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坛经》以“见性成佛”为主题,其目标是成就觉悟、圆满、超越的伟大人格。《坛经》包含着“自性说”、“迷妄说”、“顿悟说”和“境界说”四大人格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格心理学思想体系,包括人格的先天本性、后天迷失、修养途径和所能达到的境界等基本思想。

  • 标签: 坛经 人格心理学 自性 迷妄 顿悟 境界
  • 简介:本研究从消费者社会需求层面,探讨在中国新奢侈会给哪些人带来优越感,什么样的产品可以带来优越感,以及为何会带来优越感等问题。本研究使用一个混合设计的实验,结果发现:(1)相比较非社会排斥状态,社会排斥状态增加了消费者的身份消费需求。(2)在产品炫耀性大时,相比较传统大众产品和奢侈,社会排斥增加了消费者对新奢侈的购买意愿。而在产品炫耀性小时,社会排斥的影响不显著;(3)社会排斥、产品种类和产品炫耀性三者的交互作用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中介变量是消费者感知的产品身份价格比。结论表明,相比较传统大众产品和奢侈,炫耀性新奢侈以相对低的价格满足了社会排斥消费者的身份消费需求,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获得优越感的渠道。

  • 标签: 社会排斥 新奢侈品 廉价的优越感 感知的产品身份价格比 身份消费需求
  • 简介: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00多年来,心理学家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心理学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综观我们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虽然采用实验手段来研究儿童心理学问题的人在增多,但在整个研究中还不占主流,需要在这方面加强.一书的出版缩短了我国心理学与国外学术界之间的差距,作者从全新的视角,撰写了这部在中国儿童心理学方法论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

  • 标签: 儿童心理学 学术著作 实验室 立意 鲜明 心理学方法论
  • 简介:本文根据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在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哈特曼的自我适应性和皮亚杰平衡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山模型,并据此模型分析了个体生命周期中“自我与本我、超我”和“自我与环境”两组关系内,个体生命阶段与宗教之间呈现的关系。在儿童期,自我逐渐从本我中剥离,并强化了超我的形成。儿童的自我概念逐渐形成,儿童宗教意识的“泛灵论、目的论、拟人论”由强渐弱。青春期中,自我与环境的危机呈现,自我同一性成为最大需求。中年期,自我成熟并形成稳定的人格,对道德的渴望加剧。老年期内在心理系统的不平衡成为主要方面,老年人希望通过宗教实现自我超越。本文还对个体生命周期中人类宗教心理呈现的不同特征进行理论总结,期望对起步中的宗教心理学学科建设有所裨益。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个体宗教心理发展的山模型 生命周期 自我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