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德裔美国学者汉斯·摩根索(HansJ.Morgenthau,1904—1980)被誉为'国际政治学之父'。他在1948年出版的传世经典《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被誉为国际政治领域的奠基之作,也奠定了汉斯·摩根索在这一学科的历史地位。该书对维护世界和平的相关思考和建议,在当前看来依然很有启发意义。

  • 标签: 摩根索 国际政治 国家间政治 权力斗争 传世经典 现实主义理论
  • 简介:近年来,亚太区域一体化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在双边FTA不断增加的同时,多边和跨区域的"超级FTA"初现端倪并加速发展,TPP和RCEP就是其中的代表。在此背景下,中国也大大加快了FTA建设的步伐,FTA伙伴地缘范围日益拓展,FTA涉及的领域和议题不断扩大,FTA战略框架初步绘就,国内自贸区试点也为参与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谈判积累了经验。在此基础上,中国应着力提升FTA层级,实现FTA网络的查漏补缺和市场开放水平的高低兼容;着眼长远,使FTA建设与全球价值链和生产网络的拓展和深化相适应;未雨绸缪,提早研判TPP的潜在扩容,努力实现与之相向而行;夯实基础,着力强化与周边国家和南南伙伴间的FTA建设。

  • 标签: TPP RCEP FTA战略 周边外交
  • 简介:国际教育交流是一种思想交流和人员流动相结合的特殊的国际交往活动,具有知识性、思想性和政治性。二战后美国大力发展国际教育,开展频繁的国际教育交流活动。美国开展的国际教育交流活动不仅具有为外交目标和提升软实力服务的战略意图,而且为扩大美国的政治影响力、提升美国的软实力、改善美国对外关系和传播美国政治价值理念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 标签: 国际教育交流 政治效应 政治价值 交往活动 对外关系 国家安全教育
  • 简介:本文回顾了南亚与东南亚国家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上丝路")倡议的回应。首先分析了影响这些国家态度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利益、国内政治环境以及地区地缘政治考量。这两个地区的国家在决定如何回应"海上丝路"倡议时,都会综合性地考虑上述三个因素。这些国家对"海上丝路"计划的反应可分为三种类型:高度积极、积极而有所保留,以及态度中立或者说模棱两可。"海上丝路"倡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中国了解当地情况的水平,以及在行为上是否灵活变通。

  • 标签: 海上丝绸之路 南亚 东南亚 亚洲基础设施
  • 简介:基于现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缺陷,以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为契机,美El中围绕南海海洋争端,凸显出法律框架之外的大国政治博弈。美国采取军事威慑战略,日本实行国际干预战略,中国则兼顾国际法与国际合作,优先采取外交谈判战略。采取上述不同战略的根本实质在于,中美日三国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认知不同,根本原因在于亚太海洋秩序的改变,以及传统海权大国美日与正在发展的新兴海洋强国中国之间的海权博弈。

  • 标签: 菲律宾“南海仲裁案”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缺陷 政治博弈 中关日海权博弈
  • 简介: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走向经济欠发达、政治和社会动荡的国家和地区。尽管"一带一路"战略背后的大国博弈、小国平衡外交以及民主化转型等因素都使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商业环境日益复杂,但通过缅甸密松水电站项目和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的比较研究,不难发现,中资企业在东道国投资项目时的利益分配不均是企业承担政治风险的主要原因。相关企业应当落实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推行分散风险、利益均沾的投资模式,尽快建立自主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

  • 标签: “一带一路” 政治风险 缅甸 斯里兰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