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五化”

/ 2

家校社协同育人“五化”

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初级中学   崔华涛    邮编:443601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指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多元主体共同承担责任,通过协作促进学生发展。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家校社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协同育人的课程化、常态化、专业化、数字化和清单化研究,消弭协同育人的堵点、难点和盲点,形成协同育人共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

课程化,让协同育人有章可循

课程育人是教育回归本真的关键路径。家校社协同育人离不开课程支撑,三方必须共同加强协同育人课程化研究和开发。课程化,是指在协同育人中,家校社要共同关注学生成长中倾向性、普遍性问题,坚持以问题为研究,结合家校社三方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将问题研究的理论成果转化为相对稳定、科学、合理的协同育人课程,使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有章可循。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课程最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在家校社协同育人课程化开发中,首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协同育人课程化研发中,必须始终把学生摆在第一位,关注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学生的困惑,让课程为学生的生活服务。

二,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问题是课程开发的原动力。家校社三方要突出问题导向,以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为原点,以科学解决学生问题为第一要义,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第一标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方法提炼和经验总结,为后续问题提供方法遵循。问题即课题。第三,坚持以协同为基调。在课程化建设中,家校社增强协同育人共同体意识,在明确家校社协同育人责任的基础上,三方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协同发展,达到高度融合,形成有机联动,使协同育人课程资源更丰富,操作性更强

常态化,让协同育人有机可乘

常态化,其书面字义是趋向正常合理的状态。有机可乘的“机”,在这里特指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常态化,让协同育人有机可乘,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三方以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为媒介,开展经常性、高水平的协同育人活动常态化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家校社三方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合作,促进深度合作,更能在协同育人过中不断修订完善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整合资源,让家校同育人真正实现有机可乘。

因此,打造常态化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首先,学校要发挥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学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既要与家长保持常态化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日常情况,又要发挥学校的育人优势,加强对家长的家庭教育常规指导,还要统筹用好各类社会育人资源,主动加强同社会有关单位的联系沟通,针对性地、常态化地拓展校外育人空间。

第二,家长要履行协同育人的主体作用。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能力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一方面,家长要加强学习,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努力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素养;另一方面,家长要主动协同学校教育,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家校互动活动,积极配合学校各项育人工作开展。同时,家长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大课堂对子女教育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子女体验社会。第三,社会有效支持服务协同育人。社会要积极完善社会家庭教育服务体系,积极构建普惠性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社会资源向广大中小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净化社会育人环境,着力打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清朗社会文化及良好网络生态,切实保障学校和师生合法权益。

专业化,让协同育人

韩愈说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一项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工作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就专业性而言,学校教育相对较好,家庭教育存在方法不当,定位不准等问题,社会教育则呈现缺位,功能弱化等现象。由于三方专业性人员存在明显差距,协同育人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针对上述情况,国家要积极推动专业机构、专业团队开展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加强专业理论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完善家庭教育指导专家队伍建设,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强大的专业支撑,让协同育人工作开展理有据

因此,要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专业化,就必须从提高家校社协同育人专业水平入手。首先,强化专业理论研究。家校社三方要转变思想理念,视家校社协同育人为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要组织专业化的研究团队,围绕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形成系列化的科研成果,并以此为依据设计、组织和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第二,注重专业能力提高。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三方人员要根据自身的角色定位,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升育人能力。家长要主动关注家庭教育理论知识,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与知识,学校要重点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能力,与家长沟通协调能力等,社会要

积极拓展家庭教育渠道,有针对性地面向家长开发优质的家庭教育资源,并为学校开放更多的公共教育资源,促进优质家庭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推广应用。

第三,优化专业评体系评价是杠杆。家校社协同育人要建立专业的评价标准,对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流程评价,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效。比如,各地方在对学校进行家校社协同育人进行专业评价时,可以设立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评价内容,一级指标从组织制度、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资源建设、实施保障、评价机制、示范引领、品牌建设等方面来设立,再结合一级指标,设立相应的二级指标和具体评价内容,通过不断优化专业评价体系,激发学校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不断发展。

数字,让协同育人有的放矢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背景下,数字技术正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数字化无限互联、动态协同特点数字化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就要有的放矢地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融入的空间和平台通过数字化驱动家校社从教育形态、育人模式、学习范式、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转型,不仅能够积极整合家校社中蕴藏的各种育人资源,扩大优质资源为协同育人服务有效供给与精准送达,更能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深度互联、资源共享、协同治理提供了发展契机和无限可能。

首先,搭建协同育人的数字化平台与空间。根据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点,学校要主动加强与社区、社会各相关部门沟通,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平台,搭建新的教育发展空间,建设即时、泛在、精准的数字化育人传播网络,构建面向家长的网络化、智能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平台以文字加视频、音频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课程形态,既保障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常态化与规范化,又打破时空界限、满足不同家庭的教育需求。同时家校社积极探索新媒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数字化方式,邀请更多资质家庭教育专家、教师和社会人士等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协同育人提供多元渠道和智力支持第二,构建协同育人的优质数字化资源包。家校社要积极依托数字化平台,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创新教育资源供给模式,不断整合不同主题、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优质数字化家校社协同育人资源,大力提升数字化应用水平,增加学校家庭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新供给。

清单,让协同育人有条不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伴随着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家校社作为受教育者的作用主体,在协同育人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然而,在协同育人实践中,家校社三方时常会出现主体责任不清、边界不明、认知分歧等问题,究其根本就在于家校社在协同育人中没有实现责任“清单化”。因此,构建有条不紊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运行机制,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坚持“协助不包揽、带动不代替、到位不越位”的基本原则,厘清各自权责界,通过“清单化”的方式,构建家校社一体化协同育人的崭新生态。

首先,建立协同育人的负面责任清单。负面责任清单重点是防止家校社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家庭教育是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其主要职责是在生活化的教育场景中开展育心、育德、育行,而非育知。然而现实中大部分家长对自身职责认识不清,要么长期缺位,要么过多过度干预,影响家校协同育人合力发挥。同样学校在以抓质量为中心的背景下,往往也存在过多干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越位现象。因此,学校与家长统一思想,结合相关法律,结合自身管理需要,制定家校协同育人的负面责任清单,保障学校的教育教学自主权。

第二,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正面责任清单。社会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学习场、实践场和体验场。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社会教育主体更多元,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由于社会教育的非主流性和正规性,极易导致社会教育缺位,从而造成与家庭教育脱节,与学校教育断档。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认为,社会教育包括三部分职责:一是社会本能的培养,二是社会意识的培养,三是社会习惯的培养。因此,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社会要按照《家庭教育促进法》、教育部等十三部委《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等法规和文件精神,结合自身特点和教育要求,制定社会教育正面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社会教育职责,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同向发力,形成“三位一体”育人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