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超声造影分析脉络转移癌的血流灌注特点以及与脉络血管瘤的血流灌注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确诊的脉络转移癌患者21例(21只眼)作为脉络转移癌组,纳入同时期确诊的脉络血管瘤患者46例(46只眼)作为脉络血管瘤组。患者均行超声造影检查,获得肿瘤及其相邻正常眶内组织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峰值强度(maximum of intensity,IMAX)、上升时间(rise time,R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渡越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比较脉络转移癌与其相邻眶内正常组织定量参数的差异以及脉络转移癌与脉络血管瘤定量参数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定量参数鉴别脉络转移癌和脉络血管瘤的效能。结果脉络转移癌的IMAX大于眶内正常组织,RT、TTP、mTT小于眶内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脉络转移癌组IMAX小于脉络血管瘤组,RT、TTP、mTT小于脉络血管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超声造影定量参数IMAX、RT、TTP及mTT鉴别两种肿瘤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5(95%CI=0.666~0.884)、0.970(95%CI=0.896~0.996)、0.729(95%CI=0.607~0.831)、0.992(95%CI=0.931~1.000),敏感性分别为71.7%、95.7%、76.1%、95.7%,特异性分别为85.7%、90.5%、66.7%、95.2%。结论超声造影可以显示脉络转移癌与脉络血管瘤的血流灌注差异,超声造影定量参数RT及mTT在两种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超声造影 脉络膜转移癌 脉络膜血管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检查中的弹性评分法及应变率比值法在脉络黑色素瘤与脉络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16年7至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的脉络黑色素瘤患者25例(25只眼)[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48±12)岁]及同期就诊的脉络血管瘤患者25例(25只眼)[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37±13)岁]。对脉络黑色素瘤、血管瘤患者患眼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利用5分法对病变组织的硬度进行弹性评分,并测算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应变率比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脉络黑色素瘤与脉络血管瘤弹性评分及应变率比值差异。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弹性评分及应变率比值两种方法在脉络黑色素瘤与脉络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效能,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及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脉络黑色素瘤患者的弹性评分为2、3、4、5分者分别为3、8、13、1例,脉络血管瘤患者的弹性评分为2、3分者分别为18、7例。脉络黑色素瘤弹性评分高于脉络血管瘤弹性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8±0.77)分与(2.28±0.46)分比较;t=6.694,P<0.01]。脉络黑色素瘤及脉络血管瘤应变率比值分别为42.97±15.83及12.21±9.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92,P<0.01)。以弹性评分3分作为脉络黑色素瘤与脉络血管瘤鉴别诊断的弹性评分法临界点,弹性评分法的灵敏度为88.0%,特异度为72.0%,AUC为0.80(95%可信区间:0.663~0.900,P<0.01);以21.67作为脉络黑色素瘤与脉络血管瘤鉴别诊断的应变率比值临界点,应变率比值法的灵敏度为92.0%,特异度为92.0%,AUC为0.92(95%可信区间:0.808~0.978,P<0.01)。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在脉络黑色素瘤与脉络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中可发挥一定作用,其中应变率比值法鉴别诊断价值高于弹性评分法。(中华眼科杂志,2020,56:676-680)

  • 标签: 脉络膜肿瘤 黑色素瘤 血管瘤 诊断,鉴别 弹性成像技术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慢病毒(LV)介导miR-191对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EC)增生和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REC细胞系,分为对照组、缺氧组、LV-空载体(LV-vector)组、LV-miR-191 (LV-191)组。LV-vector组、LV-191组分别转入相应的慢病毒载体。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转染率;细胞计数试剂盒-8 (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生能力;划痕实验和侵袭小室(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Matrigel实验检测细胞管腔形成能力;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miR-191相对表达量及其下游靶基因p2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分裂蛋白激酶(CDK)6、细胞周期蛋白-D1 (Cyclin D1)mRNA相对表达量。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LV-191组细胞转染率分别为0.615%、99.400%。CCK-8、细胞划痕、Transwell细胞迁移、Matrigel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缺氧组、LV-vector组细胞增生数量明显增多(t=6.130、4.606 )、细胞迁移率明显增高(t=4.910、6.702 )、微孔上染色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t=7.244、6.724 )、细胞管腔形成能力增强(t=8.345、9.859),LV-191组细胞增生数量明显减少(t=14.710)、细胞迁移率明显降低(t=6.245 ),微孔上染色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t=5.333)、细胞管腔形成能力明显减弱(t=5.89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LV-vector组比较,LV-191组细胞中miR-191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t=44.110、42.680),Cyclin D1 (t=29.940、14.010)、CDK6 (t=15.200、7.645)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21 mRNA相对表达量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13、2.755,P>0.05)。4组细胞中VEGF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66,P>0.05 )。结论miR-191可通过上调p21 mRNA表达,下调CDK6、Cyclin D1 mRNA表达,抑制hREC增生、迁移及管腔形成。

  • 标签: 微RNAs 内皮,血管 转染 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虹膜血管造影术联合超广角眼底血管造影术(UW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纳入2016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接受虹膜血管造影术联合UWFA检查的DR患者60例(120只眼),其中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53.5±10.7)岁。含重度非增生型DR(NPDR)及增生型DR(PDR)患者各30例(60只眼)。所有患者均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裂隙灯前置镜、超广角眼底照相、免散瞳虹膜血管造影术联合UWFA检查,其中虹膜血管造影检查包括荧光素虹膜血管造影(IFA)和吲哚青绿虹膜血管造影(IICGA),记录虹膜血管荧光素渗漏的起始时间,并利用自主研发的软件测量瞳孔缘荧光素渗漏的圆周度范围,记录UWFA检查情况。采用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分析重度NPDR和PDR患者虹膜血管荧光素渗漏起始时间和渗漏范围的差异。结果IFA检查显示重度NPDR和PDR患者虹膜血管荧光素渗漏的起始时间分别为31.00(25.75,34.00)s和27.00(21.75,29.5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3,P=0.033)。重度NPDR和PDR患者虹膜血管荧光素渗漏范围分别为20.00(10.75,75.00)°和135.00(60.00,1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3,P<0.001)。所有PDR患者经裂隙灯检查均未见虹膜新生血管(INV),经IFA及IICGA检查发现8只眼有INV。UWFA检查显示重度NPDR患者均未见视网膜和(或)视盘新生血管强荧光,而PDR患者均可见视网膜和(或)视盘新生血管强荧光,其中10只眼晚期黄斑区表现为花瓣样或局灶性荧光素渗漏。结论虹膜血管造影术联合UWFA并结合定量分析方法,在准确观察DR眼底病变的同时,可获得更为准确、全面的虹膜血管综合信息,为DR的综合性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帮助。(中华眼科杂志,2021,57:916-921)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虹膜 血管造影术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盘毛细血管瘤的超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8年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临床确诊的7例视盘毛细血管瘤,总结超声检查中病变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继发改变及病变内血流情况。结果7例患者超声均可测及视盘前占位性病变。病变大小:基底径(5.39±1.90)mm×(4.79±1.28)mm,高度(3.61±1.37)mm。病变形态:5例呈类圆形,2例呈不规则形。病变回声强弱:3例病变内部为中回声,4例病变内部为高回声。内回声均匀:5例内回声均匀,2例内回声不均匀。继发改变:6例存在继发视网膜脱离和玻璃体混浊,1例伴有其他部位的视网膜血管瘤。彩色多普勒超声:所有病例均可在病变内部测及血流信号,呈树枝状、条状或斑点状,血流频谱为动脉-静脉相伴行的血流频谱。结论视盘毛细血管瘤具有一定的超声特征,超声检查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和随访依据。

  • 标签: 超声检查 毛细血管瘤 视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静脉桥血管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145例CABG术后再发胸痛的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静脉移植血管(SVG)病变情况,比较SVG病变组及非SVG病变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CABG术后SVG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入组145例患者共261支桥血管中,共计102例患者发生SVG病变,病变涉及122支SVG桥血管;SVG病变组患者年龄、搭桥年龄显著高于非SVG病变组(P< 0.05),合并高脂血症比例显著高于非SVG病变组(P<0.05);SVG病变组患者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显著高于非SVG病变组(P<0.05);多因素分析示,搭桥数目>2支、年龄>65岁、伴有高脂血症是CABG术后发生SVG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ABG术后极易发生SVG病变,高危风险因素患者宜定期检查,提高对SVG病变的防范意识。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 静脉移植血管 狭窄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眼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后,复发与非复发者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差异,初步分析其与ME复发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CRVO继发ME(CRVO-ME)患者45例4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2例22只眼,女性23例23只眼;年龄(61.11±10.88)岁;均为单眼发病。所有患眼均接受IVR治疗,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并于初始3次治疗后ME消退。根据治疗后6个月时是否再次出现ME将患者分为复发组、非复发组,分别为21例21只眼、24例24只眼。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采用OCTA仪对黄斑区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治疗前后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中心凹、旁中心凹的血流密度(VD)以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PERIM)、非圆度指数(AI)、FAZ范围300 μm宽度内VD(FD-300)。中心凹VD包括浅层、深层视网膜VD(SFVD、DFVD);旁中心凹VD包括浅层、深层视网膜VD(SPFVD、DPFVD)。以初始3次治疗后为观察时间点,对比观察两组患眼各参数变化情况。复发组、非复发组间各参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参数预测ME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确定预测ME复发的临界值。结果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患者年龄(t=1.350)、眼压(t=1.929)、SFVD(t=-1.716)、DFVD(t=-1.143)、CRT(t=-1.207)、AI(t=1.38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VR治疗次数(t=5.912)、BCVA(t=5.003)、SVD(t=-4.617)、SPFVD(t=-4.110)、DVD(t=-5.503)、DPFVD(t=-4.772)、FAZ面积(t=2.172)、PERIM(t=2.606)、FD-300(t=-3.5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VD预测CRVO-ME复发的AUC最大,为0.921;DVD预测ME复发的最佳临界值为37.65%,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1.7%、85.7%。结论与非复发者比较,复发者SVD、SPFVD、DVD、DPFVD、FD-300降低,FAZ面积和PERIM增加。DVD≤37.65%是预测ME复发的最佳临界值。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闭塞 黄斑水肿 复发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