的精神在商贸、音乐、军事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正应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话,这些精神也是值得学生学习并予以实践的内容。

3.文化融合提升了教学价值

随着素质教育在初中教学中的地位提升,教师不仅要延续智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还应发挥德育教育、美育教育的教学价值。传统文化既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意识、气节意识,又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可以说传统文化对语文课堂道德教育提升起到积极作用。以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为例,本文选自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驳斥了中国人“由盲目崇拜到自欺欺人”的观点,并用自古以来前仆后继不断奋斗的人民实例推翻对方错误论述,而围绕这些内容展开教学也将对学生道德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三、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

1.品读经典作品,汲取文化力量

古代诗词汇聚了传统文化的全部精髓,这类作品常是朗朗上口、内涵丰富,寄托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与意愿。以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一课为例,这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后世提及中秋必然想到的一篇作品。苏轼仕途坎坷,被贬他乡长达数年。他是孤独的也是豁达的,字里行间寄托了对家人的思念与祝愿。客家人极为重视中国传统节日,每到中秋人们会团聚在一处共享美食、赏月、放灯,因而教师便可横向对比古今节庆习俗,引导学生搜集名家故事、阅读经典作品,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发性。此外教师还可带领学生观看现代影视作品对古代诗词的演绎,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感知力。

2.转变教学理念,促进知识融合

初中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语文知识本就源自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教师应不再将提升学生语文成绩视作唯一教学目标,或是将传统文化教学职责完全推脱给历史、政治教师,而是要形成“历史、政治、语文”一体化教学模式,借鉴其他学科教学价值在课堂中增加文化教育内容。以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一课为例,这篇文章体现出孟子“义为先”的理念,这也是传统文化中舍生取义、宁死不屈精神的直观展现。教师授课时可在课堂中讲解孟子生平的纪录片,或是革命战争时期我国革命志士英勇牺牲的视频,以此提升学生的气节认识。

3.融入客家元素,增强文化自信

诚如前文所述,处在青春初期的初中学生易对教师产生天然的逆反情绪,知识灌输手段并不适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师应结合学生性格特点、内心需求设计趣味化、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自我展示机会。各家文化讲究坚持不懈、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这也是客家人民广布世界各处并在各个领域成就斐然的原因所在。《水调歌头》一课以中秋节为题,这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逢佳节人们会聚在一处赏月、饮食以寄托相思之情。客家人民或许无法在中秋之际团圆相聚,但依然坚守着放花灯、食月饼的习俗,这便是难以消除的文化记忆。教师便可以此为题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客家节庆习俗,在相互沟通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知,让学生对客家文化产生自豪、自信之情,以此促进客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继承与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互融合是语文学科发展的创新之举,意义非凡,教师应认识到这一改革是漫长而挑战重重的。因此教师应自觉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加强传统文化研究力度,为学生带来充满文化意蕴的趣味课堂,引领学生品味语文真味,浸润华夏典韵,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感受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刘建明.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融合渗透的实践研究[J].启迪与智慧(上),2022(05):62-63.

[2]杨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思考[J].新课程,2021(11):11.

[3]刘小红.论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