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普陀山的早晨,天上布满了云彩,偶尔从云缝中射出几束阳光,远处的大海波澜不惊,阳光洒落处波光粼粼。码头上车水马龙,迎来送往的不是香客便是游人,人们带着美好的心愿而来,又带着无穷的愿力归去,笑意写在脸上,满意留在心田,希望始于足下。

  • 标签: 普陀山 佛顶山 游记 宗教场所 景点
  • 简介:当我在机场迎宾处,从刚下飞机的潘小姐手中接过带有余温的信封,取出我那失而复得的建行“龙卡”时,一种难言的温情在心中涌起,感动良深。昨晚昆明机场那一场虚惊和幸遇“贵人”的一幕,霎时浮现眼前。

  • 标签: 《如沐春风》 静涛 散文 文学作品
  • 简介:团扇起源于中国,一直到宋代,无论男女,或以取凉,或作饰物。团扇之名很多。纨扇,绮扇,罗扇,是从材质上说的。而并面、便面、障面,是从功用上说的。团扇、合欢扇,则是从形状上说的。称宫扇,乃因皇宫中多用之,故名。

  • 标签: 人生 团扇 活哲学 生活哲理 生活美文 个人修养
  • 简介:由西安城一直往南,过了几座小镇,便进终南山了。本法师驻锡的净业寺就在进山的入口上。汽车在一条宽阔的山路旁停了下来,当地随行的司机抬了抬头,朝着左手边指了指,“净业寺就从这头上去。”他有力的关中口音指明了前行的路。

  • 标签: 终南山 本如法师 修行 人物采访
  • 简介:寺慧远被中国古代佛教界尊为“隋代三大师”之一,著作宏富,影响深广。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考察了慧远的著作,首次考定《敦煌宝藏》所栽P.2141号写本残卷乃是其传本《地持论义记》的一部分;更为细密地论证了其《大乘起信论义疏》的真实性;具体地推定了慧远首次著述的时问和《大般涅槃经义记》的成书情况;同时亦简要论述了慧远对智顗、吉藏、元晓、智俨、法藏等重要佛学家的影响。对于慧远的研究,这都是切实的推进。

  • 标签: 净影寺 中国 佛教 慧远 著述 撰著时间
  • 简介: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别人的茶馆。有人问茶,我正阔论。她来了,悄然落座,安静地听。我突然有些羞涩。她说了什么,我听不见,眼睛却挪不开。无懈可击的行止,优雅,端严,落落大方。

  • 标签: 宗教 佛教 佛经 信仰
  • 简介:“体义观”是净慧远的核心思想之一,贯穿于慧远判教观、心识观、佛性观、修行观等各个方面的思想。慧远将诸法区分“同体”-9“别体”两个层次,同体之法“离相离性”、“无有一性”,别体之法有“体性”之差别,有性相之分。同体之法同时“无不性”,此即慧远“同体义分”观念——“无有一性”是“同体”,“无不性”是“义分”。在同体中,诸法的分别不是性相之分,而仅仅为“义”之差别。“同一体中,随义分万,举一寻体、即是其体”,体与义是六相圆融的关系。同时,同体之法与别体之法并非截然对立,通过“摄事相以从体义”,慧远将别体之法摄入同体之中,使别体之法也具备六相圆融的特性。此种思想,对于华严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等四法界观念有重要启发。敦煌S.4303、S.613在“同体义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演绎出“体义俱融”,用以表述其宗最高的境界,强调“一体一切体,一义一切义”,体义之间六相圆融、相互含摄。这是慧远之后地论师体义观的延续。

  • 标签: 慧远 体义观 地论师
  • 简介:寺慧远作为隋代佛教三大师之一,其著作《大乘义章》更是南北朝佛教集大成之作,而其中的《三量智义》则是中国佛教现存著作中第一篇论述"量论"的专文。佛教的"量论"主要探讨正确的知识从何而来,以及其在解脱的趣向中有何重要性。慧远在《三量智义》分别阐释了"现量"、"比量"和"教量"的三量说,认为知识的真实性与修行者的境界有对应关系,境界越高,则能得到更真实的认知;而真确的知识亦有助修行者培养智慧,以迈进更殊胜之境界。慧远亦以具有中国思想特色的"理事观"去诠释"量论",从中可以看到佛教"量论"的中国化;亦从侧面反映了南北朝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时期,而慧远所代表的思想则在其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 标签: 慧远 量论 解脱论 理事观
  • 简介:普陀山戒忍大和尚十分重视佛像的庄严法,为建造东方药师三圣佛像,他不知审阅了多少样稿和样品。他指示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净曼法师,一定要寻到能体现当代中国一流水平的造像专家,为道场增色,为众生造福,为后世留下镇寺之宝。

  • 标签: 戒忍大和尚 为道 功德 普陀山 佛教文化 法师
  • 简介:普陀山戒忍大和尚十分重视佛像的庄严法,为建造东方药师三圣佛像,他不知审阅了多少样稿和样品。他指示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净(?)法师,一定要寻到能体现当代中国一流水平的造像专家,为道场增色,为众生造福,为后世留下镇寺之宝。

  • 标签: 东方公司 普陀山 佛教文化 工艺美术 佛教艺术 法师
  • 简介:慧远判教观的核心是四宗判教。四宗判教在慧光等人提出之后,由于其自身的张力,分别按照“浅深”和“平等”两个原则展开。其发展主流是“浅深”这一原则。慧远则坚持“平等”的原则,倡导平等大乘经教观,认为大乘经教只有法门的差异,而无浅深之别。但同时慧远又坚持大乘二宗具有浅深之分。由此,慧远大乘二宗的判教依据不是某部经典,而是大乘经教阐明的具有浅深的义理及二宗对这些义理的理解层次。平等的大乘经教观是慧远判教观的特色所在,代表着慧远消弭当时大乘教派纷争的努力,但由于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悖论,这一努力并未成功。

  • 标签: 慧远 判教观 四宗判教 平等大乘经教观
  • 简介:元代天惟则禅师,是中峰明本法嗣弟子之一、临济宗虎丘绍隆下祖先系中的名僧之一,曾显赫一时,与当时的许多文人、官员联系颇多,也得到了当朝的青睐,被赐予"佛心普济文慧大辩禅师"尊号及金襕法衣。通过相关史传资料和《天惟则禅师语录》,考辨天惟则禅师各个时期的行历事迹,并重点介绍惟则禅师的重要著述《楞严经会解》。

  • 标签: 元代 天如惟则 行历事迹 《楞严经会解》
  • 简介:2005年农历正月初九这天,对于黄梅的詹松居士来说,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忘记的。因为在这天.他的人生轨迹由于一位僧人的出现,而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 标签: 慈悲 人生轨迹 黄梅 僧人
  • 简介:满法师在闽南先后担任过泉州承天寺和厦门南普陀寺要职,后应聘赴菲律宾岷里拉市传教,襄助性愿老法师处理信愿寺寺务十多年,后于寺区双马解(地名)兴建普陀寺,还在碧瑶创建规模宏大而又别具一格的普陀寺,又引进其师弟如意法师协助建寺,作为弘法道场,为推动汉传佛教在菲律宾的发展努力不懈,并对佛教的慈善、医疗、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事业,

  • 标签: 法师 述略 生平 海外 南普陀寺 汉传佛教
  • 简介:广大福慧清净居,戒琉璃珠自莹。深秋初冬时节,小住山中。枝叶花果层层繁彩,濡染苍穹足下常迷径;古刹钟声隐隐动地,洗耳涤心尘缘忽如昨。

  • 标签: 中国 当代文学 散文 广福寺
  • 简介:正定距石家庄15公里。春秋为鲜虞国国都,战国为中山国属地,后归赵国。秦时属恒山郡,汉初置东垣县。汉高帝十年(197年),于东垣平定叛乱,为表示从此天下真正太平,改东垣县为真定。1000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曾与保定、北京并称“北方三雄镇”。清雍正元年(1723年),避世宗名讳,改真定为正定。历史上,正定佛教兴盛,曾有“八寺四塔”之称,流传至今,仍保存有大量佛教遗存。

  • 标签: 古塔 佛寺 河北 古城 文化中心 石家庄
  • 简介:在画室里见到岳钰,他正忙于创作新的作品《开皇三大士》,稍显凌乱的桌子上散落着几幅还未完成的画稿。“开皇三大士”是隋开皇年间,从印度来到长安的三位僧人,他们在大兴善寺翻译佛经,为中印佛教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贡献。这三幅作品,也将成为岳钰祖师肖像组画的一部分。

  • 标签: 长安 画家 佛影 总理 佛教文化交流 作品
  • 简介:当代诗书画大家王学仲先生说:“习艺一持佛”,道出了艺术真谛。我想卢望明先生是深悟其道的艺术家,故其认定,画事正如修行,道由心悟,感应灵光处,方能画出自家面目。故其佛道同修,禅艺互参,于不二法得三味之境。

  • 标签: 禅画 赏析 艺术真谛 王学仲 诗书画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