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评价学生是中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履行这一职责要求班主任具备良好的评价素养。目前对教师评价素养的探讨较为深入,而关于班主任评价素养的研究并不多见。作为班主任核心素养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评价素养包括理论素养、方法素养、语言素养。其形成有赖基于真实情境的评价教育、回顾实践全程的评价反思和以共同体为单位的评价互动。

  • 标签: 班主任核心素养 评价素养
  • 简介: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承接“五四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的传统,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在进行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开展科学教育,创办了延安自然科学院,开展科学研究,培养科技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科学教育;成立科学社团普及科学知识。抗日根据地把科学教育与抗El战争的需要以及抗El根据地建设的需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科学教育在抗战大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抗日根据地 科学教育
  • 简介:以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引领.深化学校课程教学改革。2017年5月中旬,四川省初中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研究共同体第11届“校长论坛”.主题聚焦“核心素养落地的校本策略”。论坛通过主题发言、主持点拨、现场讨论、专家指导,把核心素养的校本认识转化为育人目标,

  • 标签: 素养 落地 力量 课程教学改革 教育教学改革 校长论坛
  • 简介:戏曲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理念与思想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一书是郑传寅教授于1990年出版的著作,该书站在宏观视角,从传统文化人手,剖析了古典戏曲的艺术美。

  • 标签: 传统文化 古典戏曲 观照 戏曲艺术 宏观视角 文化人
  • 简介: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中国教育一直致力于培养符合个体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核心素养语境下,厘清核心素养与公民教育的逻辑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在对素质教育之要旨、核心素养之追求和公民教育之要义的内涵解读基础上,通过对"合格公民"的法律规定性、教育规定性和现实规定性的理论反思,尝试回答公民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通过对公民教育学科定位、公民教育课程实施与公民教育评价制度的思考,寻求"如何培养人"的路径。

  • 标签: 公民教育 核心素养 素质教育
  • 简介: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教育转型:从知识转向能力、从能力转向素养。理想的数学教学模型包括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的数学原认知结构等要素。各要素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学时必须统筹兼顾,遵循“加强基础,培育智力,提升能力,发展素养”的基本理念,实现育人目标。

  • 标签: 数学教学模型 知识结构 原认知结构 脑科学 元认知 问题解决
  • 简介:【专题视角】寻找、创造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紧迫的战略性任务。2017年5月中旬.在绵阳外国语学校举办的四川省初中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研究共同体第11届“校长论坛”.主题聚焦“核心素养落地的校本策略”,通过主题发言、主持点拨、现场讨论、专家指导等方式.把核心素养的校本认识转化为学校育人目标,展开核心素养落地课程、教学、德育、评价等实践探索,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栏目以专题形式呈现、解读这些成果,旨在提供更广泛的实践参照与思想启迪。

  • 标签: 素养 落地 校本 教学改革 学校教育 实践探索
  • 简介:小学生科学探究学程由于受国家教材、学校器材以及教学师资诸方面的局限性影响,学生科学探究素养发展在材料资源、探究意识与实践空间等方面凸显缺失。对此,在小学科学国家教材学习的基础上,建构实施“视频感知、低碳选材、创新制作、趣味体验、挑战游戏、成果评价”的趣味实验微教学建模,丰富学生拓展性课程体验的资源空间,优化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意识空间和持续参与合作探究的实践空间,让学生在拓展性趣味实验微教学建模过程中,经历材料生活化,思维创新化,体验趣味化以及素养综合化的科探拓学过程,实现课堂学习、课外实践、社会参与的科学学习全学程。

  • 标签: 小学科学 拓展性趣味实验 微教学 建模
  • 简介:校本课程建设是发展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切入点。就学校而言,如何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管理,便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一种有效的校本课程管理开发,离不开对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内涵的深层次的理解,离不开对实践中问题的把握,离不开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与方法。

  • 标签: 核心素养 校本课程开发管理 改进策略
  • 简介:恢复高考以来,我国的高考改革在经历了"政治(经济)驱动"(恢复高考至20世纪80年代中)、"教育驱动"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至21世纪初)后,目前正处于第三阶段,即"文化驱动"阶段。如果说前两个阶段着重解决"谁来考、谁出钱""考什么"的问题,第三阶段则着重解决"怎么考、怎么选拔"的问题,它引发了对人才培养模式、

  • 标签: 高考改革 技术驱动 文化 20世纪80年代 人才培养模式 恢复高考
  • 简介:在对中国班主任制度和当下班主任的角色现状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班级的四个方面的发展走向,即在教育价值上从分数取向到人本取向,师生关系上从对抗性关系走向对话性关系,学生主体从规训对象到自治群体,教育主体从班主任走向教育群体,并据此提出班主任的核心素养包括:领袖型人格、学习型品质、课程开发者、教育家情怀。

  • 标签: 未来班级 班主任核心素养
  • 简介:“学会学习”核心素养作为六大核心素养之一,旨在培养终身学习者并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审察与透视发现,“学会学习”核心素养是一类以追求真理为动机,以认知行为为载体,以获得真理为标准的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蕴含着理智德性的本质属性。而培育理智德性的“范例”具有普遍性、经验性、具体性的特征和选取范围广、选取方法易、模仿效果佳的优势,将其应用于改进课堂教学的多方面,为发展“学会学习”核心素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 标签: 学会学习 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 范例 德性知识论
  • 简介:科学生工程伦理意识的培养是工程活动内在属性、工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我国社会文化背景特殊性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工程伦理意识在工科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工程伦理学科的建制化发展、教学平台的搭建,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生源质量的优化、学生学习投入的增强及相关保障制度的完善等途径对其加以改善。

  • 标签: 工科学生 工程伦理意识 工程活动
  • 简介:教科书是读者最多、最特殊,又最被读者信赖甚至依赖,最耗费读者精力和时间,对读者影响最深远的文本。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就是手捧着这小小的文本成长起来的。在一定意义上,有什么样的教科书,就有什么样的年轻人,也就有什么样的国家未来。[1]正是教科书,确定了什么才是值得传承下去的精华文化。百年中国教科书的发展过程,是有目的地选择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过程,教科书通过确立文化标准,成为引领青少年儿童的重要导向。如今,

  • 标签: 优秀文化 教科书 中国 青少年儿童 目的地选择 文化标准
  • 简介:人类与生俱来的自我意识、生与死的知识、乡愁、社会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群体归属意识、民族意识与文化关怀,共同构成了国家意识与国家认同的逻辑起点。个体国家认同的建构,既是个体的主观心理活动,也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其对社会生活规则的了解、遵守与内化,对想象的共同体的归属和认可,进而树立起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

  • 标签: 国家认同 少数民族学生 文化融合 想象的共同体 社会化过程 自我意识
  • 简介:校本课程是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立足于学生兴趣和发展的需求,立足学校办学理念、特色和师资优势等自身条件而开发的一类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是目标导向性和协调习惯性,即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立足于弥补国家课程的缺失的基点上,谋求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协调一致和均衡发展,以获取支持;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中涉及的诸多因素(教师、领导、学生、社区人士)也要整体协调。

  • 标签: 校本课程开发 国家课程计划 路径 价值 素养 国家教育方针
  • 简介:葛兰西(A.Gramsci)主张统治阶级支配被统治阶级并非只凭靠政治与经济的优势,更需要取得知识与道德的领导权,有机知识分子将他们的价值观转化为社会主流文化,以使被统治者心悦诚服地接受领导。此种文化霸权理论揭露文化的政治功能,进而在文化研究领域中形成葛兰西学派,诸如霍尔(S.Hall)建立的CCCS之抗拒理论以及欧歌布(J.Ogbu)的天花板理论等。这些论点共同陈述劳工阶级青少年藉由抗拒行为以维护自身的阶级认同、生存意义与发展空间。虽然,此种取向提供文化研究的一种独特视角,并逐渐成为新的研究范式。然而,其结构取向存在预设立场的缺失。社会阶级结构在当前社会日益复杂,阶级界线日趋模糊,消费文化更强化此种模糊性,因而阶级取向的抗拒理论难以契合动态发展的社会结构,至少被消费文化大幅遮蔽。再者,也忽视正向功能的探索,报酬体系是社会进步所需的价值观,若未能结合此种社会脉动,将陷落于结构化冲突的意识形态枷锁中,致使停留于解读抗拒与社会结构的关联性,这无助于劳工阶级青少年透过教育途径向上流动,致使陷落于结构再生产的阶级宿命。

  • 标签: 葛兰西学派 文化霸权 抗拒理论 消费文化 劳工阶级青少年
  • 简介:美国语文课程非常注重核心素养的落实,主要体现在:课程学业表现与核心素养保持内在同构性,教科书中的学习活动与核心素养紧密融合。在思考美国经验、审视本土现实的基础上,为中国语文课程提出三条学习活动设计建议:理解核心素养,确定学习活动与学业表现的联接点;围绕特定主题,设计承载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任务群;融合多样情境,增强言语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和趣味性。

  • 标签: 核心素养 语文学习 学习活动设计 美国语文
  • 简介:结合“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探讨基于科学本质显化的教学目标设计和呈现。系统介绍科学本质显性化教学的内涵,分析不同年级的学生应掌握的科学本质内涵;从课程标准、教材和物理学史三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应实现的教学目标;基于科学本质显化的教学目标设计应分析学生,使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行为动词,使教学目标表述准确具体。

  • 标签: 科学本质 显性化教学 教学目标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