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入院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1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内科就诊的1 322例STEMI患者,分为工作时间入院组518例(39.2%)和非工作时间入院组804例(60.8%)。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原性死亡和远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血运重建和脑卒中)发生情况。进一步对接受急诊再灌注治疗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发病至入院(OTD)、入院至球囊扩张(DTB)、发病至球囊扩张(OTB)时间差异,以及住院期间心原性死亡和远期MACCE发生情况。结果1 322例STEMI患者中,与非工作时间入院组比较,工作时间入院组患者的收缩压和三酰甘油水平较低,而血肌酐和糖尿病患者比例较高(均为P<0.05)。工作时间入院组和非工作时间入院组患者的住院期间心原性死亡率(5.4%比7.0%,χ2=1.288,P=0.256)和中位随访时间2.6年的MACCE发生率(27.9%比25.6%,χ2=0.718,P=0.397)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接受急诊再灌注治疗的比例分别为39.6%和46.6%(χ2=6.388,P=0.011),亚组分析显示工作时间入院组患者的DTB时间显著低于非工作时间入院组[75.0(57.3,103.0)min比89.0(67.0,115.0)min,Z=-3.784,P=0.000],但OTB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原性死亡率(2.0%比2.9%,χ2=0.507,P=0.476)和远期MACCE发生率(18.4%比22.2%,χ2=1.078,P=0.299)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单中心研究显示,非工作时间入院的STEMI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存在更长的院内救治时间延迟,但入院时间不影响患者的住院期间和远期预后。

  • 标签: 入院时间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医院死亡率 远期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制作一款动脉留置针装置应用于重症医学科(ICU)患者中,探讨研制的动脉留置针装置在ICU患者中的使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8月住院治疗进行有创血压监测的40例患者,采取自身对照法,将患者左手或右手使用传统静脉留置针为对照组,右手或左手使用自制动脉留置针为观察组。比较2组的操作人数、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血液污染、平均动脉压。结果观察组操作人数只需1人,低于对照组2人。观察组穿刺成功率和血液污染率分别为67.5%(27/40)、0,优于对照组的30.0%(12/40)、77.5%(31/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1.257、50.612,P<0.01)。观察组操作时间和平均动脉压分别为(50.53 ± 14.12)s、(65.38 ± 18.03)mmHg(1 mmHg=0.133 kPa),对照组分别为(76.21 ± 8.28)s、(68.24 ± 17.07)mmHg,2组比较操作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3.63,P<0.01),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动脉留置针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缩短了操作时间,并节省人力成本同时避免了血液浪费和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 标签: 危重症 有创血压监测 自制动脉留置针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缩短乳腺外科患者入院当日床位等候时间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QCC小组,选定主题为"缩短乳腺外科患者入院当日床位等候时间"。通过QCC实施方法,商讨改进措施,优化常规入院流程。比较措施实施前后乳腺外科患者入院当日床位等候时间的变化。结果开展QCC活动后,患者入院当日床位等候时间由活动前的(316.2±128.4)min降低到(121.0±48.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患者的满意率由87.0%提升至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圈员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性、责任感、沟通配合、成就感等各方面能力均有提高。结论QCC管理工具在缩短乳腺外科患者入院当日床位等候时间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强化了医务人员的相互协作意识、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

  • 标签: 品管圈(QCC) 床位等候时间 乳腺外科患者
  • 作者: 王梓峄 刘立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麻醉科,重庆 40001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麻醉科,重庆 400014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14
  • 简介:摘要桡动脉穿刺置管是临床常用技术之一,是一项重要的监测手段。小儿动脉的解剖特点增加了穿刺置管的操作难度。超声引导技术为小儿桡动脉穿刺置管提供了较大帮助但仍存在较多困难。文章总结现有文献,介绍不同超声引导下小儿桡动脉穿刺置管方法的应用、穿刺置管相关并发症及超声引导技术在小儿桡动脉穿刺置管中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思考。

  • 标签: 超声引导 桡动脉穿刺置管 小儿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压迫止血方案用于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TRI)后的止血效果及患者舒适度。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接受TRI治疗的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80例(A组)采用螺旋式压迫穿刺点止血(术后2 h开始松解1圈、间隔1 h旋转1周,减压至完全解压),另外80例(B组)采用螺旋式压迫穿刺点止血(术后2 h开始松解1圈、间隔2 h旋转1周,减压至完全解压)。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术侧肢体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疼痛程度评分、术后2 h、12 h的疼痛及舒适度评分。结果A组患者的术后4 h、术后12 h的SpO2值分别为(96.6±0.7)%、(97.8±0.5)%,均高于B组的(96.2±0.6)%、(97.6±0.7)%(t=3.88、2.08,均P < 0.05);术后2 h,A组和B组患者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术后12 h,A组患者的心理、生理及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总分分别为(23.64±3.02)分、(12.64±2.05)分、(68.25±6.04)分,均高于B组的(22.20±2.96)分、(11.38±2.47)分、(64.42±6.71)分(t=3.05、3.51、3.79,均P < 0.05);术后2 h,A组和B组患者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4 h、12 h,A组患者的NRS评分分别为(2.51±0.58)分、(1.75±0.76)分,均低于B组的(2.95±0.63)分、(2.31±0.71)分(t=-4.59、-4.82,均P < 0.05);术后观察,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75%,低于B组的20.00%(χ2=4.11,P < 0.05)。结论TRI术后采取2 h开始松解1圈、间隔1 h旋转1周减压至完全解压的方式压迫止血效果较好,可有效减轻疼痛,保证术侧肢体供氧,改善患者的舒适度。

  • 标签: 手术后出血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止血技术 桡动脉 止血带 舒适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早期再入院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维普数据中关于PCI术后早期再入院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7月13日。利用RenMan 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23项危险因素,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5岁(OR=1.39,95%CI:1.21~1.59)、女性(OR=1.29,95%CI:1.24~1.33)、左室射血分数(OR=1.27,95%CI:1.17~1.37)、多支血管病变(OR=2.97,95%CI:2.00~4.41)、外周血管疾病(OR=1.44,95%CI:1.30~1.59)、慢性肺部疾病(OR=1.31,95%CI:1.22~1.40)、糖尿病(OR=1.23,95%CI:1.18~1.28)、肾功能不全(OR=1.37,95%CI:1.27~1.48)、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OR=1.32,95%CI:1.07~1.62)、住院时间(OR=1.41,95%CI:1.00~1.98)、高血压(OR=1.12,95%CI:1.09~1.15)、心力衰竭(OR=1.40,95%CI:1.30~1.51)、贫血(OR=1.25,95%CI:1.13~1.37)和医疗保险(OR=1.19,95%CI:1.03~1.37)。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年龄>65岁、女性、左室射血分数、多支血管病变、外周血管疾病、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住院时间、高血压、心力衰竭、贫血和医疗保险是PCI术后早期再入院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早期再入院 危险因素 荟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在桡动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台州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术中行桡动脉穿刺置管麻醉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触摸脉搏法,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二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穿刺次数、生命体征指标、不良事件发生率、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结果观察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80%)、二次穿刺成功率(100%)均高于对照组的62%、88%(χ2=3.934、6.383,均P<0.05);观察组的单次穿刺时间[(59.85±8.31)s]、总穿刺时间[(107.14±35.37)s],均短于对照组(t=5.766、6.398,均P<0.05),其穿刺次数[(1.27±0.54)次]少于对照组(t=5.689,P<0.05);穿刺后,观察组的心率[(73.79±2.46)次/min]、平均动脉压[(96.75±6.76)mmHg]均低于对照组(t=5.058、4.635,均P<0.05);观察组的皮下血肿、动脉壁穿透等不良事件总发生率(4%)低于对照组的18%(χ2=5.005,P<0.05);观察组穿刺时、穿刺后的疼痛评分[(1.53±0.71)分、(1.28±0.60)分]均低于对照组(t=5.545、6.233,均P<0.05),其穿刺时、穿刺后的舒适度评分[(91.25±9.64)分、(97.31±11.37)分]均高于对照组(t=6.147、6.226,均P<0.05)。结论在手术麻醉桡动脉穿刺置管时采用超声技术进行引导,可有效提高穿刺效率,还可减轻患者生命体征波动、疼痛感,减少穿刺时不良事件,提高患者舒适度。

  • 标签: 麻醉 穿刺术 置管 超声检查 手术 穿刺成功率 平面内技术 生命体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神经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处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比较不同止血方法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接受全脑血管造影和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拔鞘后股动脉穿刺处情况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以及术中资料。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股动脉穿刺处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不同直径血管鞘(5 F、6 F或8 F)在不同止血方案(人工按压、血管缝合器、血管封堵器)下的止血时间。结果共纳入神经介入术721例,其中介入治疗264例,全脑血管造影457例。46例(6.4%)患者术后出现穿刺处出血,其中渗血25例(3.5%),血肿18例(2.5%),假性动脉瘤3例(0.4%)。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收缩压[优势比(odds ratio, OR)1.02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04~1.047;P=0.021]、穿刺次数(OR 1.075,95% CI 1.053~1.097;P<0.001)、肝素剂量(OR 2.142,95% CI 1.638~3.471;P<0.001)、手术时间(OR 3.727,95% CI 2.025~6.860;P<0.001)以及人工按压(OR 3.449,95% CI 1.230~9.669;P=0.019)是术后穿刺处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无论采用何种止血方案,止血时间均随着血管鞘直径的增大而延长,但只有采用人工按压时不同血管鞘直径组止血时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无论血管鞘直径如何,采用血管缝合器和血管封堵器时的止血时间均较人工按压显著缩短,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少穿刺次数、缩短手术时间以及针对不同直径血管鞘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可降低股动脉穿刺处的出血发生率。

  • 标签: 脑血管障碍 血管内手术 脑血管造影术 股动脉 穿刺术 血肿 止血技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患者腔内修复术(EVAR)后再入院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因腹主动脉瘤行EVAR的1 1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948例,女性181例,年龄(71.2±9.6)岁(范围:18~93岁)。合并原发性高血压630例,糖尿病129例,冠心病163例;有吸烟史214例,既往胸主动脉EVAR 11例。收集患者截至2019年12月31日的随访资料,以再入院为主要终点事件。采用Cox回归进行再入院的预后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患者至少完成1次随访,随访时间22.7(42.6)个月(范围:1~120个月)。术后1年主动脉相关再入院患者占4.52%(51/1 129)。随访期间主动脉相关再入院患者占11.34%(128/1 129),其中88.3%(113/128)为积极再干预。再入院的最主要原因为内漏(60例),其次为髂支闭塞(25例)和髂动脉远端瘤样扩张(12例),其余原因包括瘤体破裂(10例)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0.972,95%CI:0.956~0.987,P<0.01)、纤维蛋白原高于正常值范围(HR=2.213,95%CI:1.185~4.134,P=0.013)是患者免于主动脉相关再入院生存时间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纤维蛋白原高于正常范围(HR=2.542,95%CI:1.353~4.776,P=0.004)是患者免于主动脉相关再入院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再入院最主要的原因为内漏,其次为髂支闭塞和远端髂动脉瘤。术前较高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是EVAR术后患者免于主动脉相关再入院的独立预后因素,其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主动脉瘤,腹 支架 再入院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颈总动脉穿刺入路治疗复杂Ⅲ型主动脉动脉瘤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6例复杂Ⅲ型主动脉弓患者,均行经颈总动脉穿刺动脉瘤栓塞术,观察患者的术后疗效。结果患者术后造影显示远端血流通畅,动脉瘤栓塞确切,出院时6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后遗症,GOS评分5分;随访3~23个月,患者均无不适症状。结论对于复杂Ⅲ型主动脉动脉瘤患者的微创治疗,采取经颈总动脉穿刺操作,可以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 标签: 复杂Ⅲ型主动脉弓 经颈总动脉穿刺 动脉瘤栓塞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扁桃体周围脓肿穿刺术后继发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患者诊治过程。患者男,23岁,因“扁桃体周围脓肿穿刺术后6 d,术后出现咽痛、吞咽痛、呼吸困难加重2 d”就诊。经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明确诊断为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之后行选择性动脉栓塞并成功治愈,随访3年患者无咽痛及出血,无神经系统后遗症。

  • 标签:
  • 简介:摘要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置管术较传统触诊盲穿法具有显著优势,可提高成年人和小儿桡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但不同的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置管术各有其优势及不足,因操作技能问题可出现如穿透后壁、血肿、痉挛等风险。文章描述了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置管术的操作方法、影响其成功率的因素和相关并发症。超声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桡动脉穿刺置管术的成功率已得到认证,超声实时引导的临床应用还需要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医学价值。

  • 标签: 超声引导 桡动脉 置管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oor-to-needle time, DNT)延迟与静脉溶栓后短期功能转归的相关性以及DNT延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南京市第一医院卒中数据库中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5月期间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DNT延迟定义为DNT>中位数。在卒中发病后3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短期功能转归,0~1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采用单变量分析评估DNT延迟与短期功能转归的相关性,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DNT延迟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02例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位DNT为40 min,36例(35.3%)患者存在DNT延迟,27例(26.5%)患者短期转归不良。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不良组存在DNT延迟的患者构成比与转归良好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4%对32.0%;χ2=1.346,P=0.252)。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与DNT延迟存在显著独立负相关联系(优势比0.359,95%置信区间0.137~0.939;P=0.037)。结论对于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DNT延迟与转归无关。未合并高血压可能是DNT延迟的影响因素之一。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血栓溶解疗法 治疗结果 时间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指尖定位引导血管穿刺法在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8—1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采取桡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8—9月采血的4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10—11月采血的44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动脉穿刺法进行桡动脉采血;试验组采用改良指尖定位引导血管穿刺法进行桡动脉采血。比较两组患者桡动脉采血首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长、穿刺时疼痛评分和穿刺后即时并发症发生率等。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桡动脉首次穿刺成功率试验组(81.82%)高于对照组(56.82%),试验组穿刺时长(34.600±2.442)s,低于对照组的(39.156±2.785)s,试验组疼痛评分(3.750±0.315)分,低于对照组的(4.318±0.3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未发生穿刺后即时并发症,对照组发生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指尖定位引导血管穿刺法能够提高桡动脉首次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减轻患者疼痛。

  • 标签: 桡动脉 动脉采血 指尖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评估引导在降低桡动脉穿刺置管并发症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入住我科ICU进行桡动脉穿刺置管的200位重症患者临床资料,将2018年100例常规穿刺作为对照组,2019年引进超声评估引导下穿刺100例为观察组。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穿刺置管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超声评估引导下穿刺组)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护患满意度对比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评估引导在桡动脉穿刺中可以精确评估穿刺血管情况,精确定位准确引导穿刺,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同时提高了护士的满意度及自信心,操作更加安全。

  • 标签: 超声评估 超声引导 桡动脉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成年人诊断性腰椎穿刺后卧床时间和体位的最佳证据应用,以期建立科学规范的腰椎穿刺术护理常规,缩短术后卧床时间,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方法通过对成年人腰椎穿刺后体位、卧床时间、低颅压头痛等相关主题进行系统检索及质量评价,总结生成6条最佳证据,通过与临床情景结合,制订审查指标,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开展证据的应用。结果经2轮审查,除患者对新证据的依从性为93.3%外,其余4条指标达标率均为100%。证据应用前后比较,腰椎穿刺后患者低颅压头痛以及头晕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背痛发生率由28.3%(30/106)降至15.1%(18/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799,P=0.016)。结论该最佳证据的应用,表明腰椎穿刺后患者不必常规去枕平卧4~6 h,垫枕休息或起床活动的患者腰背痛发生率减低,舒适度提高。

  • 标签: 腰椎穿刺术 时间,卧床 体位 最佳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窗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住院治疗的CRAO患者157例15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20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54.87±12.12)岁,平均发病时间(65.66±67.44)h。所有患者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BCVA,并将结果转换为logMAR视力记录。采用FFA测量患眼臂-视网膜循环时间(A-Rct )及视网膜动脉主干-末梢充盈时间(FT )。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2.44±0.46,平均A-Rct、FT分别为(27.72±9.78)、(13.58±14.92)s。根据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发病3~72 h组、发病73~240 h组,分别为115例和42例。两组患者年龄、A-Rct及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97、-1.242、-8.990,P=0.844、0.369、0.369);F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52 ,P=0.000 )。发病后3~24 h、25~72 h、73~96 h、97~120 h、121~240 h进行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不同治疗时间窗患者的年龄、A-R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588、6.679,P=0.253、0.246);FT、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150、71.378,P=0.000、0.000 )。治疗后24 h复查FFA,治疗后30 d复查视力。对比分析患眼治疗前后A-Rct、FT及BCVA的变化情况。观察患者治疗中及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两组计量资料均数比较,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者采用χ2检验。发病时间与治疗后A-Rct、FT缩短时间及logMAR BCVA差值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后24 h ,患眼A-Rct、FT分别为(19.64±6.50)、(6.48±7.36)s,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36、-14.703,P=0.000、0.000 )。治疗后30 d,患眼logMAR BCVA为1.72±0.76,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60,P=0.000 )。不同治疗时间窗的患眼治疗前后A-Rct、FT缩短时间和logMAR BCVA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08、24.200、104.388,P=0.030、0.000、0.000 )。发病3~72 h组和发病73~240 h组患眼治疗后A-Rct缩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2,P=0.297);FT缩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1,P=0.000);logMAR BCVA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05 ,P=0.000)。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发病时间与治疗后A-Rct、FT缩短时间均无相关性(rp=-0.040、-0.081,P=0.436、0.115 ),与logMAR BCVA差值呈负相关(rp=-0.486,P=0.000 )。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1例,经脱水减轻脑水肿、清除自由基以及脑保护等治疗后好转。结论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发病3~240 h内的CRAO有效,A-Rct、FT均缩短,视力提高;但随着溶栓治疗时间窗的延长治疗效果降低,72 h内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效果较好。

  • 标签: 视网膜动脉闭塞/药物疗法 血栓溶解疗法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治疗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动态针尖定位法(DNTP)在小儿桡动脉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穿刺质量、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开封医疗区2018年7月至2020年8月期间93例拟行小儿桡动脉穿刺置管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传统组(46例)和超声组(47例)。传统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2.64±1.12)岁;超声组男24例,女23例,年龄(2.57±1.21)岁。传统组给予触摸定位法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术,超声组给予超声引导下DNTP。对比两组患儿穿刺情况、穿刺质量、血流动力学指标、不良反应。结果超声组首次置管成功率、5 min内总的置管成功率分别为82.98%(39/47)、97.87%(46/47),均高于传统组63.04%(29/46)、82.61%(38/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声组穿刺时间、总穿刺次数、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为(4.34±1.03)min、(2.05±0.46)次、(1.23±0.42)分,均低于传统组(8.15±1.21)min、(4.31±0.52)次、(2.67±1.3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声组后壁穿刺率为4.26%(2/47),低于传统组19.57%(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穿刺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较穿刺前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穿刺前后MAP、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DNTP对桡动脉穿刺置管术患儿进行干预,通过促使穿刺置管通道的快速建立,调节血流动力学水平,调控穿刺情况,改善穿刺质量,降低穿刺口渗血、血肿等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动态针尖定位法 小儿桡动脉穿刺置管术 穿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