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认翻译学视角下《威尼斯商人》的隐喻汉译对比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7
/ 3

体认翻译学视角下《威尼斯商人》的隐喻汉译对比研究

李佳婧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从认知视角出发,隐喻本质上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由于不同民族的现实基础、体认方式存在差异,对不同隐喻的始源域、目标域以及映射关系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这就给隐喻翻译造成了一些困难。王寅教授将认知语言学修补为体认语言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体认翻译学。用“体认观”来探析隐喻翻译过程,揭示隐喻背后的认知机制,有助于解决英汉翻译中的隐喻问题。基于此,本文以体认翻译学为理论视角,以《威尼斯商人》朱生豪和傅光明汉译本为例,对比分析本体隐喻及其翻译方法,旨在为从体认角度出发的隐喻翻译提供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体认翻译学;隐喻;《威尼斯商人》

一、引言

20世纪末,在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发展下,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及Langacker R.W.创建了认知语言学,开启了语言学界的认知转向。其核心是“体认观”,强调人们对世界的体验与认知过程。王寅教授基于此,构建了体认语言学。其核心是“现实—认知—语言”[1]。翻译也是一种认知活动,翻译研究应该更多关注认知层面的内容,探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行为。基于体认语言学,王寅教授构建了体认翻译学。用“体”和“认”来重新描述翻译过程,揭示翻译背后的认知机制。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表达与概念系统在语言中相互关联,有助于揭示隐喻概念的性质和现实世界的隐喻性质[2]。由于不同文化的差异[3],隐喻翻译是一大难点。研究隐喻翻译有利于探析原作者创作和译者翻译时的认知心理过程,从认知角度描述两种语言是如何进行转换的,促进翻译中隐喻问题的解决。

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威尼斯商人》里面含有大量的隐喻,尤以本体隐喻为主,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将《威尼斯商人》中的隐喻进行分类后,基于体认翻译学的核心原则,选取朱生豪和傅光明的汉译本,探析其中本体隐喻的认知过程并分析使用的翻译方法,旨在更加深刻认识翻译过程,为从体认角度进行的概念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二、体认翻译学与隐喻

(一)体认翻译学

体认观的核心原则是“现实—认知—语言”,认为语言是由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形成的[4]。“体”是指对“现实”的互动体验,对应于语言客观的部分;“认”是指“认知加工”,体现了语言具有主观性的特点[5]。翻译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因此也可以用体认观来解释。王寅教授构建了“体认翻译学”,认为认知来源于人类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在翻译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语言之后的“认知”和“现实”这两个基础要素[6]。因此,“体认翻译学”被定义为:翻译是一种基于多重互动的体认活动,译者在透彻理解原文语篇所表达的有关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中各类意义的基础上,运用多种体认方式将这些意义映射进译入语,基于创造性模仿机制将这些意义建构和转述出来[7]

(二)隐喻

人们通常把隐喻当作一种修辞手段,用于描述语言的特征。但是Lakoff和Johnson从认知角度出发,提出了“概念隐喻”,指基于一种概念来感知、体验、想象、理解另一种概念,是不同概念域之间的映射过程[8]。其中,被映射的概念域为目标域,用以投射的概念域为始源域,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是映射[9]。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有三类,分别是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隐喻的基本特点是系统性。此特点能够帮助我们通过一种概念来理解另一种概念。也就说,通过一个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概念,这样的隐喻被称为结构隐喻[10]。方位隐喻是基于空间或方位建构的概念隐喻,都与上下、前后、内外等空间概念有关,有助于理解一些抽象概念的变化。实体隐喻是指用具体的实物来映射抽象、不易理解的东西。Lakoff 和 Johnson 认为,我们对实体和物质的体验为理解行为奠定了基础,从实体和物质的角度来理解我们所感知到的东西,使我们能够选出一部分,并把它们当作实体或物质[11]。也就是说,抽象的事物被映射到具体的事物上,使其具体化,利于读者理解。

三、《威尼斯商人》隐喻汉译对比分析

英国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威尼斯商人》是一部具有讽刺性的喜剧,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莎士比亚在剧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本文主要对本体隐喻进行对比分析。

  1. 动物隐喻

ANTONIO I am a tainted wether of the flock.
朱译:安东尼奥 我是羊群里一头不中用的病羊。

傅译:安东尼奥 我是羊群里一头被阉割了的病羊。

在“现实”层面上,羊生性胆小、嗅觉灵敏、性情温顺。在“体认”层面,在西方文化中,人们经常用羊这一始源域来映射人的性格特点,比如“as mild as a lamb”。莎士比亚用这个动物隐喻形容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体现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安东尼奥自喻为羊,表现出他生性善良,重情重义,对朋友忠诚,但面对斗争冲突的时候会逆来顺受,不懂得反抗。这段自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安东尼奥的自我贬低之意,展示了他悲观的情绪以及软弱妥协的性格特点。在汉语中,带有“羊”的词语往往是用来形容劣势的一方或不好的事情,比如“亡羊补牢”、“饿虎吞羊”。在“语言”层面,在中西方文化中,这个动物隐喻所映射的内容是相通的,因此两位译者都保留了始源域。但是在具体处理上略有不同。戏剧中的“wether”特指阉羊,傅完全保留了这一始源域,但朱保留了部分,译出了该词更深层次的内涵,译为“不中用的”,在感情色彩上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安东尼奥进行自嘲、悲伤绝望的一面。

  1. 石头隐喻

DUKE I am sorry for thee; thou art come to answer
A stony adversary.

朱译:公爵 我很替你难过;你是来跟一个心如铁石的对手当庭质对。

傅译:公爵 我很同情你;你是来与一个铁石心肠的对手。

在“现实”层面上,石头是坚固、脆硬的物体。在“体认”层面上,对于中西方民族来说,对石头这一特性具有相同的体验性,把石头这一实体作为始源域,映射人及其性格和品质。“stony”本意为“多石的”,在形容人时,比喻“冷漠无情”。在中国文化中,也常用石头来映射人的心肠,比如,铁石心肠、心如铁石。在“语言”层面上,两民族对这一石头隐喻的“体认”是相同的,但是在语言表达习惯上有所不同,汉语更习惯把“心肠”连在一起,所以两位译者都保留了始源域,但把目标域“bosom”替换为了“肠”。这样一来,既照顾了源语中的文化意象,又拉近了读者与原文的距离,给予读者更直观的感受和体会。

  1. 人物隐喻

GRATIANO A second Daniel, a Daniel, Jew!

朱译:葛莱西安诺 啊,公平正直的法官!听着,犹太人;啊,博学多才的法官!
傅译:格拉西安诺 啊,公正的法官!犹太人,听好喽;啊,博学多才的法官!

在“现实”层面上,“Daniel”源于《圣经》故事里的人物“但以理”。但以理以他的智慧和正直为世人所知。在“体认”层面上,在戏剧中,人物隐喻“Daniel”是始源域,映射公正的法官。对于这个人物隐喻,原作者与译者及读者有不一样的文化体验和历史背景。《圣经》源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中没有Daniel这个人物,无法形成“但以理”与“正直的法官”之间的映射过程。在“语言”层面上,汉民族中没有对这个人物隐喻的体认经验,因此翻译时可以采取归化手法,省略始源域,保留目标域;也可以采取异化加注,保留始源域,并加注解释。两位译者都采用了前者,照顾目标语和译文读者,把映射的内容翻译出来了,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源文的内容及感情色彩。

  1. 器官隐喻

LORENZO Beshrew me, but I love her heartily;

朱译:罗兰佐 我从心底里爱着她。

洛伦佐 倘若我不是真心爱她,就诅咒我。

在“现实”层面上,心脏是人体最核心的器官,它是一个容器,内部有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在“体认”层面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容器,有里—外的方向,因此产生了容器隐喻。当我们在理解事物的状态时,这种状态会被概念化为容器。在戏剧中,“心”这一始源域映射爱情可以生长的地方或空间,可以描述爱情的状态。在“语言”层面上,这一容器隐喻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是存在的,所以两位译者保留了始源域,朱译为“心房”,显化来容器隐喻映射的目标域。

  1. 身体隐喻

SHERLOCK If I can catch him once upon the hip,

I will feed fat the ancient grudge.

朱译:夏洛克 要是我有一天抓住他的把柄,

一定要痛痛快快地向他报复我的深仇宿怨。

傅译:夏洛克 等我一旦有机会抓住他的要害,

对这一段旧仇宿怨,我一定痛下杀手,报仇雪恨[]

在“现实”层面上,戏剧中的“catch him once upon the hip”为摔跤术语,指抓住对手的臀部借力将其摔倒。在“体认“层面上,人们对摔跤这项运动有相同的认知,戏剧中的这一习语的内涵是“抓住某人的要害”。“hip”指臀部,作为始源域,映射的目标域是“把柄”或“要害”。如果省略始源域,保留目标域,可以把源文中深层次的含义表达出来,也能使夏洛克生性暴躁、记仇这一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语言”层面上,两位译者都选择删除始源域,保留目标域,傅还加注对这一习语进行说明,都准确传达了其中的含义。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本文总结出来了两位译者在翻译这几种隐喻时所进行的翻译处理,由此可以得出本体隐喻翻译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当中西方民族对隐喻的体认基础相同时,可以采取保留始源域或显化目标域的方法。第二,当中西方民族对隐喻的体认基础不一致时,可以采取以下翻译方法:省略始源域,显化目标域或省略始源域,加注解释。

四、结语

王寅教授构建的体认翻译学为本土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打开了新大门。从“体认观”着手,重新解读翻译中的认知行为,有助于重新归纳翻译方法,解决翻译中的难点问题。本文基于体认翻译学,以《威尼斯商人》两个汉译版本为例,对其中本体隐喻及其翻译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探析了隐喻背后的认知机制,深入解读作者和译者的体认过程,更加深刻认识翻译过程,为从体认角度出发的隐喻翻译提供一些新思路。


[1]王寅(Wang, Yin). 体认翻译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中国翻译. 03(2021):43-49+191.

[2] Lakoff, George and Johnson, Mark. Metaphors We Live By

.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3] Dobrzynska, Teresa. Translating metaphor: Problems of meaning.Journal of Pragmatics 24(1995): 595-604.

[4]王寅(Wang, Yin).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过程新观.”中国翻译. 06(2017):5-10+17+129.

[5]同上

[6]同上

[7]王寅(Wang, Yin). 体认翻译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中国翻译. 03(2021):43-49+191.

[8]Lakoff, George and Johnson, Mark.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9]同上

[10]Lakoff, George and Johnson, Mark.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11]Lakoff, George and Johnson, Mark.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