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儒学非常重视人与人的伦理道德关系,同时也不乏超越性的宗教感情.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它曾经被赋予了神学形式,而且不断吸收佛、道等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政治理论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面都显示出鲜明的宗教特征,发挥了相当的宗教作用.但是,由于中国古代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国儒学的宗教性特征表现出具有不同于西方宗教文化的特点,西方宗教注重人与神之间的宗教信仰关系,追求灵魂不朽的外在超越;中国儒学则以其特有的内在道德的超越形式,以宇宙本体为本原,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反映了一种力求在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意义上超越现世的宗教品格.

  • 标签: 儒学 宗教功能 道德伦理 内在超越
  • 简介:对于《管子》中的哲学思想,学术界一般注重《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四篇的研究,而对《水地》篇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试从思想背景、思想内涵两方面对该篇作些具体探讨。一、《水地》篇的思想背景尼达姆认为《水地》篇“既吸收道家代表...

  • 标签: 水本原论 《管子》四篇 内在矛盾 《老子》 天地万物 超越性
  • 简介:中国传统有机宇宙在晚清遭遇基督教自然神学的挑战。而天演作为晚清时代最先进、最有影响的科学宇宙,与传统中国的有机宇宙高度一致。两者都认为宇宙是自动生成的,而不是被一个超越的上帝创造的;两者都坚持宇宙万物的发展动力和规则来自宇宙自身而非外部事物。这使天演能够被中国知识分子用来支持传统有机宇宙,并对抗基督教自然神学中的神创宇宙和机械宇宙。这是天演迅速风靡知识界并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个内在原因。

  • 标签: 天演论 有机宇宙论 机械宇宙论 神创论 自然神学
  • 简介:<正>如果说先秦儒家(主要指孔子和孟子)是以道德理想的提升而达到超越自我和世俗的限制,以实现其超凡人圣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那么先秦道家(主要指老子和庄子)则是以其精神的净化而达到超越自我和世俗的限制,以实现其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如果说先秦儒家采取的是一种积极肯定人生、提高道德学养的方法来实现其超越,那么先秦道家则是以消

  • 标签: 精神境界 性问题 肯定人生 道德理想 内在精神 普遍原则
  • 简介:儒家“天人合一”说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语义,它有时是在“本然”意义上使用,有时则是在“应然”意义上使用。本然的“天人合一”是儒家关于天人本来相通、相合与统一的理论;应然的“天人合一”则是关于人与天在何神条件下能够达到和谐统一理想状态以及如何达到这种理想状态的学说。而在本然“天人合一”与应然“天人合一”之间,还有一个“天人不一”的“实然”环节;应然“天人合一”既是对实然之“天人不一”的消解和超越,又是对本然“天人合一”的复归,是儒家视域中的一种理想的天人间的最优化状态,是一种洋溢着人的主体意识的天人理论。

  • 标签: 儒家 天人合一 本然 实然 应然
  • 简介:<正>“超越”是人类语言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词,它被广泛地使用于涉及到人类精神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哲学,宗教,文化,艺术,日常生活.其中原因,简单地说,当然就是:超越是人类精神生活中至为重要的问题.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西方还是东方,都是如此.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超越”一词也具有同样的地位.

  • 标签: “超越” 现代中国哲学 “内在超越” 西方哲学 现代汉语 形上学
  • 简介:通过借鉴徐复观的相关思想及对现代新儒家“中体西用”的再理解,我们发现,中国文化发展内在机制表现为“传统一反传统~形成新传统”的规律,即以中国文化的体(即儒家的内圣之学、心性之学或曰历史常道者)为核心不断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由此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而这一机制的核心就是庞朴先生所发现,并为中国古人一直袭用的“一分为三”的辩证思维。

  • 标签: 文化 机制 徐复观 中体西用 一分为三
  • 简介:本文通过对近代中国民族认识的探讨阐述中华民族中所蕴含的内在化了的帝国性。为此本文把当时中国人的民族认识分为文化民族和国家民族进行探讨,并阐述容满立宪派和排满革命派的民族为什么及如何都只能归结为民族帝国主义和单一民族,并由此把文化民族作为反思作为国家民族的中华民族中所蕴含的帝国性的理论对策加以关注。

  • 标签: 民族大一统 中华民族 民族帝国主义 帝国性 文化民族
  • 简介:儒家的德性观向来是以自我身心的道德修养为核心的为己之学。德作为“实得”,强调的是唯有主体才能够承担起道德价值,而完全靠自我的修养则易使本真德性旁落。王船山强调知德之难言,即揭露出这一问题。他通过“德”“化”关系从天道向人道的价值转化,阐发个体性和普遍性统一于德的本质内容。在他看来,圣人存神忘迹于天下,不同于道家式的无为,即在于圣人敦仁而逐渐进入仁熟盛德的境界,由此而可以推扩、建构仁之流行感通的人文世界,是内在整体地参与“化”的作用中而自成其“德”,是一仁之体显其大用。德落实到人文化成即是德之无私性和笃实性,德的独知、自成则坚守了儒家为己的成德准则。

  • 标签: 王船山 知德 敦化 存神 盛德
  • 简介:罗钦顺对自然界“理”、“气”范畴和理气关系的探讨及其对程朱理学的批评形成其“气本论”的理气观,所提出的哲学命题作为其整个哲学体系的立论根据构建了其哲学逻辑结构的理论基础。罗钦顺对人生界“心”、“性”范畴和心性关系的探讨及其对程朱理学的继承与发扬、对陆王心学和禅宗佛学的批判与排斥形成其“性本论”的心性观,所提出的哲学命题作为其整个哲学体系的论证主题构建了其哲学逻辑结构的思维重心。罗钦顺用人之“心”、“性”即自然之“气”、“理”作为统一其自然界之理气观与人生界之心性观的逻辑前提,但其哲学逻辑结构中阐发其论证主题的人生界之“性本论”的心性观与提供其立论根据的自然界之“气本论”的理气观存在着无法统一的内在矛盾。

  • 标签: 理气关系 心性关系 逻辑结构 内在矛盾
  • 简介:人们通常认为,儒家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讲求朴素与实用,反对奢靡华丽,并且据此把“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升华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之一。这样来理解儒家美学观是不全面的。事实上,儒家美学观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它既有提倡“节用而爱人”即赞同朴素与实用的一面,又有重视外表的“文饰”即提倡绚丽与华美的另一面。在儒家的美学思想体系中,绚丽与华美都是权力、地位和礼仪的象,正,又是同他们所提倡的“礼”的思想紧密联系着的。对“朴素为美”的提倡,更多地表现为道家、法家和墨家的美学观。在中国美学史上,儒家美学中对绚丽与华美的赞赏,很难得到民问的认同。追求绚丽与华美的美学态度和艺术风格,还常常受到泛道德化的批判。

  • 标签: 绚丽 儒家 美学观 千盾
  • 简介:礼乐文化起源于上古,完善于周代,从原始的祭祀活动逐渐拓展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经历了从礼器到礼制、从礼仪到礼义、从礼治到礼教的发展过程,其形式逐渐丰富,其内涵逐渐深化,其社会功能也逐渐由外而内,从注重外在的规范性到越来越强调内心的认同感,成为维系封建社会统治的重要方式和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研究礼乐文化建构的基本进程,阐发其推衍的内在逻辑,对于深刻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礼器礼制 礼仪 礼义 礼治 礼教
  • 简介:隋代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极为短暂的发展阶段,但是由于统治者对佛教采取鼓励和扶植的政策,隋代佛教出现了非常兴盛的发展态势。而且此一时期还涌现出一批为佛教进一步发展而作出积极贡献的人物,其中,中国僧人彦琮就是这一时期对佛教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的一位高僧。彦琮协助来华印度僧人进行佛经翻译,在一定程度上说,隋代五个重要的佛经译场都是由于彦琮的参与才得以正常进行。同时,他对隋代译场中所译经典制作序言,高屋建瓴地阐释佛教经典的基本义理,促进佛经的流传。此外,彦琮也撰写了一批涉及佛教、儒释道三教关系和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有价值的著作。作为一位博学而又著述宏富的佛学家,彦琮是我们认识隋代佛教和了解中国佛教中国化所不可忽视的一位重要人物,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 标签: 彦琮 佛学 贡献
  • 简介:内在与超越,两个问题,其实所要解决的乃是一个如何超越的问题。海德格尔与牟宗三的两种超越给我们的启示是:科学理性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但人若运用逻辑,就很可能忘却自己的存在,生活应有孔颜之乐。人的生存是世界性的存在,人既是有限的存在者,又是有多种可能性选择的“在世界中存在”(的超越者)。此外,两种不同地域的超越,却走上了同一的主客不分的东方式的思维模式,这亦证明了中国文化无限的生命力。

  • 标签: 内在 超越 现象学 此在 心性
  • 简介:<正>桑弘羊的理财思想与实践,对解决汉武帝中期面临的财政困难,推动社会经济的交流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他的思想虽然是汉代理财经验的总结,但从历史根源上看,与《管子》思想的影响是密切相关的。也可以说,基本上是《管子》理财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因此,探讨《管子》与桑弘羊理财思想的关系,既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管子》理财思想的价值和影响,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桑弘羊理财思想的历史根源、社会作用和局限

  • 标签: 桑弘羊 理财思想 管子 思想基础 历史根源 财政困难
  • 简介:针对《易传》的“先乾后坤”说和老子、《易纬·乾凿度》、《序卦》、邵雍的“天地青始”说,王夫之提出了“乾坤并建”的宇宙生成发展这说。就易卦而言人认为乾坤二刘变化的主体,六十二卦是变化的作用,二者统一于《易》,这是对《易学》的根本改造。“乾坤并建”思想体现在宇宙本体和万物万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上,王夫之确信“乾坤之合撰”的“太极”和万物万象之间是“体”和“用”的关系,即宇宙本体和万物是同时发生的。王夫之认

  • 标签: 王夫之 宇宙生成发展说 乾坤并建 太极 推陈致新
  • 简介:人性是荀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存在着性恶、性朴之争,以及调和二者的观点。但以上做法均对《荀子》文本做静态的理解,往往取《荀子》某一篇作为立论的根据,而排斥观点相反的其他各篇,或将不同篇的内容强行统一在一起。其实荀子一生可分为居赵、游齐、退居兰陵三个阶段,其人性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荀子》各篇也是在不同时期完成的,

  • 标签: 人性论思想 历时性 《荀子》 辨说 情性 王制
  • 简介:从天地与阴阳的关系角度看,汉代气化宇宙生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西汉前期黄老道家首先建立气化宇宙生成系统,其中非无形气态的“天地”环节,是明显的理论缺陷。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的两汉之际,为了使“卦气说”与宇宙终极力量相通,《易纬》作者以更复杂的宇宙生成,提出了阴阳二气同时分化为天地二体与乾坤二气的说法,初步凿通了“天地”这个理论障碍。东汉后期黄老道家复兴中产生的社会批判思潮与早期道教,为安置生命的终极关怀,超越“天地”,建立了简明的气化宇宙生成系统。

  • 标签: 天地 阴阳 元气 宇宙论 两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