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9 个结果
  • 简介:研究了Fe3O4,FeSO4和Fe2(SO4),在9mol/LKOH溶液中的溶出行为以及溶出铁对锌腐蚀的影响。通过定性分析和析氢实验,发现Fe3O4,FeSO4和Fe2(SO4)3在9mol/LKOH溶液中能够溶出,溶出的铁加速了锌粉的腐蚀,锌将碱液中的铁置换并沉积在锌粉上,降低了析氢过电位。3种铁化合在碱性溶液中的溶解度和加速锌腐蚀的程度依次为FeSO4〉Fe2(SO4)3〉Fe3O4.

  • 标签: 锌锰电池 铁化合物 锌粉 溶出 腐蚀 析氢
  • 简介:电池与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相比,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比容量,是有潜力的下一代储能产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锂电池的发展现状和最新研究进展,从材料的制备方法,结构设计以及改性方法等几个方面对碳/正极材料进行了导电和循环性能的提升,并总结了需要改进的问题。

  • 标签: 锂硫电池 碳/硫材料 比容量 循环性能
  • 简介:一、概述卷线设备中的绝缘油在出厂和投入运行时,《国标》和《色谱导则》对绝缘油中溶解的各种气体组分都有一定的标准和注意值。如电流互感器:氢(ppm)甲(ppm)乙烷(ppm)乙炔(ppm)总烃(pmm)出厂50×80%40×80%0040×8%运行1503100二、色谱测试结果1999年10月,我局佳南变电所新投设备2号主变110kV电流互感器A、B、C相,色谱交接试验结果如表1:

  • 标签: 电流互感器 充氮脱气法 脱气处理 膨胀器
  • 简介:采用沉淀法制备溶胶,通过活性炭吸附溶胶中纳米尺度的颗粒,在常温下制得碳均匀复合材料,并将该复合材料用于锂电池正极。通过SEM和XRD对该复合材料进行表面形貌和内部结构表征,采用恒流充放电法和电化学阻抗测量法测试正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的颗粒直径在50nm附近,且在活性炭中均匀分散。在电流密度为0.2mA/cm2时,含该复合材料正极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793mAh/g。循环充放电50次后,正极放电比容量为460mAh/g。

  • 标签: 硫溶胶 活性炭 锂硫电池 正极材料
  • 简介:电池是一类极具发展前景的高容量储能体系,将是下一代电动汽车以及混合电动汽车的化学能源。通过十余年的研究和开发,虽然对其电化学过程中复杂反应机理还没有完整系统的理论描述,但是围绕锂电池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回顾了过去十余年在锂电池正极材料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介绍了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该体系的缺陷和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锂电池的研究方向。

  • 标签: 锂硫电池 正极材料 复合材料 电化学性能
  • 简介:分析了锂电池存在的主要问题,综述了目前的研究现状,主要从正极、黏接剂、电解质和锂负极等4个方面对锂电池关键材料的改性研究进行了介绍,并展望了这一领域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 标签: 锂硫电池 正极 黏接剂 电解质 锂负极
  • 简介: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Ba3Gd(BO33:Eu^3+,Tb^3+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光致发光光谱分别对其相和发光性能进行表征,并研究Tb^3+离子掺杂量对其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u^3+和Tb^3+均作为发光中心进入到Ba3Gd(BO33的晶格中并取代Gd^3+的格位;在378nm激发下,样品表现出Eu^3+和Tb^3+的特征跃迁,分别发射红光和绿光;随着Tb^3+掺杂量的增加,Tb^3+的绿色发射强度先增强后减弱,说明存在浓度猝灭,而Eu^3+的红色发射强度逐渐提高,说明Tb^3+对Eu^3+有敏化作用;样品Ba3Gd(BO33:Eu^3+,Tb^3+的发光颜色可从绿色调整到橙红色。

  • 标签: 光致发光 荧光粉 Ba3Gd(BO3)3:Eu^3+ Tb^3+
  • 简介:面向小型可移动电子设备,其携带电池的能量密度成为一个重要技术指标。旨在展望电池技术发展趋势,本文针对各种典型电池(包括锂离子电池、锂空气电池、锂电池等)和新型硅-电池通过理论计算比较分析了其理论能量密度。研究表明:虽然锂空气电池和锂电池具有较大的理论能量密度,但是由于自身固有的树枝状晶体生长和低库伦效率,采用过量锂金属的解决方法极大地降低此类电池的能量密度。对于目前的锂离子电池而言,替换石墨阳极材料为硅材料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理论值可达2100Wh/L。更进一步,基于转换式反应的新型锂化硅-电池能够实现更大电池能量密度,约为3000Wh/L,其值是目前商业化锂离子-石墨电池的四倍。因此,此类新型硅-电池能够满足未来3年~5年内的可移动电子设备的需求。同时,纳米技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此类电池自身粉末化问题,从而为其商业化提供可能。

  • 标签: 电池 能量密度 电极材料 计算模型
  • 简介:5.3锌电极在碱液中的钝化(2)钝化的模型与机理①溶解一沉积模型锌电极在碱液中溶解生成可溶性物种如锌酸根离子zn(014)4^2-,当其浓度在电极表面附近达到不溶性盐ZnO或Zn(OH)2过饱和的临界值时,在电极上就会沉淀出来。因为Zn(OH)4^2-浓度在电极表面最高,因此在电极表面区最容易生成沉淀。其总机理可表示如下:

  • 标签: 锌电极 电极表面 沉积模型 酸根离子 可溶性 临界值
  • 简介:考察了温度对合成材料的影响,并对材料进行不同倍率的过充电测试。经过XRD、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等测试得出,800℃保温16h时合成的LiNi1/3Co1/3Mn1/3O2具有稳定的α-NaFeO2层状晶体结构,材料电化学性能最好,最大放电容量为158.9mAh/g(2.4~4.3V),11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6.69%,显示良好的循环性能。过充电测试结果表明,材料在小倍率循环时具有一定的耐过充性能。过充电时Co4+的出现和材料结构发生变化、阳离子混排严重是引起容量衰减的原因。

  • 标签: LiNi/Co/Mn/O 过充电 煅烧温度 电化学性能 循环性能
  • 简介:采用充放电测试、交流阻抗测试等方法研究了温度和添加剂对锂电池自放电的影响?。比较了锂电池在不同温度搁置后的自放电行为,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低,锂电池的自放电程度越低;同时研究了添加剂对锂电池自放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硝酸锂为添加剂,可以在锂负极表面形成较为稳定的SEI膜,抑制聚与锂负极的反应。使用添加剂的锂电池5℃搁置10天放电比容量为1016mAg/g,自放电率为0.7%/天。

  • 标签: 锂硫电池 自放电 温度 添加剂
  • 简介:'3C'即'CCC',全称为'中国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它包括原来的产品安全认证(CCEE)、进口安全质量许可制度(CCIB)和电磁兼容认证(EMC),三者分别从用电的安全、稳定、电磁兼容及电波干扰方面做出了全面的规定标准,整体认证法与国际接轨。它将取代了原来的CCEE认证成为新一代认证标准,2003年5月1日后生产的电源产品都必须通过3C认证才能上市。

  • 标签: 电磁兼容 电磁干扰 3C认证 CCIB
  • 简介:首次用微波加热法成功制备了YBO3:Eu^3+荧光粉,分别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激光粒度仪对产物的晶相、形貌和粒度进行表征,用光致发射光谱(PL)对产物的发光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样品为单一六方结构的YBO3,形貌完整,粒度分布均匀,D50=1.84μm,PL谱呈现Eu^3+的特征发射峰,最强峰为593nm的红色发射峰。

  • 标签: YBO_3:Eu~3+荧光粉 微波法 光致发射光谱
  • 简介: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Zn掺杂量的Li(Ni1/3Co1/3Mn1/3)1-xZnxO2(x=0-0.08)固溶体,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研究了不同Zn掺杂量对Li(Ni1/3Co1/3Mn1/3)1-xZnxO2固溶体晶体结构和过渡金属表面化学状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Zn掺杂量x小于0.006时,固溶体材料具有稳定的层状结构;微量Zn的掺杂能够增强晶体材料的整体键能。

  • 标签: LI(NI1/3CO1/3MN1/3)O2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XPS
  • 简介: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高振实密度的球形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1/3Co1/3Mn1/3O2并对其进行了碳包覆改性,对产物进行了XRD、SEM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原材料的振实密度达到2.17g·cm^-3。碳包覆没有改变原材料的晶体结构,材料具有较好的α-NaFeO2型层状结构;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适量的碳包覆能提高原材料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 标签: 共沉淀法 碳包覆 锂离子电池材料
  • 简介:三元材料LiMn1/3Ni1/3Co1/3O2比容量高,结构稳定,热稳定性好,成本低,是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市场最具竞争能力的材料之一.重点总结和分析了三元材料掺杂、表面修饰等改性方面的研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标签: 锂离子电池 LiMn1/3Ni1/3Co1/3O2 掺杂 表面修饰 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