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7 个结果
  • 简介:非法占有还是占用公物?赵炜案例简介:简某,某城区副区长,党员。1994年9月其单位新建宿舍楼统一由煤气公司(简某分管)安装煤气设备,每户需交4500元。简提出资金困难,暂时交不出。经公司领导研究并签批按“缓交”处理。被举报后,至1996年2月调查组...

  • 标签: 非法占有 公物 所有权 煤气公司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照价付款
  • 简介:97’刑法改变了用诈骗罪“包办”所有诈欺类行为的立法技术。将部分涉金融的诈骗犯罪单独设置一节。然而,同样是金融领域的诈骗犯罪,刑法却仅在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以及恶意透支中明确规定了“非法占有目的”。即使如此,“非法占有目的”该是所有金融诈骗罪共有的主观超过要素,其中,除了信用证诈骗罪中的“骗取信用证”是短缩的二行为犯。其他类型均是断绝的结果犯。对于主观的超过要素,单纯使用司法推定的方法过于单薄与粗糙,文章通过“三破除,一反思,一肯定”的方式,提出证明“非法占有目的”需要“综合治理”。

  • 标签: 非法占有 非法占用 主观超过要素 司法 推定
  • 简介:基于占有学说的不同选择,占有的民刑涵义有所不同。刑法上占有概念以萨维尼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占有心素是据为己有的意图。与民法上占有心素要求,即仅支配、控制意图相比,刑法之所以强调据为己有的意图,目的在于增加行为对占有法益的侵害以达到值得科处刑罚的程度。由此,在认定非法占有目的不同刑法学说中,排除权利者意思说无疑具有合理性。目前,司法推定作为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重要方法,在非法占有目的属于主观超过要素基础上,显现出一定的不合理性。强化被告人针对司法推定予以证伪是消解司法推定存疑的完善方法。

  • 标签: 占有 非法占有目的 主观超过要素 司法推定
  • 简介:作为主观违法要素和责任要素,对于诈骗类犯罪的非法占有目的认定,一直都是司法实践和学术理论研究中争议不断的问题。立足于日本大陆法系刑法学理论,对于财产犯罪中的盗窃罪、诈骗罪乃至抢劫罪所要求的非法占有目的必须兼具排除意思和利用意思,缺一不可。依据诈骗类犯罪的构造原理,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必须产生于处分人处分财物之前,而不能超越处分行为的基准点。

  • 标签: 非法占有目的 排除意思 利用意思 事实推定
  • 简介:非法占有目的是一种主观要素,是诉讼证明的对象。其证明方式主要有间接证据证明和刑事推定。无论何种证明方法,都应由控方承担证明责任。但间接证据证明应坚持"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刑事推定应坚持高度盖然性标准。非法占有目的是决定死刑裁量的关键性定罪事实之一,即使存在非法占有目的也不宜适用死刑,从限制和减少死刑的立场出发,一般最终不宜考虑死刑。

  • 标签: 非法占有目的 刑事诉讼证明 证明责任 证明标准 死刑裁量
  • 简介:挪用公款转化贪污罪与挪用公款罪从客观上很难区分。主观方面的非法占有目的是区分两罪的关键。对于转化型贪污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标准来说,理论上认为关键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归还意思,而实践中则主要以行为人的客观表现来具体认定。无论是理论上的主观标准还是实践中的客观标准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于转化型贪污罪中非法占有目的认定应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 标签: 转化型贪污罪 挪用公款罪 非法占有目的 认定标准
  • 简介: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对于案件的定性具有重大影响,理论界及实务界对此也有多种观点,莫衷一是。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只能产生于签订合同前(包括合同签订时),行为人签订合同前(包括合同签订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则应认定为合同诈骗罪;行为人签订合同后、财物交付前产生非法占有目的,应认定为诈骗罪;行为人签订合同及财物交付后产生非法占有目的,应认定为侵占罪。

  • 标签: 合同诈骗罪 非法占有目的 侵占罪 诈骗罪
  • 简介: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的最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有没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刑法上的占有与民法上的占有具有本质的区别。刑法上的占有不同于占用,与毁坏则有一定的交叉关系。认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应当坚持主客观相结合及综合评判的评价方法,并结合主体资格、履行能力、担保能力、履行情况、处置财物的方式、违约后的行为、高风险经营行为有无实际保障等具体评价标准,结合案情具体分析,不能仅仅凭借某一或某几种情形轻率地得出结论。

  • 标签: 合同诈骗 合同欺诈 非法占有
  • 简介:合同诈骗罪作为一种典型的目的犯罪,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作为主观构成要件要素的一种在司法实践中难以认定的原因,在于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理论内涵理解的多元化以及司法实践推定标准的欠缺.认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需要结合全案事实进行刑事推定,具有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所列举的五种客观情形,并不能直接认定行为人具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由“客观”向“主观”的危险跳跃不仅要符合一般的经验法则,还要结合具体案件的事实全面、综合地考量.

  • 标签: 合同诈骗罪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刑事推定
  • 简介:案情简介:刘某,某乡政府土地所所长,中共党员。1996年8月,一外籍民工李某想把全家户口由外省迁到刘某所在乡落户。李通过朋友找刘帮助办理。刘对李说,办户口的事我包了,我是土地所所长,各村建房用地都得经我审批,只要我提出落户问题,他们都能答应。又说,公安局、派出所都有我的熟人,办个户口没问题,不过现在办事得花钱,不花钱办不成事。李问需要多少钱,刘讲最少也得5000元,李当即将5000元人民币给刘。刘讲,你就等着好消息吧。此后,李多次催问户口办理情况,刘都以各种理由搪塞。1997年11月,李见办户口无望,要刘归还交其办事的5000元。刘只退还2200元,称其余2800元联系户口时花了。李看余款要不

  • 标签: 国家工作人员 非法占有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斡旋受贿 客观方面 村支书
  • 简介:在认定封缄物属性时,要结合外部特征、所指对象、作用效果三要素进行判断;封缄物占有理论共有受托者占有说、委托人占有说、区别说、修正区别说1、修正区别说2等5种学说,封缄物内容物由委托者在观念上占有应在刑法中予以评价,从而确认区别说的观点;从单位财物占有主体、职务便利等要素出发,单位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非法获取普通货物或侵吞封缄物整体的,应构成职务侵占罪,单位人员非法获取封缄物内容物的,应构成盗窃罪。

  • 标签: 封缄物占有 封缄物属性 观念占有 职务便利
  • 简介:占有是《物权法》所明确规定的制度,刑法中并没有规定占有,但是占有又是划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重要依据。目前对于刑法上占有问题的研究绝大数是将民法的占有与刑法的占有截然对立起来,认为两者有根本的不同,或者只沉浸在部门法领域中,孤立地考虑占有的问题。从维护法秩序统一性的角度出发,对比民法与刑法在占有的保护目的、构成要件以及对象上的异同,有利于消除立法和司法对于民法占有和刑法占有之间的误解。

  • 标签: 占有 占有意思 法秩序
  • 简介:无论对女人抑或对家庭,男人通常的态度是:家庭稳定重于个人情感,家庭利益大于个人委屈。而女人则不同,女人对婚姻不切实际的幻想使得女人总难免幻想多于行动,抱怨多于努力。

  • 标签: 丈夫 婚姻关系 夫妻关系 妻子 家庭生活 家庭利益
  • 简介:占有意识”对于认定权利人对遗忘物的占有关系、区分侵占遗忘物与盗窃罪有着重要意义。财物被遗落的空间不同,对于财物的权利人的“占有意识”之有无以及强弱程度的要求相异。本文引入了“第二重控制”理论,分别探讨了私人领域和封闭场所、有特定管理人的开放空间、存在监控设备的公共空间、无管理者的开放空间四种情况下“占有意识”对财物是否“脱离占有”之认定的差别作用。

  • 标签: 遗忘物 占有意识 脱离占有 第二重控制
  • 简介:对账户内存款的性质、所有权及其占有状态的解释,应立于缓和违法一元论立场之上,持民法取向模式的解释路径。对存款债权这一财产性利益的所有权进行实质性判断,认为存款现金提供者为其所有者;对其占有进行观念化判断,认为银行卡及密码的实际支配者为财产性利益的占有者。依此对账户名义人于卡密合一、卡密分离情境下的取款行为、挂失取款行为、错误汇款领受行为进行定性分析。

  • 标签: 缓和违法一元论 民法取向模式 存款债权
  • 简介:涉案财物处置作为司法财产权保障关键要点,面临“重人身轻财产”的理念定势和“对物之诉”的制度阙如等阻滞.对其诉讼化改造是实现程序正义、实体公正、裁判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以及优化司法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涉案财物处置可被分为嵌入式定性程序和确权裁判程序两个步骤.嵌入式定性程序解决涉案财物实体法性质认定问题并依附于定罪量刑裁判:确权裁判程序因特殊的审理内容和证明规则具有相对独立性,案外人参与的确权裁判呈现“正三棱锥形”特殊诉讼构造.

  • 标签: 财产权 涉案财物处置 诉讼构造 确权裁判
  • 简介:香港导演陈德森的《十月围城》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赢,但是陈德森却说,自己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成龙大哥当年对他毫不留情地否定。

  • 标签: 否定 他人 正视 于成龙 口碑
  • 简介:近年来,随着机动车数量的激增,盗窃汽车内财物案件逐渐成为一种频发高发的侵财性案件。盗窃汽车内财物案件的频发对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盗窃汽车内财物案件既具有普通侵财案件的共性,但作为一种新型的侵财性犯罪,又具有其独特性。公安机关要加强对涉车场所的管理,提高车主的防盗意识;充分利用视频侦查技术,加强对重点路段、时段的防控。

  • 标签: 盗窃汽车内财物案件 涉车场所
  • 简介:日前,一位学生家长来学校找我,闲聊中说到他的孩子没礼貌,不够尊重他人,喜欢叫别人外号,见到残疾人会围观,见到别人陷入困境会嘲笑等等。由此引发了我的感想。

  • 标签: 尊重他人 孩子 学会 教育 学生家长 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