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法治意识”巧渗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法治意识”巧渗透

陈丽端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东山一中附属小学363400

摘要:在小学阶段,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平,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法治知识,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学习,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力,让学生对法治有一定的了解,学生也能意识到法治知识的重要性。本篇文章主要以法治意识为中心展开论述,分析如何将法治意识渗透进小学法治课堂中,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关键词:法治意识;法治课堂;小学道德

引言:怎样将法治意识渗透进小学法治课堂中,成为学校首要解决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作用下,学校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选择几种教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运用这几种教学方法,教师能够让学生对法治有一定的了解,促进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还能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培养法治意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不够重视法治意识培养

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许多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改的推行过程中,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将教学重心放在学生考试分数的提升上,忽视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这一教学要求。有一次,在进行法治篇章讲解时,我问学生:大家在超市购买到假冒伪劣的生活用品或者过期的食品,你们是怎么做的?大部分学生表示无所谓,只能说明自己倒霉;仅有极少部分的学生会找到卖家,进行商品退换货或者其他维权方式。通过此次调查,我发现小学生的法治观念和维权意识淡薄,究其原因,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只知道为学生布置硬性的学习任务,而对学生生活中的一些权利与义务,场景展示等不足,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到足够多的法治知识,学到的少部分知识也不会使用。

(二)教师培育法治意识方式单一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老师基本都是通过板书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方式固然有优点,可以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但是这样的课堂形式单一,使学生成为了被动的课堂教学内容接受者,缺乏趣味性,加上道德与法治知识、法律知识,大多是大段大段的文字,内容晦涩难懂,更使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还是希望教师能利用智慧化的教学手段,通过播放视频案例,幻灯片等更加丰富的手段进行教学,更有学生提出在法治教学过程中进行角色表演和法律案件短剧还原,或者进行相关案例分析等,这样的课堂不枯燥,同时也更有助于法律知识的理解,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面临法律问题时能够理论与实践更好结合。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培养法治意识教学策略

(一)情景式教学,让学生感知规则

情景式教育教学会让学生亲身体验身临处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法制法规,更好地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学生可以借助不同的实践活动的平台,利用相关主题活动,分工合作,做一些小游戏,或者排练一个小品。情景式教学帮助学生保持愉悦的轻松的心情,在所创设的情景内结合相关实例学习法治与道德建设课程。

比如,在《生活离不开规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模拟学生日常中,上“公交车”这一情景:一、公交车上最后几排有老人孕妇残障人士专座,在公交车上是否要为专门人士让座的道德问题,以及在不同情况下是否一定要求别人让座的道德问题;二、联系实际,还可以模拟有不道德的人坐过车站生气辱骂司机、甚至想抢夺方向盘这一社会现象,教师可以创设这一情景,引导学生如何正确有效地解决这样的问题;三、创设公交车上有些人随地乱扔垃圾,是否应该制止,如何合理制止等问题;四、发现有小偷偷窃行为时要如何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受害者等等问题。教师借用公交车这一情景和平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道德意识,提高公民责任感。

(二)运用生活元素展开法治教学

当前在素质教育的带动下,各学科的教师在实施教学时,需要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而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说更是如此,教师应当将生活元素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法治知识以及理解法律条例。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事件演绎”的方式进行授课,教师可以在课前根据课本中的知识点,寻找对应的事件案例,教师要注意,案例的选取尽量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事件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同时案例要详细,确保学生能够有效了解事件的内容,而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分别扮演事件中的人物进行表演,这样学生能够通过亲自表演的方式来了解法治知识,同时利用事件中的现象来加深学生对法治的认知和理解,使学生既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掌握运用法治知识的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在表演中引发学生的反思,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法治意识。

例如在教授《安全护我成长》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寻找几个相关的案例,如“在单位工作,公司没有结算工资”或者“过马路,有车辆没有遵守交通规则”等事件,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中扮演案例中的人物,并展开表演,这样学生能够在表演中深刻地意识到法律对自身生活的作用,提高了对法治的认知,同时学会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使学生形成法律意识。

(三)利用教材“小栏目”渗透法治素养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开辟了一些“小栏目”,例如“活动园”“阅读角”等,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具有探究性、参与性、拓展性和实践性的特征,都是学生真实生活素材的体现,教师要充分用好这些小栏目,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好小栏目,深化课堂教学,使其真正发挥作用,高效地实现法治教育目标。

以“活动园”为例,该栏目为师生呈现了很多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主题稍加整合,组织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法律知识。例如“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教师可以利用该栏目,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其思考在未成年人享受特殊保护的条件下,自己该例如何履行义务,引导学生从法律特殊保护角度分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结语:综上,在小学阶段的法治课堂上,要想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就要改变现有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红.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学法治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2]孙静.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德法融合策略的实践[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20(01):61-63.

[3]王帅帅.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小学生的法治意识[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8):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