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环境审判“一”模式的制度缘起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环境污染事故呈现出高发与频发态势,环境资源纠纷(以下简称“环境纠纷”)亦日渐增多,人们的生存与发展“被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状况威胁着”。作为环境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环境司法被人们寄予厚望,以司法手段保护环境、化解环境纠纷的呼声愈发高涨。

  • 标签: 环境司法 审判模式 环境污染事故 环境纠纷 生态环境状况 21世纪
  • 简介:我国的知识产权审判已经基本实现了"一"的审判模式。为了充分发挥海事审判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司法保障的功能,结合海事案件的特点,海事审判亦应探索建立"一"的审判模式。海事审判已经有了专门的、受理行政案件的海事法院,可以借鉴知识产权审判"一"的经验。论述了海事审判"一"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具体操作步骤。

  • 标签: 海事审判 民事、行政、刑事“三合一”审判模式 海事法院受案范围
  • 简介:<正>"造诉讼"是刑事公诉案件中控方、辩方和被害方的对抗。被害人若想成为诉讼一"造"(parte/party),前提是必须具有"当事人"或"准当事人"的法定地位,否则就"造"不起来。我国的立法体例世界罕见,学界褒多贬少,"继续扩大或落实被害人权益"已是通说,似乎无可置疑。"被害人广泛参诉"是《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下称《规约》)的核心创制之一(另一个就是预审机制),但是没有赋予被害人"当事人"地

  • 标签: 国际刑事法院 控方 刑事公诉案件 被害方 国际刑法 被害人权益
  • 简介:当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人工识别模式、电子识别模式以及人工+电子混合识别模式尽管都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既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更会导致程序之间的空转。通过亲自立案、亲自识别、亲自审理简易案件的一模式改革,法官既可以实现立案环节的调解和证据材料的当场补全,又可以同时实现案件的繁简识别,还同时实现了与当事人的面对面交流与阅卷,为案件后续的快速审理节省了大量宝贵时间,整体缩减了案件尤其是简易案件的审理期限,真正实现了简案快审,相应地也为繁案提供了精审的时间与空间。

  • 标签: 繁简分流 立识审 诉讼服务中心 专业审判庭
  • 简介:本文聚焦于重庆电视媒体的时政新闻报道,从具体业务切入,对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实证研究.首先从文化品位的角度,围绕片头、播音员、栏目设计、文字、声音和画面等具体业务,探讨了地方主流电视台的定位.其次针时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缺少同期声、缺乏真实性和现场感、违背电视新闻"声画合一"要求的积弊,提出了解决的措施.最后集中阐述了创造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精品的具体途径和办法.文章立足于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实例基础之上,对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业务工作的改进,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时政新闻 重庆电视媒体 新闻报道 新闻业务 新闻节目 同期声
  • 简介:检察教育培训是检察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检察人员成长进步的迫切需要。但实证研究显示,广东检察教育培训工作还存在培训时间偏少、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高、开展状况很不平衡、培训方式较为单一、考评考核制度不健全等诸多不足。因此,对检察教育培训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就应当建立规范的培训需求分析制度、灵活的学分制度、信息化的培训管理制度、多元化的培训教学模式和严格的考评考核制度。

  • 标签: 检察教育培训 实证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管理信息化 培训模式多元
  • 简介:通过对Q市检察院近十年民事抗诉数据的分析发现,民事抗诉存在较为普遍的问题,包括抗诉标准存在一定的任意性,抗诉事由以实体错误为主,民事抗诉制度的实践出现了目标置换和功能变异。这与民事再审程序立法目标多元与功能定位模糊有着内在关联性。民事抗诉应当回归再审程序的目标与功能定位,从严把握法定抗诉事由的法律解释;调整抗诉审查重点,紧扣程序规则识别抗诉理由;遵循民事诉讼规律,调整民行工作考核评价办法。

  • 标签: 民事抗诉 再审功能 再审程序 补救功能
  • 简介: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庭前会议制度以一套颇具特色的方式在运行。其运行效果与理论、制度预设有较大差距:效率提升具有不确定性;强化被告人权利保障的效果不明显;强化庭审对抗的作用有限;集中审理的目标得到了较好实现,但外溢效应不足。促生当前现状的首要原因是控辩审方对庭审效果的考量,其次,实体优先的潜在观念、审判业务优先地位突显不足、替代措施的便捷和高效也有重要影响。该制度的未来发展中,不宜以适用率作为评价制度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其变革进程主要取决于庭审实质化的推进程度,并受程序分流改革进度的影响。此外,应解决庭前会议的效力问题。

  • 标签: 庭前会议 庭前会议制度 预审
  • 简介:<正>近几年来,社区矫正研究成为刑事法学领域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以社区矫正为主题进行查询,从出现社区矫正相关研究的1999年,到2007年4月份,共有644篇文章,虽然其中不乏新闻短讯、随笔等一些非学术性的、或者与社区矫正相关性比较低的文章,但经过逐一筛选之后,仍然有350篇进入了笔者的观察视野。

  • 标签: 监狱学 刑事法学 法制现代化 刑法学理论 现代性问题 刑罚观
  • 简介:在行政处罚案例的审判实践中,已经形成“援宪说理”的四种具体方式:公民附带违宪、政府附带违宪、基本权利限制以及单纯宪认定。尽管此种援引宪法活动与规范主义的法律方法、宪法理论存在诸多扞格之处,但亦十分生动地展示了一幅行政处罚规范宪性解释的“中国式图景”。在规范层面,行政处罚规范的宪性解释应遵循一套符合既有法学方法论并逻辑严谨的方法,特别是在选择正当的宪法规范面临原则(价值)冲突时,应经由个案中之法益衡量加以解决;至于运用界限,解释者应对行政处罚规范的文义限度有充分自觉,其运用亦不得与行政处罚法定原则相抵牾。

  • 标签: 行政处罚 援宪说理 合宪性解释 案例分析
  • 简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近年来颇具争议的一项司法改革创举,该制度已纳入《刑事诉讼法》修改的范畴。在基层检察实践的基础上,对试行附条件不起诉案件的情况、效果、问题进行总结和剖析,提出完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立法建议。

  • 标签: 附条件不起诉 少年犯罪 实证研究
  • 简介:刑事诉讼中的申诉制度和审判监督程序可概括为“申诉再审制度”。通过梳理和分析近年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20个错案的判决、申诉、再审等情况,发现错案申诉难和再审改判难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包括:申诉案件复查的职责分工不够明确;错案申诉复查阶段的律师参与不足;自我纠错的申诉再审制度存在缺陷;认定错判的证明标准不够明确。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建立相对中立的刑事申诉复查机构,改良再审刑事案件合议庭的组成模式,明确刑事申诉案件再审的证明标准。

  • 标签: 刑事错案 申诉 再审 实证研究
  • 简介:通过收集人大质询司法机关的案例,可以发现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全国90%以上的人大没有通过行使质询权监督司法机关,人大在通过质询监督司法机关,防止司法腐败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人大以个案实体是否公正作为主要的质询事由,未能适当地尊重司法机关的相对独立性。人大质询司法机关出现了人大监督不足与司法独立丧失的双重弊端。人大质询司法机关制度应当予以完善,既要提高人大质询司法机关的行使频率,又要在质询中体现人大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平衡。而最为关键的在于,应当禁止人大对司法机关办理的个案进行质询,此属于司法独立的核心领域,人大应当主要以"司法行为不当"而不是以"司法案件实体不公"作为质询的事由。同时,在质询的过程中,避免使用不恰当的语言,弱化质询的批评、纠错功能,弱化质询的强制力度,以保障司法的相对独立性。

  • 标签: 人大监督 质询 司法独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简介:<正>一、问题的提出所谓刑事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方法,通过考察刑事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刑事政策的效率、效能、效益以及价值等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刑事政策的效果。在刑事政策评估过程中,政策评估主体构成因素的差异,会对政策评估及其结论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采取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完善政策评估主体,对于政策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来说至关重要。刑事政策评估主体是对政策进行评价分析的实施者,它可以是刑事政策制定者、执行者或政策第方。据此,可以将刑事政策评估分为自评估和参与式评估两类。自评估是指评估者本身就是刑事政策的制定或执行者,参与式评估则是指由刑事政策的制定或执行者以外的第

  • 标签: 刑事政策 政策评估 公众参与 相济 从宽处理 故意杀人
  • 简介:刑事抗诉未改判案件的成因集中表现为检、法关于证据采信、事实认定、案件定性和法律适用等方面的分歧。这些分歧的形成既有法律制度和司法体制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审判权运行偏差和检察机关抗诉权亟需规范等主观原因。为提高抗诉案件质量、维护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公信力,必须更新抗诉案件质量评价标准,加强对案件证据体系的审查、说理和论证,不断拓宽抗诉案件范围,健全抗诉工作内外监督机制。

  • 标签: 刑事抗诉 改判 认识分歧 案件质量
  • 简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2012年《刑事诉讼法》新增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专章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对于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使其重新回归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附条件不起诉在司法实践中适用情况并不理想,其法律规定、适用标准、实施程序、保障体系等方面存在诸多障碍。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通过对125名涉罪未成年人案件进行实证研究,探究附条件不起诉适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当贯彻少年司法基本理念、完善附条件不起诉适用范围和实施规范、建立健全配套体系、优化检察官日常办案方式方法等应对建议。

  • 标签: 附条件不起诉 未成年人 观护 听证 监督考察
  • 简介:人类的制度历史表明,纠纷的解决、权利的救济和法律的发展都离不开民意基础,民意一直借助于程序理性和沟通理性影响着司法过程和司法结果。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网络成为一种新型的收集民情、反映民意的重要机制,并对我国司法工作和法治进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法院和检察院的实践调研,从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角度出发,了解网络民意的现状以及对他们工作带来的重要影响。网络民意是社会认同司法的体现,是司法公信力的表征。尊重和吸纳民意是司法为民、司法民主和司法社会化的内在要求,网络民意与和谐司法具有应然的逻辑关系,并通过与司法的一致性、差异性及社会评价施加对司法过程和司法结果的影响。但网络民意也具有非理性、盲目性等特点,在实践中有时甚至表现出暴力性倾向,对司法权威的确立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必须对网络舆论和网络民意的司法影响设置合理的界限,加快网络法制建设,依法引导、规范、汇集网络民意,构建自治与自律有机结合的网络民意表达机制,通过完善网络民意的辨识、倾听、引导机制和措施,不断健全和完善网络民意的回应与沟通机制,进一步推动我国司法民主化的进程。

  • 标签: 网络民意 司法 应对
  • 简介:地方立法监督是完善地方立法制度,维护和实现地方立法所要实现的民主、科学、法治等多重价值目标的重要制度设置;其中又以立法监督体制设置和程序设计为关键。我国现有法律法规所确立的地方立法监督制度在体制和程序上都存在着较多的漏洞和不合理因素,妨碍了这一制度应有效能的发挥,因而有必要在宪政体制范围内,从整合地方立法监督体系、明晰监督主体权限、提高监督程序的规范化、可操作性和民主参与等方面,对相关制度予以改革和完善。

  • 标签: 立法监督 地方立法 立法监督体制和程序
  • 简介:在现代法律理论中,规范性既意味着法律对行为的影响,也用以表达有别于事实的另一世界。有关法律规范性的争议可分解为个相互关联的理论难题:制裁与义务是否具有同样的规范作用?是否只有一般性的法律规则才具有规范性?哲学实证主义与法律实证主义对规范性的理解是否相同?通过思考这些难题可以得出结论:规范问题不同于价值问题,法律实证主义能够在探讨规范问题时坚持价值无涉的立场;法律的规范性不能化约为唯一一种规范作用,对此有必要进行更加精致的研究

  • 标签: 制裁 义务 规范 规则 法律实证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