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5 个结果
  • 简介:在我国恶意磋商被定性为缔约上过失之行为,因缔约上过失而使他人受到损失,则理所当然的援引缔约过失责任提供救济,然而由于我国现行关于恶意磋商的立法抽象、实际指导意义不强,如何界定恶意磋商?恶意磋商有哪些表现形式?在司法实践中应如何认定和操作的?本文对恶意磋商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上问题而展开,通过梳理恶意磋商的常见类型、明确恶意磋商的认定标准,试图对恶意磋商制度进行修正和完善,进而能够更好的指导和规范司法实践。

  • 标签: 恶意磋商 缔约过失行为 信赖利益
  • 简介:在网站与电商平台上批量恶意注册账号,是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的预备行为,但因互联网时空的阻隔,难以认定意思联络,无法按照共同犯罪处理。批量恶意注册,妨害了网站和电商的业务,但我国刑法没有规定妨害业务罪。在信息时代,应当对破坏生产经营罪进行客观和扩张解释:破坏不等于毁坏,妨害也是一种破坏;生产经营不仅包括生产活动,还包括组织管理活动,生产经营可以包括业务。因此,破坏生产经营罪可以包容妨害业务罪,进而打击恶意注册行为

  • 标签: 破坏生产经营罪 恶意注册 妨害业务行为
  • 简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海事法院可否适用小额诉讼程序问题的批复》明确规定海事法院可以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简单的海事、海商案件。我国将小额诉讼归属于简易诉讼程序,实行一审终审原则,但是海事诉讼相较于一般民事诉讼而言具有其特殊性,本文试从海事诉讼适用小额诉讼的合理性与特殊性入手分析我国海事诉讼适用小额程序的现状以及完善措施。

  • 标签: 小额诉讼 海事诉讼的特殊性 一审终审
  • 简介:诉讼时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法律制度,时效是关乎当事人的权利行使和法院的诉讼程序是否可以展开的重要环节。而诉讼时效制度是我们研究诉讼程序重要的环节,其研究意义无论对于理论还是实务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诉讼时效制度展开讨论,其中尤其要结合我国司法制度我司法实践。

  • 标签: 诉讼时效 权利 请求权
  • 简介:"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提供便捷、自由的舆论空间平台的同时,也为不法之徒散布虚假信息提供了渠道。因网络独有的高隐匿性、快传播性、强扩散性,使得网络诽谤罪比传统诽谤罪的社会危害性更大。201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网络诽谤罪进行了规制。但在司法实践中,网络诽谤罪的认定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一方面,法官徘徊于罪与非罪的认定两难境地,造成法院判决的"冰火两重天",不利于名誉权的保护;另一方面,法官的客观化认定趋向,致使涉及公权的案件有扩大之嫌,不利于言论自由的发展。因此,在网络空间下,法官只有借鉴其它国家或地区的"真实恶意"原则,从偏重客观认定转向主观认定,并对涉及公权与私权的网络言论区分对待,通过重构网络诽谤罪司法认定的价值理念、认定方式及认定路径等方式,限制刑法的介入,给予网络言论自由更大的容忍度及保护度,从而平衡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保护。

  • 标签: 网络诽谤罪 真实恶意 刑法规制
  • 简介:民事诉讼的价值问题分析是研究民事诉讼法学理论最不能忽视的问题,在市场经济驱动下,各个研究主体对法的价值认识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不同见解。本文首先介绍了早期西方的几种关于民事诉讼程序价值的理论分类,其次介绍了我国现存的几种主要的理论学说,最后介绍了我国民事诉讼法几种价值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及如何对它们进行调和。

  • 标签: 程序 实体 价值 民事
  • 简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在刑事诉讼案件中对于犯罪嫌疑人的合法诉讼权利保护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但是目前的法律和执法条件对于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保障还有不足之处,对于犯罪嫌疑人的去哪里保证程度和保障范围上仍待完善。本文对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保障中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的建议。

  • 标签: 刑事诉讼 犯罪嫌疑人 诉讼权利 保障
  • 简介: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我国政府相关部门逐渐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实现了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虚假诉讼在民事网络审判中出现的次数日益增多,主要是在对视听技术利用的基础上,忽视了对案例本身的分析,极大程度上损害了实际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也严重影响了司法部门的权利和威严。为进一步明确民事远程审判中的虚假诉讼问题,本文在研究中首先对民事远程审判虚假诉讼的特征展开分析,同时研究民事远程审判中关于虚假诉讼的问题。

  • 标签: 民事远程审判 虚假诉讼 立法模式
  • 简介: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为公益诉讼的引入提供了法律依据,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民事公益诉讼主体资格认定的探讨。回溯公益诉讼的发展历程并考察其他国家的做法,本人认为公民起诉确有必要,并针对公益诉讼现状,提出了赋予公民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构想建议。

  • 标签: 公益诉讼 公民 原告资格
  • 简介: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第九十五条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点,建议对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方针、原则、各个诉讼环节的特别程序作出规定。设置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规定对于未成年人涉嫌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侵犯财产、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的刑罚,符合起诉条件,但有悔罪表现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刑事诉讼法 诉讼程序 设置 附条件不起诉 修改
  • 简介:新《刑事诉讼法》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设置专章规定“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明确了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方针和特有原则,完善了未成年人刑事诉讼中的特有权利,确立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的三种特殊制度,在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权益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具有深远的价值。与此同时,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诉讼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可以在合适的时候采取单独制定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法的立法模式,适度放宽附条件不起诉的可能刑罚条件,逐步用前科消灭制度取代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细化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未成年人 刑事诉讼制度 完善
  • 简介:民事诉讼法是我国的基本法律,作为民事诉讼处理的程序规范规则,民事诉讼法律修订草案在2011年公布,民事诉讼法律修改活动自此全面展开。民事诉讼法律修改前后,要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的作用,还要求对民事检察制度以及民事诉讼法律修改内容等作进一步的完善,提升民事检察工作潜力和活力,并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出民事诉讼法律监督和管理的作用。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从民事诉讼法律修正前后的法律监督问题以及制度改革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实证对比民事诉讼法律等一系列的监督制度运行状况,从案件受理以及法律监督效果等方面对相关问题进行细化分析。

  • 标签: 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监督 修正草案 主动性
  • 简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国的对外交往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在民商事领域中,多样化的民商事已经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关键表现。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民商事交往,由此引发的矛盾和纠纷也随之增加,出现了众多的估计民商事诉讼问题。在缺乏统一的争议解决机制的情况下,会导致当事人无法保证自己的利益。目前各国都在针对管辖权冲突导致的平行诉讼做出努力,我国目前也存在着立法的不足问题,因此本文主要是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民商事平行诉讼协调机制。

  • 标签: 国际民商事 平行诉讼 协调机制
  • 简介: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电子产品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之相伴的,在民事诉讼中,电子数据的运用越来越频繁,对其进行审查判断决定了民事案件事实能否还原,并影响到裁判的公正性。但目前我国民事诉讼相关立法中关于电子数据的规定仍然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实践中对于电子数据的审查判断做法并不统一,影响到司法的公信力与权威性。本文分析我国民事诉讼电子数据审查判断问题的立法现状与司法实践中的问题,梳理电子数据审查判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完善对策,以期抛砖引玉,为我国民事诉讼电子数据审查判断规范化提供建议与思路。

  • 标签: 民事诉讼 电子数据 审查判断
  • 简介:依法改判是二审法院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方式,目前这一制度主要存在超越上诉范围进行改判、出现'新证据'的认定以及对当事人诉权的尊重等重要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二审改判制度也需进一步完善。

  • 标签: 民事诉讼 二审 改判
  • 简介:通过分析中国的青少年团伙与青少年的违规行为之间的关系,论证了自陈法④(Self-ReportMethodology)在中国社会的可行性。当前,欧美已经形成了参加青少年团伙、暴力特质②(ViolenceSpecialization)和违规行为之间的关系理论,这些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是值得我们检验的课题。通过构建理论框架和运用多层次反应模型来分析参加青少年团伙和违规行为(特别是暴力特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过去一年中,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承认有过违规行为,11%的受访者自称参加了青少年团伙。青少年是否参加青少年团伙,直接影响到他们是否实施违规行为和是否具有暴力特质。基于多变量分析发现,自控力差、问题家庭、对父母和学校的依恋、家长监护和同伴的违规行为弱化了青少年团伙对青少年的违规和暴力行为的影响。但是,青少年团伙成员的违规行为和暴力特质的对数发生比(LogOdds)更高。

  • 标签: 违规行为 暴力特质 专业化 青少年团伙
  • 简介:民事诉讼法的两大基础价值分别为效率与正义。我国小额诉讼程序在在设计之初分别对两种价值做了一定考量,但仍存在当事人处分权受限、效率价值未真正落实等问题。

  • 标签: 小额诉讼 基础价值
  • 简介:随着2014年我国行政诉讼法的新修订,行政诉讼法总则部分第一条所体现的行政诉讼法的功能也有所改变。本文尝试通过对行政诉讼法修改前后的对比分析,以得出新行政诉讼法的功能的定位的结论。

  • 标签: 行政诉讼 本质功能 目的功能 定位
  • 简介: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依据,是诉讼的核心,诉讼活动的进行以证据的收集和运用为中心。刑事证据在刑事诉讼中一直都处于关键性地位,对于刑事案件的诉讼和审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决定了刑事案件的审判结果,因此,证据的合法性应该得到重视。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以此规范取证程序,保证证据的合法性,使案件得到公正地审判。要实现司法公正,首先就要做到程序公正,而合法取证规则的全面适用是实现程序公正的关键所在。

  • 标签: 刑事证据 非法证据排除 合法取证 司法公正
  • 简介:为了克服刑事诉讼中重新搜集证据的困难,实现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之间的有效衔接,提高诉讼效率,有效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新刑诉法增加了行政证据在刑事诉讼中运用的相关规定。《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二条第二款规定:'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搜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然而对本条文内容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以下进行具体分析。一、从立法目的理解'可以作为证据

  • 标签: 行政证据 证据诉讼中 诉讼中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