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2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1例坏死性结节病样肉芽病(necrotizing sarcoid granulomatosis,NSG)病例的病情演变进行讨论。患者男,29岁,2019年4月15日因“左侧胸痛2周”就诊于北京胸科医院,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结节,CT引导肺穿刺活检病理提示慢性肉芽性炎,临床考虑结核病,2019年4月20日给予抗结核治疗。2019年5月20日,经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会诊,提示肺肉芽性疾病,需进一步结合临床,遂维持抗结核治疗。2019年7月8日复查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结节,较前进展,同时患者出现双侧上眼睑肿痛,2019年7月29日眼眶增强磁共振提示泪腺炎,再次病理会诊,确诊为坏死性结节病样肉芽病,口服泼尼松龙治疗,治疗1个月眼睑肿痛好转后患者自行停用泼尼松龙,2019年9月20日患者眼睑肿痛复发,再次口服泼尼松龙并逐渐减量维持治疗,2020年1月7日,复查胸部CT、眼眶CT较前明显好转,建议低剂量泼尼松龙维持治疗6个月,定期复查胸部CT。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1960—1990年间,一些中国皮肤科医师注意到少数临床表现为面部皮肤肉芽性炎症的患者最终死于脑炎。2001年高天文医师总结了此类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将其命名为外伤后细菌性致死肉芽,当时初步认为可能由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所致。2018年证实该病为皮肤和脑组织巴拉姆希阿米巴感染。本文总结中国皮肤科医师对巴拉姆希阿米巴感染的研究历程及其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

  • 标签: 阿米巴病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 脑炎 肉芽肿
  • 简介:摘要渐进性坏死性黄色肉芽(necrobiotic xanthogranuloma,NXG)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进展性多器官疾病,属于成人眼眶黄色肉芽病的一个分型。典型表现是眼眶周围多发的硬化性黄褐色斑块或结节,可有萎缩、溃疡和毛细血管扩张。NXG主要影响皮肤和皮下组织,亦可累及身体其他系统和内脏器官,还可引起严重的眼部并发症。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组织病理学特征是大面积的变性坏死胶原伴随肉芽性炎症,可见胆固醇结晶、Touton巨细胞、泡沫细胞以及异物巨细胞浸润。通常预后良好,但目前尚无根治性治疗方案。最常用烷基化剂进行化学治疗,在伴发其他系统疾病时可与全身性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局灶性糖皮质激素注射、放射治疗和手术切除可用于局部和轻微病变。其他治疗方式还包括干扰素、血浆置换、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等,但疗效各不相同。(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165-171)

  • 标签: 渐进性坏死性黄色肉芽肿/诊断 渐进性坏死性黄色肉芽肿/治疗 眼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慢性肉芽病(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CGD)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免疫缺陷,由于吞噬细胞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复合物的功能障碍,导致儿童早期即出现严重且反复的感染。近年来随着治疗的进步,CGD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本文就近年来造血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和常规治疗在CG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CGD治疗的认识。

  • 标签: 慢性肉芽肿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基因治疗 常规治疗 感染 炎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因助听器印模导致的中耳胆固醇肉芽患儿。患儿女,3岁,因“左耳反复流脓半年”就诊,耳镜检查发现外耳道内肉芽组织,颞骨乳突CT提示中耳占位,于全身麻醉下行外耳道物切除+完壁式乳突开放+鼓室成形术,术中发现中耳占位为助听器印模,术后病理提示为:胆固醇肉芽。患儿术后1周顺利出院,术后恢复良好,随访1年无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慢性肉芽病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或常染色体遗传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主要表现为反复感染、炎症反应性失调所致肉芽形成及其他炎症性疾病等,检测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功能可筛查本病,基因序列分析可明确致病基因。现综述基因治疗的最新研究,同时总结慢性肉芽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常规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法,以加强临床医师对慢性肉芽病的认识。

  • 标签: 慢性肉芽肿病 基因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肺玻璃样变肉芽是一种罕见的肺部良性疾病,其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影像学上可出现恶性肿瘤征象,部分患者氟代脱氧葡萄糖(FDG)-PET/CT可观察到高代谢活动,易误诊为肺癌,确诊主要靠病理学检查。现报道1例肺玻璃样变肉芽,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患者为53岁女性,体检发现右肺结节入院,临床诊断为肺占位。行胸腔镜下右上肺叶楔形切除术。镜下见一界限尚清的玻璃样变结节,结节由束状或不规则排列的玻璃样变胶原纤维构成,伴有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有淋巴滤泡形成。刚果红染色阴性。肺玻璃样变肉芽的治疗主要靠手术切除,大部分预后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肉芽病(CGD)患儿早期诊断的临床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二科诊断的139例CGD患儿的起病年龄、首发表现、主要就诊原因、病原学诊断、影像学特点、诊断线索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评估。根据诊断年度分为2015年之前诊断组和2015年及2015年之后诊断组(简称2015年之后诊断组),分析两组患儿的诊断耗时、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²检验。结果139例CGD中男119例、女20例。起病年龄4月龄(8日龄至14岁),103例(74.1%)患儿于1岁前起病。诊断年龄为1.8岁(21.0日龄至14.7岁),诊断延迟时间1.0年(7.0 d至13.7年)。135例(97.1%)以肺部感染为主要就诊原因,其中76例(56.3%)肺部病原学阳性。136例(97.8%)为转诊病例,其中5例转诊前被疑诊CGD,CGD漏诊率高达96.3%(131/136)。139例患儿共有的较为特异、可早期提示CGD诊断的8个线索为卡疤增大99例(71.2%)、左腋下淋巴结肿大或钙化73例(52.5%)、皮肤或其他部位淋巴结感染58例(41.7%)、皮肤瘢痕50例(36.0%),双肺多发结节影42例(30.2%)、肛周脓肿35例(25.2%)、肺曲霉菌感染26例(18.7%)及肺伯克霍尔德菌感染15例(10.8%)。住院期间呼吸爆发实验确诊120例,2015年之前组55例、2015年之后组65例,利用这8个早期诊断线索,2015年之后患儿的诊断耗时、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低于2015年之前诊断的患儿[(25±7)比(10±5)d、(29±7)比(18±6)d、(3.7±1.2)比(3.2±1.2)万元,t=13.763、9.262、2.381,均P<0.05]。结论CGD患儿起病早而诊断晚,肺部感染是CGD患儿最常见的首发表现及就诊原因。卡疤增大、左腋下淋巴结肿大或钙化、皮肤或其他部位淋巴结感染、皮肤瘢痕、双肺多发结节影、肛周脓肿、肺曲霉菌感染及肺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可帮助早期诊断CGD。

  • 标签: 肉芽肿病,慢性 肺炎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泳池肉芽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56例游泳池肉芽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56例患者中,男16例,女40例,平均年龄60.84岁。水产从业人员及居民日常烹饪中处理受感染的鱼或海产品是本组病例感染的主要暴露方式(31/56),平均潜伏期4.58周,平均诊断时间为3.19个月;56例患者皮损均位于上肢,以红斑、丘疹结节为主,有时表现为脓疱、溃疡、肉芽或疣状斑块。单发孤立性皮损11例,36例表现为孢子丝菌病串珠样皮损,6例表现为双侧串珠样皮损。组织病理学上除4例无特异性改变外,52例患者表现为感染性肉芽,其中37例出现特征性的渗出坏死,中央为不等量的纤维素样渗出或坏死物,其内或周边伴随大量中性粒细胞、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56例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DNA测序均检测到海分枝杆菌序列。结论天津地区游泳池肉芽以老年女性患病为主,处理受感染的鱼或海产品是最主要的暴露方式,组织病理可表现为特征性的渗出坏死性肉芽

  • 标签: 肉芽肿 海分枝杆菌 皮肤表现 病理过程 宏基因组 游泳池肉芽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定位下病灶精准切除+Ⅰ期微整形在肉芽性小叶性乳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7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53例肉芽小叶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合临床表现及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四种类型:Ⅰ型,单一肿块;Ⅱ型,单一象限不伴皮损或伴1处皮损;Ⅲ型,多象限不伴皮损或伴1处皮损;Ⅳ型,多象限伴多处皮损。25例患者行病灶扩大切除术(对照组),28例患者行超声定位下病灶精准切除+Ⅰ期微整形(观察组)。对伴有结节性红斑和Ⅳ型的患者术前及术后给予抗生素+激素治疗1周,其他类型直接手术。结果随访所有患者1年,观察组28例伤口一期愈合,3例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均为Ⅳ型患者),予冲洗、换药等处理后痊愈;对照组出现6例复发(术前均为Ⅲ型和Ⅳ型患者)。两组术后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比24%, χ2=6.033,P=0.014)。超声定位下病灶精准切除+Ⅰ期微整形手术的美容效果优于传统病灶扩大切除术(93%比68%, χ2=5.330,P=0.020)。结论超声定位下病灶精准切除+Ⅰ期微整形治疗肉芽性小叶性乳腺炎术后复发率低,可获得良好的美容效果。

  • 标签: 肉芽肿性乳腺炎 乳房切除,区段 乳房成形术 复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黄色肉芽性胆囊炎(XG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行CT检查31例,MRI检查22例,PET-CT 2例,超声造影2例。术前诊断明确或倾向XGC者7例,考虑胆囊癌者1例,胆囊壁增厚不除外胆囊癌者4例。所有患者均行胆囊切除术,其中腹腔镜下切除(LC)30例,直接开腹10例,中转开腹2例。术后1例出现胆漏,经穿刺引流后治愈,其余恢复良好。笔者认为XGC炎症有轻重之分,轻-中型XGC易诊断为普通胆囊炎,但不影响其治疗决策,首选LC;重型XGC有时难以与胆囊癌鉴别,常需开放手术,术中常规行冰冻检查。

  • 标签:
  • 简介:摘要通过回顾分析3例病理确诊的病情反复的肉芽性垂体炎患者起病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特点及术后治疗方案和疗效,总结、分析、讨论病情反复的肉芽性垂体炎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及疗效,以提高对其认识,提供可借鉴的治疗经验。3例患者分别因头痛、视物模糊、中枢性尿崩症就诊,MRI发现鞍区或垂体柄占位,行大部切除或活检术后症状未完全缓解而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控制症状和病灶,但激素减量后复发。2例联合硫唑嘌呤治疗后有效控制,其中1例停药后随访14个月未见复发,1例仍在治疗中。因此对于术后症状未缓解,糖皮质激素减量后病情反复的患者,联合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的方案或可达到满意疗效和预后。

  • 标签: 肉芽肿性垂体炎 硫唑嘌呤 糖皮质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卡介苗膀胱灌注(BCG灌注)相关肉芽性肝炎(GH)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PubMed和Elsevier数据库(截至2021年12月),收集报道BCG灌注相关GH且GH经肝活检证实的病例报告类文献。记录患者基本情况,BCG灌注情况(剂量、次数、导管插入有无异常等),GH发生情况(发生时间、主要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和肝活检结果),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干预措施和转归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23例,均为男性;年龄34~80岁,中位年龄66岁;膀胱癌22例,肾盂肾癌1例;19例有发生GH前灌注次数记录,灌注1次者2例,最多者为16次;最近一次灌注导管插入时出现异常者10例,其中血尿7例,疼痛2例,1例插管困难。GH发生在最近一次BCG灌注后3 h~440 d(≤7 d者18例,10、14、21、180、440 d者各1例),中位时间为3 d。23例患者中,出现发热症状者21例,黄疸12例,肝肿大9例,乏力7例,厌食5例,体重减轻2例,盗汗1例;单独表现为GH者12例,伴发其他不良反应者11例。22例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碱性磷酸酶升高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各17例)。20例患者记录了牛型结核分枝杆菌鉴定/培养情况,7例阳性。肝活检结果显示,23例患者中非干酪性上皮样肉芽者10例,非干酪性肉芽7例,上皮样肉芽4例,仅记录肝肉芽2例。停止BCG灌注治疗并给予抗结核药物和/或糖皮质激素治疗后,22例患者好转,1例死于牛型结核分枝杆菌败血症和多器官衰竭。结论GH多发生于BCG灌注后1周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黄疸、肝肿大和肝功能异常,可伴发其他BCG灌注相关不良反应。肝活检可明确诊断。采用抗结核药物与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多数预后较好,但严重者可致死

  • 标签: 投药,膀胱内 卡介苗 肉芽肿病,慢性 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