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基于我国西部11省、市、自治区1978~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农村劳动流动、人口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人口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农村劳动流动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显著,在控制变量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具有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发展趋势。基于此,本文提出:摒弃传统的土地城镇化模式,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农村剩余劳动流动效率,推动农民工再就业培训: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标签: 农村劳动力流动 人口城镇化 城乡收入差距 门槛效应
  • 简介:2008年,我国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作为保护企业职工权益、规范劳资关系的重要法律之一,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不为过。然而,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很多人认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显著提高了企业劳动成本,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效率和发展。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劳动合同法》不应该成为企业劳动成本上升的替罪羊,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成本上升。

  • 标签: 《劳动合同法》 企业职工权益 劳动力成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宏观经济环境 2008年
  • 简介: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显。但对于贵州省来说,城镇化速度相对于全国其他省、市、地区显得滞后,农业基础薄弱,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问题凸显,城乡分割特征更为明显,成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亟待突破的现实瓶颈。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既需要内生力量的迸发,也需要外在力量的推动,两股力量的有效整合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通过对规划引领机制、互联互动机制这两大动力机制的探讨,对于解决贵州省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城镇化 新农村建设 城乡协调 动力机制 城乡融合
  • 简介:该篇文章利用2001—2016年中国30个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将城镇化、土地财政和经济增长水平置于同一个分析框架内,实证检验城镇化和土地财政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正向促进了经济增长,土地财政也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但两者相比较而言,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 标签: 土地财政 城镇化 经济增长
  • 简介: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由以往单方面注重城市规模扩张、空间扩大,转变为以提升城市的内涵品质、公共服务等内容为中心,真正地使我们的城市成为具有较高生活质量的、适合人类居住的场所。

  • 标签: 城镇化 科技创新 中小城市 苏北 以人为本 城乡统筹
  • 简介:政府破解财政压力的过程与城市化过程相耦合,使我国城镇化失衡具有系统性特征:大城市核心区日益拥挤不堪、中小城市新区"鬼城"频现、小城市(镇)的"庸堕化"趋向,其根源均在于政府推动型城市化模式。因此,我国城镇化失衡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提出一个"以中等城市为战略支点"的制度创新方案,其核心内容是强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市场力量,使人口更多地向产业高速增长的中等城市迁移,从而大规模增加人口200万~300万的城市数量,最终实现人口自由迁徙基础上的城市"空间—产业—人口"均衡。

  • 标签: 财政压力 政府力量 市场力量 城镇化失衡
  • 简介: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已成为政府和民众关注的焦点。发展清洁能源是缓解该类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条件价值评估法的理论框架设计有关清洁能源支付意愿的调查问卷,选择天津市城市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计算支付意愿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通过支付卡式研究得出天津市城镇居民对于使用清洁能源而增加额外电费的支付意愿均值为20元/月;通过双边界二分式研究得出支付意愿均值为25元/月。支付意愿与家庭电费支出、家庭收入等因素呈正相关关系,与家庭人口数、年龄等呈负相关关系。

  • 标签: 支付意愿 条件价值评估法 清洁能源 问卷调查
  • 简介:企业一切活动离不开人,人是活动的主体.资本、技术、材料和其他资源虽然很重要,但仍然依赖于拥有这些资源的人.由于人具有极其的"复杂性",因此比"资源"难以控制.然而企业的发展只依靠个人是不够的,还要依靠团队的力量,这就产生了人与人的关系和劳动关系,和谐的劳动关系才能提高个人绩效和整体绩效,促进企业发展.和谐一致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有助于激励员工努力地工作;和谐的员工之间关系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和谐的员工与岗位的匹配将有助于优化个人绩效.

  • 标签: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劳动关系 个人绩效 国有 激励员工 整体绩效
  • 简介:上海和重庆的房产税试点,因为税基过于狭窄,六年过去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受制于依靠住宅用地的劣质土地财政,中国城镇住宅市场被扭曲,投资与投机特征明显。中国城镇住房价格不反映城镇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和财富状况,不能构成房产税征收依据。房产税会降低城镇住房投资与投机收益,从而直接影响城镇住房供求,影响城镇政府的土地抵押融资能力和商业银行的土地抵押贷款权益。中国城镇政府需要转变职能,土地财政需要转型,城镇住房价格需要回归,房产税才能得到有效推广。

  • 标签: 土地财政 税基 房产税
  • 简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可以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有:发展城镇经济,增强城镇的工作容纳能力;加强城镇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的生活容纳能力;坚持分类开发,着眼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评估制度;提高基础教育,加强职业培训等等。

  • 标签: 新型城镇化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路径选择
  • 简介:成果概况:《资源枯竭型城镇反贫困模式选择及制度构建的研究》为官锡强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05BJY038,结项号20080256)成果之一,由中国言实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于2010年12月获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成果简介:成果第一部分分析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理论困惑与矛盾,明确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政府的责任。第二部分重点考察我国资源型城镇贫困人口的贫困发生率状况和基本家庭生活状况,深入分析了资源枯竭型城镇贫困问题的七大成因,引发的社会后果及其发展趋势。

  • 标签: 城镇贫困人口 资源枯竭型 反贫困模式 成果简介 制度构建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简介:本文利用湖北省2006-2015年35个县的面板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城镇化因素、经济水平因素、民生福利政策因素的角度,构建了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多元回归模型,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验证了数据稳定性以及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并对模型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估计。结果表明:湖北省收入差距总体处于扩大趋势,且地区内部差距明显;城镇化率、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及经济水平因素对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一是弱化城市偏向,推动服务均等与城乡融合;二是优化城市格局,加强地区联动与优势互补;三是完善收入分配,优化资源配置与制度激励。

  • 标签: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居民收入 城镇化 民生福利 经济水平
  • 简介:基于“领导意义给赋—下属意义建构”双层架构,从角色认同的认知形成和同理心的情绪调节的不同路径,探讨了积极和消极服务展现规则对员工情绪劳动的影响。利用对336名服务行业员工的问卷调查数据,应用Mplus软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积极展现规则对情绪劳动的浅层和深层行为有正向影响,对真实情感表达有负向影响;消极展现规则对浅层行为有正向影响,对真实情感表达有负向影响;角色认同是服务展现规则指导员工情绪劳动起效的中介条件;同理心调节服务展现规则与情绪劳动策略的关系。

  • 标签: 意义建构 服务展现规则 情绪劳动 同理心 角色认同
  • 简介:借鉴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将高技术服务业视为由众多适应性主体构成的复杂系统,探索CAS理论下该系统的演化阶段和动力机制。研究结果显示:高技术服务业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因素构成的一种新兴服务业复杂系统;演化阶段包括孕育、竞争与合作、成熟衰退等过程;演化的动力机制包括政府推动机制、需求拉动机制、创新驱动机制、专业化与产业融合机制、竞争与合作机制等。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加强多种动力机制的互动与协调,才能取得整体大于局部的效应,进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 标签: 高技术服务业 复杂适应系统 动力机制
  • 简介:城镇化问题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大难题。目前,伴随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半城镇化率未能呈现收敛态势。基于经典“两过程三环节”理论的引申,重新分解乡城转移人口的城镇化过程,推定认为半城镇化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向农村退出环节。现行农地制度将过剩农业人口约束在集体土地之上,没有为其土地退出与财产功能实现提供制度通道。当直面城市进入环节的制度风险,乡城转移人口依附于土地,构建起了“进城能打工,退守能种田”的自我保护机制,是为土地依附效应。基于此,对托达罗模型做出修正,并通过计量分析检验理论假说与模型修正的合理性,探讨户籍和土地对乡城转移人口“城市进入-城市留居”和“农村退出-城市落户”决策的影响。延伸认为,突破半城镇化困局依赖于农地制度的改革创新,将“人地依附”关系转向“人地保障”关系。

  • 标签: 半城镇化 农村人口退出 土地依附效应 农地制度创新
  • 简介:新常态下,吉林省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传统产业后继乏力,经济增速全国倒数,下行压力增大,产业结构性矛盾日益严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以长春、吉林市为主要依托,将珲春、延吉及图们等为开放窗口,大力发展传统支柱型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自成立以来便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对带动吉林省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以长吉图先导区战略指引为切入点,分别从发挥长吉图开发区优势带头作用,增强城市产业辐射能力;以长吉图开放区为先导促进产业转型,带动城镇化发展;提升城镇发展质量,为工业化发展创造条件等三个方面提出发展路径,对东北振兴发展和国家整体战略布局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长吉图先导区 吉林省 协调发展 对策建议
  • 简介:使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考察了城镇居民2007年、2008年和2013年行业工资差距的变动趋势和特征,并着重检验了2007年行业技术因素在行业工资差距中所起的作用。主要结论有两点:首先,通过测度微观层面行业工资差距,发现在控制了能表示个体特征、工作特征的变量后,行业工资差距依然存在,这与针对其他国家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其次,行业技术水平对我国城镇地区劳动者的行业工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是对国有制单位、城镇本地居民和小规模企业从业人员的效应更加明显,这说明行业的技术特征可以解释部分的行业工资差距。对政策的启示是关注微观层面的行业工资水平及其差距有助于更准确地认识和调节不同行业之间存在的工资溢价。

  • 标签: 行业工资差距 技术进步 城镇地区 微观测度 工资溢价
  • 简介: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视角,考察了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研究表明,制造业服务化与劳动收入占比呈倒U型规律,我国处于倒U型曲线的上行区间。电信服务化、金融服务化和分销服务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正向作用明显,而运输服务化的提升效应并不显著。全球价值链分工深化对劳动收入占比产生不利影响,减弱制造业服务化的劳动收入分配效应。从劳动者的技能类型来看,制造业服务化和价值链分工对高技能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较大。

  • 标签: 制造业服务化 劳动收入占比 全球价值链分工 人力资本 服务投入异质性
  • 简介:从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4个方面,选取13个指标,建立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测度宁国市2008-2016年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然后通过产业结构升级系数衡量产业升级水平;最后再运用曲线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宁国市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宁国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值由2008年的1.1063上升到2016年的1.9227;2008-2016年宁国市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宁国市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路径是U型的。

  • 标签: 新型城镇化 产业结构升级 熵权法 宁国市
  • 简介: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影响及机制作为研究内容,归纳三大中介机制,并基于中国2012—2016年288个市级面板数据采用PSM-DID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2)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提高公共设施水平、促进就业结构转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3)在经济规模大、人力资本高、政府作用强的前提下,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

  • 标签: 新型城镇化 区域经济发展质量 PSM-DID 准自然实验模型 中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