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监测与分析2017—2020年北京地区大气气溶胶中7Be和210Pb放射性活浓度变化情况,为有效防治空气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大流量空气气溶胶采样器(SnowWhite)采集气溶胶样品1 074份,其中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分别采集275、266、262和271份。使用低本底高纯锗伽马谱仪(ORTEC)分析气溶胶样品中7Be和210Pb放射性活浓度。结果2017—2020年北京地区大气气溶胶中7Be放射性活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56~14.84 mBq/m3,平均值为6.84 mBq/m3。210Pb放射性活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01~9.37 mBq/m3,平均值为3.19 mBq/m3。2017—2020年北京大气气溶胶7Be和210Pb放射性活浓度在春、夏、秋、冬四季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2.66、93.93,P<0.05),其中7Be放射性活浓度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和冬季最低,210Pb放射性活浓度由高到低分别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结论2017—2020年北京地区大气气溶胶中7Be和210Pb放射性活浓度处于正常涨落水平范围内。

  • 标签: 北京市 大气气溶胶 7Be 210Pb 放射性活度浓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广州市大气污染因素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HC)发病的影响。方法收集广州市2017—2019年AHC发病数据和同期二氧化氮、二氧化硫、PM10、一氧化碳、臭氧(O3)和PM2.5等大气污染物浓度以及温度和湿度等气象因素资料,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结果2017—2019年广州市累计报告AHC病例477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3与AHC发病呈正相关(RR=1.002,95%CI:1.000~1.004);日平均O3达到366 μg/m3时,AHC的RR值最大,为1.404。结论大气污染的各类因素对AHC发病影响各有差异,O3是影响AHC发病的主要大气污染因素。

  • 标签: 结膜炎,急性出血性 大气污染因素 气象因子 逐步回归
  • 简介:摘要目的污染物暴露可能通过多种途径诱导儿童哮喘的加重,大气黑碳(black carbon,BC)是东北地区典型的污染物,目前东北地区尚无大气BC暴露与儿童哮喘之间关系的研究报道。该研究探讨每日儿童哮喘发病(门急诊患者)人数与大气BC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来自沈阳市各医疗机构2019年1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门急诊就诊的主要诊断包含"哮喘"的患儿52 653人次,通过时间序列分析确定每日儿童哮喘发病(门急诊患者)人数与大气BC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期间沈阳市儿童哮喘门急诊入院总人数为52 653人次,BC平均浓度为2.58 mg/m3。其中BC变化(2.00~10.03 mg/m3)(RR=1.17,95%CI:1.07~1.28)和NO2变化(0~88 μg/m3)(RR=1.21,95%CI:1.06~1.39)对儿童哮喘门急诊人数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污染物浓度升高后累积10 d内对儿童哮喘影响,其中最大的是BC浓度变化对男性儿童哮喘的影响(RR=1.60,95%CI:1.23~2.08)。结论BC浓度与男性儿童哮喘的门急诊就诊人数呈正相关,且BC对儿童哮喘的累积作用大于其他污染物。

  • 标签: 儿童 哮喘 大气污染 黑碳 时间序列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期大气PM10暴露对糖尿病患病风险和空腹血糖(FPG)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金昌队列”基线人群,剔除家庭住址信息和糖尿病诊断信息不完整者,最终纳入24 285名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收集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等信息。运用ArcGIS软件根据家庭住址匹配距离最近的环境监测站点,以调查前2年PM10平均浓度作为暴露估计值。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多重线性回归模型评估大气PM10对糖尿病患病风险和FPG的影响,限制性立方样条拟合两者之间剂量-反应关系,并进行分层分析和效应修饰分析。结果24 285名研究对象年龄(49.32±8.60)岁,体重指数(24.22±6.09)kg/m2,男性13 950名(57.44%),患糖尿病者2 066名(8.51%)。调整混杂因素后,调查前2年PM10平均浓度每升高10 μg/m3,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OR (95%CI)值为1.05(1.01~1.09)],FPG升高0.061(95%CI:0.047~0.076)mmol/L。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结果显示,PM10浓度与FPG水平之间存在非线性关联(P<0.001)(图1)。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95%CI):1.10(1.03~1.18)]、年龄>50岁[OR(95%CI):1.06(1.02~1.11)]、有糖尿病家族史[OR(95%CI):1.13(1.04~1.23)]和患高血压[OR(95%CI):1.07(1.02~1.12)]者糖尿病患病风险与PM10暴露之间的关联更强(P交互值均<0.05);PM10对FPG的影响在年龄>50岁[β(95%CI):0.080(0.050~0.109)mmol/L]、有糖尿病家族史[β(95%CI):0.087(0.036~0.137)mmol/L]和患高血压[β(95%CI):0.077(0.046~0.108)mmol/L]者更显著(P交互值均<0.05)。结论大气PM10长期暴露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和FPG水平;年龄>50岁、有糖尿病家族史及患高血压者是敏感人群。

  • 标签: 颗粒物 糖尿病 横断面研究 空腹血糖
  • 简介:摘要大气污染的健康危害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效应研究证据是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与大气污染治理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因果推断方法逐步引入到环境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中,为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效应的因果关系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统计方法选择。观察性研究的复杂混杂偏倚问题是因果推断的重大挑战。本研究主要介绍了目前应用于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效应研究的混杂因素识别与控制的各因果推断方法,旨在为我国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效应因果推断研究提供方法学上的参考和依据。

  • 标签: 因果律 空气污染 混杂因素(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满意和院校忠诚现状及关系。方法使用2017年全国医学生满意调查数据,选取二年级、三年级及以上(含延期毕业的学生)并参与学校安排临床实习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包含59所研究生培养院校,总计1 944人。使用SPSS 20.0进行分析,描述性分析培养满意及院校忠诚。用因子分析计算培养满意综合评分减少变量数目,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基本情况、培养满意与院校忠诚的关系。结果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院校忠诚为60.44%。培养满意反映出各培养环节均存在满意较低的部分。课程环节、科研训练、院校支持和实践环节4个培养满意综合评分每提高1分,院校忠诚分别提升至原来的2.11、1.83、1.77、1.75倍。结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满意与院校忠诚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且满意与院校忠诚密切相关。培养院校需针对课程环节、实践环节、科研训练和院校支持等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学生满意,进而提升院校忠诚

  • 标签: 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 研究生 满意度 忠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氧饱和(RrSO2)和腹部局部氧饱和(A-rSO2)在婴幼儿心脏手术中的变化规律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连续选取2019年4-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心脏中心体外循环(CPB)下行房间隔缺损和/或室间隔缺损修补的患儿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13个月,体质量4.5~10.0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应用近红外线分光仪的探头分别固定于患儿右肾体表定位处和肚脐下方1 cm,术中持续监测患儿RrSO2和A-rSO2。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后(T0),体外循环开始即刻(T1),阻断升主动脉后5 min(T2),体温最低时(T3),开放升主动脉后5 min(T4),停机后5 min(T5)的RrSO2、A-rSO2、平均动脉压(MAP)、鼻咽温等参数的变化。记录术中CPB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等相关情况。记录围术期(术后)急性肾损伤(AKI)、胃肠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后首次开始进食时间等相关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0例患儿,患儿RrSO2和A-rSO2基础值分别为(70.00±7.50)%、(70.70±11.29)%。与T0比较,患儿RrSO2和A-rSO2在T1时下降,在T2、T3、T4时逐渐升高,在T5时恢复至T0水平。患儿RrSO2和A-rSO2在T0、T1、T2、T3、T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儿A-rSO2与RrSO2呈正相关(r=0.806,P<0.01),RrSO2和A-rSO2均与MAP呈正相关(r=0.565、0.605,均P<0.05),与鼻咽温均呈负相关(r=-0.365、-0.331,均P<0.05)。其中,术后发生AKI患儿3例,AKI总体发生率10%(3/30例)。与T0比较,患儿RrSO2值在T1、T2、T3、T4时明显降低(P<0.05)。术后发生胃肠功能滞后患儿6例,胃肠功能滞后总体发生率20%(6/30例)。胃肠功能滞后患儿A-rSO2值在T0~T5明显低于未发生胃功能滞后患儿(P<0.05)。结论作为一种新型无创监测手段,近红外线光谱技术在婴幼儿简单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术围术期肾功能和肠道功能的监测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 标签: 肾氧饱和度 腹部局部氧饱和度 心脏手术 婴幼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腹部加压条件下金标引导的肝脏病灶立体定向放疗(SBRT)的移动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6—2019年间结直肠癌肝脏寡转移及原发性肝癌患者20例,均在腹部加压条件下行SBRT。定位前于病灶周围2 cm内植入1~3枚金标,所有患者均采用4DCT模拟定位,根据呼吸信号重建出0%~90%呼吸周期CT图像,并获取每次放疗前锥形束CT验证图像。将肝脏分为3个部分:肝门静脉主干2 cm内、肝门静脉主干2~5 cm、肝门静脉主干5 cm外肝脏,评价不同部位病灶的移动范围。结果整体肝脏平均分次内移动在头脚、腹背、左右方向分别为(2.63±2.81)、(1.35±1.23)、(0.76±0.88) mm,平均分次间移动分别为(3.45±3.06)、(2.64±2.60)、(2.23±2.07) mm,不管是分次内或分次间移动均表现为头脚方向>腹背方向>左右方向(均P<0.001)。不同部位病灶移动不同,距离门静脉越远分次内移动越大,距离门静脉越近病灶移动越小(均P<0.05)。为覆盖95%整体人群置信区间,内靶区(ITV)边界范围需在左右、腹背、头脚方向分别外扩3.9、5.2、7.9 mm;不同位置病灶外扩范围并不相同,距离门脉2 cm内分别外扩4.3、4.4、6.1 mm,距离门脉5 cm外分别外扩3.5、7.3、9.7 mm。所有位置病灶均以头脚方向动最显著。同时病灶距离门静脉越远头脚方向外扩范围越大,门脉周围5 cm外病灶在腹背方向外扩范围也大于5 cm内病灶。结论不同位置的肝脏病灶ITV外扩边界不同,需个体化外扩ITV边界范围。

  • 标签: 腹部加压 金标 移动度 肝脏肿瘤/立体定向放疗
  • 简介:摘要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给重症医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解决新冠肺炎的许多临床问题,同道们也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拟对这一年新冠肺炎的抗病毒治疗、呼吸支持治疗、免疫调节治疗,以及其他重要的重症问题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包括抗菌药物的线粒体损伤与脓毒症的关系,降阶梯治疗的目标和方向,胃肠道紊乱中便秘和出血的药物预防以及信息化时代重症疾病管理的新模式等,以期为重症同仁们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重症医学 年度进展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抗菌药物 胃肠功能紊乱 人工智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不同阶段中,密切接触者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灵敏和特异,为优化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0年2月21日至9月22日广州市COVID-19病例的密切接触者20 348例,均已接受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针对疫情防控的不同阶段,比较核酸检测的灵敏和特异。结果20 348例密切接触者中,男性12 462例(61.24%),年龄M(P25,P75)为31.0(23.0,43.0)岁,核酸检测次数M(P25,P75)为2.0(1.0,3.0)次,隔离天数M(P25,P75)为12.0(8.0,13.0)d。研究对象经过7次核酸检测后,共确诊病例256例。第1、2、3和第7次核酸检测的灵敏与特异分别为69.14%与99.99%(确诊177例)、89.84%与99.99%(确诊230例)、97.27%与99.99%(确诊249例)、100.00%与99.98%。基于我国COVID-19疫情防控分为3个阶段(国内输入、境外输入和境外输入关联),首次核酸检测的灵敏分别为70.68%、68.00%和67.35%,特异分别为99.98%、100.00%和100.00%。结论建议做核酸检测3次,可提高灵敏并降低假阴性风险。对于广州市COVID-19疫情防控3个阶段,密切接触者核酸检测的灵敏结果较为一致,但略有降低趋势,这可能与疫情防控后期阶段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增多相关。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核酸检测 诊断 灵敏度 特异度
  • 简介:摘要目的编制临床护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知识掌握及护理意愿问卷。方法2019年7月选取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20名护士进行预实验。2019年8月选取江苏省10所三甲医院899名护士正式施测。建立研究小组,通过查阅文献和参考相关指南,小组讨论,初步拟定临床护士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知识掌握程度及护理意愿调查表条目池。采用Delphi专家函询法,邀请10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研究领域专家进行2轮专家咨询,进行信效检验。结果两轮专家函询的回收率为100%,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是0.91和0.83。编制的临床护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知识掌握程度及护理意愿问卷条目包括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问卷内容效(CVI)是0.968,条目内容效为0.778~1.000,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16个公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为58.619%;Cronbach's α是0.801,折半信度是0.794,重测信度是0.971。结论临床护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知晓及护理意愿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

  • 标签: 护士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信度 效度
  • 简介:摘要支气管扩张症(支扩)是一种慢性气道疾病,其特征是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和气道进行性的病理性扩张。支扩作为第三大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存在许多未知问题待研究解决。2020年,在国内外呼吸学界的共同努力下,支扩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本文通过回顾分析2020年支扩领域的相关文献,聚焦支扩发病机制、诊断、分型以及治疗等问题,对支扩领域前沿基础及临床研究进行概述。

  • 标签: 支气管扩张症 诊断 药物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麻醉医师的噪声烦恼,并分析噪声烦恼的影响因素。方法于2017年1至5月,采取整群抽样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62名麻醉医师作为调查对象,应用李克特量表(五级)和视觉模拟量表(0~10分)开展噪声烦恼和噪声敏感调查,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噪声烦恼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对象年龄(32.3±6.1)岁,工龄4.9(2.0,8.9)年,每日工作时长(9.8±2.8)h,测量当天手术室的噪声水平为(64.4±1.7)dB(A)。在李克特量表和视觉模拟量表中,分别有88.7(55/62)和95.2%(59/62)的麻醉医师认为手术室噪声对其产生不良反应,6.5%(4/62)和14.5%(9/62)的麻醉医师测定结果为高烦恼。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噪声敏感是麻醉医师李克特量表和视觉模拟量表噪声烦恼的独立影响因素(r=0.524、0.700,P<0.05)。结论手术室噪声可导致麻醉医生产生烦恼情绪,是医疗服务质量的隐患因素,应引起学术界和管理部门的重视。

  • 标签: 噪声,职业性 手术室 烦恼度 麻醉医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胃食管结合部腺癌(AEG)术前放疗,胃充盈状态与肿瘤分次内动和分次间动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2019年间行全新辅助治疗的10例局部晚期AEG患者,均于治疗前在胃镜下标记肿瘤上下界,共获20枚钛夹。全部患者均在定位及治疗期间行空腹和充盈两种状态下的4DCT扫描,每次扫描均由系统自动重建出0%~90%呼吸时相的10套图像,每个患者可获得100套图像。结果胃充盈状态并不显著影响肿瘤近胸端的分次内动与分次间动,而在肿瘤远胸端,空腹状态下头脚方向的分次间动较充盈状态下更大[(6.22±4.67) mm∶(4.13±3.68) mm,P=0.013]。为保证AEG的近胸端在放疗期间90%的CTV累积剂量接受95%处方剂量,口服300 ml半流质后胃充盈状态下建议左右、腹背、头脚方向分别外放9、8.5、12.1 mm。另纳入有近胸端钛夹的6例AEG术前放疗患者作为验证组,显示治疗期间93%的钛夹在外扩范围内。结论对于AEG的术前放疗,也可考虑定量充盈胃的方式完成放疗。

  • 标签: 胃充盈状态 分次内动度 分次间动度 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术前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指Ⅳ烧伤创面的修复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非随机对照试验方法。2010年1月—2019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9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指Ⅳ烧伤患者,其中男81例、女17例,年龄1~72岁,共160指受累。患指单指创面面积为2.0 cm×1.5 cm~12.0 cm×3.5 cm,将患指并指后最大创面面积为12.0 cm×10.0 cm。成人手部存在多指多处Ⅳ烧伤创面时或者儿童手指Ⅳ烧伤时,选用腹部带蒂皮瓣;成人单指或2指Ⅳ烧伤时,选用手内带蒂皮瓣与游离组织瓣,其中游离组织瓣修复需受区血管条件好且有可供吻合的动静脉;拇指指甲Ⅳ烧伤或拇指烧伤后部分缺失时,采用第1趾甲皮瓣或带第2趾的足背皮瓣重建拇指。本组采用45个腹部带蒂皮瓣修复91指创面,37个手内带蒂皮瓣修复37指创面,26个游离组织瓣修复28指创面,3个第1趾甲皮瓣重建3例患者拇指指甲并修复手部创面,1个带第2趾的足背皮瓣重建1例患者拇指并修复手、腕部创面。组织瓣面积为2.0 cm×1.5 cm~20.0 cm×10.0 cm。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或者于患肢上臂内侧切取全厚皮片、大腿外侧切取断层皮片移植修复。观察术后组织瓣成活情况、术后并发症、供瓣区外观与功能;对获得随访的患者,于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估患指功能,采用疗效满意评分表调查患者满意。对数据行Kruskal-Wallis H检验与Nemenyi法检验。结果112个组织瓣中,104个组织瓣完全成活,血运良好;1个带蒂移植的拇指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1个带蒂移植的指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1个游离移植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末端少许坏死,经换药、肉芽组织生长后,取大腿外侧断层皮片移植修复;2个游离移植的跗外侧动脉皮瓣及1个带蒂移植的拇指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术后静脉回流障碍,予拆除部分缝线、肝素盐水擦拭伤口后皮瓣成活;1个带蒂移植的改良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1个游离移植的腓动脉穿支皮瓣坏死,Ⅱ期分别采用腹部带蒂皮瓣、上臂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移植组织瓣术后外形好,不臃肿,质地柔软,弹性好;供瓣区无功能障碍,仅遗留轻微瘢痕。72例患者共117指获得3~24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末次随访时,腹部带蒂皮瓣、手内带蒂皮瓣、游离组织瓣修复患指功能评定优良率分别为77.3%(51/66)、96.3%(26/27)、95.8%(23/24),其中游离组织瓣、手内带蒂皮瓣修复患指功能均明显优于腹部带蒂皮瓣(P<0.01);游离组织瓣修复患指后患者满意明显高于腹部带蒂皮瓣(P<0.05)。结论结合手指Ⅳ烧伤创面具体情况,采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成人多指多处Ⅳ烧伤创面或儿童手指Ⅳ烧伤创面,采用手内带蒂皮瓣或游离组织瓣修复成人单指或2指Ⅳ烧伤创面,采用第1趾甲皮瓣或带第2趾的足背皮瓣重建Ⅳ烧伤拇指,术后组织瓣成活率高、并发症少,其中游离组织瓣与手内带蒂皮瓣修复术后患指功能恢复更好,游离组织瓣修复术后患者满意最高。

  • 标签: 烧伤 外科皮瓣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地区临床护士灾害准备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高临床护士灾害准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使用护士灾害准备调查问卷,于2018年8月以网络问卷的方式抽取某市4所三甲医院的临床护士250名进行调查。结果该地区临床护士灾害准备平均分(198.37±36.48)分,处于中等水平,量表3个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灾害技能、灾害知识和灾害管理;护士的年龄、救灾经历和灾害培训是灾害准备的影响因素。结论该地区临床护士灾害准备仍有提升空间,应将灾害护理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培训演练相结合以提高临床护士灾害准备

  • 标签: 灾害 临床护士 灾害准备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气气态污染物与儿童支气管肺炎住院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广州市的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臭氧(O3)等大气气态污染物日平均浓度和气象条件(包括日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因支气管肺炎住院患儿等数据,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上述气态污染物与儿童支气管肺炎入院人数的关系。结果研究发现,2015-2019年期间,广州市CO日均浓度每升高1 mg/m3,儿童支气管肺炎入院人数增加4.16倍(95%CI:1.49,6.90);NO2、SO2浓度每升高10 μg/m3,儿童支气管肺炎入院人数分别增加8.13倍(95%CI:1.91,14.74)、2.17倍(95%CI:0.83,3.53)。结论CO、NO2、SO2日平均浓度的升高可能与儿童发生支气管肺炎住院风险的上升有关。

  • 标签: 空气污染 二氧化氮 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 臭氧 时间序列分析 呼吸系统疾病 支气管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QCC)活动对提高科室住院患者满意的效果。方法成立科室QCC活动小组,小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2018年选定以提高住院患者满意为活动主题。开展QCC活动前,收集本科2018年1月1日至2月28日167例住院患者进行满意调查,其中男95例,女72例,年龄(41.7±5.6)岁;选取2018年10月1日至11月30日通过实施措施后的172例住院患者进行效果评价,其中男82例,女90例,年龄(43.1±4.3)岁。通过把握现状、原因分析、制定计划、设定目标、对策拟定、对策实施等步骤开展活动,以找出现存急需解决和改进的问题,进行分析整改。比较活动实施前后的效果。结果开展QCC的活动后,住院患者综合满意由94.61%(158/167)提高至95.35%(164/172),其中护士主动说明药物相关知识满意由59.88%(100/167)提高至92.44%(159/172)(χ2=49.827,P<0.001),护士主动自我介绍满意由61.68%(103/167)提高至98.84%(170/172)(χ2=74.62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QCC的活动能有效提高护士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能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护理团队的凝聚力,增强科室护理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

  • 标签: 品管圈 住院患者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传导型敷料Drawtex在深Ⅱ烧伤创面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收治的烧伤面积为5%~20%体表总面积(TBSA)的深Ⅱ烧伤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100)和对照组(n=100)。两组均给予创面清创换药处理和凡士林油纱包扎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Drawtex敷料。记录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敷料增重、疼痛情况、创面细菌培养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18.47±3.21)d比(21.15±4.68)d,t=24.309,P=0.000]。伤后7、14、21及28 d观察组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第1次及第2次清创换药,观察组敷料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48 h内敷料平均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伤后2、3、4 d换药后疼痛评估显示,观察组疼痛评分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均P<0.05)。伤后3、7 d观察组创面细菌检出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应用传导型敷料Drawtex可改善深Ⅱ烧伤创面的愈合情况。

  • 标签: 烧伤 深Ⅱ度创面 传导型敷料 创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