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hinoceros软件定量测量虹膜前表面曲率的精确性,并用于评估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ACS)患者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PI)前后虹膜曲率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1月在台州市立医院计划接受LPI治疗的PACS患者16例(16眼)作为PACS组,Allegro 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获取不同轴位的眼前节图像,采用Rhinoceros 5.0软件定量测量虹膜前表面曲率半径,并对眼前节图像成像的一致性及测量方法的一致性进行评价。比较接受LPI治疗前后虹膜曲率的变化,并与年龄、眼别、瞳孔直径匹配的正常人16例(16眼) (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PACS组虹膜曲率与中央前房深度、前房容积、6 mm处周边前房深度之间的相关性,以及LPI治疗前后虹膜曲率变化与中央前房深度变化、前房容积变化、6 mm处周边前房深度变化之间的相关性。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同一眼眼前节图像成像的变异系数为3.02%,同一图像测量的变异系数为2.54%。PACS组患者虹膜曲率半径为(7.81±1.63)mm,接受LPI治疗后虹膜曲率半径为(9.20±2.22)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45,P<0.001)。对照组虹膜曲率半径为(9.99±4.00)mm,与PACS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69,P<0.001)。PACS组在校正中央前房深度后,0°(r=0.879,P<0.001)、90°(r=0.684,P=0.005)、180°(r=0.619,P=0.014)、270°(r=0.740,P=0.002)轴位虹膜曲率半径与对应轴位6 mm处周边前房深度之间均有相关性。在接受LPI治疗后,除下方270°(r=0.453,P=0.078)轴位方向外,0°(r=0.693,P=0.003)、90°(r=0.560,P=0.024)、180°(r=0.580,P=0.019)轴位虹膜曲率变化量与对应轴位6 mm处周边前房深度变化量之间均有相关性。结论:该虹膜曲率定量测量方法具有较好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并可用于PACS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疗效的量化评估。

  • 标签: 虹膜曲率 定量测量 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适合施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PI)的虹膜曲度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至2018年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的早期PACG 539例(920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LPI。比较术前及术后1周眼压和前房角开放距离(AOD500)的差异。结果LPI术后有610眼眼压下降至≤21 mmHg(1 mmHg=0.133 kPa),术后AOD500明显增加(P=0.014),其术前虹膜曲度值均≥0.210 mm;有253眼眼压仍>21 mmHg,术后AOD500小幅度增加(P=0.083),其术前虹膜曲度为0.197~0.209 mm;另57眼眼压无明显下降,AOD500无明显变化(P=0.558),其术前虹膜曲度为0.076~0.196 mm。结论术前虹膜曲度≥0.210 mm的早期PACG适合行LPI,术后AOD500增加明显,降压效果显著。术前虹膜曲度越高,其术后AOD500增加越明显,而且降眼压效果越好。

  • 标签: 青光眼,闭角型,原发性 虹膜切除术,周边,激光 曲度,虹膜 生物显微镜,超声 角,前房
  • 简介:摘要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亚洲人青光眼的主要类型,高褶虹膜则是其非瞳孔阻滞机制的重要一种。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高褶虹膜从其概念的提出到逐渐明晰,再到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被逐渐全面认识。本文从以上几方面对高褶虹膜进行系统综述,旨在深刻地理解高褶虹膜与闭角型青光眼的关系,为今后关于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青光眼,闭角型 虹膜疾病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虹膜病变在荧光素虹膜血管造影(IFA)联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影像中的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3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接受IFA联合FFA检查的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糖尿病虹膜病变(DI)患者44例65眼,包括非增生性糖尿病虹膜病变(NPDI)组和虹膜红变组。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IFA联合FFA检查。应用IFA检查观察2个组虹膜影像特征和前房内荧光素消退时间,应用FFA检查观察2个组视网膜影像特征和视盘新生血管发生率。为避免患者对侧眼IFA检查时间存在统计误差,仅对双眼患者的单眼数据进行分析。结果IFA影像显示30例50眼为NPDI,14例15眼为虹膜红变。NPDI组前房内荧光素消退时间为(3.37±0.11)min,明显短于虹膜红变组的(6.02±0.2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41,P<0.001)。NPDI组和虹膜红变组FFA检查均见视网膜新生血管性强荧光。NPDI组视盘新生血管发生率为20%(6/30),明显低于虹膜红变组的50%(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糖尿病虹膜红变可以通过IFA动态的影像特征和前房内荧光素消退时间来确诊,PDR合并视盘新生血管需IFA联合FFA检查来评估。

  • 标签: 虹膜疾病/诊断 糖尿病虹膜红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荧光素虹膜血管造影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植入性虹膜囊肿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眼科医院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外伤后和手术后的植入性虹膜囊肿7例(7眼)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结果虹膜囊肿切除后眼压得以控制,末次随访未见囊肿复发,但有2例因眼部并发症再次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5例为典型的复层鳞状上皮细胞表现,1例为表皮样囊肿改变,1例为似晶状体皮质纤维改变。结论植入性虹膜囊肿可有不同的病理表现,但早期诊治有助于改善预后。

  • 标签: 囊肿,虹膜,植入性 外伤,眼 手术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瞳孔为中心2、4、6 mm直径区域的角膜曲率分布特点及随年龄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潍坊眼科医院并行Pentacam检查的门诊患者138例(254眼),其中20~39岁51例(102眼)作为A组;40~59岁41例(73眼)作为B组;60岁及以上46例(79眼)作为C组。分别收集以瞳孔为中心2、4、6 mm直径区域的模拟角膜曲率(Simk)和全角膜屈光力(TCRP)数值。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Simk和TCRP差异,并使用Bland-Altman散点图描述Simk与TCRP之间的一致性。角膜曲率随年龄的变化趋势采用回归分析,不同直径区域的Simk与TCRP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以瞳孔为中心2、4 mm区域Simk与对应区域T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0,P=0.002;t=4.44,P=0.001);而以瞳孔为中心6 mm区域的Simk和T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以瞳孔为中心2 mm区域下,3组间Simk、TCRP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6,P=0.010;F=3.87,P=0.022),其中A组与B组、C组Simk和T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以瞳孔为中心4 mm区域下,3组间Simk、TCRP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85,P=0.001;F=6.07,P=0.003),其中A组与B组、C组Simk和T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以瞳孔为中心6 mm区域下,3组间的Simk、TCRP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91,P<0.001;F=10.15,P<0.001),其中A组与B组、C组Simk和T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瞳孔为中心不同直径区域的模拟角膜曲率与全角膜屈光力的变化及随年龄变化趋势应在人工晶状体计算及屈光手术中引起重视。Simk与TCRP数值均随年龄增加逐渐变陡峭,40岁之后趋于稳定。

  • 标签: 区域 年龄 模拟角膜曲率 全角膜屈光力
  • 简介:摘要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以病毒感染及Campbell膜理论为主,而病毒感染基因整合假说可能为其研究提供新思路。目前其治疗以对症为主,角膜失代偿以角膜内皮移植术为主,人工角膜移植的尝试亦初步显示良好效果,继发性青光眼则以滤过性手术为主,亦有新型微创青光眼手术及引流阀睫状沟植入术的探索。(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199-206)

  • 标签: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 青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虹膜角膜内皮(ICE)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诊断为ICE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临床类型、生活视力、临床特征及继发性青光眼情况。采用广义估计方程中的Wald χ²检验等方法对3种临床类型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114例(127只眼)ICE综合征患者,其中女性64例,男性50例;就诊年龄为(49±13)岁。Chandler综合征(CS)53例(46.5%),进行性虹膜萎缩(PIA)36例(31.6%),Cogan-Reese综合征(CRS)24例(21.0%),无法明确临床类型1例(0.9%)。101例(88.6%)患者为单眼发病。在CS、PIA及CRS中分别有81.7%(49/60)、56.1%(23/41)及41.7%(10/24)患眼的生活视力低于0.3;角膜水肿在CS中最多见(52.5%,32/61),其次是PIA(29.3%,12/41)以及CRS(20.8%,5/24);瞳孔异位在CS、PIA、CRS中分别占78.7%(48/61)、95.1%(39/41)、95.8%(23/24);多瞳在PIA中最多见(29.3%,12/41),CS与CRS中分别占3.3%(2/61)及8.3%(2/24)。葡萄膜外翻多见于CRS(54.2%,13/24),CS与PIA中分别占16.4%(10/61)、12.2%(5/41)。74.0%(94/127)的患眼合并继发性青光眼,其中CS、PIA及CRS患眼继发青光眼比例分别为60.7%(37/61)、80.5%(33/41)、95.8%(23/24)。不同临床类型ICE综合征在生活视力、角膜水肿、瞳孔异位、多瞳、葡萄膜外翻以及继发性青光眼比例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ald χ²=13.87,10.77,965.78,11.45,15.00,222.04;均P<0.05)。86.2%(81/94)患眼进行了抗青光眼手术治疗,43.6%(41/94)患眼在各种辅助降眼压治疗下眼压得到控制。结论ICE综合征以单眼发病、中青年发病为主,CS是主要的临床类型,且该类患者视力损伤最为严重。约3/4的患眼合并继发性青光眼,大部分患者需要进行手术干预,但眼压预后不佳。

  • 标签: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 青光眼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眼科疾病,多为单眼发病,女性多见,因临床表现多样误诊漏诊率较高。本例患者表现为难以控制的高眼压,角膜水肿导致角膜内皮形态不易观察,且伴有虹膜少量新生血管,青光眼手术前未能明确诊断,术后角膜清亮后进一步完善检查,最终确诊为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Chandler综合征)。

  • 标签: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 漏诊
  • 简介:摘要青光眼是一类以视神经凹陷性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视神经退行性病变。在亚洲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患病人数逐年递增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房角关闭是PACG的致病基础,尽早识别房角关闭的风险因素并减缓其进展对于PACG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年对虹膜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虹膜容积变化亦是PACG发生的重要动态风险因素。本文汇总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分别从虹膜的组织学、生物特性、表面特征、血管结构及基因组学等方面进行总结,详细分析虹膜特性在房角关闭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诊疗和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青光眼,闭角型 虹膜 危险因素 生物标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操作者调动眼位的方法,对虹膜不完整及虹膜存在其他视觉标志物的非常态虹膜结构患者采用欧堡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进行眼底检查的方法。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采用操作者调动眼位的方法,对2020年3月27日—8月11日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欧堡超广角眼底成像术的29例(29眼)非常态虹膜结构患者进行眼底检查。其中虹膜小梁切除术后患者8例(8眼),虹膜根切激光术后患者10例(10眼),眼底玻璃体切割术行Ando孔患者7例(7眼),虹膜色素痣患者4例(4眼)。结果:调整患者眼位,使虹膜再造结构的孔窗方向处于检查面的一侧,而瞳孔位于检查面的主体后,纳入研究的29例(29眼)非常态虹膜结构患者均能够顺利采集到眼底影像,且全部4种疾病的眼底采集的图像范围可达的平均象限数为2.93,达到近似于广角的范围(60°~100°眼底范围),基本可以满足临床眼底检查的需要。结论:采用操作者调动眼位的方法可以对非常态虹膜结构患者进行超广角眼底检查,且获得的眼底图像范围要高于普通眼底检查,扩大了超广角眼底检查的适应证范围。

  • 标签: 非常态虹膜结构 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 眼底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晶状体脱位(CEL)患者角膜曲率、散光和像差的特征,为术前人工晶状体(IOL)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就诊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双眼CEL患者55例(55眼)作为CEL组,同时纳入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门诊体检者54例(54眼)作为对照组。采用Pentacam测量2组角膜前、后表面及总角膜曲率、散光及像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等对组间角膜参数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2组及各亚组间的散光类型分布。CEL组角膜参数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CEL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及总角膜曲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5.62、-6.25、-5.66,P<0.001)。CEL组角膜前表面散光、总角膜散光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20,P=0.028;U=3.06,P=0.002);2组间的角膜后表面散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散光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28、0.001)。CEL组总角膜像差、高阶像差及低阶像差高于对照组(U=3.95,P<0.001;U=2.24,P=0.025;U=3.87,P<0.001),而球差低于对照组(U=-3.70,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角膜前表面水平彗差与年龄呈负相关(r=-0.31,P=0.032)。结论:与健康者相比,CEL患者角膜曲率更小,角膜散光程度更高,角膜像差更大,角膜球差更小。CEL术前选择IOL时应参考总角膜散光情况,建议选择零球差或者球面IOL。

  • 标签: 先天性晶状体脱位 角膜散光 角膜像差 高阶像差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去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corneal collagen cross-linking,CXL)治疗不同曲率圆锥角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共78例(78眼)圆锥角膜的临床资料。每例任选1眼纳入研究。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A组患者角膜前表面最大角膜曲率值(Kmax)≥55,共39例(39眼);B组患者Kmax<55,共39例(39眼)。所有患者均采用核黄素/UVA诱导的快速去上皮CXL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术后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62,P=0.007)。两组患者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199,P=0.000)。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44,P=0.018)。术后B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更高,屈光状态(等效球镜度)较低。结论去上皮CXL治疗Kmax<55的圆锥角膜患者效果较好。

  • 标签: 圆锥角膜 交联术,胶原,角膜 曲率,角膜 效果,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医用乙醇灌洗治疗非游离型虹膜囊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医用乙醇灌洗治疗的非游离型虹膜囊肿1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2005年至2016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13例(13眼)及2017年至2019年河南省人民医院的2例(2眼)。评价应用医用乙醇灌洗治疗的效果。术后随访1个月至3年。结果术后1 d视力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40,P=0.590)。术后1 d眼压高于术前(t=-4.380,P=0.002)。末次随访视力(Z=-0.36,P=0.722)、眼压(t=-2.09,P=0.081)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囊肿退化后未复发,术后未出现角膜内皮失代偿、眼内炎或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医用乙醇灌洗治疗非游离型虹膜囊肿安全有效。

  • 标签: 囊肿,虹膜,非游离型 灌洗,乙醇,医用,囊内,微创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假性剥脱性青光眼(PXG)、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患者巩膜筛板曲率(SLC)的差异并分析其意义。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7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浙江省苍南县人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苍南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PXG (PXG组)、POAG (POAG组)和CPACG患者(CPACG组)各30例,共90例90只眼纳入研究。三组患者之间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925,P=0.001);性别构成比(χ2=2.158,P=0.276)、眼压(t=4.993,P=0.078 )、眼轴长度(t=1.956,P=0.532 )、角膜中央厚度(t=1.407,P=0.724 )、视野平均缺损(t=2.725 ,P=0.496 )、视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t=2.185,P=0.49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深部增强成像(OCT EDI)技术测量患眼平均以及0°、30°、60°、90°、120°、150°SLC,并计算SLC指数(SLCI)、SLC深度(SLCD)。组间定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OCT EDI检查结果显示,PXG、CPACG患眼SLC明显陡峭,POAG患眼SLC相对平坦。除150°这一角度外,PXG组、CPACG组患眼其余6个角度SLCI、SLCD均较POAG组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PXG组、CPACG组7个角度SLCI、SLC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SLCI[比值比(OR)=1.498,95%可信区间(CI)1.137~ 2.018,P=0.001]、年龄(OR=1.074,95%CI 1.019~ 1.143,P=0.016)与PXG发生显著相关;平均SLCI (OR=1.625,95%CI 1.192~ 1.997,P=0.001 )、眼压(OR=1.383,95%CI 1.106~ 1.993,P=0.012)与CPACG发生显著相关。POAG组(β=0.143,95%CI 0.032~ 0.208,P=0.016)、CPACG组(β=0.132,95%CI 0.079~ 0.315 ,P=0.043)眼压与平均SLCI相关;PXG组所有因素与SLCI均无相关(P>0.05)。结论与POAG比较,PXG、CPACG患眼SLC更陡峭且与疾病发生相关。

  • 标签: 青光眼,开角型 青光眼,闭角型 筛板曲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增生型糖尿病虹膜病变(PDI)对侧眼糖尿病虹膜病变及视盘新生血管发生率。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4年2月至2020年5月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接受虹膜荧光血管造影(IFA)联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的PDR合并PDI患者36例7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7例34只眼,女性19例38只眼;平均年龄(62.3±4.7)岁。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FA联合FFA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分析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根据PDI分期,将患者分为早期虹膜红变(RI)组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组,分别为28、8例。与NVG组比较,RI组患眼BCVA更优,眼压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33、10.619,P=0.000、0.011)。对比观察两组对侧眼PDI发生率和双眼视盘新生血管发生率,并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比较。结果IFA检查结果显示,RI组患眼瞳孔缘虹膜表面可见新生血管性芽状或斑片状强荧光;NVG组患眼瞳孔缘和虹膜中部可见新生血管性团状强荧光。RI组对侧眼中,PDI (RI期)6只眼(21.4%,6/28),非PDI (NPDI)21只眼(75.0%,21/28),无糖尿病虹膜病变1只眼(1/28,3.6%)。NVG组对侧眼中,PDI5只眼(62.5%,5/8),其中RI期4只眼,NVG期1只眼(12.5%,1/8);NPDI 3只眼。NPDI者IFA影像表现为瞳孔缘虹膜自身局部小血管点状荧光。RI组对侧眼PDI发生率小于NV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FFA检查发现,RI组患眼、对侧眼合并视盘新生血管分别为9 (32.1%,9/28)、8 (28.6%,8/28)只眼;NVG组患眼、对侧眼合并视盘新生血管均为6只眼(75.0%,6/8)。两组患眼、对侧眼视盘新生血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6、0.040)。结论PDR合并PDI者,RI者对侧眼PDI及视盘新生血管发生率均较NVI者低。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虹膜疾病 视盘新生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