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10—2020年期间北京市某儿童医院儿童主要变应原的致敏特征及变迁情况,为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以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怀疑过敏性疾病就诊并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E(总IgE和特异性IgE)检测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45 746例居住在北京地区的儿童,年龄范围0~17岁,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3.8(2.5,5.3)岁。男童28 918例(63.2%),女童16 828例(36.8%)。婴幼儿组(<3岁)14 984例(32.8%)、学龄前组(3~6岁)22 049例(48.2%)、学龄期组(6岁及以上)8 713例(19.0%)。应用ImmunoCAP变应原系统(荧光酶联免疫法)检测并采用χ²检验进行统计分析11年期间变应原的致敏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单价食物变应原sIgE阳性检出率前3位依次为鸡蛋白42.6%(2 788/6 577例次)、牛奶38.4%(2 606/6 782例次)和小麦31.8%(1 417/4 449例次);单价吸入变应原依次为豚草42.6%(440/1 034例次)、艾蒿38.4%(1 045/3 191例次)、链格孢31.3%(3 358/10 725例次)。鸡蛋白47.0%(1 904/4 048例次)、牛奶41.9%(1 769/4 226例次)、小麦33.9%(973/2 870例次)在婴幼儿组阳性检出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91.495、73.907、16.966,P均<0.05),坚果混合fx1(22.5%,121/537例次)、花生(24.9%,111/446例次)、大豆(20.0%,74/370例次)和虾(7.48%,44/588例次)在学龄组阳性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4.436、10.751、11.569、13.703,P均<0.05)。婴幼儿组最常见的吸入变应原为链格孢霉(14.8%,422/2 859例次),学龄前期以豚草(34.5%,143/415例次)和链格孢霉(33.5%,1 762/5 254例次)为主,学龄期豚草(56.4%,282/500例次)和艾蒿(48.2%,573/1 189例次)检出率最高。2010—2020年期间鸡蛋白、牛奶、小麦、芝麻、花生的阳性检出率整体存在差异,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χ²=10.293、χ²=12.066、χ²=7.402、χ²=32.458、χ²=31.747,P均<0.05);大豆阳性检出率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21.4%、173/809例次,2020年15.4%、70/455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751,P=0.009)。2010—2020年期间霉菌、草花粉、树木花粉、动物皮屑均呈现出上升趋势,霉菌(2010年26.7%、1 066/3 998例次,2020年40.2%、1 705/4 243例次)、草花粉(2010年19.8%、259/1 308例次,2020年39.3%、1 472/3 746例次)、树花粉(2010年17.0%、180/1 058例次,2020年29.8%、916/3 075例次)、动物皮屑(2010年18.5%、111/601例次,2020年26.6%、672/2 522例次)上升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68.600、163.601、65.931、17.271,P均<0.001);但尘螨(2010年30.7%、1 270/4 132例次,2020年26.7%、1 126/4 221例次)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6.822,P<0.001)。2010年最常见的吸入变应原为尘螨30.7%(1 270/4 132例次),其次为霉菌26.7%(1 066/ 3 998例次),而2020年最常见的变应原为霉菌40.2%(1 705/1 243例次),其次为草花粉39.3%(1 472/3 746例次)。结论2010—2020年期间北京地区儿童主要食物变应原仍以鸡蛋白、牛奶、小麦为主,但霉菌和花粉类逐渐取代尘螨成为最主要的吸入变应原。

  • 标签: 变应原 儿童 免疫球蛋白E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北京市学龄前儿童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7年5月至7月选取北京市3~5岁儿童,通过问卷调查及现场体检筛选出健康学龄前儿童,测定其FeNO水平。结果共纳入健康儿童317例,其中男161例,女156例。不同性别儿童FeN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童FeNO几何均值分别为8.2 ppb(95%CI:7.0~9.3 ppb)、8.7 ppb(95%CI:7.4~10.1 ppb)。3~5岁儿童3个不同年龄组的FeNO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3,P<0.05),3~5岁3个不同年龄组儿童FeNO几何均值分别为7.2 ppb(95%CI:5.5~8.9 ppb)、8.8 ppb(95%CI:7.4~10.2 ppb)和9.2 ppb(95%CI:7.7~10.7 ppb)。健康学龄前儿童FeNO几何均值为8.5 ppb(95%CI:7.6~9.3 ppb)。FeNO水平与身高呈正相关(r=0.135,P<0.05),与体质量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北京市健康学龄前儿童FeNO的平均值为8.5 ppb(95%CI:7.6~9.3 ppb),95%参考值为23.5 ppb。FeNO水平随年龄的增加略有不同,身高同样是影响FeNO水平的因素。学龄前儿童采用在线潮气呼吸法测定FeNO水平有较高的可行性。

  • 标签: 呼出气一氧化氮 学龄前儿童 正常参考值 在线潮气呼吸法
  • 作者: 周薇 赵京 车会莲 洪建国 洪莉 李宏 李在玲 孟娟 沙莉 邵洁 申昆玲 王良录 向莉 邢嬛 边赛男 姜楠楠 景红 刘玲 周鹏翔 朱巍巍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北京 100191,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变态反应科,北京 100020,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北京 10008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儿内科,上海 200080,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营养科,上海 200127,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 100730,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过敏性疾病诊治中心,成都 61004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儿内科,上海 200025,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 简介:摘要儿童食物过敏的患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诊断与治疗是近年来关注的热点。我国临床医师对儿童食物过敏的认识存在问题,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不足和过度并存,基于目前国内外的指南和相关研究证据,在诊断、治疗、预后、预防4个方面共16个临床热点问题给予推荐意见,制订诊疗管理流程图,目的在于提高我国儿童食物过敏规范诊治水平。

  • 标签: 食物过敏 皮肤点刺试验 特异性IgE 口服食物激发试验 母乳喂养 水解配方
  • 简介:摘要目的对儿童小麦过敏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提高对儿童食物过敏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变态反应科就诊的疑似小麦过敏患儿进行病史收集、血清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检测及新鲜食物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共纳入患儿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21.5±12.8)个月。患儿分别在摄食小麦制品或接触小麦面粉后出现过敏症状。临床表现以皮肤症状(20/21例,95.2%)最常见,其他依次为呼吸道症状(7/21例,33.3%)、消化道症状(6/21例,28.6%)及神经系统症状(1/21例,4.8%)。11例患儿曾出现严重过敏反应。21例患儿血清小麦特异性IgE检测水平为1.46 ~100.00 kU/L,当特异性IgE水平在Ⅴ级及以上时,患儿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增加(P<0.05)。其中5例患儿行小麦皮肤点刺试验,均呈阳性。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为0.04~0.12。患儿均有其他食物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结论儿童小麦过敏发病早,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以皮肤症状为主;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对小麦过敏的诊断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高度致敏者易发生严重过敏反应。

  • 标签: 儿童 小麦过敏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0~5岁儿童IgE介导牛奶蛋白过敏(CMPA)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变态反应科确诊为IgE介导0~5岁CMPA的106例患儿资料。完善患儿外周血常规、血清总IgE、牛奶特异性IgE、新鲜牛奶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PT)及牛奶蛋白组分检测等检查,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严重过敏反应,采用秩和检验、χ²检验进行临床特征差异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06例CMPA患儿中男67例、女39例。首次就诊年龄为15(8,34)月龄,≤1岁42例、>1~<3岁39例,≥3岁25例,发病年龄为6(5,8)月龄。患儿中进食牛奶或其制品后出现过敏95例(89.6%),皮肤接触时出现过敏42例(39.6%),在哺后出现过敏11例(10.4%);进食牛奶或奶制品时间为45(1,120)min、皮肤接触途径时间为10(5,30)min、母乳喂养途径出现症状时间为121(61,180)min,3种不同途径暴露后过敏症状出现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01,P<0.001)。临床表现以皮肤症状(100例,94.3%)最常见,其余依次为消化道症状(20例,18.9%),呼吸道症状(16例,15.1%),很少表现神经症状(1例,0.9%)。24例(22.6%)患儿既往至少发生过1次牛奶诱发的严重过敏反应。伴其他食物过敏87例(82.1%),曾患湿疹94例(88.7%)、鼻炎57例(53.8%)、喘息23例(21.7%)。患儿总IgE水平为191.01(64.71,506.80)kU/L,牛奶特异性IgE水平为3.03(1.11,15.24)kU/L,SPT风团最长直径为8.2(4.0,12.0)mm,过敏原组分检测结果示77例(81.9%)至少存在酪蛋白、α乳清蛋白、β乳球蛋白、牛血清白蛋白组分中1项致敏。牛奶特异性IgE Ⅳ~Ⅵ级的患儿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可能性高于0~Ⅲ级的患儿[57.7%(15/26)比12.5%(10/80),OR=9.545,95%CI 3.435~26.523];牛奶SPT≥+++的患儿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可能性高于≤++的患儿[34.4%(11/32)比11.5%(3/26),OR=4.016,95%CI 0.983~16.400];α乳清蛋白阳性的CMPA患儿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可能性高于阴性[34.2%(13/38)比14.3%(8/56),χ²=1.23,P=0.042]。结论儿童CMPA发病年龄小,以皮肤症状为主要表现。多数患儿有1种以上蛋白组分致敏;SPT、牛奶及其组分特异性IgE检测对CMPA的诊断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高度致敏者易发生严重过敏反应。

  • 标签: 儿童 食物过敏 牛奶
  • 作者: 孙新 吴华杰 鲍一笑 徐保平 陈爱欢 刘长山 郝创利 刘恩梅 沙莉 申昆玲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08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年第07期
  • 机构: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儿科,西安 710032,上海童杏儿科门诊部 200002,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45,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510120,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天津医科大学儿童呼吸及哮喘研究中心 300211,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 21500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 400014,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变态反应科,北京 100020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国儿童哮喘标准化门诊建设现状,探索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标准化门诊建设良性发展。方法回顾及调查中国儿童哮喘标准化门诊建设过程及现状,同时探讨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CCAAP)在儿童哮喘标准化门诊建设中的实践意义。结果1.截至2020年12月,已建成1 289家儿童哮喘标准化门诊,区域示范中心135家;已开展56期培训会,累计培训医师2 560位和护士650位,覆盖全国2 560家医院;开展4 518场患者教育会,线上宣传累计覆盖100万人次,年平均服务患者133万人。2.CCAAP提升了标准化门诊的质控水平,促进了患儿的标准化管理。结论儿童哮喘标准化门诊通过流程优化、专业评估、个体化健康教育、实时疾病监控,可有效提升哮喘患儿及家长的哮喘管理意识、提高疾病知晓率,促进哮喘更好控制,是目前有效的儿童哮喘管理模式,值得临床推广。CCAAP在儿童哮喘标准化门诊建设实践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中国儿童哮喘标准化门诊建设成效显著,未来发展趋势良好。

  • 标签: 中国 儿童 哮喘 标准化门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传染病专科医院护士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能力现状。方法选择南京市第二医院685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对护士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能力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南京市第二医院护士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能力总分平均为(72.87±11.79)分,条目平均分为(3.84±0.62)分,68.2%护士得分处于中低水平。其中应急知识掌握能力维度条目平均分为(3.57±0.68)分、急救能力维度条目平均分为(3.91±0.65)分、综合能力维度条目平均分为(3.94±0.66)分,得分最低的条目为"我能够掌握重大传染病事件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得分最高的条目为"我会使用心电监护、吸引器、简易呼吸器等急救设备"。结论南京市第二医院护士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能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相关机构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传染病专科医院护士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能力,以应对现有及今后可能发生的传染病事件。

  • 标签: 传染病医院 护士 疫情应急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翻转课堂联合工作坊教学(FC-Workshop)法在传染专科医院护理风险培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参加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护理风险培训50名护士作为传统组,2017年参加该院护理风险培训的50名护士作为FC-Workshop组。传统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FC-Workshop组采用FC-Workshop培训。比较两组培训效果。结果采用FC-Workshop培训后,FC-Workshop组护士的理论成绩及操作成绩、评判性思维、创新行为、临床护士不良事件风险感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学习态度总分、教学方式及学习满意度均显著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FC-Workshop可提高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促进高素质护理队伍建设。

  • 标签: 翻转课堂 护理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吸入变应原提取液在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断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与血清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过敏性疾病的9 56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进行皮肤点刺试验(SPT),并对其中415例进行血清特异性IgE(sIgE)检测。记录并分析SPT操作过程中的不良事件,比较SPT与血清sIgE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9 563例患儿中14例发生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15%。其中1~5岁组发生率为0.07%(2/2 581例),6~11岁组为0.19%(12/6 197例),12~17岁组为0。严重程度分级均为Ⅰ级。14例发生不良事件的患儿中,仅1例为与变应原制剂相关的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0.01%(1/9 563例)。Kappa指数显示,屋尘螨、粉尘螨、链格孢霉和艾蒿采用SPT和sIgE的检测结果几乎完全一致;树木花粉和豚草具有高度一致性(P<0.01);烟曲霉具有中等一致性(P<0.01)。以血清sIgE检测结果为诊断标准,SPT检测结果的约登指数为0.76~0.89,烟曲霉(0.76)和树木花粉混筛(0.79)最低;阳性似然比除树木花粉混筛(7.12)和粉尘螨(9.10)较低外,其余均>10;阴性似然比除烟曲霉最高(0.19)外,其余均≤0.1。结论国产吸入变应原提取液制剂在过敏性疾病患儿的SPT临床应用中安全性高,且与血清sIgE检测一致性好,有助于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诊断与评估。

  • 标签: 过敏性疾病 吸入变应原 皮肤点刺试验 血清特异性IgE 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