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笔者曾听过一节有关“面积知识”的复习课,执教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梯形的上底是8厘米,下底是12厘米,高是6厘米,从中划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求阴影部分的面积。(下图)执教者让学生口答思路和列式:学生A:把阴影部分看作三角形,只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就可以求出它的面积。列式:(12-8)×6÷22教师肯定了这位同学的想法。学生B:用平行四边彤的面积减去梯形的面积。

  • 标签: 平行四边形 执教者 面积比 三角形 评价 学生
  • 简介: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在作业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失误: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学生并非计算顺序不理解,然而在计算过程中却不知不觉地弄错了运算顺序;在计算图形的周

  • 标签: 心理分析 学生 失误 对策 数学学习 混合运算
  • 简介:自孙云晓同志《夏令营中的较量》公开发表后,在社会、学校、家庭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然,对文章中报道的内容的真实程序和对一些问题所下的结论,目前存在着激烈的争议。在此,本人并无意评论这篇文章的可信度。因为我们认为,这次夏令营还不能说是中日两国儿童最有代表性的较量,事实上,也不能单凭中国儿童在夏令营中的一些令人遗憾的表现,就可以简单

  • 标签: 青少年教育 孙云晓 中国儿童 日常行为规范 人生观的形成 生存意识
  • 简介:翻译分为理解和表达两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理解是第一位的,没有对原语(sourcelanguage)的正确理解,就不会有形神兼备的上乘译作。理解的内容包括:一是言内语境,即语言本身,又包括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二是言外语境,主要指原作的文体、风格及文化现象。

  • 标签: 理解 言内语境 言外语境
  • 简介:认知语言学不是一种单纯的理论,而是一种研究的范式,其研究的取向是认知的、解释性的。从认知的角度看,翻译过程也是一种认知的过程,具有体验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特点。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是: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选择适合于学生使用的翻译材料,应实现翻译教学方式的变革,应实现翻译教学评估方式的变革。

  • 标签: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 翻译教学 启示
  • 简介:不同地域、民族有自己的风格特色,有属于自己的语言,为本国本民族人民所使用。但由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加强,因此,现代人要想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与外国人进行交流,就必须学会他们的语言,由此翻译这一角色便诞生了。在现代社会,翻译不仅仅指一份职业,更是一项技能。因此。高校开设了商务英语这一专业,其中的商务英语翻译技巧是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

  • 标签: 商务英语翻译 翻译技巧 现代英语 教程 全球化进程 各民族
  • 简介:文章以勒弗维尔关于翻译中操纵改写论为立足点,对钱歌川译作《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翻译策略确定问题作较详尽的剖析,以期为钱氏的翻译思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 标签: 钱歌川 权利话语 翻译策略
  • 简介:文章将语际交际中语用充实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商务翻译,首先,译者在理解原商务文本时需进行以逻辑知识、商务专业知识及其它百科知识等语境条件为基础的推理、意义选择与调整,其次,译者须尊重译文的语言规范和商务文化并根据他对译文读者认知语境的评估,动态地进行译语的选择、调整与顺应,也即寻找原语和译语之间的最佳关联,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语用等效。

  • 标签: 语用充实 认知语境 关联理论 语用等效 商务翻译
  • 简介:文化是一个复合体,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不同民族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负载.翻译必须注意文化负载并讲究译法.对负载文化的话言的主要译法有:直译法、意译法、直译意译结合法、音译法、音译意译结合法、解释法、空缺弥补法、套用法、具体法.抽象法,转换法、改写法、替换法、求同存异法、归化法、异化法、等等.此外,因语篇、文体、音韵等方面文化负载上的差异而需要的相应译法种种,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 标签: 文化负载 词语内涵 翻译方法 套用法
  • 简介:翻译的话语体系以美学、文学、哲学、语言学等为基础,在不同时期、不同语言背景下、不同历史约束下,甚至在不同性别的翻译者笔下,其体现的风貌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尽管翻译本身需要将译者和被翻译者的语言和文字在一定思维范畴和行业标准的限定下进行某种转换,并从修辞、文法、表现、思想等多方面尽量做到较为一致的统一,但是受到不同国家语言习惯、

  • 标签: 翻译者 话语研究 中西 对话 异同 话语体系
  • 作者: 李凤兰,李小艳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1-03-13
  •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3期
  • 机构:摘要:法国释意派理论主要是针对翻译过程展开研究的较为系统的理论,该研究把翻译过程分为三个重要程序: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重新表达。本文试图结合中医的特点,对其翻译的三个过程进行具体分析,来阐释该理论对中医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 简介:本文从生存环境、习俗、宗教信仰和历史典语等方面,比较了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提出了一些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翻译的一些方法.

  • 标签: 习俗 文化差异 翻译
  • 简介:英汉翻译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整个翻译过程自始至终是一个复杂的思维和再创作的过程。英汉翻译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在准确理解和把握原文句法和语法的前提下,努力追求信雅达的境界,通过艺术性、创造性地运用目标语再现原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内涵的过程。这

  • 标签: 思维过程 翻译技巧 英语 汉语 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 简介:1927年至1929年,蔡元培等人在中国倡导推行大学区制,但最后无果而终。单纯从“不合国情”等方面讨论大学区制在中国试行失败的原因是不充分的,蔡元培在其中的策略性失误也是重要原因,即过于偏重高等教育的发展、偏重教育独立的实现、偏重制度层面的变革以及偏重留学欧美人士的任用等。

  • 标签: 大学区制 策略失误 蔡元培
  • 作者: 王兰春孙雄刚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2-06-16
  • 出处:《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2年第6期
  • 机构:[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拓宽翻译教学实践领域,构造新的评价体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实现翻译教学信息化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途径。
  • 作者: 黄信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1-11-21
  •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11期
  • 机构:摘要:思维定势双向地影响着双语转换过程中的思维,即翻译思维。翻译思维中的思维定势不单是一种“倾向性和心理准备”,还是思维认识的一种结构;译者所具备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积累不一定会形成思维定势,它们仅仅是思维定势形成的必要条件。存在于翻译思维中的思维定势如同一把双刃剑,凭其稳定性、规范性和自动性等特点双向地影响着译者的思维。在翻译思维过程中,译者应该扬长避短,并运用发散思维对原文进行调整、创造以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 作者: 李自红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3-04-14
  • 出处:《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3年第4期
  • 机构:[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科技的深入渗透,语言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表现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英语是世界上应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它在网络时代的发展环境下产生了大量的网络新词和热词,对这些新词和热词的翻译工作是语言学者目前急需解决和完成的主要任务。本文主要是从网络热词和新词的产生背景、原因及领域,网络热词和新词的构成和语义特征,以及深入分析网络热词和新词的翻译方法这三个方面入手,以便学习者掌握重要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提高英语的翻译能力。