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人民权是卢梭最伟大的政治理论贡献,集中阐述该原则的著作是《社会契约》。本文尝试把人民权作为一个政治的道德原则来理解,解读其观念结构,文本范围基本局限于《社会契约》的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前半部分。

  • 标签: 《社会契约论》 人民主权 观念结构 卢梭 重读 理论贡献
  • 简介:近世以来,民主观念在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被引进,其后,各路精英们对民主观念的不同理解左右了中国政治的走向。围绕“民主”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可梳理出从“民主”到“人民民主”的嬗变过程,及不同民主观念对中国政治的影响,以期对当下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 标签: 民主 人民民主 嬗变
  • 简介:本文论述了基督教的上帝主权观念是如何演化为人民权观念的,而后者是近代宪法中最根本的原则。上帝主权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早期基督教的圣奥古斯丁,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在宗教改革中有力地阐述了这个观念,使之成为基督新教救恩学说最有力的武器。清教徒把上帝主权观念带到北美开始新的社会实践。清教徒的虔诚和北美的社会实验为北美人接受人民权的观念准备了条件。理论上的人民权观念最早由欧洲思想家如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等人提出,但北美人在上帝主权观念的基础上封之加以吸收。美国独立战争使北美的思想家如潘恩、杰斐逊和麦迪逊等人有机会把人民权观念神圣化,使之成为美国宪法的基石。

  • 标签: 上帝主权 人民主权 美国宪法
  • 简介:民主的机制不仅在不同的文化传统背景下有不同的理解,在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认识。当民主还只是作为一种理想去追求的时候,民主就只能停留在认识的水平上。只有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民主问题才会被作为重要的政治纲领提出。作为政治现实的民主是通过程序的制定和遵守来体现的,但程序的制定和遵守不是民主本身所能解决的问题。民主程序并不是指以民主为特征的程序,程序本身就体现民主。程序保障民主精神得以贯彻,民主使程序的作用在现代政治中得以凸显。

  • 标签: 民主政体 程序公正 民主精神
  • 简介:宪法解释主体理论存有两种,即民主理论与自由宪政理论。本文对宪法的立法解释之是非与宪法的司法解释之是非作了分析说明,认为司法者而非立法者能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宪法。重点对我国宪法解释的制度设计与理论之争及模式选择与建构进行了研究,认为在世界各国通行的三种模式中,立法解释模式与普通法院解释模式实际上被排除在了选择之外,惟一可行的模式就是欧洲模式:建立专门的宪法解释的法院或机构。

  • 标签: 宪法解释 立法解释 司法者 普通法院 三种模式 宪政理论
  • 简介:在残酷的革命斗争年代,出于取得合法性的政治紧迫性,大众化司法成为人民政权展示其民主实践成就的重要政治象征。然而,司法的大众化实践却存在与生俱来的政治技术难题:如果允许缺乏政治觉悟的普罗大众完全自主地广泛参与司法决策,则有可能导致“法意”被“民意”所裹挟,这并不利于人民政权“改造社会”之目标达成。尽管“马锡五审判方式”成功塑造出一种“法意”兼顾“民意”的实践典范,但这种政治化典范所能起到的道德示范效应与实践应用价值是有限的。对于那种有可能影响政治宣传效果的“非典型性”实践,必须以相对于公众而言“不可视”的方式掩藏起来。在唯有“讲政治”的“典范”才具有“可视性”的二元体制中,“个体”的主体性价值与意义难以得到自我呈现,这反而在事实上压制了司法的民主决策潜力。

  • 标签: 司法民主 马锡五审判方式 群众路线 二元体制 政治典范
  • 简介:民主的肯认及对多数民主的警惕已然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政治共识。一定程度上说,孙斯坦的审议民主是对这种共识所做的进一步的探寻与尝试。孙斯坦主张对民主应进行宪法解释,他的有关审议民主的宪法构造以及宪法实践的观点,对于改进我国现有的民主制度以及完善我国宪法的民主设计颇有启示意义。

  • 标签: 审议民主 宪法诠释 宪法构造 宪法实践
  • 简介:民主是文明社会的基本价值,是近代政治文明的伟大成果,是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共识的政治哲学,“民主已成为整个世界头等重要的政治目标。”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民主而前赴后继,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民主制度仍然还很不完善。

  • 标签: 民主理论 回答 辩护 近代以来 文明社会 政治文明
  • 简介:作为与独资、公司并存的一种古老的经营形式,合伙并没有因其存在的时间久远和法人的出现而被削弱,相反,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多种经济形式的涌现,获得了今非昔比的发展。当今的合伙,不单纯是个人合伙,法人与法人之间的合伙(合伙型联营).法人与个人之间的合伙也随处可见,而对合伙关系的日渐复杂及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现有的民事主体理论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目前,无论在实践方面,还是在理论研究中,合伙作为独立主体的要求日益迫切。事实证明,合伙主体地位的确立势在必行。一民事主体确立的标准1.人格的概念法律人格是在法律上指作为一个法律上的人的法律资格,即维持和行使法律权利,服从法讲义务和责任的能力

  • 标签: 法律人格 权利能力 民事主体 民事责任 民事权利主体 合伙组织
  • 简介:国家享有以及行使国家所有权,均表现其作为公权栽体的性质而非作为私权载体(法人)的性质。不论是农村“集体”还是城镇“集体”,在物权法上都没有其主体地位。法人应为其财产的所有权主体,非法人团体不具有独立财产,不得享有财产所有权和他物权。物权法上的物权主体应为自然人与法人,国家作为具有公权性质的国家所有权的主体,在物权法上具有不同于自然人与法人的特殊主体地位,而集体与非法人组织,均非物权主体

  • 标签: 物权 主体 所有权
  • 简介:<正>刑事诉讼主体,在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学教材中论及的不多。但这是一个不容回避并应当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从理论上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深入,有助于在实践中明确公、检、法、司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各自的权力、职责及相互关系,明确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地位及各自的权利、义务,从而对于完善我国诉讼机制,建立合理的诉讼结构,更好地完成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任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就此提出一些看法,就教于同仁。

  • 标签: 刑事诉讼主体 被告人 国家司法机关 辩护人 附带民事诉讼 当事人
  • 简介:新时期人民民主专政问题之思考路隶林,王兰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与实践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排除“左”或右的干扰,使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和实践得到进一步完善和...

  • 标签: 人民民主 新时期 专政职能 专政机关 违法犯罪 综合治理
  • 简介:本文在对已有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权主体和客体的界定标准,并根据界定标准将环境权的主体界定为社会,将环境权的客体界定为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环境品质。

  • 标签: 环境权 主体 客体
  • 简介:<正>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馀姚人。他是我国近代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者,被誉为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之一。一、黄宗羲民主主义启蒙思想的社会渊源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社会变革的时代。他的民主主义思想不是偶然产生的,其有着深刻的阶级根源和历史背景,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物。黄宗羲出生在浙东馀姚黄竹浦的一个中等地主官僚家庭里,其父黄尊素在封建官僚群中是比较开明进步的,又是东林党中的铮铮人物。1626年,黄尊素因弹劾魏忠贤,被阉党害死在诏狱。1629年,黄宗羲为了报仇雪恨,携带一把利锥和一篇呼冤的文稿上北京去诉讼。他到北京的时候,崇祯即位,已把阉党打倒,奸臣魏忠贤自缢。黄宗羲向崇祯皇帝控告了魏忠贤手下的六个爪牙,这六犯受到了应得的惩罚。一个十九岁的青年,只身入京,为国除奸,替父报仇,表现出了大无畏的反抗精神,为当时人们所赞许。

  • 标签: 民主主义思想 黄宗羲 启蒙思想 市民阶层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资本主义萌芽
  • 简介:发展党内民主是执政党完成肩负历史使命的迫切需要,其关键是加强制度建设,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 标签: 邓小平 党内民主 制度建设
  • 简介:<正>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影响最深的是,普遍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而承包责任制又越来越成为主要的形式。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的优越性和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我国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

  • 标签: 民事主体地位 农户家庭经营 权利能力 承包使用权 社会主义商品 承包责任制
  • 简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这一特点也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产生过程之中。目前,对每一个代表在代表原选区或原选举单位的同时是否又代表全体人民的问题,宪法学界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的多层次性决定...

  • 标签: 人大代表 利益主体多元化 利益集团 利益群体 整体利益 人民代表
  • 简介:医疗事故罪是修订刑法新增的一条业务过失犯罪。由于医疗事故罪的犯罪主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对其犯罪主体的认识比较模糊,而且意见分歧较大。鉴于此,本文依据有关的刑法理论和医疗方面的行政法规,从犯罪主体的类型、特征和要件三个方面,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医疗事故罪的犯罪主体

  • 标签: 医疗事故 犯罪主体 构成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