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12年10月18-21日,中国刑事诉讼学研究会年会在杭州召开,来自司法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着"刑事诉讼律实施"的中心议题,就"新《刑事诉讼》与《宪法》"、"新《刑事诉讼》的实施与司法解释"、"新《刑事诉讼》重点修改部分的理解和适用"等具体议题展开了富有成效的研讨。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法学研究 学术综述 年会 中国 聚焦
  • 简介:从“敌人刑法”学说论证剥夺重罪嫌疑人诉讼权利不具有正当性,因为相当多重罪嫌疑人并非“敌人”。我国新“刑事诉讼”迎合了两极化的刑事政策,对涉嫌重罪的刑事被告人剥夺、限制其诉讼权利,“敌人刑法”的思潮已经影响到我国现实中的《刑事诉讼》修。对重罪刑事被告人程序权利的剥夺或限制虽然符合侦查机关的短期利益,不过却可能与宪法相冲突,对于刑事程序的人权保障功能也可能造成冲击。保障重罪刑事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是我国刑事诉讼改革的纵深问题之一,通过构建“修复性司法”、“赋予救济权利”,通过各项措施提升侦查效能,方能有效地平衡犯罪控制与人权保护的关系。

  • 标签: “敌人刑法” 新《刑事诉讼法》 合宪性 人权保障
  • 简介:2011年10月28日至30日,由中国刑事诉讼学研究会和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刑事诉讼学研究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本届年会期间,还举行了法学社团登记管理改革后的中国刑事诉讼学研究会第一届会员大会第一次会议,并选举产生中国刑事诉讼学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法学研究 年会综述 中国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修改
  • 简介: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的发展,现行刑事诉讼又出现了一些亟待修改的问题。在刑事诉讼再修改的过程中要坚持理性的要求,具体而言包括:以斗争哲学为指导转向以和谐哲学为指导;国家本位转向国家、社会与个人本住并重;一元化价值观转向多元化价值观;权力治人转向权利保障;有罪推定转向无罪推定;口供本位转向物证本位;客观真实转向法律真实;重实体轻程序转向两者并重最终转向程序本位;高压从重转向宽严相济;国内优位转向国际优位。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再修改 和谐 权利 程序
  • 简介:比例原则在德国由行政法扩展至刑事诉讼,符合公法领域的"家族相似性"特点以及刑事诉讼规律。在将比例原则引入刑事诉讼领域时,应当着眼于揭示其对于刑事起诉程序和刑事审判程序的规范作用,以凸显其基本原则的功能;同时,在对于法律实施行为的约束功能之外,更要挖掘比例原则在制定刑事诉讼程序方面的构造功能。2012年《刑事诉讼》的比例性特色有所增强,但由于比例原则未能提升为一项明确的立法原则,因此,在相关制度与程序的比例性设置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 标签: 比例原则 刑事诉讼 基本原则 比例构造
  • 简介:<正>一门学科体系的建立是否科学和完备,是这门学科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刑事诉讼学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在其体系上并无新的突破。因此,如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事诉讼学体系,已成为法学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此略抒管见,以求商讨。

  • 标签: 刑事诉讼法学 社会主义刑事诉讼 中国特色 法学体系 刑事诉讼法律 法学界
  • 简介:无罪推定原则是我国刑事诉讼所确立的一条重要原则,在司法实践中有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如何贯彻和运用好这一原则成为司法实践者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无罪推定原则的内涵及对立法、司法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证,以便更有利这一重要原则的贯彻执行.

  • 标签: 刑事诉讼 无罪推定
  • 简介:刑事诉讼修正案》就鉴定意见作为证据的名称、省政府指定医院、鉴定人出庭的法律后果、鉴定人人身保障以及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协助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就鉴定意见提出意见等方面作出了修改,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同时,由于修改的内容在前瞻性上不明显,有些重要的问题,如鉴定启动权、强制鉴定等没有涉及,仍需要司法鉴定制度改革予以进一步完善与弥补。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鉴定修改 评价
  • 简介:1997年刑事诉讼在司法适用中之所以问题重重,与其立法技术的欠缺有着重要关系。刑事诉讼在立法体系上,应采取法律-释义一体;在立法模式上,应摒弃传统的微言大义,尽可能详尽必备;在立法语言表述上。不但要从正常理解法律的人的角度思考应该如何表述某一法条,更应该从剐有用心的人在法条规定的基础上可能作出怎样的法律解释角度,思考怎样从语言技术上避免法律被“合理滥用”。

  • 标签: 立法体系 立法模式 语言技术
  • 简介:2012年,我国对刑事诉讼简易程序进行了最新的修改,完善了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优化审判方式及明确了检察院应派员出庭,还明确强化对于被告人的尊重和保护。新规定更合理地配置司法资源、更适当地对诉讼程序进行繁简分流,在保证司法公正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诉讼效率,成为我国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刑事简易程序的重要内容。

  • 标签: 简易程序 立法沿革 诉讼效率
  • 简介:新修订的刑事诉讼已在2013年1月1日生效实施,这次修订对我国现行刑事诉讼律制度作了重要补充和完善,在证据制度、辩护制度、强制措施、侦查措施、审判程序等方面都有补充完善,切实做到了侦查监督部门在打击犯罪的同时也保障了人权。

  • 标签: 侦查监督 刑事诉讼法 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 人权
  • 简介:我国《刑事诉讼》第50条严禁司法人员的欺骗性取证行为,但是有些学者会在研究欺骗性取证的合法性评价的问题时,对该规定予以否定或者架空。将《刑事诉讼》第50条解释为刚性的法律规则,是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刑事诉讼》第50条应被解释成对欺骗性取证予以概括禁止的法律原则,这样可以彰显国家的价值选择、更好地尊重司法经验,也有助于体现刑事诉讼作为控权的特性。对《刑事诉讼》第50条作这种解释,可以为《刑事诉讼》第151条、第54条的合理解释奠定基础。

  • 标签: 欺骗性取证 刑事诉讼法 合法性评价 法律原则
  • 简介:"可以"一词,是我国刑事诉讼典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虚词之一。如此高的使用频率和比例,使得对刑事诉讼文本中"可以"一词的解释问题,成为刑事诉讼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可以"一词在刑事诉讼中出现的词频来看,刑事诉讼中的"可以"一词,除了少数场合表示功能或用途以及允许、许可之意外,大多数情况下均表示授权,即,一方面,授予国家专门机关以公权力,另一方面,授予诉讼参与人相应的诉讼权利。这一用词特点与刑事诉讼的目的和性质是相符的。但是,"可以"一词的过度使用,可能遮蔽了"权利"的本质,影响到诉讼参与人对权利的正当行使;"可以"一词的表意模糊性,可能混淆权利的不同类型,进而影响到诉讼参与人对权利的正确行使;"可以"一词表意授予公权力时,容易混淆职权与职责,可能导致公权力滥用裁量权。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可以 权利 权力
  • 简介:从广义上来说,台湾的刑事诉讼是由刑事诉讼典和《少年事件处理法》、《军事审判》、《羁押》、《提审》、《赦免》、《引渡》、《监狱行刑法》、《更生保护法》、《冤狱赔偿》等关系法规组成的。加上台湾司法院、行政院、法务部等有关部门颁布的一些解释性条例和规定,其内容丰富、体系庞大,涵盖了刑事诉讼活动的方方面面。与之相比较,大陆的刑事诉讼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体系上,都较为简单。它由刑事诉讼典、《逮捕拘留条例》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逮捕拘留条例 少年事件处理法 冤狱赔偿法 刑事诉讼活动 监狱行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