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新《刑事诉讼法》对监视居住措施作了重要的修改,对这一措施的适用条件执行作出了具体的规范,增强了监视居住措施的可操作性。监视居住措施的存与废曾有过不小的争论,《刑事诉讼法》修改保留监视居住措施,其合理性何在?监视居住措施适用中有可能发生哪些侵犯公民人权的风险?如何保证监视居住措施适用的合法性、公正性与有效性?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一探讨。

  • 标签: 监视居住 《刑事诉讼法》 可操作性 公民人权 合理性 合法性
  • 简介:新《刑事诉讼法》第72至76条对监视居住这一刑事强制措施进行了系统的修改完善,其中第72条第一款规定了可以指定居所执行的两种情形。笔者在探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在适用过程中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相应对策。

  • 标签: 指定居所 监视居住 适用
  • 简介:<正>在适用强制措施过程中,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严格贯彻比例原则,尽量适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较为轻缓的强制措施。但是,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不但适用率低,而且还存在被滥用的情况,并没有切实发挥其替代羁押、保证诉讼

  • 标签: 取保候审 监视居住 侦查阶段 强制措施 刑事诉讼法 羁押期限
  • 简介:近年来,检察机关在查处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案件时,越来越多地采用监视居住强制措施。实践中,正确适时地采用这一措施,能有效地防止被监视对象串供、毁证、销赃、自杀逃跑,保证检察机关对贪污贿赂等犯罪案件的侦查顺利开展。但在具体适用中,各地做法不一,具体表现为:1.在适用监视居住措施的时机时间上大都选择在立案之初案件突破之初,但在具体实施中又有所不同。有的采取适用监视居住与立案同步进行,即一经立案,便对被告人(或嫌

  • 标签: 监视居住 检察机关 强制措施 刑事诉讼法 侦查措施 办案机关
  • 简介:2013年1月1日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对监视居住这一刑事强制措施进行了系统的修改完善,首次提出并建立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其中第73条第1款规定了可以指定居所执行的两种情形。但该制度在具体适用对象、适用机制、适用条件等方面尚存在一定的瑕疵。鉴于此,关于指定监视居住的具体措施配套规定应进一步完善。

  • 标签: 指定居所 监视居住 法律属性
  • 简介: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措施在查办职务犯罪等刑事案件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保障功能:一是替代羁押功能;二是加强办案保密功能;三是推动办案功能。该措施具有以下法律特征:法定性;强制性;临时性或者变动性。应当着重从以下方面完善该措施使用机制:确立使用原则;坚持适用标准;规范指定的居所;控制使用的时限;加强协作配合及看管。规范使用该措施须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进一步强化初查环节措施;二是突出抓住看管的关键环节;三是严格依法履行告知义务。

  • 标签: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 特征 功能 机制完善 注意问题
  • 简介:2012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实施后,检察机关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案件激增。然而,其在实践中异化成比看守所羁押更强的强制措施,并成为贿赂窝案的重要侦查手段,完全未能实现其替代逮捕的预设功能。其内在成因在于法定适用条件的模糊性、重大贿赂案件律师会见的法定限制以及对办案安全的忧虑等。改革的进路应当明确犯罪嫌疑人在指定监视居住住所内的行动自由,以区别于羁押措施,更不能将其改造成羁押措施。同时,应当合理发挥监视居住对于侦查的保障功能,并防治指定监视居住期间的非法讯问。

  • 标签: 指定居所 监视居住 讯问 羁押 侦查
  • 简介:修订后刑事诉讼法对监视居住制度进行了大幅度修改,对其适用条件、执行方式执行场所等方面进行了细化,增强了监视居住措施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具有明显的进步性。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存在着缺陷不足,应通过法律解释明确相关概念的内涵外延,适当扩大监视居住的执行主体,加强执法监督,完善权利救济机制,完善对第三人的保护、强化执行保障。

  • 标签: 监视居住 非羁押性强制措施 逮捕的替代性措施
  • 简介: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对于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可以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这一刑事强制措施的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化解贿赂犯罪查证难、定罪难的窘境。如何对特别重大贿赂犯罪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体现司法人文关怀,保障侦查顺利进行.

  • 标签: 贿赂犯罪 监视居住 定居 《刑事诉讼法》 刑事强制措施 人文关怀
  • 简介: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新增设的强制措施,比普通监视居住对人身自由的限制更为严厉,因此立法对实施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条件更为严格,司法实务中对居所的确定采用就近原则,要求符合人道标准,并建立相关制度进行检察监督。

  • 标签: 指定居所 监视居住 检察监督
  • 简介: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为职务犯罪侦查部门侦查案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刑事强制方式,对突破案件起着重要的作用。实践中,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在适用条件、适用情形以及法律规制上都存在争议,因此,有必要对其法律性质、适用情况进行探讨,更进一步明确适用的范围标准,以达到控制犯罪保障人权之间的平衡。

  • 标签: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 法律规制 必要性与合理性
  • 简介:人民检察院为了保证侦查、起诉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对犯罪嫌疑人采取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责令犯罪嫌疑人不得离开指定区域,并对其活动进行监视。请问,人民检察院采取监视居住强制措施的具体条件是什么?

  • 标签: 监视居住 检察机关 人民检察院 犯罪嫌疑人 强制措施 起诉工作
  • 简介: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细化的重要内容。作为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补充,这项制度充分体现了尊重保障人权的法治精神。但是,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与漏洞,诸如适用条件、适用对象、执行主体均不明确等。因此,有必要对这种强制措施的适用条件、适用对象、执行主体、执行场所等加以明确,以此破解现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的运行困境。

  • 标签: 指定居所 监视居住 适用条件 执行监督
  • 简介:2013年4月.被告人胡某某在替被害人马某某缴纳税款过程中.以伪造的完税凭证冒充真实的完税凭证.骗取被害人马某某现金6600元。2013年12月.公安机关以被告人胡某某涉嫌诈骗罪立案侦查.并决定对被告人胡某某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指定居所为其家中(固定住所)。2014年2月.公安机关将该案移送审查起诉后.检察机关以被告人胡某某涉嫌诈骗罪向法院提起公诉。

  • 标签: 监视居住 裁定书 判决书 完税凭证 公安机关 被告人
  • 简介:国际法缺失对国际海运危险物在海运阶段的有效管制,危险物越界转移对有关沿海国的海域环境构成严重的潜在损害威胁。由于欠缺早期实时的情报资料,各国的海洋环境损害应急程序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低效性。基于现有的环境海事法制以及最佳可用技术实践,探讨在港口国监督体系内针对这类危险物及其载运船舶,建立起包括"事先知情—实时报告连续跟踪—应急预警"在内的联合海上监视机制。

  • 标签: 国际海运危险物 联合海上监视机制 港口国监督体系
  • 简介:新《刑事诉讼法》的立法初衷将监视居住从非羁押性强制措施转变为减少羁押的替代性措施,但具体的条文设计却使监视居住制度产生了内部的分裂:在嫌疑人、被告人自己住所执行的监视居住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非羁押性的强制措施,但指定居所的监视居住却演变为一种准羁押性的强制措施。我们应立足司法实践,以程序正义与人权保障的价值博弈为切入点,以构建刑事强制措施体系的层次性、完整性为视角,提出通过加强检察机关的监督使该项制度更加完善与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 标签: 监视居住 指定居所 权力制衡 检察监督
  • 简介:指定监视居住是一种以强制措施满足侦查需要的特殊制度,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其发展经验对于公安机关指定监视居住的完善,对于监察留置程序的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全国1694份判决书的研究表明,职务犯罪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数量呈“山峰”形状,在2014年下半年达到顶峰之后迅速减少,办案级别主要为基层检察院,省际区域性差别较大,适用指定监视居住的案件主要为行贿受贿案件,适用理由主要为本地无固定住所以及办案需要,有五成多的嫌疑人被指定监视居住15天内,指定监视居住平均长达23.63天.其存在的问题是,指定监视居住未发挥替代逮捕的功能,一些案件指定监视居住时间过长,且存在非法指定监视居住、非法讯问的问题.可见,最高人民检察院控制指定监视居住适用案件范围的意图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需要确立针对贿赂犯罪的特殊程序,对于满足办案需要的人身自由限制手段应当严格规范其时间限度、讯问程序.

  • 标签: 指定监视居住 逮捕 判决书 贿赂犯罪
  • 简介:犯罪测量是犯罪学的重要基础性学科。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中国的犯罪测量有关情况进行了解比较,对四国犯罪测量机制的优点不足进行价值评估,对改进完善我国犯罪测量机制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犯罪测量 现状 评估 对策
  • 简介:犯罪测量是犯罪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性学科。本文从检察机关的视角出发.对犯罪测量的概念、理论意义以及检察机关开展和加强犯罪测量的特殊意义进行分析阐述。

  • 标签: 检察视角 犯罪测量 司法保障
  • 简介:2002年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第11届学术研讨会,在罪犯个性心理测量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中的一部分是继续使用传统经典的心理量表(主要是16PFSCL90)进行的研究.更多的成果是使用(试用版)进行的研究.

  • 标签: 中国 罪犯个性心理 心理咨询 《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