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正>身处纷纷扰扰的世界,一个有智慧的人,对于人生、功名、应采取什么态度?如何使自己的一生过得既幸福又有价值呢?一个人如果有一种平静欢愉的气质、健全的体魄、并有理智清明、洞察事理、意欲温和、心地善良的心理,这些都不是身份财富所能代替的。有了这些,即使在贫乏的环境中也能怡然自

  • 标签: 心理健康 物质自我 社会自我 自我安慰 道德行为 理郁
  • 简介: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国家的创新发展需要国家和人民的创新意识,更需要在这种意识之下形成的普遍品质。只有当创新成为人们的心理定势和自发意向时,创新才会渗透于并体现在国家和人民的一切活动之中。如此,中国人民才会真正成为创新性的人民,中国才会真正成为创新型的国家并走

  • 标签: 心理定势 世界先进水平 科技进步贡献率 社会环境 课程教育 实现理论
  • 简介:社会地位综合症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健康等级的差别事实。健康公平要求消除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的系统性差异,即由社会经济制度等人为的社会因素造成的健康差别。结果公平和手段公平是健康公平的两种价值诉求,应当以手段公平来促进健康的实质性公平。健康不公平的判断标准是,该健康的差别事态是可避免的、非个人自由选择的且归因于一个责任主体。

  • 标签: 健康公平 结果公平 手段公平 责任
  • 简介:本文分析梳理了儒家思想关于个人健康责任的观点,并将其与西方政治哲学中自由主义、社群主义等流派对个人健康责任的观点进行比较,认为儒家思想既倡导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道德责任,同时个人对他人健康也有关爱与救助的责任,这对于深入思考个人在健康促进中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

  • 标签: 儒家思想 个人 健康责任自由主义 社群主义
  • 简介:嫉贤妒能心理与公平激励原则萧鸿江我们给“嫉妒”下一个定义:“嫉妒是一种不服、不悦、自惭、怨恨的负感情”(唐秉仁《论嫉妒》),是个人和他人相互关系的势差变化引起的个人意识的非理性、非健康性的心理表现。当他人的才能、声誉、地位等方面发生向上的变化,特别是...

  • 标签: 公平激励 嫉妒心理 自我激励 自设现实 社会心理 “中庸”
  • 简介:道德健康重要性的凸显,使得道德健康教育应运而生。道德健康教育研究是一项理论课题,也是一项社会实践课题,同时也是德育谋求学科发展、应对现实挑战,促进人自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文章对道德健康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如何进一步进行道德健康教育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 标签: 道德健康 教育 研究 综述
  • 简介:Virtue在中文语域常被译作"德性"、"美德"、"德行"、"德"等,这些译法在现代日常汉语中都不够妥当,容易造成"泛道德化"误解。相较于这些常见译法,virtue译作"良品"更合适,其反义词vice则可译作"劣品"。"良品"和"劣品"都属于人的"品质"。基于这种思路,通常意义上的virtueethics应归于characterethics(品质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至于时下中文语域的各种"德性"和"美德"话语,其实都流于褊狭。

  • 标签: 德性/美德伦理学 品质论伦理学 品质 德性 美德 良品
  • 简介:历史上两个著名的关于人的发育和成长的争论区分了先天/后天因素、遗传/环境,这个区分转化到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上,可以作出能动/习就因素的区分。人的道德品质是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把虚拟情景当作习就因素,那么人的虚拟道德品质是可能的,即是在虚拟情景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因为虚拟品质和真实品质共享同一能动性因素,它们的性质和伦理学地位就不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虚拟现实进行道德教育,而其必要条件是:第一,在虚拟和真实之间建立无间隙的连接;第二,受教育者认同虚拟现实中的行动和感受。

  • 标签: 虚拟品质 虚拟现实 道德教育
  • 简介:<正>全国首次健康道德学术讨论会于今年3月7日至10日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召开。这次会议是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会1990年重点学术活动之一。会议由该学会学术交流委员会主持,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14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会会长杜治政教授出席了会议,并作了学术演讲。大会专题发言和报告之后,与会代表着重就健康道德的概念和原则,健康道德与社会、环境和人群保健,健康道德与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

  • 标签: 健康道德 学术讨论会 医学伦理学 医学道德 中华医学会 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 简介:<正>乘车不买票,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社会顽症,近些年来,在我国不少城市大有泛滥成灾之势。它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败坏了当地人民和城市的形象,而且,在经济上还直接给国家造成了损失。

  • 标签: 社会心理学分析 持月票乘客 售票员 实角 和尚 公交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