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婚姻质量与个体健康有密切联系,影响女性辅助生殖治疗效果,是不少夫妻终止辅助生殖治疗的重要原因。随着胚胎植入遗传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的发展和成熟,未来辅助生殖技术势必有更广泛的适应人群。PGT包含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和遗传检测两个主要的治疗过程,适应证除了传统不孕夫妇外还包括不少遗传病高风险夫妇,这意味着PGT女性婚姻质量相比不孕女性或IVF女性更加复杂。本文首先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婚姻质量的研究方法,接着在归纳IVF女性婚姻质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适应证提出PGT女性婚姻质量存在的潜在问题,最后就国内婚姻质量的研究现况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局限性,为日后更深入地开展PGT女性婚姻质量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受精,体外 婚姻质量 女性 不孕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的胚胎植入遗传非整倍体(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for aneuploidies,PGT-A)对反复种植失败(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RI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生殖医学科接受PGT-A治疗的63例RIF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采用常规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治疗的179例RIF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的方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对女方年龄进行匹配,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促排卵结果和妊娠结局等,并采用 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每移植周期累计活产率的因素。结果最终203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研究组61例,对照组142例,匹配了年龄差异后两组间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不孕因素、不孕年限、既往移植失败次数、基础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窦卵泡计数和卵巢刺激方案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P>0.05)。研究组的无可用胚胎数比例[45.90%(28/61)]高于对照组[13.38%(19/142)],而可移植胚胎数[1(0,2)个]低于对照组[2(1,4)个],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01)。研究组的胚胎种植率[61.54%(24/39)]、每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61.54%(24/39)]、每移植周期持续妊娠率[61.54%(24/39)]和每移植周期活产率[61.54%(24/39)]均高于对照组[27.47%(75/273),P<0.001;41.51%(66/159),P=0.024;37.11%(59/159),P=0.006和37.11%(59/159),P=0.006];但其累计活产率[39.34%(24/61)]与对照组[41.55%(59/142)]相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770)。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是否采用PGT-A治疗为影响每移植周期活产率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 CI)=2.71(1.32~5.58),P=0.007],而对累计活产率没有显著影响[OR(95% CI)=2.49(0.87~7.13),P=0.089]。结论相较常规IVF治疗,NGS-PGT策略虽然能提高RIF患者的每移植周期活产率,但不会提高其累计活产率。因此,NGS-PGT策略在RIF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仍值得商榷。

  • 标签: 生殖技术,辅助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非整倍体筛查 受精,体外 反复种植失败 胚胎移植 累计活产率
  • 简介:摘要极体是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副产物,含有和卵细胞相对应的遗传物质,对极体进行遗传检测可以推测出相应卵细胞的染色体和基因状态。极体活检具有对胚胎损伤小、伦理上易被接受等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胚胎植入遗传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取材方法。极体分析主要用于母源单基因遗传病、染色体非整倍体和染色体结构重排的PGT,在女方新发变异、家系成员缺失或生殖腺嵌合的单基因病检测、线粒体遗传病的阻断和高龄女性的染色体非整倍体方面具有优势。与囊胚期检测相比,极体检测能够避免囊胚培养失败造成的胚胎浪费,提高胚胎利用率,可能对卵巢功能不全的女性更有利。此外,极体检测将检测时间移,能够实现新鲜胚胎移植。本文对极体活检在PGT中的研究进行整理和归纳,旨在揭示其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极体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活检 单基因病 染色体非整倍体 染色体结构重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胚胎植入遗传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中,等位基因映射识别技术(mapping allele with resolved carrier status,MaReCs)对于鉴别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胚胎易位携带状态的价值。方法采用MaReCs技术对25例相互易位和15例罗氏易位携带者的囊胚进行检测,经过遗传咨询后择期移植可移植的囊胚,孕16~20周行羊水穿刺检查胎儿染色体,比较MaReCs检测与羊水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相互易位组和罗氏易位组囊胚的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的正常率差异无统计意义(28.6% vs. 32.0 %,P>0.05);分别有12例(48%)相互易位和8例(53.3%)罗氏易位携带者获得了胚胎易位携带状态的结果。已妊娠的11例羊水穿刺检测结果均与MaReCs结果一致。结论MaReCs是一种区分平衡易位携带者胚胎易位携带状态的可靠方法,可帮助一定比例的携带者选择完全正常的胚胎移植,减少平衡易位向子代的传递。

  • 标签: 等位基因映射识别技术 拷贝数变异 平衡易位 携带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于囊胚培养液及囊腔液的无创胚胎染色体技术(NICS)在不同年龄段胚胎植入遗传检测(PGT)中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行胚胎植入遗传检测助孕的62对夫妇,共310枚囊胚,行囊胚活检同时收集D3-6囊胚培养液及囊胚腔液行NICS,根据患者年龄分为3组:<35岁组,35~<40岁组,≥40岁组。分别在每组中将NICS结果与胚胎滋养细胞(TE)活检结果进行比较,计算一致性、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然后将三个年龄段间NICS与TE的一致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个年龄段间NICS与TE的一致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但高龄组(35~<40岁、≥40岁组)有上升趋势,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40岁组阴性预测值与另2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NICS在不同年龄段的检测有效性差异无统计意义,但在≥35岁的人群中检测有效性有上升趋势。

  • 标签: 胚胎植入 囊胚 植入前诊断 无创胚胎染色体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于囊胚培养液及囊腔液的无创胚胎染色体技术(NICS)在不同年龄段胚胎植入遗传检测(PGT)中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行胚胎植入遗传检测助孕的62对夫妇,共310枚囊胚,行囊胚活检同时收集D3-6囊胚培养液及囊胚腔液行NICS,根据患者年龄分为3组:<35岁组,35~<40岁组,≥40岁组。分别在每组中将NICS结果与胚胎滋养细胞(TE)活检结果进行比较,计算一致性、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然后将三个年龄段间NICS与TE的一致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个年龄段间NICS与TE的一致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但高龄组(35~<40岁、≥40岁组)有上升趋势,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40岁组阴性预测值与另2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NICS在不同年龄段的检测有效性差异无统计意义,但在≥35岁的人群中检测有效性有上升趋势。

  • 标签: 胚胎植入 囊胚 植入前诊断 无创胚胎染色体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基因病临床意义不明变异(variants of uncertain significance,VUS)实施胚胎植入遗传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的策略。方法招募2018年至2020年期间因携带VUS前来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进行生育咨询的单基因病病例,根据美国医学遗传与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发布的《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以下称ACMG指南)及贝叶斯分析法,对VUS致病性进行重分析,分类为“致病/可能致病变异” “倾向于致病的VUS”“致病性仍不明确的VUS”及“倾向于良性的VUS”。在夫妻双方自主自愿并充分理解风险的原则下,对VUS升级为“致病/可能致病变异”及分类为“倾向于致病的VUS”的家系实施胚胎植入单基因遗传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for monogenic disorders,PGT-M)。追踪随访妊娠胎儿、出生孩子的生长发育状况。结果①16例单基因病家系共检出25个变异,其中1个为致病变异(pathogenic variation,P),3个为可能致病变异(likely pathogenic variation,LP),21个为VUS。重分析后,11个VUS升级为LP(52.4%),7个重分类为“倾向于致病的VUS”(33.3%),2个VUS重分类为“致病性仍不明确的VUS”(9.5%),1个VUS重分类为“倾向于良性的VUS”(4.8%)。②14例单基因病家系进入PGT-M,包括VUS均升级为LP的家系9例,携带1个LP/P及1个“倾向于致病的VUS”家系2例,只携带“倾向于致病的VUS”家系3例。③PGT-M术后出生12个健康婴孩。根据疾病发病年龄随访出生后代,8个子代未表现出与先证者相同的症状,4个子代暂未见疾病症状,因尚未到发病年纪还需要持续随访。结论针对临床上的VUS,需要按ACMG指南主动寻找新证据并进行重新分析。升级为P/LP的VUS以及升级为倾向于致病的VUS可以在患者知情同意前提下开展PGT-M,为VUS携带者夫妇降低生育单基因病患儿的风险。

  • 标签: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单基因病 临床意义不明变异 重分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胚胎植入遗传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在染色体结构异常不孕夫妇治疗中的应用,为PGT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期间由于染色体结构异常到新疆佳音医院接受PG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异常类型分为相互易位、罗氏易位和倒位3组。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受精后选择培养至囊胚期胚胎进行外滋养层细胞活检及胚胎细胞染色体高通量测序,挑选检测结果正常的胚胎行单囊胚解冻移植。并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促排卵和胚胎培养情况、囊胚活检测序结果以及移植后的妊娠结局进行组间比较。结果51例患者共完成了67个PGT周期,总计对189枚囊胚进行了PGT。3组间的复合异常胚胎比率与非整倍体胚胎比率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均<0.001),其他数据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33个完成移植的周期中有16个成功妊娠,妊娠率为48.5%,且有7例已顺利分娩获得健康子代。结论PGT的临床应用能够有效改善染色体结构异常夫妇的生育情况,不同结构携带者的胚胎异常类型比例存在差异,可作为遗传咨询参考。

  • 标签: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染色体结构异常 高通量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精子测序技术在植入遗传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针对1例FGFR3基因新发变异导致的软骨发育不良患者,应用单精子分离结合单精子测序技术完成单倍型的构建。用机械制动法分离20份单精子样本并进行全基因组扩增。设计变异位点及其上下游2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的扩增引物,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确定未携带以及携带致病变异的染色体单倍型。将12份胚胎滋养层细胞活检样本作为对象,在完成全基因组扩增后,通过高通量测序进行检测,判断胚胎携带致病变异的情况。选取可用囊胚进行移植。于孕19周抽取羊水样本,确认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变异。结果通过单精子测序共筛选出8个SNP位点,成功构建单倍型。植入单倍型分析提示5枚胚胎携带致病变异,7枚未携带。妊娠中期羊水基因检测证实胎儿未携带FGFR3基因c.1138G>A变异。结论对于携带新发致病变异的男性患者,可通过单精子测序筛选SNP位点,通过连锁分析构建单倍型,进行胚胎植入遗传检测。

  • 标签: 软骨发育不良 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单精子测序 等位基因脱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精子测序技术在新发突变单基因病家系胚胎植入遗传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针对3个携带新发突变的常染色体遗传病家系,采用多重置换扩增技术(multiple-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MDA)对单精子进行全基因组扩增(whole genome amplification,WGA),通过检测扩增产物的变异位点以及目的基因上下游2M范围内有效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信息,构建携带突变的风险单体型与不携带突变的正常单体型。对待测胚胎进行WGA,产物进行高通量测序,结合单体型信息判断胚胎致病位点的携带状态,选择不携带致病变异的胚胎进行移植。结果共挑取16份有效单精子样本,在原发性高草酸尿症、Kabuki综合征、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3个新发突变单基因病家系中成功构建单体型。胚胎植入单基因遗传病检测(PGT for monogenic disorders,PGT-M)结果提示有10枚胚胎携带父源致病变异;6枚胚胎不携带父源致病变异,其中2枚胚胎检出染色体拷贝数变异。除原发性高草酸尿症夫妇外,其余两个家系的夫妇共获得4枚正常胚胎,移植后均未妊娠。结论对于家系中男性携带新发突变的夫妇,可以利用单精子测序技术构建单体型,进而进行PGT。

  • 标签: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单基因疾病 单精子测序 新发突变
  • 简介:摘要随着分子生物技术、遗传诊断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术语的更新,单基因病胚胎着床遗传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for monogenic/single gene disorders, PGT-M)技术不断进步和更新,广泛应用于临床以避免遗传病患儿的出生和阻断致病基因的家族传递。目前,关于PGT-M的共识还很少,为了规范PGT-M的应用,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精准辅助生殖研究组及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部分专家,包括生殖医学、遗传和心血管医学专家,共同制定了这一共识。共识包括PGT-M的适应证、禁忌证、诊断策略、遗传和生殖咨询、报告形式、结果解释、知情同意和患者随访等。这一共识将使更多相关的临床工作者和研究人员获益,供临床及实验室参考使用。

  • 标签: 着床前遗传学检测 单基因病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食物过敏(food allergy,FA)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儿童是FA的高发人群,探究其发病危险因素对FA的预防至关重要。近年来FA的遗传因素的相关研究深入到了基因层面,HLA-DR和HLA-DQ基因域、FLG基因、IL基因、JAK-STAT信号传导通路基因等FA相关基因逐步被发现,亦有诸多研究发现环境因素通过表观遗传修饰影响FA的发生,并提示有希望利用表观遗传修饰诱导免疫耐受以治疗FA,提高了对FA的发病机制的理解,也为FA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该文对FA相关的遗传及表观遗传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儿童 食物过敏 遗传学 表观遗传学
  • 简介:摘要罕见遗传病作为出生缺陷的重要组成,是我国乃至全球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联合诊断单基因病和染色体病非整倍体高通量测序与连锁分析(mutated allele revealed by sequencing with aneuploidy and linkage analyses, MARSALA)新策略下,以下一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为核心技术的胚胎植入遗传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作为一种经济且有效的一级防控措施在阻断罕见遗传病的发生上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5G)商业化时代的到来,5G结合区块链技术给PGT精准控制罕见遗传病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总结目前PGT技术用于控制罕见病的发展现状,基于5G和区块链技术,提出建设基于“5G+区块链”的基因诊断云服务平台、远程协同诊疗平台、中国人群基因组突变数据库的设想,试图把握5G时代红利使我国罕见遗传病的精准防控走在国际前沿水平。

  • 标签: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区块链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防控 遗传 罕见病 下一代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等位基因映射识别胚胎平衡易位携带状态(mapping allele with resolved carrier status, MaReC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MaReCs技术在植入遗传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PGT)应用中的特点及行MaReCs携带者的临床结局。结果与不能行MaReCs的携带者比较,可行MaReCs的携带者年轻、抗缪勒氏管激素水平较高、窦卵泡数、获卵数、成熟卵数、活检胚胎数、整倍体胚胎数明显多、染色体发生新发异常风险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获卵数、成熟卵数、囊胚形成数少的家庭行MaReCs,更需要保存不可活检的废胚以辅助检测易位携带状态。与行普通PGT的携带者比较,行MaReCs的携带者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略高,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但能优先选择结构正常胚胎移植。结论平衡易位携带者行MaReCs时,需要一定数量的卵母细胞、活检胚胎,有时还需利用废胚,才能完成MaReCs检测。MaReCs技术可以有效检测胚胎的易位携带状态,且可获得较高的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

  • 标签: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等位基因映射识别胚胎平衡易位携带状态 染色体
  • 作者: 许乃馨 黄荷凤 徐晨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8-14
  • 出处:《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1年第07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上海 200030 上海市胚胎源性疾病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3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上海 200030 上海市胚胎源性疾病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30 复旦大学生殖与发育研究院,上海 200032,上海市胚胎源性疾病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30
  • 简介:摘要出生缺陷和罕见病是我国乃至全球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大多数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植入胚胎遗传检测技术(PGT)通过在胚胎着床阶段进行遗传检测,挑选正常胚胎进行移植,从而在源头上阻断了该类疾病的发生。本文针对出生缺陷和罕见病的 PGT 方法及其新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植入前诊断 遗传性疾病 先天畸形
  • 简介:摘要胚胎在体外生长过程中会向培养液中释放游离DNA(cell-free DNA,cfDNA)。cfDNA指游离于细胞外的DNA片段,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生理性凋亡的产物。利用cfDNA进行无创胚胎植入遗传检测(non-invasive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niPGT)具有无创、操作简便等优点,已在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及单基因疾病诊断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然而,目前niPGT临床应用的有效性、母源污染和cfDNA来源等问题仍存在争议。本文对niPGT在临床方面应用现状及cfDNA来源进行综述,并对其局限性及未来应用前景提出观点,为niPGT应用于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标签: 受精,体外 胚胎游离DNA 无创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废弃培养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囊胚期活检的胚胎植入非整倍体遗传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for aneuploidies,PGT-A)对高龄女性妊娠结局及子代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采用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后行PGT-A(记为PGT-A组)或单纯ICSI(记为对照组)助孕、年龄≥35岁、单囊胚解冻移植的患者。同时根据年龄进一步分为35~37岁亚组和≥38岁亚组。主要结局为活产,次要结局包括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阳性、临床妊娠、妊娠丢失、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胎龄、早产、剖宫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巨大儿、小于胎龄儿及大于胎龄儿等。结果对于高龄患者,PGT-A组的活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8.0%(89/234)比26.8%(237/885),OR(95% CI)=1.49(1.13~1.97),P=0.047],其流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7.6%(19/108)比29.0%(116/443),OR(95% CI)=0.45(0.24~0.85),P=0.013]。≥38岁亚组患者PGT-A组的活产率[OR(95% CI)=3.01(1.67~5.44),P<0.001]、hCG阳性率[OR(95% CI)=2.08(1.25~3.47),P=0.005]、临床妊娠率[OR(95% CI)=2.39(1.40~4.07),P=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GT-A组的流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OR(95% CI)=0.34(0.13~0.85),P=0.022];而35~37岁亚组患者,其妊娠结局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P>0.05)。高龄女性的产科并发症及其新生儿结局发生情况在PGT-A组和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P>0.05),根据年龄进行的亚组分析也得出了一致结论。结论基于囊胚期活检的PGT-A可显著提高≥38岁患者在单囊胚解冻移植周期中的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并显著降低流产率,但并未显示PGT-A对35~37岁患者的妊娠结局有改善效果。此外,PGT-A的使用并不会增加高龄女性产科并发症及其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

  • 标签: 胚胎植入前非整倍体遗传学检测 囊胚期活检 高龄 妊娠结局 子代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一例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家系的致病变异并为其提供胚胎植入遗传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结合Sanger测序的方法鉴定患者的候选变异,用直接检测变异的方法对胚胎进行PGT检测,同时囊胚的染色体非整倍体情况。在孕期对胎儿羊水样本进行染色体检查和基因诊断。在分娩后对胎盘的不同部位进行染色体检测。结果先证者携带COL1A1基因c.544-2A>G杂合变异,其双亲均未查见同样的变异。PGT检测提示,该家系的3个囊胚中,1个为纯合野生型,但携带有16p13.3-11.2区重复(嵌合体),其余两个胚胎均携带杂合变异。经遗传咨询后,移植纯合野生型囊胚,羊水检测结果提示胎儿染色体正常且未携带致病变异。胎盘不同部位的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检测提示拷贝数正常。结论对于患有单基因病的家系,在明确其致病变异后,可用直接检测变异位点的方法进行PGT检测,之后必须进行产前诊断。

  • 标签: 成骨发育不全 COL1A1基因 变异 嵌合体 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 简介:摘要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是35岁以下人群发生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多数病例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自然受孕的情况下,有50%的概率将该疾病遗传给下一代。单基因遗传病胚胎植入遗传检测(PGT-M)能够选择不携带致病基因的胚胎植入宫腔,以获得表型正常的胎儿。该文报道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经PGT-M后,获得不携带致病基因的囊胚,顺利胚胎移植并成功临床妊娠一例。

  • 标签: 心肌病,肥厚性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极体测序技术在Van der Woude综合征患者胚胎植入单基因遗传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例因IRF6基因新发变异导致的Van der Woude综合征女性患者,应用极体测序技术进行胚胎植入遗传检测。6枚卵经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受精后,分别顺序活检第一极体、第二极体和囊胚滋养外胚层细胞。活检细胞经全基因组扩增后,利用PCR联合Sanger测序的方法检测极体和胚胎的致病变异携带状态,推断对应胚胎的致病性。为预防因囊胚培养失败造成无可移植胚胎的情况,在囊胚形成对1枚致病性低的优质胚胎进行玻璃化冷冻。此外,通过在夫妇双方以及特定基因型的极体和胚胎样本中对变异位点及其上下游1M区域内的17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进行靶向捕获高通量测序,连锁分析构建单体型。选择致病性低的胚胎移植,成功妊娠后进行产前诊断以及跟踪随访。结果成功获得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各6枚,其中11枚极体的变异位点检测成功。6枚胚胎中,1枚预测致病性低的胚胎在患者知情同意后于第4日(day 4,D4)玻璃化冷冻;1枚胚胎成功发育至囊胚,但致病性高;4枚胚胎囊胚培养失败。连锁分析成功构建出与致病变异紧密连锁的SNP单体型,胚胎单体型分析与Sanger测序结果吻合。移植致病性低的D4期冷冻胚胎,成功妊娠后,患者夫妇拒绝有创产前诊断。出生后新生儿随访未发现唇腭裂,脐血基因检测不携带致病变异。结论本研究利用卵母细胞极体测序的检测方法,为1例因IRF6基因新发变异导致的Van der Woude综合征女性患者进行胚胎植入单基因遗传病检测,成功阻断了该病向子代传递。

  • 标签: Van der Woude综合征 新发变异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极体测序 等位基因脱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