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在社会快速发展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电力的需求量增加,电力设备运载压力越来越大,长期高负荷运行中安全隐患不可避免。为降低电力设备异常与故障发生概率,充分发挥设备性能与使用价值,对电力设备安全隐患排查方法展开分析。以某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回路隐患排查为例,详细阐述隐患排查的过程,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排除隐患,并总结工作经验,以供行业内借鉴。

  • 标签: 电力设备 安全隐患 排查方法
  • 简介:摘要:继电保护是对电力系统可能出现的障碍进行排查、检测系统的异常、故障报警、隔离切除故障部位等的一种保护措施。社会的正常运行包括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都对电力资源有巨大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改进电力系统的保护措施,尤其是提高继电保护的技术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不过,由于种种原因,继电保护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在管理工作方面、技术操作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技术人员的实践探究,不断总结经验。

  • 标签: 电力系统 继电保护 运行的维护
  • 简介:摘要由创伤、骨感染等原因造成的骨缺损临床十分常见且治疗困难,通常需要骨移植材料进行修复。目前临床常用的骨移植材料主要包括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人工合成材料等,而自体骨以外的骨移植材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成骨活性不足。骨髓中含有干细胞、细胞因子等利于成骨的有效成分,基于高效骨髓利用的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应运而生,其核心理念是将自体骨髓中具有促成骨作用的细胞和细胞因子浓聚于支架材料,快速构建为具有高成骨活性的骨移植材料。但该技术的临床适用范围、应用方法、安全性、有效性等尚缺乏科学指导和应用规范。为此,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牵头,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制订了《自体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主要从常用自体骨髓促进骨修复临床技术特点、自体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适用范围、安全性和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推荐意见,为规范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 标签: 骨髓 骨移植 骨生成 骨移植材料
  • 简介:摘要感染性骨缺损是指伴有感染或在骨感染治疗过程中产生的骨质缺损,需要外科干预,但治疗过程繁琐而复杂:既要控制骨感染又要修复骨缺损,有时还涉及复杂的软组织重建,任何环节未达到相应的目标都可能导致整体治疗失败。因此,感染性骨缺损一直是骨科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常规治疗方法主要为彻底清创、植骨或骨搬移、全身及局部抗生素应用。彻底外科清创是控制感染的重要基石,而清创范围、骨缺损重建时机和方式长期存在争议。随着膜诱导技术的临床应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在有效感染控制和快速缺损修复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越来越多的临床骨科医师开始关注膜诱导技术,但因忽略骨感染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细节,其疗效受到影响,甚至导致并发症。为此,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组织国内骨科领域相关专家,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制订《膜诱导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临床循证指南(2023版)》,从感染性骨缺损的精准诊断、术前评估、手术过程及术后管理和康复等方面提出推荐建议,为膜诱导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标签: 感染 清创术 骨移植 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肌间静脉血栓形成(MCVT)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551例患者资料。男187例,女364例;年龄32~90岁,平均64.6岁;左膝234例,右膝317例。根据术后第7天是否出现下肢MCVT将其分为MCVT组(n=77)和非MCVT组(n=474)。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术中止血带时间、失血量以及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PLT)、卧床时间、膝关节功能评分表(KSS)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下降时间、C-反应蛋白(CRP)下降时间等,分析筛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MCVT组和非MCVT组在年龄[(66.8±7.0)、(64.2±9.6)岁]、体质指数[(28.7±2.2)、(25.0±2.4)kg/m2]、吸烟史(20/57、41/433)、糖尿病(56/21、172/302)、原发性高血压(45/32、174/300)、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50/27、204/270)、高脂血症(33/44,149/325)、静脉曲张(50/27、166/308)、止血带时间[(97.9±22.6)、83.1±10.6)min]、术中失血量[(73.2±40.6)、(62.4±11.5)mL]、PT[(10.7±0.8)、(11.9±1.0)s]、TT[(15.2±1.3)、(17.2±2.4)s]、FIB[(3.7±0.8)、(3.2±0.5)g/L]、D-二聚体[(1.1±1.0)、(0.8±0.3)μg/L]、PLT[(233.4±68.5)、(178.5±27.8)109/L]、卧床时间[(17.3±2.6)、(14.6±3.8)h]、KSS评分[(3.32±0.7)、(3.61±0.56)分]、ESR下降时间[(2.90±0.74)、(1.55±0.64)d]和CRP下降时间[(3.49±0.50)、(1.40±0.50)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龄(95%CI: 0.890~1.112, P=0.034)、高体重指数(95%CI: 1.012~1.214, P=0.046)、合并糖尿病(95%CI: 1.002~2.590, P=0.020)、D-二聚体(95%CI: 1.239~10.292, P=0.001)和术后PLT(95%CI: 1.012~1.112, P=0.014)是术后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减少卧床时间(95%CI: 1.009~1.469, P=0.040)是保护性因素。结论高龄、高体重指数、合并糖尿病、D-二聚体和术后PLT是术后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具有这些特征的患者应警惕MCVT,临床医生应指导患者术后减少卧床时间,早期下地活动以预防MCVT。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 静脉血栓形成 超声检查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微小RNA(miRNA,miR)-345-5p对成骨细胞的调控机制。方法利用miRNA芯片寻找差异表达miRNA。pLVX-IRES-ZsGreen1质粒构建miR-345-5p过表达载体,建立过表达miR-345-5p大鼠成骨细胞、过表达变异miR-345-5p大鼠成骨细胞和空白对照组。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及生长曲线实验对比3组细胞增殖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345-5p与Smad1基因相互作用。构建miR-345-5p+空质粒、对照RNA+空质粒、对照RNA+Smad1质粒和miR-345-5p+Smad1质粒组,在大鼠成骨细胞内验证miR-345-5p与Smad1基因的相互作用。采用Student-t检验和ANOVA分析。结果生信分析提示miR-345-5p在骨折中的高表达,Smad1为其调控分子。将miR-345-5p质粒导入大鼠成骨细胞,CCK-8提示miR-345-5p质粒较miR-345-5p变异体质粒(48 h:q=7.453,P<0.01,72 h:q=15.34,P<0.01)及空白质粒(48 h:q=6.963,P<0.01,72 h:t=12.68,P<0.01)成骨细胞的活性显著增强。生长曲线显示转入miR-345-5p质粒的成骨细胞48 h时细胞数量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q=3.814,P<0.05),72 h时细胞数量显著低于miR-345-5p变异(q=11.010,P<0.01)和对照组(q=10.410,P<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miR-345-5p可降低野生型Smad1-3’端非编码区(3’UTR)质粒组荧光素酶的活性,细胞实验证实miR-345-5p显著降低大鼠成骨细胞的活性和生长曲线,过表达Smad1后成骨细胞的活动和生长曲线得到恢复。结论miR-345-5p通过调控Smad1分子调控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参与骨折的愈合。

  • 标签: 微小RNA-345-5p Smad1 骨折 成骨细胞 增殖
  • 简介:摘要:慢性湿疹是在多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皮肤疾病,临床上西医治疗慢性湿疹多采用抗组胺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用药后易出现嗜睡乏力、局部皮肤萎缩、药物易耐受,停药后易复发等不良反应。高子平教授认为慢性湿疹多缠绵反复。结合皮损症状表现认为可从血瘀论治。运用化湿祛瘀、或益气化瘀、或行气化瘀、或养血祛瘀之法,临证疗效显著。

  • 标签: 高子平 血瘀 慢性湿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更换股骨假体联合硫酸钙抗生素载体的旷置方法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假体周围感染(PJI)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1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35例TKA后PJI患者资料。男12例,女23例;年龄为49~84岁,平均67.9岁。所有患者均采用更换股骨假体联合抗生素硫酸钙载体的旷置方法。记录术后微生物培养情况及一期旷置前和二期翻修前的血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并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关节活动度(ROM)、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和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评分。结果术后微生物培养阳性13例(37.1%),阴性22例(62.9%)。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表皮葡萄球菌2例,光滑念珠菌2例,近平滑念珠菌2例,白色念珠菌、类结核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各1例。WBC、ESR和CRP分别由一期旷置前的平均13.67×109/L、49.71 mm/h、45.13 mg/L下降至二期翻修前的6.44×109/L、18.79 mm/h、7.82 mg/L。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22.4个月(8~41个月)随访。ROM、HSS评分、KSS评分分别由旷置术前的73.2°±15.9°、(59.5±14.6)分、(36.1±6.0)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105.6°±13.2°、(84.3±10.0)分、(86.1±5.6)分,以上项目旷置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无一例患者出现再次感染迹象。结论对于TKA后PJI患者,采用更换股骨假体联合硫酸钙抗生素载体的旷置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感染控制效果,有利于术后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恢复。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假体相关感染 硫酸钙 翻修术 旷置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假体周围组织的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在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的诊断效率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接受髋或膝关节翻修术3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诊断为PJI的病例设为感染组共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59.14±14.55)岁(范围:28~84岁);膝关节17例,髋关节4例;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7±2.8) kg/m2(范围:17.7~29.4 kg/m2)。诊断为假体无菌性松动的病例设为对照组共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为(53.08±10.05)岁(范围:39~70岁);膝关节4例,髋关节8例;BMI为(25.2±2.9) kg/m2(范围:18.3~31.2 kg/m2)。收集所有病例关节液和组织微生物培养的结果,收集所有病例mNGS检测假体周围组织的结果。比较微生物培养和mNGS检测对膝或髋关节PJI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总结和比较两种技术检出致病菌的种类,比较取样前2周内抗生素的使用对两种技术检出率的影响。结果感染组21例中mNGS共检出13例阳性,微生物培养共检出6例阳性。对照组12例中mNGS仅检出1例阳性,微生物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在PJI的诊断中,mNGS敏感性(61.9%)与微生物培养(28.6%)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P=0.03);mNGS特异性(91.7%)与微生物培养(10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P=0.31)。在2周内有抗生素暴露的PJI病例中,mNGS阳性率(53.8%)明显高于微生物培养(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P=0.04);而在2周内无抗生素暴露的PJI病例中,mNGS阳性率(66.7%)与微生物培养(44.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0,P=0.34)。在致病菌检出上,mNGS共检出9种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科氏葡萄球菌、奥斯陆莫拉菌、痤疮丙酸杆菌、毗邻颗粒链菌、表皮葡萄球菌、结核分枝杆菌、里昂葡萄球菌、脆弱拟杆菌)和2种真菌(烟曲霉菌、近平滑念珠菌);微生物培养共检出3种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结核分枝杆菌)和1种真菌(近平滑念珠菌)。mNGS和微生物培养均为阳性的患者共5例,3例检出完全一致的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分枝杆菌、近平滑念珠菌),1例部分一致(mNGS检出更多致病菌),1例完全不同。另外,mNGS在3例结核性PJI的诊断中表现出100%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优于微生物培养。结论基于假体周围组织的mNGS检测技术是诊断PJI和确定致病菌的有效手段。取样前抗生素暴露对mNGS技术检出效力的影响小于微生物培养。

  • 标签: 假体相关感染 宏基因组学 序列分析 DNA
  • 简介:【摘要】创伤骨科研究离不开标本照片,标本照片在创伤骨科临床和实验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的拍摄不同于静 物摄影, 因为它能必须真实地立体地反映组织的病理变化。拍摄者除了应掌握熟练的拍摄技术外,还要熟悉创伤骨科临床和实验 研究标本的特点。本文报道在长期的拍摄实践探索中,积累的对创伤骨科临床和实验研究标本的认识和拍摄技巧。

  • 标签: 创伤 骨科 标本 相机 拍摄 反光 光圈 快门速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蚕丝-胶原支架用于兔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后,关节腔内韧带再生和骨隧道内腱-骨愈合。方法Na2CO3脱胶法对生蚕丝进行脱胶处理,乙酸抽提法获取Ⅰ型胶原,然后使用热交联和冷冻干燥法制备蚕丝-胶原材料。20只12周龄新西兰大白兔(由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对左膝关节使用蚕丝-胶原支架重建ACL。术后4、16周两个时间点随机处死实验动物的一半,每组标本中的5个进行组织学检测,包括关节腔内韧带的组织学检测和骨隧道腱-骨愈合的组织学检测;每组中余下5个标本进行Micro-CT和生物力学检测。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4周,关节腔内的蚕丝-胶原支架表面可见大量的细胞浸润,细胞排列方向杂乱,细胞周围基质较少,且材料内部细胞浸润较少;骨道内蚕丝-胶原材料内可见细胞浸润,细胞排列较为松散,腱-骨界面可见新生骨组织,骨小梁结构明显;Micro-CT显示骨隧道内新生骨较少,新生骨小梁稀疏,骨体积分数(BV/TV)=(19.36±2.29)%,骨密度(BMD)=(245.04±17.68) mg/cm3。术后16周,关节腔内支架表面和内部均可见大量细胞浸润,细胞呈纤维细胞形态,排列方向较为一致,与支架长轴方向一致,细胞周围基质较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肌腱蛋白-C(Tenascin-C)表达较4周明显增多;骨道内蚕丝-胶原材料内细胞浸润进一步增多,细胞排列较4周时更为有序,腱-骨界面骨组织趋于成熟,骨组织与支架材料结合更加紧密;Micro-CT显示骨隧道内新生骨较4周明显增多,BV/TV=(39.25±1.51)%(t=16.010,P<0.05),BMD=(400.88±58.32) mg/cm3,组间比较差异有计学意义(t=5.718,P<0.05);16周5例标本测得最大拉力[(43.67±6.52) N],刚度[(9.18±0.76) N/mm],较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最大拉力(25.87±4.57) N,t=4.994,P<0.05;刚度(4.85±0.84) N/mm,t=8.556,P<0.05]。结论蚕丝-胶原支架用于兔ACL重建,不仅能获得较好的关节腔内韧带再生,同时能够达到良好的腱-骨愈合。

  • 标签: 蚕丝-胶原支架 前交叉韧带 再生 腱-骨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钛缆环扎钢板联合加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再发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 2018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17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再发Vancouver B型股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65~94岁[(75.7±13.2)岁]。采用钛缆捆绑钢板联合加长PFNA进行翻修手术治疗,同时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3 d、3,6和12个月分别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记录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围术期并发症、术前及术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身体健康评分(PCS)、精神健康评分(MCS)和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15.3±2.8)个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3.6±1.1)个月]。1例出现腰骶部压疮,经换药后痊愈;2例出现坠积性肺炎,给予抗生素雾化吸入、吸痰等对症处理后完全缓解。术后6,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6.5±5.2)分和(85.5±5.7)分,较术前(32.8±5.1)分明显提高(P<0.05)。术后6,12个月VAS为(3.3±0.5)分和(1.2±0.7)分,明显低于术前(8.5±0.7)分(P<0.05)。术后6,12个月PCS分别为(44.2±4.9)分和(56.9±5.8)分,较术前(29.3±4.7)分显著提高(P<0.05)。术后6,12个月MCS分别为(47.9±6.8)分和(58.4±7.9)分,较术前(39.7±5.9)分显著提高(P<0.05)。术后6,12个月SF-36评分为(493.9±85.7)和(603.4±76.8)分,明显高于术前(415.9±88.2)分(P<0.05)。结论钛缆捆绑钢板联合加长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再发骨折可提供骨折端的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髓内 老年人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 作者: 董睿 白赟 许建中 董世武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08
  • 出处:《中华创伤杂志》 2020年第09期
  • 机构:陆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材料学教研室,重庆 400038;解放军第九四八医院后勤保障部,乌苏 833000,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重庆 400038,陆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材料学教研室,重庆 40003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内皮祖细胞(EPC)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的基质依赖型组织工程骨(ECM-TEB)修复大鼠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分离培养骨髓来源的MSC和EPC并进行功能鉴定,种植上架于纳米晶胶原基人工骨颗粒,培养14 d后冻干,获得MSC/EPC ECM-TEB和MSC ECM-TEB。扫描电镜观察MSC和EPC在支架表面的生长形态。分别提取MSC ECM-TEB蛋白浸提液(对照组)和MSC/EPC ECM-TEB蛋白浸提液(实验组),加入EPC培养系统中进行迁移、划痕修复、管腔形成检测;另加入MSC培养系统中进行茜素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测,观察两组细胞募集、血管生成和成骨分化情况。选取12只SD大鼠,建立股骨缺损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假手术组:仅在缺损处进行清创处理;(2)MSC ECM-TEB组:在缺损处植入MSC ECM-TEB;(3)MSC/EPC ECM-TEB组:在缺损处植入MSC/EPC ECM-TEB,每组4只大鼠。2个月后行Micro-CT检查和缺损区Masson三色染色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冻干后低温保存3个月,采取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iTRAQ)标记蛋白质谱检测MSC ECM-TEB和MSC/EPC ECM-TEB在成血管方面的差异,并采用基因本体论/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技术(GO/KEGG)功能富集方法分析其原因。结果MSC和EPC在支架表面生长、增殖良好,形成光滑的细胞层状结构。实验组在细胞迁移数、划痕修复比例和管腔形成长度分别为(121.6±8.3)个、(61.5±5.9)%、(11.3±0.6)mm,较对照组显著增多[(85.0±6.7)个、(39.3±3.6)%、(5.9±0.4)mm](P均<0.01)。茜素红染色和ALP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钙结节矿化面积比例显著增加[(38.8±3.3)%∶(49.9±3.0)%、(38.8±2.4)%∶(45.3±3.3)%] (P均<0.05)。Micro-CT和Masson染色结果表明,MSC/EPC ECM-TEB组骨缺损修复良好,MSC ECM-TEB组仅形成少量新骨,假手术组几乎没有新骨形成;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和骨小梁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质谱分析结果表明,与MSC ECM-TEB组相比,MSC/EPC ECM-TEB组中有83个血管生成相关的因子显著上调(差异倍数>2,P<0.05);GO/KEGG功能富集分析显示,与MSC ECM-TEB相比,MSC/EPC ECM-TEB在"血管发育"等生物过程存在明显差异(P<0.01),"血管平滑肌收缩通路"等显著增强(P<0.01)。结论与MSC ECM-TEB相比,MSC/EPC ECM-TEB在细胞募集、血管生成和新骨生成方面显著增强,是一种更佳的可用于创伤性骨缺损修复的组织工程骨构建策略。

  • 标签: 细胞外基质蛋白质类 骨再生 新血管形成 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虚拟人体重建和3D打印的数字化骨科技术融入到临床研究生脊柱后凸畸形CBL教学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选取在我科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专业学位硕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人),授课内容为典型脊柱后凸畸形病例。实验组采用基于数字化骨科技术的CBL教学,先后进行小班理论讲授、模型讲解、分组讨论、术前手术设计、手术观摩及具体问题提问抽答等;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进行大班理论授课。课后分别对两组学员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运用SPSS 25.0进行t检验。结果针对强直性脊柱炎伴脊柱后凸畸形和脊柱半椎体伴脊柱后凸畸形教学而言,实验组学生的课堂兴趣满意度、理论知识掌握度、手术方案理解度得分分别为(9.4±0.2)、(91.1±3.8)、(91.5±3.5);对照组学生的课堂兴趣满意度、理论知识掌握度、手术方案理解度得分分别为(8.2±0.4)、(82.1±3.5)、(83.1±4.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脊柱后凸畸形的教学中,基于数字化骨科技术的CBL教学优于传统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临床技能。

  • 标签: 数字化骨科技术 CBL教学 脊柱后凸畸形
  • 简介:摘要症状性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SCOVF)的病理特点不同,临床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同,包括椎体强化术、前后路固定融合术、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及后路截骨矫形术等。但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尚缺乏统一的认识。为了及时反映SCOVF的治疗新理念和循证医学进展,规范其治疗,本指南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原则,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等级,提出手术治疗建议。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胸椎 腰椎 外科手术 实践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628-3p调控的DNA解螺旋酶对骨肉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首先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骨肉瘤患者60例,同期收集股骨创伤性骨折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和比较外周血循环miR-628-3p的表达水平差异,并根据随访结果进行生存分析。以人骨肉瘤细胞U2OS和HOS为研究对象,过表达miR-628-3p,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其增殖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凋亡率。根据Starbase预测miR-628-3p可与Bloom综合征解螺旋酶(BLM)结合,故进一步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qPCR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进行检测。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骨肉瘤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miR-628-3p的表达水平(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03±0.047、0.217±0.054)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51±0.106、1.013±0.07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628-3p在骨肉瘤患者中的表达,曲线下面积(AUC)=0.707(P<0.01),K-M生存分析显示miR-628-3p低表达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短于高表达患者。CCK-8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显示miR-628-3p过表达后可抑制骨肉瘤细胞U2OS和NOS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miR-628-3p过表达后可促进骨肉瘤细胞的凋亡;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miR-628-3p过表达后,BLM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miR-628-3p nc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miR-628-3p mimc与BLM-mt共转染骨肉瘤细胞U2OS和NOS后,其荧光值明显低于其他转染组(U2OS:0.208±0.017比1.082±0.046,t=4.698,P<0.01;HOS:0.224±0.047比0.966±0.053,t=5.54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裸鼠成瘤证实miR-628-3p过表达后肿瘤大小和重量明显低于miR-628-3p nc组[(1.419±0.274) g比(2.825±0.148) g,t=3.71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iR-628-3p在骨肉瘤患者中存在低表达现象,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和生存时间相关,miR-628-3p过表达可下调DNA解螺旋酶BLM,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

  • 标签: 骨肉瘤 微小RNA-628-3p DNA解螺旋酶 Bloom综合征解螺旋酶 细胞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izarov(伊里扎洛夫)技术治疗胫骨短缩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Ilizarov技术治疗的16例胫骨短缩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1例,女5例,年龄20~61岁,下肢短缩4.0~14.0 cm,治疗时间2~19个月。术后随访11~26个月,统计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6个月,均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标准,愈合所需时间平均5.0个月。骨延伸时间平均53.6 d;骨痂矿化所需时间平均118.9 d。16例患者中临床疗效优12例,良4例;肢体功能优11例,良5例。结论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短缩畸形有利于患肢长度延伸,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愈合。

  • 标签: 胫骨 短缩畸形 Ilizarov技术
  • 简介:中国曲学研究与曲文献整理第二届高端论坛于2017年7月14日至15日在四川成都举行。此次会议由四川师范大学、中国散曲研究会主办,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处、文学院、中国散曲研究会秘书处承办。此次会议出席50人,提交论文32篇,大会报告26人。会议秘书处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将大会报告分成文献整理与域外文献、散曲与词学研究、戏剧与戏曲史研究、散曲与戏曲及相关问题研究综合、

  • 标签: 元杂剧 文献整理 戏曲史 高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