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07年《物权法》并未规定居住,致使实践中出现的案件只能以债权来处理。然而,居住债权化的处理结果并不能为居住人提供充分的保障,也未能忠实地执行所有权人的意志,有违私法自治理念。居住之物权法定化,不仅能使其获得对世效力,也体现了民法的人文精神,因而不论从民法理论还是从实践需要来看,居住回归传统人役无疑都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 标签: 居住权 私法自治 对世性 人文精神
  • 简介:我国宪法中规定的退休,属社会的范畴。退休与物质帮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构成我国社会保障内容。我国宪法中有关退休的规定不符合实践需要,应当进行修改:在主体资格上,应扩大退休的权利主体;在实现方式上,应将退休彻底纳入社会保障制度中。同时,在实践中,应当对退休、劳动进行合理平衡,才能正确处理诸如“平等退休”、“强制买断工龄侵犯退休”等纠纷。

  • 标签: 宪法权利 退休权 社会权 社会保障制度
  • 简介:权力设置应当遵循受制约与受保障之原则,失去监督之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缺乏保障之权力必然遭遇架空。权力运行过程中总会受到一定的干扰,因此权力设置应当配备一定的保障机制,使得权力享有者有足够的能力排除不当之干预。我国宪法规定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关,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运行保障机制,使得检察独立运行受制于众多因素,导致检察监督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当前司法公信力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之际,有必要正确认识检察运行保障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检察运作的保障机制,强化检察监督的实效。

  • 标签: 检察权 法律监督 保障机制
  • 简介:灵活就业已经成为新增就业的主渠道,灵活就业者社会保障的实现问题面临着法律和现实的困境。政府应该承担其尊重和保护灵活就业者社会保障的义务,坚持普遍和平等的价值理念,从宪法和法律层面完善灵活就业者实现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并建立社会保障的救济机制。

  • 标签: 灵活就业 社会保障权 政府责任
  • 简介: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71条第3款赋予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异议”,意味着检察机关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应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同意。该条款旨在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益,符合司法实际需要,也符合国际刑事司法准则的基本要求。检察机关应根据“异议”的不同内容,作出恰如其分的处理。为保障“异议”的落实,有必要在实务运作中建立细化规则。

  • 标签: 附条件不起诉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异议”条款“异议”权
  • 简介: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物质条件或相关服务、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准和维护人之尊严的权利。社会保障以社会本位为价值目标,社会保障具有公益属性。传统三大诉讼救济社会保障存在障碍,公益诉讼作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之诉,在诉讼目标、功能、原告资格与民主法治精神方面与社会保障救济具有契合性。社会保障公益诉讼需扩大原告资格与受案范围,赋予当事人诉权,合理分担举证责任与诉讼费用,构建激约机制,运用多元化的法律责任,充分发挥法官的司法能动作用。

  • 标签: 社会保障权 契合性 公益诉讼 司法能动
  • 简介:对被告人质证保障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凸显对被告入作为诉讼主体的尊重。当今西方国家普遍确立了被告人质证并把它作为保障审判公正的重要权利。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告人的质证已经被确定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我国,被告人质证需要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程序保障方能得以实现。

  • 标签: 刑事被告人 质证权 程序保障
  • 简介:安居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享有适当住房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它关系到人们能否有尊严地生活,也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住宅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居民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城市廉租住房建设相对滞后,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不够完善,部分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还比较困难。保障城市居民住房的实现是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为此,国家应该认真对待住房这一基本人权,更新思路,改进制度安排,有效整合资源,多管齐下,确保城市居民"人人有适当的住房",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

  • 标签: 住房权 城市居民 人权 保障
  • 简介:当下中国,国税总局实质上垄断了税务行政领域税法规范的解释。这一现象既不符合权力分立与制衡理论,也难以摆脱社会各界对国税总局“集裁判员与运动员于一身”的体制质疑。然而,通过对税收法定原则和功能适当原则分析可知,国税总局解释不仅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而且具有实质上的正当性。纵然如此,对国税总局解释的行使仍应保持足够的警惕,限制其滥权为恶的可能,促使其保持解释的合法性限度。要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将纳税人主义厘定为国税总局解释税法的基础立场。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可以解释性文件制定为主线,通过正当程序的设定,敦促国税总局解释的正当行使;另一方面可以解释性文件监督为内核,通过立体化监督体系的创设,规制国税总局解释的合法运作。

  • 标签: 国税总局解释权 税收法定原则 功能适当原则 保障机制
  • 简介:<正>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是我国的宪法原则,也是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免予起诉作为人民检察院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项有效手段和一种最终评判案件的结案方法,但目前被告人的辩护尚未得到体现。免予起诉是人民检察院审查公安侦查终结、移送起诉或免诉的案件以及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它不同于人民法院的公开审判,无需开庭,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法律结案形式,同样需要符合法律规定,即被告人在其整个诉讼阶段,都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在侦

  • 标签: 被告人 免予起诉 辩护权 刑事诉讼法 人民检察院 侦查终结
  • 简介:本文认为,提升人大代表的心理素质和智力素质是实现人大法律监督的根本保障,完善监督组织体系在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而强化制度保障成为监督从应然权力向实然权力转化的支柱。

  • 标签: 中国 人大代表 法律监督权 监督法 听证制度
  • 简介:税的法律思考与纳税者基本保障陈刚税的源头和流长与国家的沿革经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税体现在物质方面构成维持国家运转和续存的“母乳”。在一个既存的国家中,税的内含和外延及其产生和消灭都必须受制于法的约束。因此笔者认为,解释法律上税的概念当应从宪法入...

  • 标签: 法律思考 基本权 现行宪法 纳税义务 民主化管理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 简介:当下中国已进入风险社会,需要国家事先或事后提供有效的社会救助以稳定社会秩序。社会救助的宪法基础是生存保障,其已从一纲领性、抽象的概念发展出基于人性尊严的具体请求内涵,要求立法应把社会救助作为政府的责任加以规定.明确保护公民宪法上的最低生活保障请求。但传统意义上强调“国家责任”的社会救助制度是以单方的行政行为为核心的。费用为“公的负担”,未能满足受救助者基于人性尊严的选择。基于责任与执行的分离,在社会救助中公私协力、行政行为与契约并用来保障生存.不但是解决实际财政问题之需要。更符合宪法上作为具体权利的生存无缺漏保障之真正实现。

  • 标签: 生存权 社会救助 公私协力 民营化
  • 简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检察体制改革,目的是为了纠正当前我国检察机关存在的检察地方化和检察一体化过度运用的问题,确保检察机关外部独立和内部独立,进而保障检察的良性运行。本文运用逻辑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司法改革为切入点,在介绍当前我国检察运行的现状的基础上,详细阐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为了保障检察独立运行而建立的两项制度:一方面,为了保障外部独立,实行省级以下检察机关人财物垂直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为了保障内部独立,实行主任检察官制度。

  • 标签: 独立 垂直管理 主任检察官制
  • 简介:既有的检察与审判关系理论存在诸多的不周延性,因此应该突破传统用司法理论分析检察与审判关系的思维模式,结合司法运行过程中检察与审判的运作,对检察与审判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检察与审判之间的关系呈现结构复杂、层次多样的样态,应关注检察与审判融合共生的一面,重视检察在司法运行中的作用。

  • 标签: 检察权 审判权 实证研究
  • 简介:实体物之物观之僵化,减少了私法(自治)体系之融贯性,从而使概念不经济了。科斯界定无体电波之财产权利作为市场交易之前提条件,在于定分而已。土地使用相邻关系之界分,不是以物理疆界为标准。物权法定作为私法自治之例外说法,并不能成立。对于占有,不应由现实管领独占而排除其它指涉。侵权法中的实体物之物观之结果不法说,造成了过失客观化,违反了私法自治之过失责任原则。“财产利益”应取代物作为财产权利之分析起点。概念之经济性在财产法律之表现,不是单一概念之闭锁,而是其概念与法律体系是否融贯。

  • 标签: 物权观 私法自治 物权法定 过失责任 财产利益 概念经济性
  • 简介:普通债权可以通过通知第三债务人来实现占有的移转,从而具备了质设定的基础,只是因为通知第三债务人无法实现公示,故需借助债权证书的交付或登记来达到公示的目的。

  • 标签: 普通债权质权 转移占有 通知第三债务人 登记
  • 简介:<正>由于环境污染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进而对现代社会科学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环境就是其中之一。根据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在加强环境保护领域法制建设的过程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解决环境的问题,已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课题。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点探讨,希望能引起同志们的深入研究。

  • 标签: 环境权利 环境保护工作 环境污染 自然环境 从权利 保护环境
  • 简介:<正>抵押与留置同属于担保物,目的在于利用物的交换价值担保债权实现,都具有优先受偿的特点。当这两种权利同时指向同一个标的物时,均具有优先受偿特点的这两种权利哪个优先行使呢?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这两种权利制度本身有个明确的认识和比较。抵押是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

  • 标签: 抵押权人 留置权人 留置权制度 比较研究 优先受偿 债务人
  • 简介: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革,我国特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所含缺陷日益突出。重塑与完备农地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已为学界认同,并成为《物权法》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以民法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起点。集合“三农”中关涉农地的现实考察,比较中国传统与域外农地制度的利弊短长.对我国农地法律制度的构建提拱若干参考:即如何强化农地权利的物特征应为未来立法的首要权衡。

  • 标签: 农地物权 债权倾向 物权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