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胎膜早破中预测宫内感染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本院胎膜早破患者6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无任何并发症择日剖宫产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测定血清β-HCG、PCT、CRP、hs-CRP水平,并于两组分娩后进行胎膜组织学诊断。统计对比两组宫内感染发生率及血清β-HCG、PCT、CRP、hs-CRP水平,并对比不同程度宫内感染患者血清β-HCG、PCT、CRP、hs-CRP水平及血清β-HCG、PCT、CRP、hs-CRP单一及联合诊断价值。结果病理诊断显示,观察组宫内感染发生率(58.82%)较对照组(13.24%)高(P<0.05);观察组血清β-HCG、PCT、CRP、hs-CRP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5);重度宫内感染患者血清β-HCG、PCT、CRP、hs-CRP水平均较中度及轻度患者高,且中度宫内感染患者β-HCG、PCT、CRP、hs-CRP水平均较轻度患者高(P<0.05);血清β-HCG、PCT、CRP、hs-CRP联合诊断宫内感染灵敏度及准确率较β-HCG、PCT、CRP、hs-CRP单一诊断高(P<0.05),但特异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胎膜早破患者血清β-HCG、PCT、CRP、hs-CRP水平预测宫内感染发生风险,具有较高灵敏度及准确率,便于临床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 标签: 胎膜早破 宫内感染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超敏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质量分数0.02%阿托品滴眼液隔日点眼1次与0.01%阿托品滴眼液每日点眼1次控制儿童近视进展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的汉族近视性屈光不正儿童231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0.02%阿托品组110例和0.01%阿托品组121例。0.02%阿托品组采用0.02%阿托品滴眼液隔日睡前点眼1次,0.01%阿托品组采用0.01%阿托品滴眼液每日睡前点眼1次,连续用药1年。0.02%阿托品组92例,0.01%阿托品组101例完成1年随访,分别于用药前和用药后12个月测量2个组右眼等效球镜度(SER)、眼轴长度(AL)、单眼调节幅度(AMP)、瞳孔直径(PD)、前房深度和角膜曲率等参数,观察各参数用药1年与用药前的变化情况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用药后1年,0.02%阿托品组和0.01%阿托品组SER变化量分别为(-0.46±0.49)D和(-0.48±0.46)D,AL变化量分别为(0.38±0.21)mm和(0.39±0.19)mm,AMP变化量分别为(-1.49±0.29)D和(-1.61±0.26)D,PD变化量分别为(0.72±0.44)mm和(0.70±0.40)mm,2个组间SER、AL、AMP和PD的变化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用药后1个月内0.02%阿托品组和0.01%阿托品组分别有19.1%(21/110)和20.7%(25/121)的患眼出现畏光,在1~6个月内分别有12例和13例畏光症状消失,其余受试者的畏光症状逐渐缓解但未消失。用药1个月内,2个组分别有4.5%(5/110)和5.0%(6/121)的患眼出现轻度视近模糊,持续2~4周后逐渐缓解消失。结论质量分数0.02%阿托品滴眼液隔日点眼1次与0.01%阿托品滴眼液每日点眼1次控制儿童近视进展的效果一致,且0.02%阿托品滴眼液隔日点眼1次未增加不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

  • 标签: 阿托品 给药频次 近视 眼轴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血清脂蛋白(a)[Lp(a)]颗粒浓度与质量浓度检测结果的差异,并分析二者结果偏差的分布情况。方法连续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的CKD患者196例和健康对照者97名,分别检测其血清Lp(a)颗粒浓度和质量浓度;Lp(a)颗粒浓度参考上限为75 nmol/L、质量浓度参考上限为300 mg/L;比较各组中Lp(a)颗粒浓度与质量浓度检测结果阳性率的差异;依据CKD患者Lp(a)质量浓度的四分位数将其等分为4个亚组,进一步比较各亚组中2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CKD组血清Lp(a)颗粒浓度[25.7 (10.5,75.4) nmol/L比19.2 (8.1,50.2) nmol/L,P=0.021]与质量浓度[157 (64,432) mg/L比127 (50,274) mg/L,P=0.023]均高于健康对照组。CKD组中Lp(a)颗粒浓度的阳性率显著低于质量浓度阳性率[25.0%(48/196)比37.2%(73/196),P=0.009],对照组中Lp(a)颗粒浓度阳性率与质量浓度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6%(18/97)比22.7%(22/97),P=0.478]。CKD组中Lp(a)质量浓度的高估率高于对照组[12.8%(25/196)比4.1%(4/97),P=0.020];CKD组亚组3[即Lp(a)质量浓度为157.00~432.25 mg/L]的Lp(a)颗粒浓度阳性率明显低于质量浓度阳性率[4.1%(2/49)比49.0%(24/49),P<0.001],且亚组3的Lp(a)质量浓度高估率[44.9%(22/49)]也高于其他3个亚组(P均<0.001);依据Lp(a)颗粒浓度试剂说明书提供的转换因子,将其检测结果转化为质量浓度,以四分位数分组的CKD患者其实际测得的Lp(a)质量浓度结果均高于Lp(a)颗粒浓度转换后的质量浓度结果(P均<0.05)。结论CKD患者中血清Lp(a)颗粒浓度检测的阳性率显著低于质量浓度阳性率,Lp(a)质量浓度检测存在明显的高估偏差。

  • 标签: 脂蛋白(a) 脂蛋白(a)质量 慢性肾脏疾病
  • 简介:摘要丙泊酚是一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静脉麻醉药,检测其血药浓度在临床应用及科研方面有重要意义。现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丙泊酚的血药浓度检测方法进行总结,阐述各方法的基本原理,归纳各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对于可推向临床应用的精准、无创、安全的检测方法,还需进一步的探究。

  • 标签: 丙泊酚 血药浓度 检测方法 色谱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 离子迁移谱
  • 简介:摘要依据浙江临安2004对大气近地面臭氧跟其四个前体物浓度变化观测数据,对长江三角洲本地站臭氧浓度和前体物浓度日变化、月变化、周末效应和各污染物出现频率等研究,分析臭氧浓度变化与其前体物、天气条件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临安近地面O3浓度存在着较明显日变化规律,且呈单峰型;工作日近地面臭氧浓度高于周末;前体物浓度与臭氧浓度变化呈负相关,臭氧在不同浓度出现频率规律与其前体物基本呈一致臭氧浓度变化也受该区域气温、云量等气象条件影响。

  • 标签: 临安 夏季臭氧浓度 前体物 频率 气象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线粒体Ca2+浓度在高浓度氧致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6):对照组(C组)、高浓度氧组(H组)和高浓度氧+钌红组(HR组)。C组置于常规培养箱(5%CO2-95%空气)中培养4 h;HR组加入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抑制剂钌红2 μmol/L,然后H组和HR组置于高浓度氧密闭箱(90%O2-5%CO2-5%空气)中培养4 h。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采用多功能酶标仪检测线粒体内Ca2+荧光强度,并计算Ca2+浓度。结果与C组比较,H组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Ca2+浓度升高,HR组线粒体Ca2+浓度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组比较,HR组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Ca2+浓度降低(P<0.05)。H组细胞呈现早期凋亡形态学表现(细胞皱缩呈球形、透亮度降低、与周围细胞脱离),HR组较H组明显改善。结论线粒体Ca2+浓度升高参与了高浓度氧致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

  • 标签: 肺泡 上皮细胞 细胞凋亡 线粒体
  • 简介:摘要1例29岁男性患者因双相情感障碍服用富马酸喹硫平(维持剂量:0.2 g、2次/d)与丙戊酸镁缓释片(维持剂量:0.5 g、2次/d)治疗。9 d后,患者精神症状好转,未发生不良反应,喹硫平血药浓度为379 μg/L。因并发化脓性中耳炎,加用克拉霉素(0.25 g口服、2次/d)。次日晨患者出现昏睡状态,喹硫平血药浓度升至614 μg/L。考虑为克拉霉素与喹硫平相互作用所致。停用富马酸喹硫平和克拉霉素,给予静脉输液加快药物代谢。第2天患者昏睡状态消失,继续服用原剂量富马酸喹硫平与丙戊酸镁缓释片,抗菌药物换用头孢地尼胶囊0.1 g口服、3次/d,未再出现不适症状。

  • 标签: 克拉霉素 富马酸喹硫平 药物相互作用 血药浓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海阳市人民医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AECOPD患者137例的临床资料,依据其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99例)与死亡组(38例)。采用血细胞分析仪(mindray ABC5390)检测患者RDW、MPV、PLT水平;采用ETHealthcare仪检测患者PCT、CRP水平;对比两组患者RDW、PCT、CRP、MPV/PLT水平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RDW、PCT、CRP、MPV/PLT对AECOPD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生存组住院时间[(10.75±2.51)d]、住院费用[(1.49±0.46)万元]明显短于、低于死亡组[(12.81±3.36)d、(2.18±0.57)万元](t=6.11、14.45,均P < 0.05);生存组PLT[(214.01±63.97)×109/L]明显高于死亡组[(189.04±61.75)×109/L],生存组RDW[(13.18±2.30)%]、PCT[(4.30±1.82)ng/L]、CRP[(31.06±10.38)mg/L]、MPV[(11.39±2.16)fL]、MPV/PLT[(0.05±0.01)]明显低于死亡组[(16.65±1.78)%、(9.55±2.11)ng/L、(68.21±20.94)mg/L、(12.28±2.09)fL、(0.06±0.02)](t=2.07、8.38、14.45、13.82、2.18、3.88,均P <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RDW、PCT、CRP、MPV/PLT及联合预测AECOPD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1、0.978、0.966、0.713、0.988,敏感性分别为62.6%、89.9%、91.9%、59.6%、98.0%,特异性分别为97.4%、97.4%、100.0%、65.8%、92.1%。结论联合检测RDW、PCT、CRP、MPV/PLT对AECOPD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临床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取相应指标指导临床诊治。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疾病恶化 C反应蛋白质 红细胞分布宽度 降钙素原 平均血小板体积 血小板计数 预后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及抗桥粒芯蛋白1(Dsg1)、抗桥粒芯蛋白3(Dsg3)水平与天疱疮活动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08例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的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别测定患者血清SCCA、CRP、ESR及Dsg1、Dsg3水平,分析其在不同分组间的差异;测定CRP、ESR及Dsg1、Dsg3治疗前后水平,分析其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皮损受累轻、中、重度分组患者血清SCCA、CRP、ESR升高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无黏膜受累分组患者血清Dsg1和Dsg3升高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天疱疮患者治疗后CRP、ESR、Dsg1、Dsg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其中治疗前后CRP、ESR、Dsg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SCCA、CRP、ESR水平与天疱疮的皮损面积有一定的相关性,Dsg1、Dsg3水平与天疱疮黏膜受累有一定的相关性,CRP、ESR、Dsg1与天疱疮的活动及预后有关。

  • 标签: 天疱疮 鳞状细胞癌抗原 C反应蛋白 血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及抗桥粒芯蛋白1(Dsg1)、抗桥粒芯蛋白3(Dsg3)水平与天疱疮活动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08例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的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别测定患者血清SCCA、CRP、ESR及Dsg1、Dsg3水平,分析其在不同分组间的差异;测定CRP、ESR及Dsg1、Dsg3治疗前后水平,分析其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皮损受累轻、中、重度分组患者血清SCCA、CRP、ESR升高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无黏膜受累分组患者血清Dsg1和Dsg3升高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天疱疮患者治疗后CRP、ESR、Dsg1、Dsg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其中治疗前后CRP、ESR、Dsg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SCCA、CRP、ESR水平与天疱疮的皮损面积有一定的相关性,Dsg1、Dsg3水平与天疱疮黏膜受累有一定的相关性,CRP、ESR、Dsg1与天疱疮的活动及预后有关。

  • 标签: 天疱疮 鳞状细胞癌抗原 C反应蛋白 血沉
  • 简介:摘要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最常见且需要评估和治疗的临床症状,高浓度的游离未结合胆红素已经被证实对神经组织有直接毒性并损害其功能,但对神经外器官或系统(如肾脏、心脏、肝脏、肠道、肺脏、凝血及免疫功能等)的影响尚存在较大争议。为了解不同浓度胆红素对新生儿肾脏的影响,现对近年来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高胆红素血症 肾脏 婴儿,新生
  • 简介:斑马鱼经常被作为模式生物而广泛应用于发育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中,乙醇是一种常用的提取生物活性成分的有机溶剂。故我们用乙醇和斑马鱼为材料来进行自主实验,在0%、0.5%、1%乙醇浓度的溶液中饲养斑马鱼两周后,通过对斑马鱼存活率、均体长、均体重的变化来探讨酒精对斑马鱼的影响。在饲养期过后通过石蜡切片及其器官显微照片的观察探究酒精对斑马鱼心脏结构以及发育的影响。实验探究结果表明随着乙醇浓度的升高,其对斑马鱼心脏的发育起抑制作用。

  • 标签: 乙醇 斑马鱼 心脏发育 毒害作用 石蜡切片 HE染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脊液(CSF)α-突触核蛋白(α-syn)浓度预测术后谵妄(POD)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择期硬膜外-脊椎联合麻醉手术患者1 000例,选择L3,4间隙进行穿刺,到达蛛网膜下腔后,取CSF 2 ml,采用ELISA法测定CSF α-syn、β-淀粉样蛋白(Aβ)40、Aβ42、总tau蛋白(T-tau)、磷酸化tau蛋白(P-tau)浓度。记录不同年龄段患者CSF α-syn浓度和POD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POD分为POD组和非POD组,并以年龄、ASA分级、受教育程度、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5个匹配变量进行频率匹配(1∶1)。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841例患者,POD发生率为15.0%。匹配后POD组126例,非POD组126例。随着年龄增长,CSF α-syn浓度及POD发生率逐渐升高(P<0.05)。与非POD组比较,POD组CSF α-syn、T-tau、P-tau浓度升高,Aβ40、Aβ42浓度降低,Aβ40/P-tau、Aβ42/P-tau、Aβ42/Aβ40、P-tau/T-tau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CSF α-syn、p-tau、T-tau浓度升高为POD的危险因素,CSF Aβ40、Aβ42浓度升高,Aβ40/P-tau、Aβ42/P-tau升高为POD的保护因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CSF α-syn浓度与Aβ40、Aβ42浓度呈负相关,与P-tau、T-tau浓度呈正相关(P<0.05)。CSF α-syn浓度预测PO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95,Youden指数为0.664,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86.36%(P<0.001)。结论CSF α-syn浓度与POD发生相关,其预测POD的准确性较高。

  • 标签: α-突触核蛋白 谵妄 脑脊髓液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肝移植术后患儿万古霉素剂量、药物浓度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情况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友谊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肝移植术后接受静脉万古霉素治疗的9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万古霉素剂量、血清谷浓度、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及转归。结果共98例患儿接受静脉万古霉素治疗,并至少采集1份处于稳态的TDM血样,其中男53例(54.1%),中位年龄9个月(5个月~14岁)。万古霉素治疗的首日剂量中位数50(30~60)mg/(kg·d),疗程中位时间14(3~54)d。仅有27.5%(27/98)的患儿初始谷浓度达目标浓度(10~20 mg/L),调整治疗后仍有26例(26.5%)患儿未达标。6例(6.1%)患儿发生万古霉素所致肾毒性,2例出现皮肤红疹。治疗有效者51.7%(15/29),有效组与无效组万古霉素初始谷浓度分别为(5.92±3.82)mg/L、(10.43±5.3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肝移植术后患儿静脉应用万古霉素达标率低,需要个性化调整剂量。

  • 标签: 万古霉素 肝移植 儿童 药物浓度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肝移植术后患儿万古霉素剂量、药物浓度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情况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友谊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肝移植术后接受静脉万古霉素治疗的9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万古霉素剂量、血清谷浓度、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及转归。结果共98例患儿接受静脉万古霉素治疗,并至少采集1份处于稳态的TDM血样,其中男53例(54.1%),中位年龄9个月(5个月~14岁)。万古霉素治疗的首日剂量中位数50(30~60)mg/(kg·d),疗程中位时间14(3~54)d。仅有27.5%(27/98)的患儿初始谷浓度达目标浓度(10~20 mg/L),调整治疗后仍有26例(26.5%)患儿未达标。6例(6.1%)患儿发生万古霉素所致肾毒性,2例出现皮肤红疹。治疗有效者51.7%(15/29),有效组与无效组万古霉素初始谷浓度分别为(5.92±3.82)mg/L、(10.43±5.3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肝移植术后患儿静脉应用万古霉素达标率低,需要个性化调整剂量。

  • 标签: 万古霉素 肝移植 儿童 药物浓度监测
  • 简介:摘要戊二醛是一种易挥发的刺激性醛类有机化合物,属于高效消毒剂,对眼、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及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使黏膜蛋白质变性液化坏死。本文对1例口服及吸入高浓度戊二醛中毒患者的救治过程进行分析,探讨高浓度戊二醛中毒的临床表现和转归,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戊二醛 中毒 化学性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调查我国城市饮用水氡水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按照行政区域采样,选择我国31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采集市政供水管网末梢水样品406份,基于RAD7 H2O测量装置,采取闭合回路液—气平衡法,利用抓取模式,通过半导体探测器探测气体回路中氡浓度,经过4个循环周期,推算饮用水氡浓度。结果31个城市饮用水中氡浓度算数均值为(4.92±9.44)Bq/L,几何均值为(0.71±7.77)Bq/L,范围为小于探测下限(LLD)~43.15 Bq/L。406份样品中,约84.2%的样品氡浓度小于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推荐的饮用水氡浓度限值11.1 Bq/L。所有样品水氡浓度均低于欧盟推荐的饮用水氡浓度参考值100 Bq/L。结论我国城市饮用水氡浓度呈现东北、西北、西南、华北地区较高,华南、华中和华东地区较低的趋势,影响因素主要与地质结构、水源类型密切相关。与国际相比,我国城市饮用水氡浓度总体较低,处于安全水平。

  • 标签: 城市 饮用水 市政供水 氡浓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乳酸脱氢酶(LDH)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抽取2013年12月至2019年12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AL患者150例为AL组,另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及AL组中初治期、缓解期、复发期血清hs-CRP和LDH水平,分析hs-CRP、LDH不同水平患者5年生存率。结果AL组hs-CRP、LDH水平高于对照组(t=4.066、14.110,P<0.05)。AL组初治期及复发期患者血清hs-CRP、LDH水平高于缓解期(P<0.05);AL组初治期与复发期患者血清hs-CRP、LDH水平比较,P>0.05。AL患者中hs-CRP高水平者5年生存率为32.29%(31/96),低于hs-CRP低水平者的42.59%(23/54),χ2=6.764,P=0.009;LDH高水平者生存率为22.78%(18/79),LDH低水平者生存率为50.70%(36/71),两者比较χ2=21.010,P=0.001。结论AL初治期及复发期患者血清hs-CRP、LDH水平高于缓解期,且血清hs-CRP、LDH高水平者5年生存率低于低水平者。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超敏C反应蛋白 乳酸脱氢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痰培养结果与血清C 反应蛋白(CRP)、淀粉样蛋白A(SAA)、降钙素原(PCT)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老年AECOPD患者131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痰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痰培养阳性组(n=52)和痰培养阴性组(n=79)。采集患者痰液,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记录两组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白蛋白水平、机械通气、吸痰方式、抗生素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老年AECOPD患者痰培养阳性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RP、SAA和PCT水平预测老年AECOPD患者痰培养阳性的诊断效能。结果52例老年AECOPD痰培养阳性患者共分离出67株病原菌,分离菌株以克雷伯杆菌(31.34%)为代表的革兰阴性菌(67.16%)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菌(25.37%),真菌最少(7.4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机械通气(OR=2.75,P=0.020)、使用广谱抗生素(OR=2.95,P=0.012)、血清CRP ≥ 20.96 mg/L(OR=2.44,P=0.007)、SAA ≥ 18.03 mg/L(OR=2.67,P=0.016)和PCT ≥ 2.08 μg/L(OR=2.51,P=0.013)均为影响老年AECOPD患者痰培养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RP、SAA和PCT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6,对老年AECOPD患者痰培养阳性有预测效能(P < 0.05)。结论老年AECOPD患者痰培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血清CRP、SAA和PCT明显升高,是痰培养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检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用于老年AECOPD患者痰培养结果的评估。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C反应蛋白质 血清淀粉样蛋白A 降钙素 细菌感染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浓度草酸刺激对人动脉内皮细胞(human arterial endothelial cells,HAECs)的损伤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按照是否用草酸干预将HAECs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用30、100、200、300 μmol/L浓度草酸干预细胞不同的时间。采用MTT比色法检测HAECs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荧光检测技术检测细胞内钙含量;Western印迹、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周期、阴离子转运体相关蛋白和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MTT实验结果显示,高浓度草酸(100、200、300 μmol/L)干预可显著抑制HAECs增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荧光检测结果显示,高浓度草酸(100、200、300 μmol/L)干预48 h后,HAECs胞内钙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分别P<0.05、P<0.001、P<0.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200 μmol/L草酸干预24 h后细胞S期占比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Western印迹、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草酸干预24 h后细胞阴离子转运体相关蛋白slc26a1、slc26a5、slc26a11蛋白和mRNA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上调(均P<0.05);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草酸干预24 h后,细胞的p-JAK2和p-STAT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高浓度草酸可能通过转运体slc26a1、slc26a5、slc26a11进入HAECs发挥抑制内皮增殖、升高细胞内钙含量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草酸可能为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尿毒症毒素之一。

  • 标签: 草酸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草酸转运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